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被指趁火打劫!恒天然欲控股貝因美起風波……

臨近年關, 貝因美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2018年1月21日, 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突然對外發佈公告稱, 貝因美公司於2017年10月30日在巨潮資訊網上公佈的 《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正文》、《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全文》中預計:2017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35,000萬元~50,000萬元。

修正後的預計業績相比上年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虧損:80,000萬元–100,000萬元;上年同期虧損:78,066.54萬元。

與此同時, 在公告發出的當天, 中國乳業圈傳出新聞稱, 貝因美的第二大股東恒天然要全資收購貝因美。

外界關心的焦點是, 貝因美為何要重新修正業績?恒天然此時要約收購貝因美有關聯嗎?

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其實, 恒天然要收購貝因美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

據知情人士透露, 當年恒天然入股貝因美時曾作出不謀求控制權的承諾, 然後通過邀約收購和反壟斷審查, 並於2015年5月依法成為貝因美第二大股東, 貝因美由於種種原因, 致使經營業績大幅下滑經營遭遇困難, 目前雙方已經到了無法達成共識, 嚴重影響公司的經營發展, 恒天然卻迫不及待想要謀求貝因美的控制權。

不過, 食品君聯繫貝因美公關部有關人士, 該人士卻表示不知情。

有意思的是, 貝因美董事會對於此次公司調整業績也存在分歧。

公告稱, 貝因美董事長王振泰對本次業績修正具體資料的確認持謹慎態度, 本人已審閱所有管理層提供的系列詳細資料, 並與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多次溝通, 本人同意本次修正。

不同的是, 貝因美副董事長何曉華同意2017年度業績預測向下修正, “但由於截止目前公司管理層尚未提供有助於對業績修正區間確認的相關資料, 無法對修正後的2017年度業績預測區間發表意見, 不能保證公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

貝因美獨立董事劉曉松則認為公司2017年度業績預測向下修正符合公司目前現狀, 但由於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可能存在重大風險,

無法對修正後的2017年度業績預測區間作出準確判斷並發表意見, 不能保證公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

貝因美獨立董事周亞力則認為, “有關《2017年度業績修正公告》事項, 經董事會幾度討論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但按管理層的彙報與天健會計事務所溝通後, 2017年度業績向下修正應是不可避免, 本人在綜合各項影響業績的基本因素基礎上, 經過分析判斷, 基本認同這一預測修正區間”。

根據管理層彙報的情況, 貝因美董事JohannesGerardusMariaPriem和朱曉靜同意公司2017年度業績預測應當向下修正。 但由於以下原因:

(1)公司提供的部分資訊和說法前後存在反復和差異, 且未能合理解釋原因, 以及未及時完整回復董事關於公司運營和財務情況的問詢;

(2)公司多次發生業績預測重大偏差,

顯示在內控體系和財務管理存在缺陷, 未能有效改善, 致使董事無法對業績修正公告中的業績預估區間和修正原因作出準確判斷。

因此, 貝因美董事朱曉靜、JohannesGerardusMariaPriem無法保證公告內容真實、準確、完整, 無法保 證是否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 董事黃燾認為公司經營層已經如實向董事會提供相關財務資料並與全體董事進行了充分的資訊溝通, 能夠滿足董事對2017年度業績預測區間修正作出判斷並發表意見的客觀需要。

貝因美董事鮑晨認為根據公司財務會同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公司進行的2017年業績修正測算, 2017 年度業績預告存在修正情況, 根據提供的相關財務資料, 本人同意修正預測區間。

從上述公告可以看出,貝因美董事會的意見很不一致,發生了分歧。

聯姻後日子並不好過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貝因美聯姻恒天然並未取得預想中的效果。

據悉,貝因美從事嬰兒奶粉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活動,並希望引進一名乳製品行業的全球戰略投資者,以進一步增強其業務;恒天然集團在全球牛奶和乳製品採集、加工和銷售方面佔據全球領先地位,並希望和一家領先的嬰幼兒乳品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2014年8月8日,深交所上市公司貝因美晚間公告稱,紐西蘭恒天然集團決定,由下屬全資子公司以要約方式收購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高於20450.4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0%。本次要約收購所需最高資金總額為368107.2萬元。

