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臘月、臘日、臘祭、臘八節問答

甲、什麼是臘月?

回答:農曆十二月古時候也稱“蠟月”。 所謂“臘”, 本為歲終的祭名, 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 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係,

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 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用大蠟, 漢改為臘。 臘者, 獵也, 言田獵取禽獸, 以祭祀其先祖也。 ”或曰:“臘者, 接也, 新故交接, 故大祭以報功也。 ”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 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 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 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乙、臘日最初的含義是什麼?什麼是臘祭?

回答: 臘者, 獵也。 季冬月, 農事已畢, 穀物收藏。 行獵, 饗農。 是故敬天法祖, 行大臘。 《禮記·郊特牲》曰:“天子大蠟八。 伊耆氏始為蠟。 蠟也者, 索也。 歲十二月, 合聚萬物而索饗之。 蠟之祭也, 主先嗇而祭司嗇, 祭百神以報嗇也。 饗農, 以及郵表輟、禽獸等, 仁之至, 義之盡也。 迎貓, 為其食田鼠也。 迎虎, 為其食田豕也。

故迎而祭之。 祭坊與水庸, 事也。 故祝曰:土反其宅, 水歸其壑, 昆蟲毋作, 草木歸其澤。 皮弁素服而祭之。 ”歲終, 懷敬畏感恩之心, 誠敬神農後稷, 緬懷先賢;禮敬禽獸, 感悟自然;尊重農具實乃珍惜勞動之成果也。 故行祭儀, 謂之臘祭也。

丙、臘祭最初的日期是什麼?後來為何固定在臘月八日?

回答: 臘日者, 冬至後三戌, 臘祭百神。 最初的臘日定在冬至之後第三個戌日, 後世因十二月八日正值上弦月相, 恰似一張弓滿弦的樣子, 所以固定在十二月八日。 此舉為了與臘者, 獵也相合也。 同時也為了更好的安排節日活動, 理順臘祭與迎接新年之間的關係。 是故歷代沿襲之。

丁、臘月舉行驅儺日的意味是什麼?

回答: 趨吉避凶, 盼望消除瘟疫, 來年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後漢書·禮儀志》載:“季冬之月, 星回歲終, 陰陽以交, 勞農大享臘。 先臘一日, 大儺, 謂之逐疫。 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 十二以下, 百二十人為侲子。 皆赤幘皁制, 執大鞀。 方相氏黃金四目, 蒙熊皮, 玄衣朱裳, 執戈揚盾。 十二獸有衣毛角。 中黃門行之, 冗從僕射將之, 以逐惡鬼于禁中。 於是中黃門倡, 侲子和, 曰:「甲作食凶, 胇胃食虎, 雄伯食魅, 騰簡食不祥, 攬諸食咎, 伯奇食夢, 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 委隨食觀, 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 凡使十二神追惡凶, 赫女軀, 拉女幹, 節解女肉, 抽女肺腸。 女不急去, 後者為糧!」因作方相與十二獸儛。 歡呼, 周遍前後省三過, 持炬火, 送疫出端門;”這是一種用儀式來表達內心良好期盼的方式。

戊、為什麼說華夏曆法和節慶日都是密合天行的?

回答: 因為華夏曆法是陰陽合曆, 就用臘日來說, 一定會是季冬月天寒地凍, 另外一定會是上弦月高掛天空, 暗含臘者, 獵也。 華夏其他的傳統節日亦如是。 這些是不區分計算方式的, 只要是華夏的節日就是使用華夏曆法的, 不論是用日期、節氣日還是節氣日加干支日計算。 華夏曆法是完整的, 不容分割的。 比如說清明節, 冬至節, 夏至節則是使用夏曆清明日、冬至日、夏至日來計算的, 他們分別是清明三月節、冬至十一月中、夏至五月中。 春秋兩社日, 使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計算, 因為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戊屬土, 所以這是有文化內涵在其中的。 另外社日也會在春分和秋分前後,

所以也會吻合四時。 上元、中元、下元都是孟春、孟秋、孟冬的月圓之日。 仲夏端午則是五月五日, 五月建午, 驅五毒。 七夕則亦是上弦之月, 以配鵲橋。 季秋重陽, 重九之日, 是夜月相亦為上弦之相。 除夕日和正月朔日, 則是無月之日, 所謂大晦除夕, 越黑越吉祥。 正月之朔, 一元複始也。

己:臘八節的吃粥的習俗有什麼來源?

