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寫作素材:世界史上冷兵器大全

[槍]

古代一種刺擊長兵器。 根據李簽《太白陰經》記載:兩軍對陣時, 持槍刺敵;宿營結寨時, 樹槍為營;涉渡河川時, 縛槍為筏。 槍的形制和矛相似,

起初將竹杆、木削制尖頭, 後又加銅或鐵判槍頭。 晉代, 槍頭改為短而尖的形式。 唐和五代以至更後各時期, 槍都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 唐代槍分漆槍、木槍、自杆槍、棒撲槍四種, 漆槍短, 是騎兵用的;木槍長, 是步兵用的, 其餘兩種為皇朝禁衛軍所用。 宋朝的槍種類繁多, 《武經總要》申記有搗馬突槍。 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鴉項槍、鍵槍、梭槍、褪槍、太寧筆槍、短刃槍、抓槍

(兩種), 藻黎槍、拐槍、拐突槍、拐刃槍等。 明朝軍隊申, 槍仍屜"自刃之首", 主要有舀角槍、箭形槍、龍刀槍等, 還有手頭標槍。 清代的長槍有嫉形槍、筆形槍、鉤形槍、矛形槍等。 到清末, 經戰爭的淘汰, 種類繁多的長槍趨向于單一化, 槍頭一般為扁形, 圓底, 筒外加數個銅箍,

其外形接近矛頭。 這種槍一直沿用到中國工農民主大革命時期。 北方革命根據地叫做紅纓槍, 南方革命人民則叫做梭鏢。

[戟]

古代一種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長柄兵器。 中國戳又稱饅。 棘等, 是戈與矛的合一體, 這種形制是世界獨有的。 中國柄前安置直刃, 一側枝生橫刃, 具有鉤、啄、刺、割四種功能, 殺傷力強于戈和矛。 基本形制是戈、矛聯裝在木柄上。 據《考工記》記載, 西周時期的規格是:戳廣寸半, 內長4寸半。 胡長6寸, 援長7寸半, 刺長6寸, 重1斤4兩, 柄長1丈6寸。 中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 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漢、晉各代。 南北朝後逐漸被槍代替, 變為儀仗兵器, 唐代以後被淘汰。

[整體鑄戟]

矛、戈合鑄為一體的"。 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種以矛為主體, 旁邊生一橫刃, 柄裝於矛體的骸

(簽)部"這種戟殺傷力強, 但鉤啄時容易掉頭。 另一種則以戈體為主, 突出前嬸的鋒刺;有的戳把鋒端鑄成反卷的鉤狀。 這兩種戟的製造工藝都很複雜, 技術要求較高, 而且青銅質地易脆、

折, 潮起來總容易掉頭, 是商周時期製造的較原始的戟, 後來很快地被戰爭實踐所淘汰。

[分鑄聯裝戟]

戈矛分鑄聯裝的戟。 出現于春秋時期, 它的戈、矛部分分別鑄造再聯裝在閹一木柄上。 這種戮直刺有力, 橫鉤也不容易脫落, 因而殺傷力大大增強。 其柄不但有木制的, 還有積竹柄戮。

[積竹柄戟]

以竹、木、漆等複合材料為柄的戮。 其構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較租約有棱木棒,

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與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邊, 然後用絲線纏緊, 再塗上黑漆或紅漆, 使其光亮平滑。 這種竹木兼用的柄, 剛柔相濟。 比單純的木柄堅韌而有彈性。 1971年湖南長沙。 溯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銅戮中有一部分這種積竹柄截。

[鉤戟]

亦作勾戟、鉤棘。 古代兵器。 《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淡于勾戳長鑲也。 "裴驅集解引如淳日:"長刃矛也。 "義日:"鉤

似矛。 刃下有鐵, 橫方上鉤曲也。 "謝靈運《撰征賦》:"鉤棘末耀, 隕前禽于金塘。 "

[三戈戟]

一種矛、戈分鑄聯裝戟。 戰國時期出現。 由三戈一矛安裝在同一柄上, 也有二戈一矛戟。 它與春秋時期單戈戟的區別除了由單戈變為雙戈、三戈外, 戈身更加細雨尖銳, 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內,

其它戈無內。 溯北隨縣曾候乙墓中曾

[歐式戟]

中世紀歐州軍隊使用的劈刺兵器。 它與中國截有所不同。 歐式記是一種長約6至10英尺的長矛型兵器, 由鋼、鐵製成, 頭上有一很重的斧頭, 背面是一尖鐵

(有時是彎曲的)或鉤子, *端是矛或梭標的尖頭。 14世紀初, 瑞士人大量使用這種兵器。 它能穿透頭盔, 砍斷劍鋒或擊倒馬匹。 它也可以當作短矛採用, 它的彎鉤還能將騎兵拖下馬來。 歐州截一度是中世紀歐洲步兵殺傷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蔔字戟]

鋼鐵製成的戟。 鐵戟的戟刺尖銳細長, 側旁小枝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變成象前鋒一樣窄長尖利。 "內"已消失, 用來縛柄的胡加長, 整個戮近似于"蔔字形, 故又稱"蔔字戟"。 這種鐵戟刃鋒尖利, 殺傷力強,是步騎兵的主要兵器。兩漢以後,戟的形狀有了新的變化,小枝由原來與截體垂直,變成了小枝垂直橫出後,稍問上弧曲,枝刺上揚,進一步增強了戴的殺傷力。

[繁戟]

中國古代儀仗用戟。根據漢代儀注,將領重盅可以持截侍立皇帝身邊。皇帝簡放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統兵征伐。常常賜以繁戟,"以代斧餓"。允許他專征、專伐,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在這艾皇帝新賜的截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這種有衣的截就叫做樊截。後來,樊戟成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身份的儀仗物。根據隋制、磨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唐以後,文武官員郡以門前列戟為榮。

[門戟]

儀仗之物。用木頭製成,設在門外的戟架上。天子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府門口都設門戟,以示隆重。儀仗閑的戟,造型華麗,多帶戟刀,戲曲舞臺上武將手持的"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造。

[?]

又叫杆、杖、小苫、棍、棒等。古代一種竹木制打擊兵器。起初只有竹、木製作,後又套有尖形或棱形銅,鐵頭,並出現全鐵受,由單純打擊發展為能打擊能刺殺兩種效能。它具有取料方便,製作簡單,使用輕便等特點,成為古代基本兵器之一,以後各代也摻雜使用。各代?的長短、輕重、名稱各異,形制不盡相同。按材料可分為:竹木?、金屬?、混材焚;按功用可分為:尤刃受、帶刃?,禮?等。如中國夏。商、周代的發由堅木製作,一端為八棱形,無刃。秦漢時有的丈*端套三棱刮刀型的鋼頭,頭和杆上各有一個球狀銅箍。受杆和33米左右。隨著軍隊士兵防護能為的提高和火器的出現,逐漸顯示出女的殺傷力的局限,其作用逐步下降。

[無刃?]

不帶利刃,以擊打為殺傷手段的?。又稱戳。早期的受是一根八棱棍木棒,長約t丈2尺左右,後出現銅無刃囊,戰國後出現鐵無刃支。無刃受特點是形制簡單,短粗結實,自身較重,適於打擊。

[帶刃?]

帶有利刃,除打擊外還可以起到劈砍刺等殺傷作用的支。通常用竹木父杆配以金屬刃、刺、鉤等附件。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帶刃變,在長杆*端有兩個球狀銅箍,兩者相距35一-51釐米,支頭有三棱形矛刺。受杆通長L39一3·40米、直徑約2·8一3釐米,這些發上有

曾侯成U之用義"等銘文。因此可以確認、戰國時期確有帶刃的?。有的銅摘上帶刺球。

[禮?]

中國古代儀仗用的?,禮發積竹為棒,八棱,"建幹兵卑。族貴以為是驅也"」(《訁X艾·女部》)漢代的"執金吾"所執的金再就是禮?。禮發通體銅制,兩頭鍍金,很威武。朝會時,禦史太夫。司慷校尉手持金吾夾侍皂帝。後來。文成為法律的象徵。

[金吾]

中國漢代的一一種禮?,銅制,兩頭鍍金。是權力和法律的象徵。囚禦史太人等官常執金吾,也用"執金吾"來指官名。是一種由兵器演化而成的禮器,

[六翅杖]

古俄羅斯的打擊冷兵器。杖頭有六個金屬板"翅",由此得名。翅的數雖少則4個,多則8個,六翅杖盛行幹15一]

7世紀。六翅杖還是軍事長官權力的象徵,這種六翅杖的。越"則飾以模壓花紋。貴重金屬和寶石。

[棍棒]

?發展到古代後期的改稱。?到中國宋朝,一般稱無刃?為棍。或稱杆棒,稱荷附件的發或帶刀發為棒。明代把門擠

,門木棍)叫做棍,棍氏約8尺,重3斤8兩,父叫少林棒,端群有刃的則稱為大棒。

[晨星棍]

中世紀瑞士棍棒兵器,棍兩端有尖鐵。

[骨朵]

打擊長兵器,訛為骨朵。這種兵器類似長柄錘。木柄一端安有蒜頭形或疾黎形的重鐵器,憑籍重力撞擊敵人。

[權杖]

衝擊用的冷兵器權仗的頭部呈球形,用石頭或金屬製成,安裝花木制的短手柄上。中世紀在古東方各國

(如同形狀不同的棒褪)曾廣泛使用,而在羅斯公國)13世紀至17世紀才得以風行。19世紀以前,在土耳其、波蘭和烏克蘭,權杖還作為軍事首領權力的象徵。

[狼蕪]

中國古代一種防禦性兵器,西元1444一1449年礦工葉宗留起義軍發明。用長而多節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鐵,如小槍、兩旁多留枝刺,用火燙便有直有鉤,

