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未有人從死亡中歸來——文拷內心

天地堪輿

道學|玄學|修心|轉運

天地堪輿開設以來, 一直以玄學類的內容為主。 作為一個道家正統的平臺, 一直沒有輸出道學內容, 主要是因為道學思想的輸出對我們來說是會對讀者有很深影響的, 因此我們極為慎重。

後臺常常收到讀者提問關於修仙修聖修行的問題, 並且也有讀者通過郵件微信等方式希望可以有機會在道長的帶領下學習修行。

在經過慎重地考量和討論後, 從本周開始我們邀請了潛心道學經典研究、入世修行的松溪道長來給我們的讀者科普關於道家學說的一些基礎概念,

以及從道學角度出發的關於世界、生存、生活的思考。

今天的話題是關於死亡的思考。

夫天地者, 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 百代之過客。

本期作者: 松溪 道長

承法嵩山中嶽廟。 2014年入道, 後學末進, 無意於科儀法術,

以重玄為宗, 丹法為本。 好詩, 好茶, 好風花雪月,

好時文史哲。

願深入義理, 願學兼中外。

願與大道如一, 願共天地久在。

在古埃及, 最嚴重的刑罰不是腰斬, 不是淩遲, 而是徹底在歷史上抹去他的名字。 無論是在墳墓, 神廟, 還是歷史記錄中, 都徹底的消滅他的存在。 古埃及人認為, 不僅僅是人死後的靈魂, 就算是神明, 被施與絕罰之後, 也將進入永恆的沉寂。 除非, 在未來的某一天, 當有人重新稱祂的名, 祂才會在最深沉的深淵中醒來, 重新回到這個世界。

前陣子刷屏朋友圈的動畫片COCO尋夢環遊記, 對死亡的定義也是非常類似的。 在墨西哥神話中, 人死後, 應當被後人紀念和供奉, 這樣他的靈魂就會在天堂裡面安享太平。 如果沒有後輩記得他, 供奉他, 他也就被徹底遺忘, 最後連靈魂都無法存在,

而消散在天地之間。

我們對死亡有很多臆想, 這一切都源於死亡本身的未知和我們對死亡的恐懼。 從未有人從死亡中歸來, 也就永遠無人知道, 死後會是怎樣一個世界, 所以, 幾千年來, 基於對未知的恐懼, 人們想像出無數死後的景象。

不談國外的英靈殿, 亡靈船或者煉獄, 光是在中國, 就有最古老的度朔山, 五嶽, 羅酆六天, 青華長樂界, 以及後來來源於佛教的十八層地獄, 西方極樂世界等等。 所有人活著的時候, 總不免經受各種的不如意, 為了五斗米而折腰, 因此都希望, 死後能長享安樂, 不再受苦, 也基於此, 才有了超度, 度亡, 施食等一系列科儀。

這幾天研讀道學經典的時候, 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夫慚德之主, 忍詬之臣, 猶能賞善不須貸財, 罰惡不任私情, 必將修繩履墨, 不偏不黨, 豈況鬼神, 過此之遠, 不可以巧言動, 不可以飾賂求, 斷可識矣。 ”

道教, 崇拜的是道, 而不是神。 神只是道的具象化, 因此, 作為鬼神, 必須依照大道來行止, 不然就有謫落的危險。 真正的神明, 尊奉大道, 至公至正, 又怎麼會被一些香火, 一些貢品所打動, 來隨意抬高一個人應該去的地方, 或者貶低一個人去不該去的地方呢?

真正決定一個人死後待遇的, 不是錢財, 不是地位, 也不是請了多少法師, 禪師來行法, 而是他這一輩子所有的言行舉止。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向死而生”。詩仙李白也說過:“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不可逆的旅行,我們生命的意義,都只在生前,而不是死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就是一個我們應當如何去死,如何沒有遺憾的去死,如何死的更有價值,更有尊嚴的旅行。

當然,對於修行者來說,死亡也許是另外一場旅行的開始,我們也不知道,這種開始之後,還是不是以我之名,如果不以我之名,那就代表了“我”這個概念在世界上的消滅。那對於活著的時候的“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不管對於普通人還是修行人來說,這個“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不可替換的。

來世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我們能把握的,能努力的,只有今生今世,此時此刻的自己。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我們能生而為華夏,已經是一件很難得,很幸運的事情。

要體現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就必須在生前努力去奮鬥,而不是去期待死後那個虛無縹緲的世界,這也是道教最重要的修行觀點,重此生,重養生,重長生,而不是去期待來世,祈禱未知。

“命由天定,運由自造”

“我命由我不由天”

道家提倡的是:人的貴重、人的自立、人的自主和人的自強;提倡人在活著的時候,就做好每一件事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提倡掌握好每一分鐘的時間。只有如此,無論最後有沒有超越,有沒有成宗作祖,有沒有名垂青史,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回顧自己的一生,都能沒有任何的遺憾“此心光明,夫複何言”。

這也是最後立地成聖的契機。

願與諸君共勉。

本平臺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載,轉載須注明來源

侵權必究!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向死而生”。詩仙李白也說過:“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不可逆的旅行,我們生命的意義,都只在生前,而不是死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就是一個我們應當如何去死,如何沒有遺憾的去死,如何死的更有價值,更有尊嚴的旅行。

當然,對於修行者來說,死亡也許是另外一場旅行的開始,我們也不知道,這種開始之後,還是不是以我之名,如果不以我之名,那就代表了“我”這個概念在世界上的消滅。那對於活著的時候的“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不管對於普通人還是修行人來說,這個“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不可替換的。

來世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我們能把握的,能努力的,只有今生今世,此時此刻的自己。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我們能生而為華夏,已經是一件很難得,很幸運的事情。

要體現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就必須在生前努力去奮鬥,而不是去期待死後那個虛無縹緲的世界,這也是道教最重要的修行觀點,重此生,重養生,重長生,而不是去期待來世,祈禱未知。

“命由天定,運由自造”

“我命由我不由天”

道家提倡的是:人的貴重、人的自立、人的自主和人的自強;提倡人在活著的時候,就做好每一件事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提倡掌握好每一分鐘的時間。只有如此,無論最後有沒有超越,有沒有成宗作祖,有沒有名垂青史,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回顧自己的一生,都能沒有任何的遺憾“此心光明,夫複何言”。

這也是最後立地成聖的契機。

願與諸君共勉。

本平臺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載,轉載須注明來源

侵權必究!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