回答: 民間有傳說, 某年間有富商不惜糧食, 雜糧隨便丟棄而鄰人收集之。 來歲冬遭遇饑荒, 富商眼看將餓斃, 鄰人突來送上雜糧若干, 富商與鄰人煮粥分享之。 富商得救, 鄰人曰:雜糧乃舊年富商所棄, 其不忍暴殄天物而收集之。 本屬富商, 理當分享之。 富商聞此, 甚羞愧。 後富商每年冬必熬制雜糧粥, 教育後人珍惜糧食,珍惜勞動之果實也。此為故事。佛寺施粥,則為供佛也。

庚、為什麼佛教說臘月八日是佛祖成道日?

回答: 佛教傳入諸夏較之臘日成俗為晚。佛教為傳播教義,必尊本土之文化,遂定十二月八日為佛祖成道節,施粥供佛云云。然宗教信仰自由,對此不加置評。

辛、臘八日都有什麼民諺?

回答: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小孩小孩你別攙,過了臘八就是年。

壬、為什麼說過臘八節是尊敬自然,感恩生活?

回答: 諸夏臘日之祭典也。季冬寒時,行獵之事,不傷禽獸繁衍。尊重自然當取則取,但絕不肆意妄取,盼與自然和諧共生之。收穫獵物,收藏五穀,先敬天法祖不忘上天四時之恩賜與祖先創業之維艱。此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五穀煮粥彰顯一年終歲,辛勤之耕耘。獵物饗宴,犒賞農人一歲之艱辛。四時輪回,萬物交替,生活繼續,無聲無息。一粥一飯,願來年生活之順遂,闔家團圓,點滴之間充滿對平凡世界生活之感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享受平凡中的幸福。

癸、華夏傳統節日真的只有吃吃喝喝嗎?

某些人說華夏傳統節日只是吃吃喝喝的契機:過大年大吃大喝胡吃海塞傷害身體,燃放煙花爆竹污染空氣;過元宵節吃元宵,江米太甜吃多了不消化;過端午吃粽子,同樣太黏不消化;七夕吃巧克力,甜甜蜜蜜;中秋啃月餅,天價禮盒還增加生活負擔;臘八喝粥日,別的能有啥;

華夏五千年,文化燦爛。華夏傳統節日當然不是吃吃喝喝的契機,美食只是節日的點綴,但不是節日的主要內容。我們的祖先一直領先世界,誰又能說我們的祖先一直只在吃上下功夫?他們是懂得吃,會吃美食,但絕對不是只有吃。否則人類幾大原創文明中那三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消亡了,為何只有泱泱華夏,至今屹立在世界之東方。祖先的節日,祖先的文化,需要的是一代一代的繼承發揚,而不是任憑作古。說什麼古中國,古節日,古文化。試問華夏未斷,何以言古?

回答: 過大年是一元複始,萬象更新,三元之首,日之初生。請不要忘記她本身叫元旦。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斗柄回寅,天下回春。日月合朔,賀歲添福的日子。百節年為首,年大於節。燃放煙花爆竹要適量適度注意安全,但那是一種文化,一種對新年生活的希冀。人類許多文明中都有很多習俗,屬於那個文明的特色。只要適量適度,注意安全,燃放爆竹是很正常的。享受美食也是同理,適量適度。但請注意節日不是大吃大喝日,撿回很多已經失落的優秀文明才是正題。

元宵節,何謂元宵?元者,元月也。正月的別稱是元月,宵者,月圓之夜也。元宵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所以懸燈慶賀,又稱上元節,天官賜福。元宵哪種食物只是節日的點綴。何時變成節日的惟一了?燈節也是一個大節日,早年間燈會要持續三日之久的。

端午節,一個驅散五毒,驅疫,潔身淨體的日子,菖蒲艾蒿,七彩絲線,香囊。射五毒,鍾馗像。龍舟競渡,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粽子同樣只是一個節日的點綴。誰讓端午變成“粽子節”的?誰說諸夏,只有吃吃吃了?!