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藥。長1丈5尺,枝有9棗11層。使用時、須與具他只器配合使用,以長槍火其左右,鈀鐺把接應後,才能發揮其效能。戚繼光的部隊,在平矮戰爭中,用狼憲對付矮鍍的長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狼憲笨重,須體力強壯的和訓練有素的上兵才能使用。盛行於明代,清代被淘汰。

[錫鈀]

中國古代一種短柄多刺的鈀。柄長3尺,柄上安裝5根堅硬的木杆,長2尺1寸,仟上裝3寸長的鐵頭。奮戰時,“進退周旋,慣能隔架槍刀,乘隙攻刺“,配合其它白刃兵器作戰。

[扒]

勾擊格架長兵器,扒長柄、橫端有齒、棚農家用的鐵齒把差不多。主要用於船戰。可以格架敵人長兵器,也能乘機殺傷敵人,《西遊記》中豬八戒用的就是這種兵器。

[鏜鈀]

中國古代擊刺、擋隔的多刃大兵器。鏜鈀是從農具演變來的兵器,創始幹明代中葉禦倭戰爭中,分為鈀、鏜鈀、扒、錫鈀、鏟、馬叉六種,統稱鈀。其中鈀長7尺6寸,重5斤,中鋒似矛頭。長出兩股2寸。兩旁各有一橫股,有四棱形刃。這種兵器"可擊、可禦,兼矛盾兩用"。每兩名銳把手配備三十文火箭。敵人離遠時,兩股可以充當火箭架,用來發射火箭敵人;迫近時,持之以殺敵;當與敵人兵刃交加時。可以架拿敵械,被稱為"軍中最利者"。

[長刀]

古代安有長柄的大刀。一種砍殺兵器。創自後漢時期,有單面刃、雙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稱各不相同。三國時稱偃月刀,晉代稱大刀,刃長3尺,柄長4尺,下有鐵糟。唐代稱陌刀,全長1丈,重15斤。它是從佩刀和短柄長刀發展起來的,是漢後各代的常備武器之一。

[樸刀]

中國古代刀名。 其柄比大刀的短,雙手使用。《水遊傳》第二回:"少華山上朱武、陳達、楊春……將了樸刀"。

[陌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唐開元之間,"軍隊中初用陌刀"。據

《唐璃·李嗣業傳》載,唐代軍中有陌刀隊,並設有陌刀將。陌刀兩面有刃,通長l丈,重15斤。

[拍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長約1丈。

[鉤]

鉤殺、捕獲敵人的白刃兵器。鉤有一刃或數刃,刃向內彎曲似鷹瓜。鉤的種類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據歷代兵書記載,大致可分為三類:飛鉤、短柄鉤,長柄鉤。

[長柄鉤]

一種安有長柄的鉤。從戈、鐮演變而來。柄很長。可達1丈5尺,主要用於攻守戰中。西元前11世紀的文王伐祟戰爭申,曾經使用長杆鉤來攻擊崇城。《詩經·大雅·皇點》朱熹注:"鉤援、鉤梯,所以鉤行上城"。鉤援鄭後世的長柄鉤。水戰中,使用長柄鉤或和多頭的撩鉤來割斷敵軍的船纜,蓬蓬。或搭鉤敵船,也可以用來撈取落水的敵人首級。步騎兵交戰時,步兵期長橇鉤鉤敵騎的下肢。

[鉤刀]

古代海戰中用於破壞敵艦設備的鉤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長的杆子上綴縛圈寵一把銳利的鉤形刀,接近敵艦時伸出鉤刀,鉤割敵艦桅惋的繩索,使其帆布落下從而失去風動力,戮便於接船作戰。凱撒在《高盧戰記》中曾記載,羅馬艦隊在海上與艦隻比已方高大的高盧艦隊作戰時即使用鉤刀,割鉤高盧艦隊桅溯的繩索,使其處於被動處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類遺存中常有發現。以後發展為銅、鐵及鋼制斧。主要有長斧短斧兩類。是古代出現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種又被演變為禮器,象徵權力。

[長柄斧]

古代一種劈砍兵器。斧頭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裝方便,使用靈活,為唐代常備兵器之一。中國古代一種砍殺兵器,青銅制。避刃或平刃,安有木柄,用於砍殺,又有至石製作,多為禮儀或殉葬用,盛行于商及西周。

[鐵刃銅?]

因餓體用銅制,而以秩為刃,故習稱鐵刃銅餓。迄今為止共出土三件。出土的鐵刃銅餓形狀大體相同,餓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直內,內上有一圓孔。茬餓劈與內之間有闌。兩件銅餓的鐵刃都已殘損。一件殘長11.1釐米,闌寬8,5釐米;另一件殘長8·4釐米,闌寬5釐米。據有關單位對鐵刃銅絨的鐵刃部分進行的X射線透視,知鐵刃殘存部分包入青銅器身內約1釐米。又通過化學分析和金相學考察,鐵刃系隕鐵鍛制而成。鐵刃銅餓時代屬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六響槍兵器譜 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擲距離、打擊力量和準確性的拋射裝置。投矛器是一塊扁平的骨頭或木頭製成的小板

(長30一150釐米),板上裝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現在太古時期,在考古發掘時曾在上舊石器時代地層發現了投矛器

(西元前1一1·2萬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過投矛器。

[彈弓]

發射彈丸的弓。彈弓早於射箭的弓弩出現,原為打獵工具,後也用於作戰格鬥。明清兩代軍中,也有身懷彈弓做為暗器的。彈弓彈力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內襯牛角,強弓內襯鋼片,以增加彈力。弓弦絲制,也有用牛筋劈絲,混合人發、雜絲編成。強弓需四個力才能晚開。普通弓為兩個半力。強弓射出彈丸,著人即斃命。弓長約十八拳,如拳寬2寸,則弓長3.6尺。一般彈丸用粘土和膠團製成,曬至極幹,即可使用,也有鋼鐵彈丸。

[飛去來器]

投擲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獵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國家中也把它作為兵器。它是有一定長度、角度和形狀

(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拋出後飛速旋轉,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呈曲線擊向敵人,如擊不中目標可借助自身的迴旋力飛回來。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繃緊即成,以後在製作技術上不斷發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式和規格逐步充實,精良。但弓的基本動力原理和形制沒有改變,即由弓背,弓弦兩部分組成,射箭時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彈力將箭彈射出去。使用方法有雙臂拉引,也有腳手並用拉引的

(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戰爭中遠距離打擊約有利武器,自人類出現戰爭到近代槍炮大量使用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無法替代的。

[中國弓]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繃緊即成,以後各代在製作技術上都有發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式都有嚴格的規定。原始的制弓材料為單一材料,由竹木製成,後發展為複合材料,一般由獸角、筋、竹木材、絲、漆、膠等複合而成。弓的種類繁多,如春秋戰國時分王弓、弧弓、夾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廢弓用於打獵和飛射飛鳥。漢代分虎賈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步兵用,角弓騎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衛軍用。

[長弓]

中世紀英國弓箭。英國13世紀大力發展弓箭部隊,並對弓具進行改迸,逐漸用長弓取代十字弓。長弓用榆木、棒木和羅勒木製成,後來主要用紫杉木製造。最好的紫杉木並不產於英國,而是從義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長弓的長度為6英尺,箭長3英尺。弓身的中間用手握住的地方為1·5英寸寬,往兩端方向逐漸變細。弓的兩端用角料鑲包。弓架的前部為圓形,後面是平的。長弓射程是十字弓的兩倍

(最遠達400碼,有效射程接近250碼),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

(每分鐘可發10至12箭)。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十字弓。它更輕便、更容易掌握,適用於散兵射擊或齊射。就當時來說,它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長弓的不足之處是弓過硬,技術要求高,必須經過長期訓練的弓手才能掌握它。

[古埃及弓箭]

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較為精良的。新王國時期埃及人的弓一般是用圓木條製成。長度5一5·5英尺,中間粗兩端逐漸細尖。也有複合材料製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條牛筋,用棕憫樹皮將各種複合件緊纏在木弓上。複合弓力量大,射程遠,但不易拉開。箭杆長度22一34英寸不等。箭杆材料有木棍、蘆葦等,金屬箭頭,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亞述弓箭]

亞述人的弓弦長度一般短於埃及弓,最長約4英尺。弓用木料製成,亞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個弓男一樣粗細,曲形弓則從中問到兩端由棍變細,角形弓較小。使用也少。二種弓的兩端均有芍紐

(後被雕成鴨首),節紐附近刻有溝槽,用以掛弓弦。弓的攜帶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內亞述人的箭杆直細,大約用蘆葦或輕質木材製成。箭頭用青銅或鐵製造。箭頭菱形,扁平。箭頭中夾帶一條隆起的線以增加強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杆。箭尾有兩道羽翅,末端有溝槽以便於搭在弓弦上。

[古印度弓箭]

在現已發掘出的考古材料中,發現過印度河文明時期

(約西元前2300一前1750年)的青銅箭頭。礙箭是古代印度各兵種普遍使用的武器。典型的印度弓箭在《中阿含經》的《箭喻經》中有詳細記載:弓的材料為朽、桑、概。角,紮弓的材料為牛筋、樟鹿筋·絲、弓弦為筋、絲、絲甯、麻;箭纏為牛筋、樟鹿筋·絲;箭羽為飄鴻毛、雕弩毛、鶴毛;箭髓

