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當“錢”和“人”都不再增長,上海還能繁榮多久

文/劉曉博

1月19日, 上海市統計局公佈了2017年的資料, 宣告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GDP超過3萬億人民幣的城市!

其中:

1、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0133.86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 比上年增長6.9%, 名義增長率9.7%;

2、上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42.26億元, 比上年增長9.1%

3、源於上海的稅收總額(含海關代征)突破1.62萬億, 同比增長10.55%。

上述三項核心指標, 在中國城市裡都高居榜首。 應該說, 上海2017年的經濟狀況是不錯的。

此外, 上海還興高采烈地宣佈, 2017年成功控制了人口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 比上年末減少1.37萬人。

眾所周知, 中國只有兩個城市在“受命強力控制人口”,

一個是北京、一個是上海。 1月19日北京統計局也宣佈:2017年末, 全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 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 下降0.1%。

其實, 人口是城市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 它跟“資金”一起, 將決定城市未來的命運。

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可以發現, 中心城市之所以“成為中心”, 就是能彙聚起“人、財、物”。 換句話說, 如果失去了持續的“抽血能力”, 中心城市將衰落。

香港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案例。 這個城市是一個單獨的關稅區, 它跟內地這個巨大母體之間, 被海關阻斷了, 人、財、物的流動都不太順暢。 特別是內地居民移民香港, 是非常困難的。 香港每年發出的“單程證”(內地移民資格, 每年大約5萬張)也基本上被“家庭團聚”壟斷, 而這部分人都是香港中下階層在內地的配偶和子女。

他們進入香港, 基本上帶不來技術、資金。

北上廣深在人口高速增長期, 一年的人口增量幾乎相當於香港8到10年, 所以才充滿了活力。 以深圳為例, 特區設立(1980年8月)之前全境常住人口只有30多萬人, 到今天“實際管理人口接近2000萬”(深圳市長日前在深圳“兩會”上承認的), 這意味深圳建立特區37年來, 平均每年增加常住人口超過53萬人。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 才有了深圳今天的輝煌。

深圳總面積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 不到北京的八分之一, 深圳有2000萬人口, 而北京上海在2200萬到2400萬人口規模的時候就急著控制人口, 有點太早、太急了。

上海近年來“常住人口”和“小學生”人數變動情況

年份

常住人口

增減量

小學生

增減量

2009

2210.28

+69.63

67.12

+8.06

2010

2302.66

+92.38

70.16

+3.04

2011

2347.46

+44.8

73.11

+2.95

2012

2380.43

+32.97

76.04

+2.93

2013

2415.15

+34.72

79.25

+3.21

2014

2425.68

+10.53

80.30

+1.05

2015

2415.27

-10.41

79.87

-0.43

2016

2419.70

+4.43

78.97

-0.9

2017

2418.33

-1.37

----

----

注:資料來源自上海統計局, 單位為萬人。 上海小學為5年制。

從上圖可以看出, 上海官方宣佈的常住人口在最近4年出現了增長乏力、下降的態勢。 至於我比較重視的“小學生人數”, 也可以印證這一點。

那麼上海人口真的下降了嗎?其實我只能說“不知道”。 因為官方公佈的常住人口資料“你懂的”。 至於小學生人數, 北京和上海通過大幅提高外地戶籍入學門檻的方式, 也是可以做到讓人數下降的(小學生返鄉上學, 不意味著他們的家長離開了上海)。 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 上海和北京目前人口增長乏力應該是真的。

值得注意的是, 上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資金總量)11.25萬億元, 只比上年末增長1.8%;而2017年深圳的“資金總量”同比增加了8.17%,

廣州(截至2017年11月)增加了13.3%, 北京則增長了4.1%。

由此可見, 在2017年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 上海的“資金總量”損失最大, 基本上零增長, 在四大一線城市裡表現最差。

在這樣的背景下, 2017年上海的一些經濟指標已經表現出“不妙”的勢頭:

第二產業增加值9251.40億元, 增長5.8%;

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總產值10465.92億元, 比上年增長5.7%;

全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170.08億美元, 比上年下降8.1%;

企業所得稅1402.30億元, 增長4.9%;

第二產業增速明顯偏慢, 意味著上海有“產業空心化加劇”的可能(深圳2017年第二產業增速是9.3%, 接近上海的兩倍);企業所得稅增長乏力, 可能意味著企業效益有問題(深圳2017年企業所得稅大增17%左右)。

對於上海、北京來說, 發展機遇永遠不缺,

往往是中央送上門來的。 比如上海剛剛受命將籌建內地第一個“自由貿易港”, 還將在2018年開始承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短期來看, 流失一些人口和資金, 問題不大。 但時間久了, 負面影響就會顯現。 畢竟, 深圳、廣州這兩個一線城市, 以及杭州、南京、成都、武漢等一批二線城市, 正在拼命爭奪人口和人才。

目前上海在反映創新能力、經濟活力的一批指標上, 已有被深圳、杭州超越的跡象, 這是上海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隱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