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高通收購NXP:于情於理,中國半導體產業界都該站出來了

近日, 沉寂多日的高通收購NXP半導體公司的資訊再次顯諸網端。 NXP公司的股東 Ramius Advisors 在 16 日指出, 認為高通報價太低, 將反對高通 380 億美元收購NXP半導體交易。 這充分說明NXP股東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自信, 也充分顯示了這幾年全球半導體行業所充斥的金元味道。 博通千億美元高價收購高通的逆天並購仍歷歷在目, 這個領域已經徹底成為巨頭的遊戲。

然而, 如此重大的連環並購案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智慧製造基地、消費市場(智慧手機第一、汽車第一……)卻平靜的似乎與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一樣。 這讓人懷疑, 一心想要謀發展, 謀轉型, 希望在智慧時代引領世界的口號是否發自真心, 或許從另一個維度看我國有關機構在重要戰略構想層面存在嚴重的失職。

更令人不解和唏噓的是:甚至看到國內很多智慧手機廠商也高度贊同這一收購, 我想這些人真的沉浸在高通公司在深圳機場巨幅廣告的蜜糖裡(高通分享發明成果,

助7家中國手機品牌躋身世界10強), 顯然是因為個體的利益而忽視了整體的利益, 忽略了整個產業的利益, 忽視了長遠的利益。

這其中還有一絲自輕自賤的味道:把自己的努力看做一文不值, 充分說明這些手機廠商不思進取, 把成功建立在依賴巨頭的施捨和戰略傾斜上。

瞭解這個行業的人應該非常清楚, 高通公司通過不斷更換扶持中國和其他國家企業而制衡蘋果、三星, 其用心竟然被這些被扶持企業當做蜜糖, 如果說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腳步, 這些個別廠商的立場可以理解的話, 我們的產業研究機構和有關部門對此事卻沒有表達明確的態度,

尤其是目前方興未艾的智慧汽車、物聯網等領域沒有任何聲音出來質疑和反對這一併購, 實在讓人惋惜。

在此, 我們不妨簡單回顧和分析一下高通公司自移動通信入行以來, 通過其技術優勢和商業模式把控相關產業的發展, 由此來判斷這一併購案對我國相關產業的影響, 並督促有關機構和政府部門慎重對待這一收購案。

在已經過去的2G、3G和眼下的4G時代, 高通長期以來利用“不獲得專利授權、沒有晶片銷售”的商業模式, 利用智慧財產權大棒和斷供晶片的威脅, 逼迫下游手機廠商乖乖繳納巨額的專利費。 高通2017年報顯示, 專利費甚至已經占到了總利潤的60%以上, 一個晶片產品公司, 如此高比例的專利費已經成為其獲利的最主要來源。

高通長期宣稱其擁有大量CDMA專利。 但隨著3G和4G技術的發展, CDMA的技術占比已經大大稀釋, 高通的專利並沒有比其他人強多少。 而隨著5G的逐漸到來, 更多的公司掌握了5G專利, 高通的優勢更是大大減弱。 但5G技術標準尚未成型, 高通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公佈了5G專利許可計畫, 專利費最高仍為手機價格的5%, 讓人不禁要感歎, 專利費也可以代代相傳?

高通這套商業模式, 目前已經是四面楚歌, 全球的反壟斷機構都對其進行了調查和罰款。 眾多的客戶也紛紛表示不滿, 最大的客戶蘋果在全球各地與高通展開了多項訴訟, 並停掉了專利費。 但高通從不掩飾繼續收割下游廠商利潤的商業模式將繼續下去,

並且還在不斷豐滿羽翼, 恰如這次收購NXP。

作為此次交易的被收購方, NXP在未來至關重要的車用半導體領域和物聯網的核心MCU領域, 都佔據市場領先地位, 換句話說你在國內看到的那些PPT上帶有車聯網、無人駕駛等宣講中多半都需要借助NXP的技術。

經過多年的投入與發展, NXP在2016就已經超過其它廠商, 在車用半導體領域和MCU領域都成為了市場份額最大的晶片供應商。

在智慧手機領域賺的盆滿缽滿的高通把自己的手伸向了新出現的智慧終端機形態:物聯網和汽車。 在2016年2月, 高通就已公開表示2020年專利費收入將會超過100億美元。 但其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專利費只有12億美元, 並且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目前已經是個位數增長。 想要達到百億美元專利費的目標, 高通只能是一方面在5G時代繼續維持其收費模式,另一方面也必須將這種模式擴大到更多的領域,而恩智浦在車用晶片和物聯網晶片都有極大的市場優勢。這無疑將讓中國更多的相關產業暴露在極大的風險之下。

中國半導體行業通過國家的重點資金投入,目前已經在製造、封測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對於晶片設計,特別是高端晶片設計,整體上還有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對於生態的培養。來自外部的非市場化的力量才是產業發展成熟的最大阻力,不僅可能使得國家投入海量資金反哺國外巨頭,還會使產業風險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安全。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並購大爆發,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雖然在市場角度,各個單一市場的市場集中度提高有限,但美國政府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管控能力明顯提高,在把中國作為單一對手、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戰略中將發揮更加強有力的作用,一旦僅存的一些歐洲半導體廠商被收購殆盡,中國將失去歐盟這個最後的產業屏障。