為孕辣 矛、鍍刀;弓色為黑、自、赤、黃。據史料記載,波斯國王抗擊亞力山大入侵時

(約西元前七世紀)。印廢人使期的弓按照使用者的身高制做,弓很硬,拉弓時需將一端撐在地上,左腳蹬男,雙手拉弘。箭有三庫比鑄

(肘)長。這種弓箭穿透力大,當時一般盾牌、衣甲均能射穿。另據《政事論》記載,新孔雀王朝時期弓的名字有:邀羅摩邀、橋檀陀、特魯那等。它們用棕擱、竹子、木材或獸角製作。弓弦用藤蔓植物纖維,竹子纖維擬及羊腸製作。箭有竹箭、木箭、鐵箭。箭矢用鐵、骨、木製成,具有穿制、切割、撞擊等作用。

[弩]

利用機械力量的彈射器。弩是由弓發展而來,是把強勁的弓固定茬帶有箭槽和發射裝置的木

(或金屬)杠上,弓弦張開後,由發射裝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發身時開動發射裝置,箭沿著箭槽射出。有的弩還可以發射石彈、鑲彈等,因此弩又可以分為箭鋒和彈弩。弩與弓的根本區別在於弩具有延時緒構,不須引弓和同時瞄準。可利用臂、足、腰、機械等多種方式引弓,從容瞄準,伺機發射。弩覽弓發射的箭射程遠,準確性高,穿透性強。但發射速度遜於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臘和中國戰國時期已出現了最早的弩。以後傳及幾乎所有主要軍事國家,並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時期為止。弩的品質和種類也不斷發展,出現了連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種類。近現代射擊火器出現後,弩漸被淘汰。

[中國弩]

中國已發現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中期弩,木制弩臂,銅制簿釩。漢代幽瑰腰形弩。連弩、床弩。弩的基本結構由弩弓、弦、弩臂、弩機四大部分組成,弩弓弦與普通弓相似。但更加強勁。弩臂由堅硬木料製成,刻有槽。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間有縱糟,放置箭矢,後部裝置弩機。弩饑是發射的控制機構,一殿由殲、懸刀、牛三部分構成。牙,又稱機鉤,據《釋名·釋兵》:"鉤弦者日牙",用來鉤張弩弦。懸刀又稱機撥,是拍發用的板機。牛,又稱墊機。在張弩時,用它把牙和懸刀鉤合茬一起。發弩時,拍扳懸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鉤緊的弩弦突然馳開,把弩箭發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門------"望山"。用來瞄準,弩機組合後,裝在一個匣裡,稱為簿郭。在中國,弩最早用於打獵,約在春秋時代始用於戰爭,盛行于漢、晉至唐。各代弩的種類較多。性能也不盡一致。如戰國時期分夾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本車弩、竹杆弩、竹杆警。大竹杆弩、伏遠弩等。

作者:冷月凝弦 回復日期:2007-4-1 15:14:40

[臂張弩]

僅依靠人臂力張弓置箭的弩。

[蹶張弩]

同時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張弓的弩。蹶張弩有兩種引弓方法;一種是腳端出弩,用於強弩;一種是膝上上弩,用於弱弩。

[腰開弩]

以坐姿同時利用臂、足、腰之力張弓的弩。使用時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腳掌俱揣入拇內,緊接弩劈,撬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拉腰鉤索,兩腳掌往前一蹬。劈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其機自起,掛住釩構。

[連弩]

可同時發射許多箭的弩。約出現于戰國末期。《墨子·備高臨》篇記載,為專門守城戰設計的連弩弓力很大,要用十個人推動絞車才能上滿弦。連弩用的矢"長十尺",用繩子拴住箭尾,射出後,可以用鍍護收回來。這種重型緝弩,主要是用來射擊城外敵軍的守城戰具。《六稻·虎稻·軍用篇》提到,發射"赤莖白羽,以銅為首"或"青莖赤羽,以鐵為首"的長箭的"絞車弩"與。五尺車輪絞車連弩。。漢以後,連弩有了改進,諸葛亮創造"了"一臂十矢俱發"的元戎連弩。《清異錄》記載,晉朝時,有一種稱做"急龍車"的連弩"其弩張一大機則十二小機皆發。用連珠大箭,無遠不及。"

[轉射機]

一種裝置在要塞、城堡、塢台、敵樓上面,可以環轉射擊的大型弩。《墨子·備穴》記載,這種弩裝在弩床上,埋於地下

(或城蝶上),"機長六尺",可以環轉發射弩箭。居延甲渠鋅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肖水金關三處遺址中出土的這種遺物,由上下兩橫坊間豎裝二立坊構成。形似Ⅱ狀,中心有圓軸,上開一內高外低的斜孔,可以左右旋轉,轉射角達120度。將它砌在塢*的蝶上,把弩承裝其間,則可以向外左有旋轉發射。而敵方的箭難以射人。它的形制和功用類似一座活"射塔"。

[床弩]

裝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床弩出現於北宋。弩弓極為強勁有力,利用輪鈾、絞索絞動張弓,弩身安裝在木架上以增加穩定性。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達500、r1000步。《武經總要》載,北宋軍隊床弩主要有6種: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150步;小合蟬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射140步。抖子弩,4人張發,發小鑿頭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張發,發一槍三劍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00步。這些大型床弩,多用於攻守戰中。

[背弩]

一種暗發弩,又名緊背低頭花裝弩。弩弓平縛於背上,用繩兩條,分套於兩後,另一條繩索從弩機連於腰上,弩背之出口處向上。臨陣時貫矢於弩,扣弦於弩機之上。發射時,弩腰低頭,將系於腰間之繩向下拉引,觸發弩機,箭從頸後射出。弓長約8寸,箭長2寸左右。宋朝軍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種暗發弩。較小,裝置在馬蹬之了,用腳踏發。弩背上有一條繩,系于馬踏蹬下,再以兩繩分系於弓淵之上,一端縛于馬蹬之耳環上,弩口向前,弩機在後,弩機之上用繩縛住,另一端縛在騎者的腳腔上。在作戰中需要發射時,用腳一蹬,則繩牽釋機,箭即從腳下射出,可射傷敵人馬。

[袖炮]

一種暗發弩。形式與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裝有機關,藏於大袖之中,用時撥機發百擊敵。

[伏弩]

古代預設待敵觸發的弩,又稱耕戈,窩弩。伏弩與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觸發裝置。放置時,扣弦張弩,置於敵人必經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飾,弩機撥機上拴一長線,其另端拴在路另側的短木樁上,長線橫懸在路面上,當敵人通過時,腳觸長線,牽動撥機,發弩殺敵。地雷出現後伏弩被淘汰。

[卡塔普裡特弩]

古希臘一種帶有機架的箭弩 。自重約1·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為75一150米。使用的箭長為44一185釐米,通常為66釐米。

[波里色勒]

古希臘一種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後自動裝好新箭的機械裝置。

[弩機]

古羅馬發射標槍的大型弩。這種弩帶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發射2米長的標槍,威力很大。

[石包]

中國古代拋百器械。在中國最早拋射石彈的器械稱為"石包",晉代以後出現“石包”字。春秋時軍隊已裝備石包,漢代以後大量使用。形制逐漸完善,多樣。唐代李簽著《太白陰經》載,石包

體是木料製成,接合部採用鐵件。石包 應用杠杆原理,以人力拉拽發射。形狀類似北方農村井邊打水的吊杆---------桔棒。石包

中心有條石包柱,埋在地上,或架在架上,有的裝在 車上。柱*端橫放一條富於彈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彈力發射石彈。石包

梢長約工5一2·8丈,輕型戰 石包 為單根 石包 梢,重一些的則為合股

石包梢。根據發射石彈的重量有兩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多達到十三梢。石包

梢選用優質木料經過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堅固,又有彈性。石包 梢越多,射出的石彈越重量,發射距離越遠。石包

梢的一端要放彈案,另一端拴著 石包 索。每條 石包 索由1一2人拉拽。普通單梢用40人拽,大型的則需上百人拽,最重要的十三梢

石包

要用200多人才能拽得動。在施放時,將石彈放入皮案內,用很多人各自握繩一條,聽號令一齊用力猛拉,利用杠杆的原理和離心力作用,把石彈拋至敵方。根據實際作戰需要,戰

石包

有不同的種類。初期的拋車變換射向困難,後來發明一種可以左右旋轉的"旋風拋車"。南北朝時,將拋車裝在車上隨軍刀·虧動,稱"拍車"。梁元帝時,有人將其裝在戰船「,稱"拍船"。唐代的拋車比過去的大,稱"將軍

石包 "或"擂石車"。《武經總要》記載了宋代十六種不同種類的 石包,如雜 石包、虎蹲 石包、旋風五 石包、車

石包、柱腹石包、臥車 石包、旋風車 石包、合 石包等。還有一種適於近戰的手 石包。石包

的威力很大,一般可射50步一300步,(宋代每步6尺,合今1·4米)。每顆石彈重約數十斤,大者可達百斤以上。據《宋史·兵志》載,按照國家標準:上等單梢

石包

射程應在270步以上,中等的為260步,下等的為250步。最早的炮彈是石制的。後來出現了特殊炮彈,如低俗作品請刪除彈,化學彈等。後來也有用

石包 發射毒燃球、燃幕彈、毒藥等化學戰劑的。有些小型戰 石包

使用泥彈,不僅便於製造,而且射出後立即"炸"得粉碎,不易被敵方拾起反射回來。石包

在古代長期作為城市攻防戰的重型主要武器,火炮出現後逐漸被淘汰。

[霹靂車]

中國最早見於實戰的拋石車。《三國志·魏書》記載,西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曹軍制發石車,攻擊衰紹軍壁樓。因發石時聲如霹靂,故名霹靂車。

[彈射器]

由扭絞的纖維繩的彈力帶動的投擲器,也稱弩炮包。此種投擲器於伯羅奔尼薩斯戰爭(西元前431一404年)期間第一次出現於錫臘庫紮,在古希臘和羅馬的戰爭中圍攻要塞時使用過。輕便型彈射器也用於野戰,並安裝在艦船上進行海戰。彈射器的構造是:在堅固的木架上固定一束扭絞的繩索

