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華民族園 一日縱覽萬里江山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除人口眾多的漢族以外, 占總人口數近十分之一的其他55個少數民族廣泛分佈於中國的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等地。

56個民族各具風采, 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環境使其擁有或相似或迥異的民族文化, 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共同構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如果想要在一天的時間內, 走訪各民族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 感受各民族的文化歷史, 瞭解各民族的信仰習俗, 北京中華民族園就是一個好去處。 這裡彙集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民族風情、歌舞表演、工藝製作以及民族美食, 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

坐落於北京市亞運村西南的中華民族園, 占地50公頃, 1992年開始建設。 中華民族園分南北兩園, 北園於1994年6月18日建成開放, 南園於2001年9月29日建成開放, 南北兩園之間有一座民族大橋,

象徵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繫。 這裡不僅展示了民族文化傳統, 增強了國民愛我中華的民族意識, 促進了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 同時, 也在首都為各民族提供一個面向全國和世界的永久性視窗。

民居建築 原汁原味

中華民族園園內建設有中國各民族的56組建築, 包括民居建築、宗教建築、景觀建築。 建築形式涵蓋中國傳統建築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幹欄式、窯洞式、帳篷式、碉樓式、幹井式、天井式、獨院式、吊腳樓、土掌房。 由於在選樣、設計、建材、建設、習俗等方面嚴格遵循文物複製的基本原則, 使得這批民族建築極具文物性, 為建築學、人類學、博物館學的研究, 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998年北京中華民族園曾獲世界建築師大會組委會頒發的“保護民族建築獎”。

北園內建有民族村寨16個, 包括藏族、苗族、彝族、侗族、臺灣高山族、朝鮮族、布依族、哈尼族、羌族、傣族、景頗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 此外還修建有鑄鐵雕塑及模擬熱帶榕樹林、水中溶洞、岩圖畫、阿里山神木等。 甫入北園, 寬80余米, 高7.5米的盤龍疊水瀑布一下子就吸引了遊客的目光, 這座取材於四川九寨溝的人工瀑布, 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瀑布模擬建築。 而南園內建有民族博物館、雕塑廣場以及20餘個民族村寨。

通過遊覽極富特色的民居, 遊客可更好地瞭解民族文化。 如漢族的海草屋, 因用石頭築牆, 海草鋪頂而得名。 該屋取材于山東膠東沿海的漢族民居, 其最有特色處為屋頂。

屋頂覆蓋當地淺海撈取的海帶草, 這種草含有膠質, 經雨水沖刷後即粘成一體, 既可防風擋雨, 又能保溫隔熱, 耐腐抗蛀, 阻燃性強, 可用八十年不腐爛。 而山牆附近的海帶草則加厚, 猶如駝峰高聳, 美觀大方。

此外, 園內眾多的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均是按照1∶1的比例, 由當地工匠按本民族習俗和傳統建築工藝, 在當地建成成品或半成品後運至北京落建, 如鄂倫春族的“仙人柱”、布朗族的幹欄式茅屋等, 這些原汁原味的民居建築, 真實再現了各個民族的文化遺存。

特色建築 極具智慧

除民居外, 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形式也在中華民族園內復原, 譬如久負盛名的侗鄉風雨橋。 風雨橋由橋、塔、亭組成, 橋面鋪板, 兩旁設欄杆、長凳,

橋頂蓋瓦, 形成長廊式的走道, 因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 故名“風雨橋”, 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樑之一。 風雨橋又稱“花橋”, 是侗族建築“三寶”之一。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 結構嚴謹, 造型獨特, 極富民族氣質。 更令人稱奇的是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他鐵件, 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 拔地而起, 其堅固程度不亞于鐵、石橋, 可用二三百年而不損。

建築框架完全採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的特色建築還有吊腳樓, 它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形式。 吊腳樓, 顧名思義, 樓房的基腳懸吊著, 所謂“腳”, 其實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 建在水邊的吊腳樓, 伸出兩隻長長的前“腳”, 深深地插在江水裡, 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基共同支撐起一棟棟樓房, 是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

皇堂子 填補空白

建築通常也被看作是文化的載體。中華民族園內的滿族博物館皇堂子,將清代皇室建築的特有風範再現,向世人展示其曾經的輝煌。皇堂子是滿族獨有的建築形式,是清朝皇家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北京的皇堂子于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敕建于長安左門外,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毀。第二年重建於東長安街北側(今北京飯店貴賓樓附近)。20世紀50年代時被拆除。原先的皇堂子四周建有高大的宮牆,內部由三個院落組成,外院有衙衛房,餑餑房等,內院有祭神殿、拜天圜殿、尚神殿和戟門等數座重要建築,儀樹院則有秩序植柏七十三株。