高通在面對歐盟對於其收購恩智浦交易的審查中,成功將監管部門的注意力引導到了NFC這一領域並僅對這一非常有限的技術領域做出承諾。但實際上,高通收購的最核心目的是為了其在汽車電子領域和物聯網領域的領先地位。汽車和工業電子業務佔據了NXP年收入中的67%,而高通作出的承諾主要針對的移動業務只占恩智浦收入的13%;這樣的承諾,恰恰將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這兩個領域,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之下。並且高通歷來就有利用壟斷地位繞過紙面規則和書面承諾的劣跡。在蘋果對高通發起的發壟斷訴訟中,蘋果就披露了高通威逼利誘(近10億美元)的惡劣行徑,僅僅是為了讓蘋果在監管機構面前保持沉默甚至為高通說話。可想而知,如果高通收購恩智浦交易在中國監管部門輕鬆過關,未來中國廠商將不再有機會抓住本土物聯網產業的控制權。

2017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規模接近1000億美元,隨著未來現有的智慧手機將逐漸切換到5G標準,高通將繼續保持對於中國手機廠商和半導體廠商的控制地位,有能力每年從中國市場獲取超過30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許可收入。

目前全球車載半導體市場規模約為300億美元,根據麥肯錫對中國汽車產業的預測,2020年中國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將接近100億美元,而一旦高通在汽車領域複製智慧手機領域的商業模式,將有可能產生數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費用。

根據麥肯錫報告預測,全球物聯網市場的經濟價值有望在2025年以前達到11萬億美元,2020年IOT硬體市場規模將超過530億美元。而根據中國經濟資訊服務(CEIS)最近發佈的中國年度物聯網發展報告,中國的IOT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超過2200億美元。高通如果不斷通過並購壯大體量並延續其不合理的收費模式,有望從中國的IOT產業新增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純利潤。

目前高通每年的專利授權收入大約為60至8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的收入占到了約一半,完全是依靠高通利用的專利對下游客戶不合理的收費而實現。未來世界將開啟向5G、智慧汽車、物聯網的下一波科技轉型浪潮,如果高通在這個關鍵節點抓住機會延續其商業模式,將通過中國市場實現其每年超過50億美元的巨額利潤,而所有中國政府的資金投入、產業界的努力、上下游廠商的創新都不得不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直接或間接向高通輸血,為他人做嫁衣裳。

對於上述問題,我想國內這幾年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相關人士應該不陌生,也充分清楚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地位。如果讓這些巨頭實現戰略卡位,那麼振興半導體行業,靠一些新興產業上位的只能是癡人說夢而已。

高通只能是一方面在5G時代繼續維持其收費模式,另一方面也必須將這種模式擴大到更多的領域,而恩智浦在車用晶片和物聯網晶片都有極大的市場優勢。這無疑將讓中國更多的相關產業暴露在極大的風險之下。

中國半導體行業通過國家的重點資金投入,目前已經在製造、封測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對於晶片設計,特別是高端晶片設計,整體上還有著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對於生態的培養。來自外部的非市場化的力量才是產業發展成熟的最大阻力,不僅可能使得國家投入海量資金反哺國外巨頭,還會使產業風險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安全。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並購大爆發,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雖然在市場角度,各個單一市場的市場集中度提高有限,但美國政府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管控能力明顯提高,在把中國作為單一對手、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戰略中將發揮更加強有力的作用,一旦僅存的一些歐洲半導體廠商被收購殆盡,中國將失去歐盟這個最後的產業屏障。

高通在面對歐盟對於其收購恩智浦交易的審查中,成功將監管部門的注意力引導到了NFC這一領域並僅對這一非常有限的技術領域做出承諾。但實際上,高通收購的最核心目的是為了其在汽車電子領域和物聯網領域的領先地位。汽車和工業電子業務佔據了NXP年收入中的67%,而高通作出的承諾主要針對的移動業務只占恩智浦收入的13%;這樣的承諾,恰恰將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這兩個領域,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之下。並且高通歷來就有利用壟斷地位繞過紙面規則和書面承諾的劣跡。在蘋果對高通發起的發壟斷訴訟中,蘋果就披露了高通威逼利誘(近10億美元)的惡劣行徑,僅僅是為了讓蘋果在監管機構面前保持沉默甚至為高通說話。可想而知,如果高通收購恩智浦交易在中國監管部門輕鬆過關,未來中國廠商將不再有機會抓住本土物聯網產業的控制權。

2017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規模接近1000億美元,隨著未來現有的智慧手機將逐漸切換到5G標準,高通將繼續保持對於中國手機廠商和半導體廠商的控制地位,有能力每年從中國市場獲取超過30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許可收入。

目前全球車載半導體市場規模約為300億美元,根據麥肯錫對中國汽車產業的預測,2020年中國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將接近100億美元,而一旦高通在汽車領域複製智慧手機領域的商業模式,將有可能產生數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費用。

根據麥肯錫報告預測,全球物聯網市場的經濟價值有望在2025年以前達到11萬億美元,2020年IOT硬體市場規模將超過530億美元。而根據中國經濟資訊服務(CEIS)最近發佈的中國年度物聯網發展報告,中國的IOT市場規模將在2020年超過2200億美元。高通如果不斷通過並購壯大體量並延續其不合理的收費模式,有望從中國的IOT產業新增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純利潤。

目前高通每年的專利授權收入大約為60至8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的收入占到了約一半,完全是依靠高通利用的專利對下游客戶不合理的收費而實現。未來世界將開啟向5G、智慧汽車、物聯網的下一波科技轉型浪潮,如果高通在這個關鍵節點抓住機會延續其商業模式,將通過中國市場實現其每年超過50億美元的巨額利潤,而所有中國政府的資金投入、產業界的努力、上下游廠商的創新都不得不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直接或間接向高通輸血,為他人做嫁衣裳。

對於上述問題,我想國內這幾年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相關人士應該不陌生,也充分清楚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地位。如果讓這些巨頭實現戰略卡位,那麼振興半導體行業,靠一些新興產業上位的只能是癡人說夢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