(皮帶、鬃繩)等。投擲杠杆的下端插入繩內,上端有裝彈碗。裝彈時,把繩絞緊,杠杆被絞車幾乎拉成水準位置。投射時,杠杆有力地磕打在橫框的橫樑上,把所裝彈丸沿弩曲彈道拋出。彈射器可投擲石頭、石彈、金屬彈、圓木、箭、裝有低俗作品請刪除著油脂的瓶罐、動物屍體等,在中世紀還投擲過球型彈、低俗作品請刪除彈和爆炸彈。彈射器可將150一-480公斤重的石頭投擲250一400米,可將箭相30公斤重的石頭投擲850米遠。據波利比阿的《歷史》記載,阿基米德設計的巨型投石器,曾把許多羅馬海軍的艦船打壞,打沉。花歐洲,到!4一t5世紀,彈射器曾相火炮同時使用。羅斯,有一種類似彈射器的裝置,叫投射機。

[拋石機]

依靠物體張力

(如弓·木板弩曲時產它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擲器。典型的靠鈕力發射的拋石機由地上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根直立的彈射杆,*上裝有橫樑的兩根結實的柱子構成。彈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攤絞得很緊的水準繩索裡,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杆緊緊*牢支撐架上的橫樑。彈射杆的*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杆的*端裝一度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杆拉至接近水準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他種類的彈體。當用扳機裝置鬆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樑撞擊,產生的慣性力便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據考證,亞述軍事帝國時期,已開始用機械投擲石塊,據說可把大約10公斤的石塊投射500一700米。後來猶太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也陸續開始使用。

[重錘拋石機]

利用重錘重力發射的投射機器。出現於中世紀初期,使用至15世紀,主要用於圍攻和防守要塞。拋石機的杠杆力臂不等,可以圍繞固定在機架兩支柱間的軸上下自由轉動。筏杠杆的短臂上固定有一個重物--------重錘。裝填拋石機的時候,用絞車把杠杆長臂拉向機架底部,並向石袋裝彈。拋射時,急劇將杠杆長臂放開,裝彈的石袋快速升起,重錘完全落下時,石彈從石袋中沿約45度角飛出。拋石機可將30公斤左右的石彈拋140一210米遠,可將100公斤左右的石彈拋40一70米遠。

[鏽積底]

古代印度史料中記載的一種對空投擲的器械。據《摩詞婆羅多》記載,列國時代國王薩爾瓦用"空中飛車"向敵城內投擲石塊,滿城降下石雨,(可能是投石器投射的石彈)。為了對付這種空襲,城內普遍安裝了一種向"空中飛車"投擲武器的器械。這種器械被稱為鏽積底。

[古俄羅斯投射機]

古俄羅斯的投射機械。投射機的構造和作用是利用柔軟物具有彈性的原理。在圍攻和防守要塞時,用來投射石頭、重箭、圓木和其他裝填物。10一15世紀,投射機廣為使用。此種投射機按其構造和使用原理分為兩種:一種類似弩炮,用於平直投射;另一種類似彈射器,用於曲線投射。俄國軍隊中裝備有大小兩種投射機,大型投射機能把約200公斤重的裝填物投射600一700米遠。16世紀時,則用於發射炸彈稠低俗作品請刪除彈。16世紀末,由於火炮的廣泛使用,投射機遂廢。

[尤塞耗能拋石機]

古代歐洲使用的一種拋石機。它基本上由炮架、彈射裝置、彈射槽和底座等部分構成。炮架由兩棍水準橫杆組成,橫杆被四根堅硬的垂直木條隔開,炮架被牢圈地放置在底座上。這樣炮架就形成了三個視窗,彈射槽穿過中間的一個視窗,旁邊二個視窗的外側支撐杆上各系著一束稍微扭絞著的垂直繩索。在扭絞著的繩索中插兩根堅硬的木梢,然後同另一根結實的弓弦綁在一起。用很大的拉力將弓弦安放在彈射槽中彈射物的後面,然後撥動扳機裝置將彈射物彈出。

[排林托能拋石機]

古希臘一種拋石機。它是一種類似彈弩的較輕便的拋石機,其原理跟彈弩相同,不過它有兩根導杆在一個斜面上,連在兩棍術臂上的弓弦將滑動彈射槽內的石彈沿此斜面彈射出去。這種彈射器長達10碼,高5碼,寬4碼,體積很大。發射約有彈重達8磅,射距300碼甚至更遠。它基本上用於攻城,也可用來防守。馬其頓菲力浦王和亞歷山大大帝的野戰部隊都曾攜帶這種拋石機。

[拍林吞]

古希臘一種彈弩。可以準確地投射小型石核和標槍,其特點是帶有瞄準裝置。

[巴里斯塔]

古希臘一種木弩炮。可投射石塊、石核、鉛核等。是一種重投射機械。射程300一500米。使用約有核重量3·5公斤灰石,最重可投射70公斤的石核。

[自射器]

一種有大弩度弓架及張弦、控弦和放弦裝置的機械弓。用來投射箭和石頭。與弓相比,自射器射得更遠更准,但造價昂貴且製作複雜。分為作戰用和獰獵用兩類。作戰用者又分輕重兩種。輕自射器楚一種嵌人木槽帶托

(支架)的弓。弓弦靠跳蹬 (用腳踏的鐵環)拉緊,用一種極簡單的發射裝置發射。重自射器裝花帶輪的特製床子

(架子)上,裝以鋼弓和繩或牛筋制的粗弦,潮一種齒輪裝置------搖柄來張弦發射。搖柄的採用是自射器構造的巨大改進,因為12一14世紀造的自射器需要50人才能張開。在羅斯,自射器始於10世紀,西歐始於11世紀末,稱為弩。17世紀時,自射器被火器取代。獰獵用自射器

(在下面的弓)用於獵取各種野獸,將其藏於隱蔽的地方,用一根經過偽裝的繩橫扯到野獸出沒的道路上。野獸碰到繩上,機弩即行發射。

[箭]

亦稱矢。古代搭在弓或簿上發射的兵器。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樹枝或竹子,後來用石塊或骨、貝作箭鏃,安在箭杆頭郡。為保持飛行方向,後來又在箭杆尾郡裝上羽毛

(箭羽)。銅鐵出現後,箭鏃改用銅鐵製造,種類也隨之增多,但其形制歷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據用途,箭杆的長度和箭嫉的長短、大小以及式樣有所區別。(?)

中國箭鏃的一種。《萬言》第九:"

[箭鏃]

其廠長而薄鐮,謂之?,或謂之鈕。"《「L韻·九麻》:?宇注引《方言》:"江東呼?箭。"

[闌]

中國古代盛弩箭器。《漢書·韓延壽傳》:"抱弩負簡。"顏師古注:"衡者,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箭筒]

存放箭的袋子或筒。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製成,後來用金屬製作,裝飾有花紋和金屬牌子。有的箭筒按放箭的數量分成幾格。裝備弓的步兵或騎兵通常將箭筒佩於右側,拍在掛馬刀的腰帶或專門的腰帶上,而將帶套

(名為嗚套)的弓佩於左側。有時,箭筒上面還罩上一個套子,名為筒套,防止箭因天氣陰濕受潮。

[袖箭]

藏於袖中的暗箭。可暗減在袖中的特製箭匣中,箭杆短輕,箭鏃較重。射出後可殺傷30步內的敵人。除了在兩軍交戰白刃格鬥時使用外,還可作為鏢客、拳師、技擊家的防身武器。袖箭有單發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單發袖箭,每次只能發射一支箭。箭簡長8寸,周徑8分,筒*有蓋,連於筒身,蓋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裝箭。筒蓋旁一寸處有一一活動的蝴蝶片,專司開閉。鍍底裝設彈簧,簧上有一一塊圓鐵板,裝箭後,彈簧醫下,用蝴蝶板將箭關在筒中,發射時,撥開蝴蝶片,彈簧彈起,筒中的箭就能彈肘出去。箭長7寸,嫉長l寸,每簡裝箭

12支。梅花袖箭,每次裝箭6支,可連續發射。箭簡徑約為1·2一-1·5寸,覽單發袖箭略粗。筒內有6個小管。中間1支,周露5艾,狀如梅花瓣。每個筒上各有一蝴蝶汁控制芳關,匣蓋之後有-」鐵圈,發射一箭之後,須將筒劈旋磚一一矩角度,使之連續射出。

[筒子箭]

一種暗箭。竹簡中裝箭15一20支,箭長1·2尺。箭杆長7寸,鏃長5寸,塗敷毒藥。竹筒分為兩截,後節為燕尾形,燕尾上有絆帶,箭插入絆帶中。發射時,用手持燕尾和箭用力擲出,力大者一次可發20艾,力小者發15支。

[流星箭]

即手發箭。使用時不用弓、直接以手甩出。鐵箭杆中加鉛4兩,以加強重力。活來逐漸演變為鏢。

[鞭箭]

手拋箭,與流星箭相似,發射時箭盛在銅餾子中,手拋銅溜子,箭順銅餾子甩出。

[鏢]

刀鞘末端的鋼飾物。又是一種暗器。形如矛頭,用以投擲傷人。

[標槍]

一種帶鏃的短投擲梭標,又稱"投槍"、"投矛"、"短矛"、"鑲槍"等。巧嫉和骨嫉標槍、在上舊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晚期)為狩獵武器。鐵鏃標槍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軍隊中郡曾裝備過。希臘斯巴達人的輕裝步兵可將標槍投擲20一60米遠。古羅馬重裝步兵的投矛長約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長的鐵尖安在木柄上,投擲30米。為使標槍投擲得更遠,(達70一80米),有的標槍上裝有皮帶環,以使投擲力鍵著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

