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取一道香,做一般閒事!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 生活。 美學。

最美微雜誌

·

·

qu yi dao xiang

zuo yi ban xian shi

.........................................................

明窗延靜書, 默坐消諸緣;

即將無限意, 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 於今心醒然。

爐煙嫋孤碧, 雲縷霏數千;

悠然淩空去, 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 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 波定還自圓。

.........................................................

宋代詩人陳去非的詩作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中國古代文人對香的態度

它既是貴族文人雅集的上賓, 也是民間百姓的日常。

它可以是陽春白雪, 也可以是下里巴人。

它平凡如空氣, 卻又華麗如珍寶。

它是甄嬛傳裡安陵容最擅長的

── 香道。

張愛玲曾在她小說的開頭寫道, “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 點上一爐沉香屑, 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 ”甄嬛傳裡的安陵容, 雖出身貧寒不識鬥字, 卻因出身制香世家因此是個一流的制香高手, 各種用香養生安神的本領信手拈來。

其實不只是講究的民國大家閨秀或是後宮妃嬪, 人們對香的喜好, 往往與生俱來。 四季花草的味道, 陽光的味道, 大海的味道, 太陽的味道, 雨的味道, 這些平淡無奇同時又飽含不可思議力量的味道, 常會給予我們久違的安寧與舒展。 故, 香道流傳千年。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南宋吳自牧筆下的《夢梁錄》描繪了宋人精緻生活中的四般閒事。“琴棋書畫”這“文人四藝”我們倒是熟悉,“四般閒事”卻少有人念叨。其實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生活中,香道再平常不過,人們的行走坐臥、日常起居時刻幾乎都要點上一爐香。去寺廟焚燒的一柱香、出行前熏衣香體的香、女子常佩掛在身的香囊、房間裡安神養生的香···更有節日時的“熏香”活動,如中秋去“熏月”,重陽來“郊熏”,多半是為祈求幸福的美好願望而生。

“香道”,其實重點在道。正如所謂的“茶道”,若只是用在一碗熱水裡放幾片茶葉牛飲,當然只能算是“喝茶”而已。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的類似的文人雅集往往以“靜”為道,“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無不都要一片沉下來的心方能做好。

香道,旨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古時香友之間經常開香席,香席中三種人不得請:閑不得放不下的人,不以為是的人,感覺愚鈍的人。品香以獨品為優,二人為甚,四人為趣。 若你想自得一份清靜,不如看看下面的品香之法。

品香之道

---------

「製備香品」 熏燒的香應選擇天然香料製作的優質香品,可以是合香,也可以是原態香材。香品的體積不易過大,最好是將香品分割為薄片、小塊、粉末等狀。

「製備香灰」在香爐內放入充足的香灰,先用香鏟使香灰均勻、蓬鬆,再將表面輕輕撫平,然後用香匙於爐灰中心慢慢開出一個較深的孔洞作為炭孔。

「燒炭」點燃木炭(炭塊或炭球),待其燒透,沒有明火拼變至通紅,這樣品香時就沒有炭味的干擾了。最好準備一個金屬的網狀器具,把木炭放在網上會燃燒的更均勻。

「入炭」用香箸將燒透的炭夾入炭孔中,再用香灰蓋上,撫平。香灰表面可以是平整的,也可以堆成山形。再用香箸較細的一端在香灰中“紮”出一個氣孔,通達木炭,以利於木炭燃燒;亦可不讓木炭完全埋入香灰,而是微微露出。

「放置隔片」在氣孔開口處放上薄隔片(隔片可用雲母片、銀箔、金屬片等),將香品放在隔片上。

「清爐」用羽塵將香爐周圍,沾有香灰的地方輕輕掃乾淨,避免品香時,手上沾到香灰。

「置香」用香箸將香品放置於隔片之上。若出煙,可以稍等,待其無煙時再開始品香;或是將香灰蓋厚一點,即可減少煙氣。

「品香」若是小香爐,可以一手持香爐底托起香爐,一手輕罩以聚集香氣,然後靠近香爐緩緩吸氣品香,應注意吸氣時不宜正對著爐,可將都轉向一側換氣。

香的妙處在於,於無形中調動人的靈性,又能安和身心取一瓢清靜;既能飄然于書齋與文人為伴,又可飄渺於廟堂敬畏神佛;既能獨自閉關修煉,又可於雅會中怡情助興。關乎生活,更關乎清遠之意境。

源於中國的香道,經過唐宋元明清的盛行,清未後因戰亂頻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萎頓,香道與琴棋書畫等一樣日漸式微,這爐香傳至清末,幾乎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可惜即便瀕臨失傳,人們仍因對香道有個“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而敬而遠之,殊不知這只是古代人的“日常”而已。