對此,恒天然首席執行官史必根思曾表示,通過和貝因美合作,將能鞏固公司嬰幼兒配方奶粉在中國的市場,並讓中國和恒天然及其他國家高品質的原料進行聯結。

事實上,自從肉毒桿菌污染事件後,恒天然在華一直動作頻頻,上個月才剛和雅培宣佈要在中國共建牧場。恒天然集團全球原料業務董事總經理魏柯文說,整個乳品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心,都在向中國轉移。

據悉,恒天然和貝因美的合作將分兩步進行。首先,恒天然將儘快啟動部分要約,收購貝因美至多20%的股份。之後在獲得相關部門批准以及恒天然成功收購貝因美20%股份後,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收購位於恒天然在澳大利亞的達潤工廠。貝因美將利用澳大利亞工廠為中國市場生產嬰幼兒奶粉。

資料顯示,紐西蘭恒天然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乳製品加工企業和出口商,每年加工的牛奶達到220億升。恒天然曾於2005年注資中國三鹿奶粉8.64億元獲得其43%股份,最近則因為肉毒桿菌事件備受輿論關注。而總部位於杭州的貝因美,目前在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位居前三。

公告顯示,本次要約收購完成後,恒天然集團持有貝因美股份不超過20%,且不會在貝因美股東大會、董事會等機構中作出其他形成控制或重大影響的特殊安排。因此,貝因美的控股股東仍為貝因美集團。

對於如何止損,貝因美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謝宏在2017年11月曾公開提出“三道防線”,即出售資產、地方補貼和包括總承銷商模式在內的奶粉行銷。

在有關乳業專家看來,貝因美通過各種方式力求業績好看,在這種背景下,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恒天然不想著如何扭轉業績,卻要趁火打劫,尋求控股權,實在有點不太地道。

這裡是恒天然公關部給予食品君的回應: “感謝媒體朋友對恒天然的關注。中國是恒天然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我們致力於長期支援中國乳業繁榮發展的承諾始終不變。恒天然不對市場上關於收購的揣測作評論”。

貝因美巨虧之謎

那麼,為何貝因美要進行業績修正呢?

食品君在貝因美的公告中看到,這家公司解釋稱有四大原因導致業績的重新調整。

第一,自2017年8月3日首批公佈行業“史上最嚴”的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 89個註冊配方,到2018年1月19日第38批註冊資訊的公佈,已有國內外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的1040個配方完成了配方註冊,其中貝因美憑藉6家工廠拿下 51個配方註冊名額。

貝因美董事會認為,隨著配方註冊制落定以及2018年起正式實施,但其“洗牌” 效果未如預期般強烈,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導致行業普遍競相殺價甩貨,整體銷售未達預期,導致當期銷售收入未達預期,同時市場投入費用門檻提高,嚴重影響利潤實現。

第三,因市場競爭激烈效期較短的產品買贈及消費者促銷受限,產品到期報廢致使存貨核銷較原預期增加。

第四,應收賬款回款未達預期,較預測的壞賬準備增加而減少公司利潤。

在貝因美董事會看來,主要受上述因素影響,導致2017年貝因美上市公司業績出現巨大虧損。

在這種背景下,貝因美董事會提醒外界,公司存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提示。

據悉,貝因美公司2016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8,066.54萬元,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十三章“風險警示”第二節“退市風險警示”的有關規定,若2017年度公司繼續虧損,公司2017年度報告披露後,公司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

對此,食品君分析認為,恒天然入股貝因美後,並未起到多少作用,反而使得貝因美的業績更差了,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裡面一定有故事。

從上述公告可以看出,貝因美董事會的意見很不一致,發生了分歧。

聯姻後日子並不好過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貝因美聯姻恒天然並未取得預想中的效果。