(澳大利亞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

(阿留申群島人),標槍是一種基本的投擲武器。在西歐,標槍一直流傳至中世紀。在俄羅斯,標槍即為短投槍。在《梆戈爾遠征記》一書

(西元12世紀)中首次提到標槍。在中國原始社會已有標槍,但到宋代才成為軍隊常規武器,又稱"梭槍"。元朝蒙古軍善用標槍,杆短另尖,槍有四角形、三角形、圓形數種,多數兩端有刃,既可以馬上刺敵,又可拋擲殺敵。明代軍隊中有一種兩頭帶刃的標槍,長68釐米,槍刃長23力釐米。尖尾長7釐米,兩頭尖,中間粗,有姻長箭,兩端都可以刺人,便於投擲。清代的標槍多用木竹為柄上加鐵鏃,略如明制。還有一種衛體用的標槍,槍桿較短,鏃長6寸,木柄杆長1.8----1.9尺,重不到2斤。純鐵打造的標槍更短「全長不到2尺,重不過4斤,技藝精熟者可幹50步內投中敵人。

[傑裡德矛]

形似標槍的細短投矛,裝於一不大的矛袋中、佩於年人腰帶私側。近東各國阿拉伯人稱騎兵持矛操練為傑裡德。15一17-世紀時,俄國也使用這種矛作戰,後一段時期,"也叫傑裡德矛。"Cy刀M口A"這一名詞源自與"COBATb"一詞有聯繫的古斯拉夫語"CyAM叢A》,COBATb"在古俄語中有"擲矛"的意思。這種短投槍長約一米,槍頭很重,分為刃,褲,小管內插入一根輪而堅固的杆子-------槍桿。16一17世紀常在仟子尾部裝上一個博簿的金屬筒,以便較曆從槍筒中抽出。

[投石帶]

一種投擲武器,又稱投石器。根據記載,古埃及的中王國時代

(約西元前川33一前1786年)它曾經出現在埃及軍隊中的努比亞雇傭軍中。後來,手拋投石帶廣泛運用於古代世界(埃及、希臘、羅馬·波斯、印度、亞述、馬其頓等國)和中世紀各國的軍隊。它是一條由獸皮或杆扔纖維做成的帶開,中間部分寬,一端帶有環扣,套世投石手手「或木柄止

(長鞭擲彈帶),彈丸(鵝卵荷、金屬球。16-17世紀時為榴彈)放幹投石頻寬部。

殺傷力強,是步騎兵的主要兵器。兩漢以後,戟的形狀有了新的變化,小枝由原來與截體垂直,變成了小枝垂直橫出後,稍問上弧曲,枝刺上揚,進一步增強了戴的殺傷力。

[繁戟]

中國古代儀仗用戟。根據漢代儀注,將領重盅可以持截侍立皇帝身邊。皇帝簡放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統兵征伐。常常賜以繁戟,"以代斧餓"。允許他專征、專伐,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在這艾皇帝新賜的截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這種有衣的截就叫做樊截。後來,樊戟成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身份的儀仗物。根據隋制、磨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唐以後,文武官員郡以門前列戟為榮。

[門戟]

儀仗之物。用木頭製成,設在門外的戟架上。天子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府門口都設門戟,以示隆重。儀仗閑的戟,造型華麗,多帶戟刀,戲曲舞臺上武將手持的"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造。

[?]

又叫杆、杖、小苫、棍、棒等。古代一種竹木制打擊兵器。起初只有竹、木製作,後又套有尖形或棱形銅,鐵頭,並出現全鐵受,由單純打擊發展為能打擊能刺殺兩種效能。它具有取料方便,製作簡單,使用輕便等特點,成為古代基本兵器之一,以後各代也摻雜使用。各代?的長短、輕重、名稱各異,形制不盡相同。按材料可分為:竹木?、金屬?、混材焚;按功用可分為:尤刃受、帶刃?,禮?等。如中國夏。商、周代的發由堅木製作,一端為八棱形,無刃。秦漢時有的丈*端套三棱刮刀型的鋼頭,頭和杆上各有一個球狀銅箍。受杆和33米左右。隨著軍隊士兵防護能為的提高和火器的出現,逐漸顯示出女的殺傷力的局限,其作用逐步下降。

[無刃?]

不帶利刃,以擊打為殺傷手段的?。又稱戳。早期的受是一根八棱棍木棒,長約t丈2尺左右,後出現銅無刃囊,戰國後出現鐵無刃支。無刃受特點是形制簡單,短粗結實,自身較重,適於打擊。

[帶刃?]

帶有利刃,除打擊外還可以起到劈砍刺等殺傷作用的支。通常用竹木父杆配以金屬刃、刺、鉤等附件。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帶刃變,在長杆*端有兩個球狀銅箍,兩者相距35一-51釐米,支頭有三棱形矛刺。受杆通長L39一3·40米、直徑約2·8一3釐米,這些發上有

曾侯成U之用義"等銘文。因此可以確認、戰國時期確有帶刃的?。有的銅摘上帶刺球。

[禮?]

中國古代儀仗用的?,禮發積竹為棒,八棱,"建幹兵卑。族貴以為是驅也"」(《訁X艾·女部》)漢代的"執金吾"所執的金再就是禮?。禮發通體銅制,兩頭鍍金,很威武。朝會時,禦史太夫。司慷校尉手持金吾夾侍皂帝。後來。文成為法律的象徵。

[金吾]

中國漢代的一一種禮?,銅制,兩頭鍍金。是權力和法律的象徵。囚禦史太人等官常執金吾,也用"執金吾"來指官名。是一種由兵器演化而成的禮器,

[六翅杖]

古俄羅斯的打擊冷兵器。杖頭有六個金屬板"翅",由此得名。翅的數雖少則4個,多則8個,六翅杖盛行幹15一]

7世紀。六翅杖還是軍事長官權力的象徵,這種六翅杖的。越"則飾以模壓花紋。貴重金屬和寶石。

[棍棒]

?發展到古代後期的改稱。?到中國宋朝,一般稱無刃?為棍。或稱杆棒,稱荷附件的發或帶刀發為棒。明代把門擠

,門木棍)叫做棍,棍氏約8尺,重3斤8兩,父叫少林棒,端群有刃的則稱為大棒。

[晨星棍]

中世紀瑞士棍棒兵器,棍兩端有尖鐵。

[骨朵]

打擊長兵器,訛為骨朵。這種兵器類似長柄錘。木柄一端安有蒜頭形或疾黎形的重鐵器,憑籍重力撞擊敵人。

[權杖]

衝擊用的冷兵器權仗的頭部呈球形,用石頭或金屬製成,安裝花木制的短手柄上。中世紀在古東方各國

(如同形狀不同的棒褪)曾廣泛使用,而在羅斯公國)13世紀至17世紀才得以風行。19世紀以前,在土耳其、波蘭和烏克蘭,權杖還作為軍事首領權力的象徵。

[狼蕪]

中國古代一種防禦性兵器,西元1444一1449年礦工葉宗留起義軍發明。用長而多節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鐵,如小槍、兩旁多留枝刺,用火燙便有直有鉤,

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藥。長1丈5尺,枝有9棗11層。使用時、須與具他只器配合使用,以長槍火其左右,鈀鐺把接應後,才能發揮其效能。戚繼光的部隊,在平矮戰爭中,用狼憲對付矮鍍的長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狼憲笨重,須體力強壯的和訓練有素的上兵才能使用。盛行於明代,清代被淘汰。

[錫鈀]

中國古代一種短柄多刺的鈀。柄長3尺,柄上安裝5根堅硬的木杆,長2尺1寸,仟上裝3寸長的鐵頭。奮戰時,“進退周旋,慣能隔架槍刀,乘隙攻刺“,配合其它白刃兵器作戰。

[扒]

勾擊格架長兵器,扒長柄、橫端有齒、棚農家用的鐵齒把差不多。主要用於船戰。可以格架敵人長兵器,也能乘機殺傷敵人,《西遊記》中豬八戒用的就是這種兵器。

[鏜鈀]

中國古代擊刺、擋隔的多刃大兵器。鏜鈀是從農具演變來的兵器,創始幹明代中葉禦倭戰爭中,分為鈀、鏜鈀、扒、錫鈀、鏟、馬叉六種,統稱鈀。其中鈀長7尺6寸,重5斤,中鋒似矛頭。長出兩股2寸。兩旁各有一橫股,有四棱形刃。這種兵器"可擊、可禦,兼矛盾兩用"。每兩名銳把手配備三十文火箭。敵人離遠時,兩股可以充當火箭架,用來發射火箭敵人;迫近時,持之以殺敵;當與敵人兵刃交加時。可以架拿敵械,被稱為"軍中最利者"。

[長刀]

古代安有長柄的大刀。一種砍殺兵器。創自後漢時期,有單面刃、雙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稱各不相同。三國時稱偃月刀,晉代稱大刀,刃長3尺,柄長4尺,下有鐵糟。唐代稱陌刀,全長1丈,重15斤。它是從佩刀和短柄長刀發展起來的,是漢後各代的常備武器之一。

[樸刀]

中國古代刀名。 其柄比大刀的短,雙手使用。《水遊傳》第二回:"少華山上朱武、陳達、楊春……將了樸刀"。

[陌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唐開元之間,"軍隊中初用陌刀"。據

《唐璃·李嗣業傳》載,唐代軍中有陌刀隊,並設有陌刀將。陌刀兩面有刃,通長l丈,重15斤。

[拍刀]

中國唐代一種長柄大刀。長約1丈。

[鉤]