七夕節,一個少女充滿對未來憧憬的,月下乞巧的日子。羞澀的少女,幻想著未來的郎君,悄悄對織女說,希望可以變得心靈手巧。穿針引線,實踐著盼望著。只有小孩子才會去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啊。七夕之節,真真正正諸夏女兒節也。男子會拜魁星,希望可以有一番作為,希望可以娶到一個美好的姑娘為妻。這是諸夏的節日。何日成了西洋“瓦倫丁節”的翻版?何日充斥著西洋的巧克力和玫瑰花,還有露骨的狂歡。這一切的一切難道是諸夏文明的責任嗎?諸夏人只會過節吃吃吃,吃這吃那的。不是,當然不是!

中秋節,仲秋圓月,三秋之半。敬月神,闔家團圓,分享月餅。仲秋八月,既望正是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間,院中賞月品酒,小酌幾口,與好友家人共度佳節。乃人間一樂事。月餅只是點綴,絕非全部。另外月餅是什麼?月餅首先是祭祀月神的祭品,然後才是眾人分享的美食。誰讓中秋佳節變成“月餅節”了?肯定不是諸夏文明。還有“天價禮盒”是人的事,是審美的事,是社會風氣的事,這些與中秋節又何干呢?就算廢除中秋節,廢除月餅。只要那些風氣依舊存在,一定還會出現什麼節什麼餅的天價禮盒。這些又與華夏文明何干?華夏文明教導人敬天法祖,勤勞節儉,禮義廉恥,這些不是說教可以達到的,而是需要人心去踐行的。這段話就點到在這裡。

誰說諸夏節日就是吃吃吃,他們懂諸夏文明設立這些節日的內涵嗎?什麼叫順四時,合天道。諸夏設立四時節日,便是提醒人們順四時,合天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臘祭,介紹在上述問答。當然不是喝粥日而已。下面就附上幾首關於臘祭的詩詞來結束這個問答吧。

《大臘》

晉·裴秀

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

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

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

穆穆我後,務蕾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

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

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

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

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臘節》

北齊·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臘日》

唐·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淩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宇謙 燕子)

教育後人珍惜糧食,珍惜勞動之果實也。此為故事。佛寺施粥,則為供佛也。

庚、為什麼佛教說臘月八日是佛祖成道日?

回答: 佛教傳入諸夏較之臘日成俗為晚。佛教為傳播教義,必尊本土之文化,遂定十二月八日為佛祖成道節,施粥供佛云云。然宗教信仰自由,對此不加置評。

辛、臘八日都有什麼民諺?

回答: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小孩小孩你別攙,過了臘八就是年。

壬、為什麼說過臘八節是尊敬自然,感恩生活?

回答: 諸夏臘日之祭典也。季冬寒時,行獵之事,不傷禽獸繁衍。尊重自然當取則取,但絕不肆意妄取,盼與自然和諧共生之。收穫獵物,收藏五穀,先敬天法祖不忘上天四時之恩賜與祖先創業之維艱。此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五穀煮粥彰顯一年終歲,辛勤之耕耘。獵物饗宴,犒賞農人一歲之艱辛。四時輪回,萬物交替,生活繼續,無聲無息。一粥一飯,願來年生活之順遂,闔家團圓,點滴之間充滿對平凡世界生活之感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享受平凡中的幸福。

癸、華夏傳統節日真的只有吃吃喝喝嗎?

