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4個“丁蟹效應” 你要知的事

“一隻蟹, 兩隻蟹, 三隻蟹......”90年代電視劇“大時代”中鄭少秋飾演的丁蟹在高樓大廈扔兒子下街的一幕堪稱經典, 而戲外的“丁蟹效應”更成了股市傳說。 到底丁蟹是否真的這樣神奇?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是股票市場的一個奇特現象, 指的是從鄭少秋於1992年在《大時代》中飾演丁蟹開始, 凡是播出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電影等, 恒生指數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 股民損失慘重的現象。 “丁蟹效應”屬於“自我應驗預言”的一種, 由於部分投資者相信這特殊股壇現象, 生怕相關效應必定靈驗, 從而導致他們手中的證券投資將會下挫,

於是部分投資者便進行非理性的減倉, 使證券市場出現暴跌。 從科學分析, 當今社會財經理論並無客觀的證據顯示丁蟹效應”能左右到主流投資界的選擇或偏好。

事件由來

1992年10月, 香港無線電視播放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大時代》。

故事講述由鄭少秋飾演的丁蟹, 經常在股票市場的熊市中借著拋空恒生指數期貨而獲取暴利, 正好當時香港股市暴跌, 股民損失慘重。 因此得名“丁蟹效應”。

此後, 幾乎每次鄭少秋參演的電視劇、電影或節目播出時, 股票市場都會有顯著下跌, 鄭少秋與“股患”畫上了等號。 據不完全統計, 鄭少秋的電視劇、節目播出後股市有明顯下挫記錄的達到了32次。

1.丁蟹成燈神?

《大時代》在1992年播出的一個月後, 恒生指數恰巧曾下跌多達1283點, 成為“丁蟹效應”傳說的開始。 以後每逢飾演丁蟹的鄭少秋有新劇上映時, 股市也出現急瀉。

《經濟日報》曾指出, 1992年從年至2013的21年間, “丁蟹效應”已經應驗了33次。

當中最慘烈的一次是1997年, 其主演的《江湖奇俠傳》在播出後,

恒生指數便下跌26.4%。 而近期鄭少秋有份出演的電影《忠烈楊家將》在首映的第二天便下跌了610點。

即使是在亞視播放的劇集亦無法倖免, 《大時代》的姊妹作《世紀之戰》2000年在亞視首播時, 港股在播出後的八個交易日內下跌了14.5%。

股民甚至把鄭少秋在電視新聞出現的次數跟股市下跌情況串聯起來, 令鄭少秋成另類“明燈”, 見丁蟹如見熊市。

2.丁蟹也有失效時?

事實上, “丁蟹效應”亦未必每次均奏效。 《南華早報》指鄭少秋主演的17部電視劇中, 有6部開播時恒指出現上升的情況。

最近鄭少秋跟汪明荃主持的電視節目《Sunday靚聲王》播出約兩個月來, 港股呈上升趨勢, 打破了丁蟹魔咒。

3.秋官愈慘愈跌?

“丁蟹效應”甚至曾沖出國際, 跨國證券經紀里昂證券曾於04年研究分析“丁蟹效應”, 並發表一份半開玩笑的報告, 當中更有“無懼股市變改, 秋官愈慘愈跌的悲情指數”: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情節愈悲慘, 股市下挫愈強勁。

4.什麼是“大奇跡日”?

《大時代》除了有“丁蟹效應”, 還衍生了另一個股市術語“大奇跡日”。

“大奇跡日”是指劇中鄭少秋飾的丁蟹與劉青雲飾的方展博的最後對決時, 恒指突然由約9000點升至約13000點, 後來被引伸指股市在大跌後, 突然大幅飆升的日子。 現實中在“丁蟹效應”後亦曾出現“大奇跡日”。

在2007年7月鄭少秋主演的《榮歸》在亞視播放後仍不停下跌, 直至8月17日恒指在收市前因為利好消息大幅反彈超過1000點, 被冠以“大奇跡日”。

自我實現預言

從科學角度分析,所謂的丁蟹效應只是股民心理營造出來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每當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播放時,不少股民深怕丁蟹效應會導致自己手頭上的股票蝕本,便對股票進行恐懼性拋售,引致股市暴跌。投機者也可能以丁蟹效應為藉口推跌大市。但現在並無客觀證據,顯示股民會受丁蟹效應影響投資選擇。(編輯:劉瑞)

自我實現預言

從科學角度分析,所謂的丁蟹效應只是股民心理營造出來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每當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播放時,不少股民深怕丁蟹效應會導致自己手頭上的股票蝕本,便對股票進行恐懼性拋售,引致股市暴跌。投機者也可能以丁蟹效應為藉口推跌大市。但現在並無客觀證據,顯示股民會受丁蟹效應影響投資選擇。(編輯:劉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