鉤殺、捕獲敵人的白刃兵器。鉤有一刃或數刃,刃向內彎曲似鷹瓜。鉤的種類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據歷代兵書記載,大致可分為三類:飛鉤、短柄鉤,長柄鉤。

[長柄鉤]

一種安有長柄的鉤。從戈、鐮演變而來。柄很長。可達1丈5尺,主要用於攻守戰中。西元前11世紀的文王伐祟戰爭申,曾經使用長杆鉤來攻擊崇城。《詩經·大雅·皇點》朱熹注:"鉤援、鉤梯,所以鉤行上城"。鉤援鄭後世的長柄鉤。水戰中,使用長柄鉤或和多頭的撩鉤來割斷敵軍的船纜,蓬蓬。或搭鉤敵船,也可以用來撈取落水的敵人首級。步騎兵交戰時,步兵期長橇鉤鉤敵騎的下肢。

[鉤刀]

古代海戰中用於破壞敵艦設備的鉤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長的杆子上綴縛圈寵一把銳利的鉤形刀,接近敵艦時伸出鉤刀,鉤割敵艦桅惋的繩索,使其帆布落下從而失去風動力,戮便於接船作戰。凱撒在《高盧戰記》中曾記載,羅馬艦隊在海上與艦隻比已方高大的高盧艦隊作戰時即使用鉤刀,割鉤高盧艦隊桅溯的繩索,使其處於被動處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類遺存中常有發現。以後發展為銅、鐵及鋼制斧。主要有長斧短斧兩類。是古代出現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種又被演變為禮器,象徵權力。

[長柄斧]

古代一種劈砍兵器。斧頭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裝方便,使用靈活,為唐代常備兵器之一。中國古代一種砍殺兵器,青銅制。避刃或平刃,安有木柄,用於砍殺,又有至石製作,多為禮儀或殉葬用,盛行于商及西周。

[鐵刃銅?]

因餓體用銅制,而以秩為刃,故習稱鐵刃銅餓。迄今為止共出土三件。出土的鐵刃銅餓形狀大體相同,餓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直內,內上有一圓孔。茬餓劈與內之間有闌。兩件銅餓的鐵刃都已殘損。一件殘長11.1釐米,闌寬8,5釐米;另一件殘長8·4釐米,闌寬5釐米。據有關單位對鐵刃銅絨的鐵刃部分進行的X射線透視,知鐵刃殘存部分包入青銅器身內約1釐米。又通過化學分析和金相學考察,鐵刃系隕鐵鍛制而成。鐵刃銅餓時代屬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六響槍兵器譜 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擲距離、打擊力量和準確性的拋射裝置。投矛器是一塊扁平的骨頭或木頭製成的小板

(長30一150釐米),板上裝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現在太古時期,在考古發掘時曾在上舊石器時代地層發現了投矛器

(西元前1一1·2萬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過投矛器。

[彈弓]

發射彈丸的弓。彈弓早於射箭的弓弩出現,原為打獵工具,後也用於作戰格鬥。明清兩代軍中,也有身懷彈弓做為暗器的。彈弓彈力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內襯牛角,強弓內襯鋼片,以增加彈力。弓弦絲制,也有用牛筋劈絲,混合人發、雜絲編成。強弓需四個力才能晚開。普通弓為兩個半力。強弓射出彈丸,著人即斃命。弓長約十八拳,如拳寬2寸,則弓長3.6尺。一般彈丸用粘土和膠團製成,曬至極幹,即可使用,也有鋼鐵彈丸。

[飛去來器]

投擲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獵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國家中也把它作為兵器。它是有一定長度、角度和形狀

(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拋出後飛速旋轉,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呈曲線擊向敵人,如擊不中目標可借助自身的迴旋力飛回來。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繃緊即成,以後在製作技術上不斷發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式和規格逐步充實,精良。但弓的基本動力原理和形制沒有改變,即由弓背,弓弦兩部分組成,射箭時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彈力將箭彈射出去。使用方法有雙臂拉引,也有腳手並用拉引的

(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戰爭中遠距離打擊約有利武器,自人類出現戰爭到近代槍炮大量使用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無法替代的。

[中國弓]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繃緊即成,以後各代在製作技術上都有發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式都有嚴格的規定。原始的制弓材料為單一材料,由竹木製成,後發展為複合材料,一般由獸角、筋、竹木材、絲、漆、膠等複合而成。弓的種類繁多,如春秋戰國時分王弓、弧弓、夾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廢弓用於打獵和飛射飛鳥。漢代分虎賈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步兵用,角弓騎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衛軍用。

[長弓]

中世紀英國弓箭。英國13世紀大力發展弓箭部隊,並對弓具進行改迸,逐漸用長弓取代十字弓。長弓用榆木、棒木和羅勒木製成,後來主要用紫杉木製造。最好的紫杉木並不產於英國,而是從義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長弓的長度為6英尺,箭長3英尺。弓身的中間用手握住的地方為1·5英寸寬,往兩端方向逐漸變細。弓的兩端用角料鑲包。弓架的前部為圓形,後面是平的。長弓射程是十字弓的兩倍

(最遠達400碼,有效射程接近250碼),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

(每分鐘可發10至12箭)。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十字弓。它更輕便、更容易掌握,適用於散兵射擊或齊射。就當時來說,它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長弓的不足之處是弓過硬,技術要求高,必須經過長期訓練的弓手才能掌握它。

[古埃及弓箭]

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較為精良的。新王國時期埃及人的弓一般是用圓木條製成。長度5一5·5英尺,中間粗兩端逐漸細尖。也有複合材料製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條牛筋,用棕憫樹皮將各種複合件緊纏在木弓上。複合弓力量大,射程遠,但不易拉開。箭杆長度22一34英寸不等。箭杆材料有木棍、蘆葦等,金屬箭頭,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亞述弓箭]

亞述人的弓弦長度一般短於埃及弓,最長約4英尺。弓用木料製成,亞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個弓男一樣粗細,曲形弓則從中問到兩端由棍變細,角形弓較小。使用也少。二種弓的兩端均有芍紐

(後被雕成鴨首),節紐附近刻有溝槽,用以掛弓弦。弓的攜帶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內亞述人的箭杆直細,大約用蘆葦或輕質木材製成。箭頭用青銅或鐵製造。箭頭菱形,扁平。箭頭中夾帶一條隆起的線以增加強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杆。箭尾有兩道羽翅,末端有溝槽以便於搭在弓弦上。

[古印度弓箭]

在現已發掘出的考古材料中,發現過印度河文明時期

(約西元前2300一前1750年)的青銅箭頭。礙箭是古代印度各兵種普遍使用的武器。典型的印度弓箭在《中阿含經》的《箭喻經》中有詳細記載:弓的材料為朽、桑、概。角,紮弓的材料為牛筋、樟鹿筋·絲、弓弦為筋、絲、絲甯、麻;箭纏為牛筋、樟鹿筋·絲;箭羽為飄鴻毛、雕弩毛、鶴毛;箭髓

為孕辣 矛、鍍刀;弓色為黑、自、赤、黃。據史料記載,波斯國王抗擊亞力山大入侵時

(約西元前七世紀)。印廢人使期的弓按照使用者的身高制做,弓很硬,拉弓時需將一端撐在地上,左腳蹬男,雙手拉弘。箭有三庫比鑄

(肘)長。這種弓箭穿透力大,當時一般盾牌、衣甲均能射穿。另據《政事論》記載,新孔雀王朝時期弓的名字有:邀羅摩邀、橋檀陀、特魯那等。它們用棕擱、竹子、木材或獸角製作。弓弦用藤蔓植物纖維,竹子纖維擬及羊腸製作。箭有竹箭、木箭、鐵箭。箭矢用鐵、骨、木製成,具有穿制、切割、撞擊等作用。

[弩]

利用機械力量的彈射器。弩是由弓發展而來,是把強勁的弓固定茬帶有箭槽和發射裝置的木

(或金屬)杠上,弓弦張開後,由發射裝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發身時開動發射裝置,箭沿著箭槽射出。有的弩還可以發射石彈、鑲彈等,因此弩又可以分為箭鋒和彈弩。弩與弓的根本區別在於弩具有延時緒構,不須引弓和同時瞄準。可利用臂、足、腰、機械等多種方式引弓,從容瞄準,伺機發射。弩覽弓發射的箭射程遠,準確性高,穿透性強。但發射速度遜於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臘和中國戰國時期已出現了最早的弩。以後傳及幾乎所有主要軍事國家,並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時期為止。弩的品質和種類也不斷發展,出現了連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種類。近現代射擊火器出現後,弩漸被淘汰。

[中國弩]

中國已發現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中期弩,木制弩臂,銅制簿釩。漢代幽瑰腰形弩。連弩、床弩。弩的基本結構由弩弓、弦、弩臂、弩機四大部分組成,弩弓弦與普通弓相似。但更加強勁。弩臂由堅硬木料製成,刻有槽。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間有縱糟,放置箭矢,後部裝置弩機。弩饑是發射的控制機構,一殿由殲、懸刀、牛三部分構成。牙,又稱機鉤,據《釋名·釋兵》:"鉤弦者日牙",用來鉤張弩弦。懸刀又稱機撥,是拍發用的板機。牛,又稱墊機。在張弩時,用它把牙和懸刀鉤合茬一起。發弩時,拍扳懸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鉤緊的弩弦突然馳開,把弩箭發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門------"望山"。用來瞄準,弩機組合後,裝在一個匣裡,稱為簿郭。在中國,弩最早用於打獵,約在春秋時代始用於戰爭,盛行于漢、晉至唐。各代弩的種類較多。性能也不盡一致。如戰國時期分夾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本車弩、竹杆弩、竹杆警。大竹杆弩、伏遠弩等。

作者:冷月凝弦 回復日期:2007-4-1 15:14:40

[臂張弩]