據悉,貝因美從事嬰兒奶粉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活動,並希望引進一名乳製品行業的全球戰略投資者,以進一步增強其業務;恒天然集團在全球牛奶和乳製品採集、加工和銷售方面佔據全球領先地位,並希望和一家領先的嬰幼兒乳品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2014年8月8日,深交所上市公司貝因美晚間公告稱,紐西蘭恒天然集團決定,由下屬全資子公司以要約方式收購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高於20450.4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0%。本次要約收購所需最高資金總額為368107.2萬元。

對此,恒天然首席執行官史必根思曾表示,通過和貝因美合作,將能鞏固公司嬰幼兒配方奶粉在中國的市場,並讓中國和恒天然及其他國家高品質的原料進行聯結。

事實上,自從肉毒桿菌污染事件後,恒天然在華一直動作頻頻,上個月才剛和雅培宣佈要在中國共建牧場。恒天然集團全球原料業務董事總經理魏柯文說,整個乳品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心,都在向中國轉移。

據悉,恒天然和貝因美的合作將分兩步進行。首先,恒天然將儘快啟動部分要約,收購貝因美至多20%的股份。之後在獲得相關部門批准以及恒天然成功收購貝因美20%股份後,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收購位於恒天然在澳大利亞的達潤工廠。貝因美將利用澳大利亞工廠為中國市場生產嬰幼兒奶粉。

資料顯示,紐西蘭恒天然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乳製品加工企業和出口商,每年加工的牛奶達到220億升。恒天然曾於2005年注資中國三鹿奶粉8.64億元獲得其43%股份,最近則因為肉毒桿菌事件備受輿論關注。而總部位於杭州的貝因美,目前在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位居前三。

公告顯示,本次要約收購完成後,恒天然集團持有貝因美股份不超過20%,且不會在貝因美股東大會、董事會等機構中作出其他形成控制或重大影響的特殊安排。因此,貝因美的控股股東仍為貝因美集團。

對於如何止損,貝因美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謝宏在2017年11月曾公開提出“三道防線”,即出售資產、地方補貼和包括總承銷商模式在內的奶粉行銷。

在有關乳業專家看來,貝因美通過各種方式力求業績好看,在這種背景下,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恒天然不想著如何扭轉業績,卻要趁火打劫,尋求控股權,實在有點不太地道。

這裡是恒天然公關部給予食品君的回應: “感謝媒體朋友對恒天然的關注。中國是恒天然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我們致力於長期支援中國乳業繁榮發展的承諾始終不變。恒天然不對市場上關於收購的揣測作評論”。

貝因美巨虧之謎

那麼,為何貝因美要進行業績修正呢?

食品君在貝因美的公告中看到,這家公司解釋稱有四大原因導致業績的重新調整。

第一,自2017年8月3日首批公佈行業“史上最嚴”的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 89個註冊配方,到2018年1月19日第38批註冊資訊的公佈,已有國內外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的1040個配方完成了配方註冊,其中貝因美憑藉6家工廠拿下 51個配方註冊名額。

貝因美董事會認為,隨著配方註冊制落定以及2018年起正式實施,但其“洗牌” 效果未如預期般強烈,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導致行業普遍競相殺價甩貨,整體銷售未達預期,導致當期銷售收入未達預期,同時市場投入費用門檻提高,嚴重影響利潤實現。

第三,因市場競爭激烈效期較短的產品買贈及消費者促銷受限,產品到期報廢致使存貨核銷較原預期增加。

第四,應收賬款回款未達預期,較預測的壞賬準備增加而減少公司利潤。

在貝因美董事會看來,主要受上述因素影響,導致2017年貝因美上市公司業績出現巨大虧損。

在這種背景下,貝因美董事會提醒外界,公司存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提示。

據悉,貝因美公司2016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8,066.54萬元,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十三章“風險警示”第二節“退市風險警示”的有關規定,若2017年度公司繼續虧損,公司2017年度報告披露後,公司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

對此,食品君分析認為,恒天然入股貝因美後,並未起到多少作用,反而使得貝因美的業績更差了,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裡面一定有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