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派藝術的“打”

王金璐

王金璐, 著名京劇演員。 1919年11月22日生於北京。 原名王慶祿, 曾用藝名王金祿。 1931年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 排在“和”字班, 工武生。 他先後從陳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師學習老生、老旦。 1947年參與組織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校友劇團。 後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 建國後, 任華東京劇實驗劇團、上海京劇院演員, 中國戲劇學院教師。

有人認為“馬派”的藝術特點只是唱、念、做三方面, 而“打”就似乎沒有可談的了。 這是對馬連良老師的藝術不夠深知所造成的, 也是對他晚期經常表演的劇碼中的所有動作欠做剖析的浮淺論斷。

馬老師一生演過很多不同戲路、不同派別的劇碼, 偏重武打的有:《定軍山》《陽平關》《戰樊城》《臨潼山》《磐河戰》……

馬連良、劉奎官之《陽平關》

就《磐河戰》說, 馬老師扮演的公孫瓚, 除去唱、做、念以外, 要先和袁紹開打, 繼而還要和顏良、文醜開打, 最後戰敗落馬。 其中有一段開打是顏良用大刀把兒迎面紮過,

公孫瓚急忙躲閃, 只有一絲之差沒有被紮傷面部, 刀把擦著上額頭皮, 一下把頭盔挑掉。 這一緊張情景, 舞臺上表演只是一刹那間。 只有演過這個戲的演員才能體會到這一動作的艱難。

馬老師演這一段時, 事先在後臺把頭盔的繩子放鬆, 當開打接近到挑盔時, 馬老師與飾顏良的演員都準確而又迅速地站好相互的位置。 顏良的刀把兒向上一紮, 剛到而未到頭部的一刹那時, 馬老師彎腰, 然後脖梗子用力往上一挺, 硬把一頂沉重的頭盔甩的離開頭部, 從四根靠旗的上端扔到後面去。 這個動作層次不多, 可技巧不好練, 躲慢了要出事故, 躲早了不真實, 腰彎大了, 不美觀, 腰彎得太小,

只憑脖梗子甩, 力氣不足, 恐怕頭盔不能扔過靠旗子去。 有的演員由於武功基礎差, 沒有把握, 又為了保證安全, 到了這時只有站遠距離, 放慢了速度, 這樣肯定不能把“挑盔”的驚險情節真實而又精彩地表現出來。 而馬老師演公孫瓚時, “挑盔”的武打動作驚險漂亮、真實俐落, 由此可見他武功基礎是多麼深厚了。

馬連良之《磐河戰》

馬老師曾經深有感觸地對我說:“我不是‘義和團’那種‘刀槍不入’的老生!”。 這就是說:不把“打”和他的藝術成就聯繫在一起, 對他來說, 至少是低估, 或者是不全面的。

(《馬連良藝術評論集》)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微信號:liyuanzazhi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