僅依靠人臂力張弓置箭的弩。

[蹶張弩]

同時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張弓的弩。蹶張弩有兩種引弓方法;一種是腳端出弩,用於強弩;一種是膝上上弩,用於弱弩。

[腰開弩]

以坐姿同時利用臂、足、腰之力張弓的弩。使用時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腳掌俱揣入拇內,緊接弩劈,撬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拉腰鉤索,兩腳掌往前一蹬。劈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其機自起,掛住釩構。

[連弩]

可同時發射許多箭的弩。約出現于戰國末期。《墨子·備高臨》篇記載,為專門守城戰設計的連弩弓力很大,要用十個人推動絞車才能上滿弦。連弩用的矢"長十尺",用繩子拴住箭尾,射出後,可以用鍍護收回來。這種重型緝弩,主要是用來射擊城外敵軍的守城戰具。《六稻·虎稻·軍用篇》提到,發射"赤莖白羽,以銅為首"或"青莖赤羽,以鐵為首"的長箭的"絞車弩"與。五尺車輪絞車連弩。。漢以後,連弩有了改進,諸葛亮創造"了"一臂十矢俱發"的元戎連弩。《清異錄》記載,晉朝時,有一種稱做"急龍車"的連弩"其弩張一大機則十二小機皆發。用連珠大箭,無遠不及。"

[轉射機]

一種裝置在要塞、城堡、塢台、敵樓上面,可以環轉射擊的大型弩。《墨子·備穴》記載,這種弩裝在弩床上,埋於地下

(或城蝶上),"機長六尺",可以環轉發射弩箭。居延甲渠鋅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肖水金關三處遺址中出土的這種遺物,由上下兩橫坊間豎裝二立坊構成。形似Ⅱ狀,中心有圓軸,上開一內高外低的斜孔,可以左右旋轉,轉射角達120度。將它砌在塢*的蝶上,把弩承裝其間,則可以向外左有旋轉發射。而敵方的箭難以射人。它的形制和功用類似一座活"射塔"。

[床弩]

裝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床弩出現於北宋。弩弓極為強勁有力,利用輪鈾、絞索絞動張弓,弩身安裝在木架上以增加穩定性。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達500、r1000步。《武經總要》載,北宋軍隊床弩主要有6種: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150步;小合蟬弩,7人張發,發大鑿頭箭,射140步。抖子弩,4人張發,發小鑿頭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張發,發一槍三劍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張發,發踏蹶箭,射200步。這些大型床弩,多用於攻守戰中。

[背弩]

一種暗發弩,又名緊背低頭花裝弩。弩弓平縛於背上,用繩兩條,分套於兩後,另一條繩索從弩機連於腰上,弩背之出口處向上。臨陣時貫矢於弩,扣弦於弩機之上。發射時,弩腰低頭,將系於腰間之繩向下拉引,觸發弩機,箭從頸後射出。弓長約8寸,箭長2寸左右。宋朝軍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種暗發弩。較小,裝置在馬蹬之了,用腳踏發。弩背上有一條繩,系于馬踏蹬下,再以兩繩分系於弓淵之上,一端縛于馬蹬之耳環上,弩口向前,弩機在後,弩機之上用繩縛住,另一端縛在騎者的腳腔上。在作戰中需要發射時,用腳一蹬,則繩牽釋機,箭即從腳下射出,可射傷敵人馬。

[袖炮]

一種暗發弩。形式與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裝有機關,藏於大袖之中,用時撥機發百擊敵。

[伏弩]

古代預設待敵觸發的弩,又稱耕戈,窩弩。伏弩與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觸發裝置。放置時,扣弦張弩,置於敵人必經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飾,弩機撥機上拴一長線,其另端拴在路另側的短木樁上,長線橫懸在路面上,當敵人通過時,腳觸長線,牽動撥機,發弩殺敵。地雷出現後伏弩被淘汰。

[卡塔普裡特弩]

古希臘一種帶有機架的箭弩 。自重約1·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為75一150米。使用的箭長為44一185釐米,通常為66釐米。

[波里色勒]

古希臘一種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後自動裝好新箭的機械裝置。

[弩機]

古羅馬發射標槍的大型弩。這種弩帶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發射2米長的標槍,威力很大。

[石包]

中國古代拋百器械。在中國最早拋射石彈的器械稱為"石包",晉代以後出現“石包”字。春秋時軍隊已裝備石包,漢代以後大量使用。形制逐漸完善,多樣。唐代李簽著《太白陰經》載,石包

體是木料製成,接合部採用鐵件。石包 應用杠杆原理,以人力拉拽發射。形狀類似北方農村井邊打水的吊杆---------桔棒。石包

中心有條石包柱,埋在地上,或架在架上,有的裝在 車上。柱*端橫放一條富於彈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彈力發射石彈。石包

梢長約工5一2·8丈,輕型戰 石包 為單根 石包 梢,重一些的則為合股

石包梢。根據發射石彈的重量有兩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多達到十三梢。石包

梢選用優質木料經過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堅固,又有彈性。石包 梢越多,射出的石彈越重量,發射距離越遠。石包

梢的一端要放彈案,另一端拴著 石包 索。每條 石包 索由1一2人拉拽。普通單梢用40人拽,大型的則需上百人拽,最重要的十三梢

石包

要用200多人才能拽得動。在施放時,將石彈放入皮案內,用很多人各自握繩一條,聽號令一齊用力猛拉,利用杠杆的原理和離心力作用,把石彈拋至敵方。根據實際作戰需要,戰

石包

有不同的種類。初期的拋車變換射向困難,後來發明一種可以左右旋轉的"旋風拋車"。南北朝時,將拋車裝在車上隨軍刀·虧動,稱"拍車"。梁元帝時,有人將其裝在戰船「,稱"拍船"。唐代的拋車比過去的大,稱"將軍

石包 "或"擂石車"。《武經總要》記載了宋代十六種不同種類的 石包,如雜 石包、虎蹲 石包、旋風五 石包、車

石包、柱腹石包、臥車 石包、旋風車 石包、合 石包等。還有一種適於近戰的手 石包。石包

的威力很大,一般可射50步一300步,(宋代每步6尺,合今1·4米)。每顆石彈重約數十斤,大者可達百斤以上。據《宋史·兵志》載,按照國家標準:上等單梢

石包

射程應在270步以上,中等的為260步,下等的為250步。最早的炮彈是石制的。後來出現了特殊炮彈,如低俗作品請刪除彈,化學彈等。後來也有用

石包 發射毒燃球、燃幕彈、毒藥等化學戰劑的。有些小型戰 石包

使用泥彈,不僅便於製造,而且射出後立即"炸"得粉碎,不易被敵方拾起反射回來。石包

在古代長期作為城市攻防戰的重型主要武器,火炮出現後逐漸被淘汰。

[霹靂車]

中國最早見於實戰的拋石車。《三國志·魏書》記載,西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曹軍制發石車,攻擊衰紹軍壁樓。因發石時聲如霹靂,故名霹靂車。

[彈射器]

由扭絞的纖維繩的彈力帶動的投擲器,也稱弩炮包。此種投擲器於伯羅奔尼薩斯戰爭(西元前431一404年)期間第一次出現於錫臘庫紮,在古希臘和羅馬的戰爭中圍攻要塞時使用過。輕便型彈射器也用於野戰,並安裝在艦船上進行海戰。彈射器的構造是:在堅固的木架上固定一束扭絞的繩索

(皮帶、鬃繩)等。投擲杠杆的下端插入繩內,上端有裝彈碗。裝彈時,把繩絞緊,杠杆被絞車幾乎拉成水準位置。投射時,杠杆有力地磕打在橫框的橫樑上,把所裝彈丸沿弩曲彈道拋出。彈射器可投擲石頭、石彈、金屬彈、圓木、箭、裝有低俗作品請刪除著油脂的瓶罐、動物屍體等,在中世紀還投擲過球型彈、低俗作品請刪除彈和爆炸彈。彈射器可將150一-480公斤重的石頭投擲250一400米,可將箭相30公斤重的石頭投擲850米遠。據波利比阿的《歷史》記載,阿基米德設計的巨型投石器,曾把許多羅馬海軍的艦船打壞,打沉。花歐洲,到!4一t5世紀,彈射器曾相火炮同時使用。羅斯,有一種類似彈射器的裝置,叫投射機。

[拋石機]

依靠物體張力

(如弓·木板弩曲時產它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擲器。典型的靠鈕力發射的拋石機由地上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根直立的彈射杆,*上裝有橫樑的兩根結實的柱子構成。彈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攤絞得很緊的水準繩索裡,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杆緊緊*牢支撐架上的橫樑。彈射杆的*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杆的*端裝一度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杆拉至接近水準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他種類的彈體。當用扳機裝置鬆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樑撞擊,產生的慣性力便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據考證,亞述軍事帝國時期,已開始用機械投擲石塊,據說可把大約10公斤的石塊投射500一700米。後來猶太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也陸續開始使用。

[重錘拋石機]

利用重錘重力發射的投射機器。出現於中世紀初期,使用至15世紀,主要用於圍攻和防守要塞。拋石機的杠杆力臂不等,可以圍繞固定在機架兩支柱間的軸上下自由轉動。筏杠杆的短臂上固定有一個重物--------重錘。裝填拋石機的時候,用絞車把杠杆長臂拉向機架底部,並向石袋裝彈。拋射時,急劇將杠杆長臂放開,裝彈的石袋快速升起,重錘完全落下時,石彈從石袋中沿約45度角飛出。拋石機可將30公斤左右的石彈拋140一210米遠,可將100公斤左右的石彈拋40一70米遠。

[鏽積底]