某些人說華夏傳統節日只是吃吃喝喝的契機:過大年大吃大喝胡吃海塞傷害身體,燃放煙花爆竹污染空氣;過元宵節吃元宵,江米太甜吃多了不消化;過端午吃粽子,同樣太黏不消化;七夕吃巧克力,甜甜蜜蜜;中秋啃月餅,天價禮盒還增加生活負擔;臘八喝粥日,別的能有啥;

華夏五千年,文化燦爛。華夏傳統節日當然不是吃吃喝喝的契機,美食只是節日的點綴,但不是節日的主要內容。我們的祖先一直領先世界,誰又能說我們的祖先一直只在吃上下功夫?他們是懂得吃,會吃美食,但絕對不是只有吃。否則人類幾大原創文明中那三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消亡了,為何只有泱泱華夏,至今屹立在世界之東方。祖先的節日,祖先的文化,需要的是一代一代的繼承發揚,而不是任憑作古。說什麼古中國,古節日,古文化。試問華夏未斷,何以言古?

回答: 過大年是一元複始,萬象更新,三元之首,日之初生。請不要忘記她本身叫元旦。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斗柄回寅,天下回春。日月合朔,賀歲添福的日子。百節年為首,年大於節。燃放煙花爆竹要適量適度注意安全,但那是一種文化,一種對新年生活的希冀。人類許多文明中都有很多習俗,屬於那個文明的特色。只要適量適度,注意安全,燃放爆竹是很正常的。享受美食也是同理,適量適度。但請注意節日不是大吃大喝日,撿回很多已經失落的優秀文明才是正題。

元宵節,何謂元宵?元者,元月也。正月的別稱是元月,宵者,月圓之夜也。元宵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所以懸燈慶賀,又稱上元節,天官賜福。元宵哪種食物只是節日的點綴。何時變成節日的惟一了?燈節也是一個大節日,早年間燈會要持續三日之久的。

端午節,一個驅散五毒,驅疫,潔身淨體的日子,菖蒲艾蒿,七彩絲線,香囊。射五毒,鍾馗像。龍舟競渡,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粽子同樣只是一個節日的點綴。誰讓端午變成“粽子節”的?誰說諸夏,只有吃吃吃了?!

七夕節,一個少女充滿對未來憧憬的,月下乞巧的日子。羞澀的少女,幻想著未來的郎君,悄悄對織女說,希望可以變得心靈手巧。穿針引線,實踐著盼望著。只有小孩子才會去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啊。七夕之節,真真正正諸夏女兒節也。男子會拜魁星,希望可以有一番作為,希望可以娶到一個美好的姑娘為妻。這是諸夏的節日。何日成了西洋“瓦倫丁節”的翻版?何日充斥著西洋的巧克力和玫瑰花,還有露骨的狂歡。這一切的一切難道是諸夏文明的責任嗎?諸夏人只會過節吃吃吃,吃這吃那的。不是,當然不是!

中秋節,仲秋圓月,三秋之半。敬月神,闔家團圓,分享月餅。仲秋八月,既望正是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間,院中賞月品酒,小酌幾口,與好友家人共度佳節。乃人間一樂事。月餅只是點綴,絕非全部。另外月餅是什麼?月餅首先是祭祀月神的祭品,然後才是眾人分享的美食。誰讓中秋佳節變成“月餅節”了?肯定不是諸夏文明。還有“天價禮盒”是人的事,是審美的事,是社會風氣的事,這些與中秋節又何干呢?就算廢除中秋節,廢除月餅。只要那些風氣依舊存在,一定還會出現什麼節什麼餅的天價禮盒。這些又與華夏文明何干?華夏文明教導人敬天法祖,勤勞節儉,禮義廉恥,這些不是說教可以達到的,而是需要人心去踐行的。這段話就點到在這裡。

誰說諸夏節日就是吃吃吃,他們懂諸夏文明設立這些節日的內涵嗎?什麼叫順四時,合天道。諸夏設立四時節日,便是提醒人們順四時,合天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臘祭,介紹在上述問答。當然不是喝粥日而已。下面就附上幾首關於臘祭的詩詞來結束這個問答吧。

《大臘》

晉·裴秀

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

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

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

穆穆我後,務蕾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

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

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

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

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臘節》

北齊·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臘日》

唐·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淩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宇謙 燕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