在千百年前,人們沒有任何熱鬧同時卻冰冷的電子設備聯絡感情,也沒有說走就走一日千里的交通工具,更無演唱會畫展party這些熱鬧可尋,這在現代人看來幾乎不可思議,漫漫長日該如何度過?古代人若知道這麼可笑的疑問,一定會反過來更驚訝。

他們白日有賺錢的營生做,夏日可坐在庭院裡聽風聲聞花香,冬日踏雪尋梅,閒時點上一爐香閉目安神,想動時彈上一曲古琴作興。這種“靜中有鬧”的生活,我們這些現代都市人又何曾有過?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南宋吳自牧筆下的《夢梁錄》描繪了宋人精緻生活中的四般閒事。“琴棋書畫”這“文人四藝”我們倒是熟悉,“四般閒事”卻少有人念叨。其實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生活中,香道再平常不過,人們的行走坐臥、日常起居時刻幾乎都要點上一爐香。去寺廟焚燒的一柱香、出行前熏衣香體的香、女子常佩掛在身的香囊、房間裡安神養生的香···更有節日時的“熏香”活動,如中秋去“熏月”,重陽來“郊熏”,多半是為祈求幸福的美好願望而生。

“香道”,其實重點在道。正如所謂的“茶道”,若只是用在一碗熱水裡放幾片茶葉牛飲,當然只能算是“喝茶”而已。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的類似的文人雅集往往以“靜”為道,“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無不都要一片沉下來的心方能做好。

香道,旨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古時香友之間經常開香席,香席中三種人不得請:閑不得放不下的人,不以為是的人,感覺愚鈍的人。品香以獨品為優,二人為甚,四人為趣。 若你想自得一份清靜,不如看看下面的品香之法。

品香之道

---------

「製備香品」 熏燒的香應選擇天然香料製作的優質香品,可以是合香,也可以是原態香材。香品的體積不易過大,最好是將香品分割為薄片、小塊、粉末等狀。

「製備香灰」在香爐內放入充足的香灰,先用香鏟使香灰均勻、蓬鬆,再將表面輕輕撫平,然後用香匙於爐灰中心慢慢開出一個較深的孔洞作為炭孔。

「燒炭」點燃木炭(炭塊或炭球),待其燒透,沒有明火拼變至通紅,這樣品香時就沒有炭味的干擾了。最好準備一個金屬的網狀器具,把木炭放在網上會燃燒的更均勻。

「入炭」用香箸將燒透的炭夾入炭孔中,再用香灰蓋上,撫平。香灰表面可以是平整的,也可以堆成山形。再用香箸較細的一端在香灰中“紮”出一個氣孔,通達木炭,以利於木炭燃燒;亦可不讓木炭完全埋入香灰,而是微微露出。

「放置隔片」在氣孔開口處放上薄隔片(隔片可用雲母片、銀箔、金屬片等),將香品放在隔片上。

「清爐」用羽塵將香爐周圍,沾有香灰的地方輕輕掃乾淨,避免品香時,手上沾到香灰。

「置香」用香箸將香品放置於隔片之上。若出煙,可以稍等,待其無煙時再開始品香;或是將香灰蓋厚一點,即可減少煙氣。

「品香」若是小香爐,可以一手持香爐底托起香爐,一手輕罩以聚集香氣,然後靠近香爐緩緩吸氣品香,應注意吸氣時不宜正對著爐,可將都轉向一側換氣。

香的妙處在於,於無形中調動人的靈性,又能安和身心取一瓢清靜;既能飄然于書齋與文人為伴,又可飄渺於廟堂敬畏神佛;既能獨自閉關修煉,又可於雅會中怡情助興。關乎生活,更關乎清遠之意境。

源於中國的香道,經過唐宋元明清的盛行,清未後因戰亂頻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萎頓,香道與琴棋書畫等一樣日漸式微,這爐香傳至清末,幾乎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可惜即便瀕臨失傳,人們仍因對香道有個“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而敬而遠之,殊不知這只是古代人的“日常”而已。

在千百年前,人們沒有任何熱鬧同時卻冰冷的電子設備聯絡感情,也沒有說走就走一日千里的交通工具,更無演唱會畫展party這些熱鬧可尋,這在現代人看來幾乎不可思議,漫漫長日該如何度過?古代人若知道這麼可笑的疑問,一定會反過來更驚訝。

他們白日有賺錢的營生做,夏日可坐在庭院裡聽風聲聞花香,冬日踏雪尋梅,閒時點上一爐香閉目安神,想動時彈上一曲古琴作興。這種“靜中有鬧”的生活,我們這些現代都市人又何曾有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