古代印度史料中記載的一種對空投擲的器械。據《摩詞婆羅多》記載,列國時代國王薩爾瓦用"空中飛車"向敵城內投擲石塊,滿城降下石雨,(可能是投石器投射的石彈)。為了對付這種空襲,城內普遍安裝了一種向"空中飛車"投擲武器的器械。這種器械被稱為鏽積底。

[古俄羅斯投射機]

古俄羅斯的投射機械。投射機的構造和作用是利用柔軟物具有彈性的原理。在圍攻和防守要塞時,用來投射石頭、重箭、圓木和其他裝填物。10一15世紀,投射機廣為使用。此種投射機按其構造和使用原理分為兩種:一種類似弩炮,用於平直投射;另一種類似彈射器,用於曲線投射。俄國軍隊中裝備有大小兩種投射機,大型投射機能把約200公斤重的裝填物投射600一700米遠。16世紀時,則用於發射炸彈稠低俗作品請刪除彈。16世紀末,由於火炮的廣泛使用,投射機遂廢。

[尤塞耗能拋石機]

古代歐洲使用的一種拋石機。它基本上由炮架、彈射裝置、彈射槽和底座等部分構成。炮架由兩棍水準橫杆組成,橫杆被四根堅硬的垂直木條隔開,炮架被牢圈地放置在底座上。這樣炮架就形成了三個視窗,彈射槽穿過中間的一個視窗,旁邊二個視窗的外側支撐杆上各系著一束稍微扭絞著的垂直繩索。在扭絞著的繩索中插兩根堅硬的木梢,然後同另一根結實的弓弦綁在一起。用很大的拉力將弓弦安放在彈射槽中彈射物的後面,然後撥動扳機裝置將彈射物彈出。

[排林托能拋石機]

古希臘一種拋石機。它是一種類似彈弩的較輕便的拋石機,其原理跟彈弩相同,不過它有兩根導杆在一個斜面上,連在兩棍術臂上的弓弦將滑動彈射槽內的石彈沿此斜面彈射出去。這種彈射器長達10碼,高5碼,寬4碼,體積很大。發射約有彈重達8磅,射距300碼甚至更遠。它基本上用於攻城,也可用來防守。馬其頓菲力浦王和亞歷山大大帝的野戰部隊都曾攜帶這種拋石機。

[拍林吞]

古希臘一種彈弩。可以準確地投射小型石核和標槍,其特點是帶有瞄準裝置。

[巴里斯塔]

古希臘一種木弩炮。可投射石塊、石核、鉛核等。是一種重投射機械。射程300一500米。使用約有核重量3·5公斤灰石,最重可投射70公斤的石核。

[自射器]

一種有大弩度弓架及張弦、控弦和放弦裝置的機械弓。用來投射箭和石頭。與弓相比,自射器射得更遠更准,但造價昂貴且製作複雜。分為作戰用和獰獵用兩類。作戰用者又分輕重兩種。輕自射器楚一種嵌人木槽帶托

(支架)的弓。弓弦靠跳蹬 (用腳踏的鐵環)拉緊,用一種極簡單的發射裝置發射。重自射器裝花帶輪的特製床子

(架子)上,裝以鋼弓和繩或牛筋制的粗弦,潮一種齒輪裝置------搖柄來張弦發射。搖柄的採用是自射器構造的巨大改進,因為12一14世紀造的自射器需要50人才能張開。在羅斯,自射器始於10世紀,西歐始於11世紀末,稱為弩。17世紀時,自射器被火器取代。獰獵用自射器

(在下面的弓)用於獵取各種野獸,將其藏於隱蔽的地方,用一根經過偽裝的繩橫扯到野獸出沒的道路上。野獸碰到繩上,機弩即行發射。

[箭]

亦稱矢。古代搭在弓或簿上發射的兵器。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樹枝或竹子,後來用石塊或骨、貝作箭鏃,安在箭杆頭郡。為保持飛行方向,後來又在箭杆尾郡裝上羽毛

(箭羽)。銅鐵出現後,箭鏃改用銅鐵製造,種類也隨之增多,但其形制歷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據用途,箭杆的長度和箭嫉的長短、大小以及式樣有所區別。(?)

中國箭鏃的一種。《萬言》第九:"

[箭鏃]

其廠長而薄鐮,謂之?,或謂之鈕。"《「L韻·九麻》:?宇注引《方言》:"江東呼?箭。"

[闌]

中國古代盛弩箭器。《漢書·韓延壽傳》:"抱弩負簡。"顏師古注:"衡者,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箭筒]

存放箭的袋子或筒。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製成,後來用金屬製作,裝飾有花紋和金屬牌子。有的箭筒按放箭的數量分成幾格。裝備弓的步兵或騎兵通常將箭筒佩於右側,拍在掛馬刀的腰帶或專門的腰帶上,而將帶套

(名為嗚套)的弓佩於左側。有時,箭筒上面還罩上一個套子,名為筒套,防止箭因天氣陰濕受潮。

[袖箭]

藏於袖中的暗箭。可暗減在袖中的特製箭匣中,箭杆短輕,箭鏃較重。射出後可殺傷30步內的敵人。除了在兩軍交戰白刃格鬥時使用外,還可作為鏢客、拳師、技擊家的防身武器。袖箭有單發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單發袖箭,每次只能發射一支箭。箭簡長8寸,周徑8分,筒*有蓋,連於筒身,蓋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裝箭。筒蓋旁一寸處有一一活動的蝴蝶片,專司開閉。鍍底裝設彈簧,簧上有一一塊圓鐵板,裝箭後,彈簧醫下,用蝴蝶板將箭關在筒中,發射時,撥開蝴蝶片,彈簧彈起,筒中的箭就能彈肘出去。箭長7寸,嫉長l寸,每簡裝箭

12支。梅花袖箭,每次裝箭6支,可連續發射。箭簡徑約為1·2一-1·5寸,覽單發袖箭略粗。筒內有6個小管。中間1支,周露5艾,狀如梅花瓣。每個筒上各有一蝴蝶汁控制芳關,匣蓋之後有-」鐵圈,發射一箭之後,須將筒劈旋磚一一矩角度,使之連續射出。

[筒子箭]

一種暗箭。竹簡中裝箭15一20支,箭長1·2尺。箭杆長7寸,鏃長5寸,塗敷毒藥。竹筒分為兩截,後節為燕尾形,燕尾上有絆帶,箭插入絆帶中。發射時,用手持燕尾和箭用力擲出,力大者一次可發20艾,力小者發15支。

[流星箭]

即手發箭。使用時不用弓、直接以手甩出。鐵箭杆中加鉛4兩,以加強重力。活來逐漸演變為鏢。

[鞭箭]

手拋箭,與流星箭相似,發射時箭盛在銅餾子中,手拋銅溜子,箭順銅餾子甩出。

[鏢]

刀鞘末端的鋼飾物。又是一種暗器。形如矛頭,用以投擲傷人。

[標槍]

一種帶鏃的短投擲梭標,又稱"投槍"、"投矛"、"短矛"、"鑲槍"等。巧嫉和骨嫉標槍、在上舊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晚期)為狩獵武器。鐵鏃標槍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軍隊中郡曾裝備過。希臘斯巴達人的輕裝步兵可將標槍投擲20一60米遠。古羅馬重裝步兵的投矛長約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長的鐵尖安在木柄上,投擲30米。為使標槍投擲得更遠,(達70一80米),有的標槍上裝有皮帶環,以使投擲力鍵著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

(澳大利亞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

(阿留申群島人),標槍是一種基本的投擲武器。在西歐,標槍一直流傳至中世紀。在俄羅斯,標槍即為短投槍。在《梆戈爾遠征記》一書

(西元12世紀)中首次提到標槍。在中國原始社會已有標槍,但到宋代才成為軍隊常規武器,又稱"梭槍"。元朝蒙古軍善用標槍,杆短另尖,槍有四角形、三角形、圓形數種,多數兩端有刃,既可以馬上刺敵,又可拋擲殺敵。明代軍隊中有一種兩頭帶刃的標槍,長68釐米,槍刃長23力釐米。尖尾長7釐米,兩頭尖,中間粗,有姻長箭,兩端都可以刺人,便於投擲。清代的標槍多用木竹為柄上加鐵鏃,略如明制。還有一種衛體用的標槍,槍桿較短,鏃長6寸,木柄杆長1.8----1.9尺,重不到2斤。純鐵打造的標槍更短「全長不到2尺,重不過4斤,技藝精熟者可幹50步內投中敵人。

[傑裡德矛]

形似標槍的細短投矛,裝於一不大的矛袋中、佩於年人腰帶私側。近東各國阿拉伯人稱騎兵持矛操練為傑裡德。15一17-世紀時,俄國也使用這種矛作戰,後一段時期,"也叫傑裡德矛。"Cy刀M口A"這一名詞源自與"COBATb"一詞有聯繫的古斯拉夫語"CyAM叢A》,COBATb"在古俄語中有"擲矛"的意思。這種短投槍長約一米,槍頭很重,分為刃,褲,小管內插入一根輪而堅固的杆子-------槍桿。16一17世紀常在仟子尾部裝上一個博簿的金屬筒,以便較曆從槍筒中抽出。

[投石帶]

一種投擲武器,又稱投石器。根據記載,古埃及的中王國時代

(約西元前川33一前1786年)它曾經出現在埃及軍隊中的努比亞雇傭軍中。後來,手拋投石帶廣泛運用於古代世界(埃及、希臘、羅馬·波斯、印度、亞述、馬其頓等國)和中世紀各國的軍隊。它是一條由獸皮或杆扔纖維做成的帶開,中間部分寬,一端帶有環扣,套世投石手手「或木柄止

(長鞭擲彈帶),彈丸(鵝卵荷、金屬球。16-17世紀時為榴彈)放幹投石頻寬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