堂子本是滿族在關外對祭天場所的稱呼,最初,庶民百姓家皆設有堂子,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后下令民間禁設,堂子成為清朝皇室愛新覺羅家族專用的薩滿祭祀場所。堂子的建制與歷代傳統廟堂有明顯不同。其主體建築拜天圜殿坐南朝北,與漢族以北為尊的傳統觀念相悖。另一明顯區別就是堂子所有殿堂內均無塑像。

堂子裡的薩滿祭祀相當繁雜,主要包括元旦拜天、堂子月祭、春秋立杆大祭、尚錫神亭月祭、堂子浴佛祭、為馬祭神與凱旋出征祭旗等。其中元旦致祭和出征凱旋祭屬於國家大典,一般由皇帝主祭,王公、滿洲大臣等陪祭。春秋立杆祭是清代宮廷祭天大禮,禮儀隆重,場面浩大。其他祭祀則為皇室或皇帝個人的祭典,屬於家祭,皇帝不必親祭,也無需陪祀。

中華民族園內復原的皇堂子,以已拆除的北京皇堂子為設計藍本,並參考清代相關重要文獻和老專家的回憶、資料圖片等,重現了清代皇堂子的建築風貌,填補了建築史的一項空白,在建築、歷史、宗教、民俗等方面增添了一處研究與教學的實物例證。復原的滿族皇堂子,建有祭神殿、拜天圜殿、尚神殿和戟門等數座重要建築,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滿族薩滿祭祀及堂子的用途。其內還展出了由乾隆帝下令頒行的《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及各種祭典的祭期、祭品、儀注、祝辭以及各種祭祀器皿形式圖,是瞭解滿族皇家祭祀文化的絕好去處。

除了民族特色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熱情的民族舞蹈也為遊客親近瞭解各個民族文化提供了機會。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上刀山”絕技表演、佤族姑娘的“甩發舞”等,營造出歡樂的氛圍,使遊客得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

文 / 楊豔豔 攝影 / 王慧明

是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

皇堂子 填補空白

建築通常也被看作是文化的載體。中華民族園內的滿族博物館皇堂子,將清代皇室建築的特有風範再現,向世人展示其曾經的輝煌。皇堂子是滿族獨有的建築形式,是清朝皇家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北京的皇堂子于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敕建于長安左門外,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毀。第二年重建於東長安街北側(今北京飯店貴賓樓附近)。20世紀50年代時被拆除。原先的皇堂子四周建有高大的宮牆,內部由三個院落組成,外院有衙衛房,餑餑房等,內院有祭神殿、拜天圜殿、尚神殿和戟門等數座重要建築,儀樹院則有秩序植柏七十三株。

堂子本是滿族在關外對祭天場所的稱呼,最初,庶民百姓家皆設有堂子,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后下令民間禁設,堂子成為清朝皇室愛新覺羅家族專用的薩滿祭祀場所。堂子的建制與歷代傳統廟堂有明顯不同。其主體建築拜天圜殿坐南朝北,與漢族以北為尊的傳統觀念相悖。另一明顯區別就是堂子所有殿堂內均無塑像。

堂子裡的薩滿祭祀相當繁雜,主要包括元旦拜天、堂子月祭、春秋立杆大祭、尚錫神亭月祭、堂子浴佛祭、為馬祭神與凱旋出征祭旗等。其中元旦致祭和出征凱旋祭屬於國家大典,一般由皇帝主祭,王公、滿洲大臣等陪祭。春秋立杆祭是清代宮廷祭天大禮,禮儀隆重,場面浩大。其他祭祀則為皇室或皇帝個人的祭典,屬於家祭,皇帝不必親祭,也無需陪祀。

中華民族園內復原的皇堂子,以已拆除的北京皇堂子為設計藍本,並參考清代相關重要文獻和老專家的回憶、資料圖片等,重現了清代皇堂子的建築風貌,填補了建築史的一項空白,在建築、歷史、宗教、民俗等方面增添了一處研究與教學的實物例證。復原的滿族皇堂子,建有祭神殿、拜天圜殿、尚神殿和戟門等數座重要建築,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滿族薩滿祭祀及堂子的用途。其內還展出了由乾隆帝下令頒行的《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及各種祭典的祭期、祭品、儀注、祝辭以及各種祭祀器皿形式圖,是瞭解滿族皇家祭祀文化的絕好去處。

除了民族特色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熱情的民族舞蹈也為遊客親近瞭解各個民族文化提供了機會。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上刀山”絕技表演、佤族姑娘的“甩發舞”等,營造出歡樂的氛圍,使遊客得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

文 / 楊豔豔 攝影 / 王慧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