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如果寶塔會說話

從收藏到展示, 從展示到讓文物說話, 央視紀錄片頻道推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欄目打開了一條細細的門縫, 讓觀眾一窺文物的精彩, 傾聽文物講述屬於它們自己的故事。

《如果國寶會說話》海報

在人傑地靈, 文采飛揚的聖地曲阜, 也珍藏著浩如煙海的珍貴文物, 既有威嚴大氣的

戰國·夔龍榖紋青玉璧。

也有萌萌噠可愛的緊的戰國圓雕“黃玉馬”。

精美端莊的明代獸面紋掐絲琺瑯五供

更有“農家樂”審美的

清乾隆款棗紅地五彩雲龍天球瓶和綠地粉彩花卉行龍紋天球瓶

然而今天有話對大家講的, 卻是充滿傳奇經歷的鎏金千佛曲阜塔

眾所周知, 曲阜是孔子和儒學的誕生地,

歷史上是受儒家文化浸染最深的地方,

社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深深地

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

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

逐漸和本土文化相融合

發展壯大

曲阜作為

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與大本營

也留有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

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鎏金千佛曲阜塔

鎏金千佛塔

鎏金千佛曲阜塔為明代鑄造, 銅質, 外飾鎏金。 塔高1.5米, 直徑0.45米。 塔呈八角形, 是標準的十三級浮屠(十三層), 底大上小, 內空, 由底至上逐層遞減收分。 系由塔頂、塔身和塔座三部分合成,塔頂鑲嵌之珠原為鎏金銅珠,現為後配木制寶珠。

下層後面鑄有坐佛36尊,左右兩面各鑄坐佛35尊。通體沒發現題字。因塔上雕刻佛像眾多,號稱“千佛塔”。千佛塔造型優美,通體鎏金閃耀,鑄造技術精湛,代表了明代鑄造工藝的最高水準。

鎏金千佛曲阜塔原是衍聖公府的舊藏

在城內南堂廟地藏庵存放,

南堂廟是聖府的香火院

衍聖公府內宅也建有佛堂、供著佛像

在府外還建有娘娘廟、觀音廟、玉皇廟等多種廟宇

從明代到清代,尤其是康熙、乾隆以後

還以衍聖公府的名義捐修了幾處香火院。

逢年過節,衍聖公夫人或夫人派女僕代自己到香火院去進香。在城關附近有十一處香火院屬於衍聖公府管理。所謂衍聖公府“香火院”,就是每年每月由衍聖公府供應香火費,廟宇損壞由衍聖公府負責維修,也有時化緣募捐一部分維修費。南堂廟是主持尼姑的廟宇,位於城內鼓樓南街。南堂廟坐南向北,前後三院,兩大殿,大門、二門和配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

據《孔府檔案》記載:聖府的公爺、太太或小姐每逢初一、十五或祭佛日就分別到香火院上香拜佛,祈求福星,事畢祭佛的焚表就存放在千佛塔內。

佛塔也曾曆過劫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佔曲阜時

曾在南堂廟中發現了千佛塔

並企圖把千佛塔從南堂廟偷走

準備偷運回國。

但是,

當日軍將千佛塔運至姚村火車站時

被當地人發現。

發現者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相關部門立即派人將佛塔截了回來

這才免於劫難

但是當時的銅塔已經被日軍破壞成三段

銅質塔頂遺失

後來只好配製上了木頂

科普時間到

佛塔由印度傳入,為梵文“塔婆”的音譯,亦稱浮屠,是佛教的象徵。佛塔是用來藏高僧佛骨或佛牙舍利及經卷的物品。在西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方墳”、“圓塚”等,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在後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簷式塔。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麼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鎏金千佛曲阜塔便是八角形,十三層的塔。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在我國,早期造塔,大多是木塔。

因為木塔易燃,

所以塔的結構也逐漸演化成磚木結構仿木塔,

附加雕刻,

其形狀也從筒狀樓閣式演化成八邊形樓閣式。

隋唐以後,

多用磚石為建塔材料,

出現了以磚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塔。

宋代以後,

人們有時候也喜歡用雕模制範的方法來鑄造金屬塔。

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設計圖)

曲阜地區的佛教文化盛行于唐宋兩代

大部分佛教造像都是這一時期完成的

造像的內容以三世佛和諸菩薩為主

金元之時

經幢在曲阜地區大量出現

保留至今的墁山石經幢群有28通之多

體現了金元時期曲阜地區建造石經幢的盛況

明清時期,理學興盛

大規模的佛教造像及石經幢建設已不復當年盛狀

但此時佛教更從內涵上進入民間

浸潤著士大夫及普通百姓的心靈

鎏金千佛曲阜塔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窺一斑而見全豹,鎏金千佛曲阜塔見證了佛教中國化和世俗化的過程。儒學與佛教在曲阜得到很好的相處與融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吐故納新的能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與包容理念。這一層意思才是今天最值得我們從鎏金千佛曲阜塔上追尋和思考的。

【想關注我】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

濟寧旅遊

旅遊行業協會

溫馨提醒:濟寧旅遊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北路145-1號,老師專東牆)也可以辦理一卡通了,電話2912301;濟寧旅遊一卡通電子年票網上辦理更方便:www.jnlyhmykt.com,一卡在手,游遍濟寧

系由塔頂、塔身和塔座三部分合成,塔頂鑲嵌之珠原為鎏金銅珠,現為後配木制寶珠。

下層後面鑄有坐佛36尊,左右兩面各鑄坐佛35尊。通體沒發現題字。因塔上雕刻佛像眾多,號稱“千佛塔”。千佛塔造型優美,通體鎏金閃耀,鑄造技術精湛,代表了明代鑄造工藝的最高水準。

鎏金千佛曲阜塔原是衍聖公府的舊藏

在城內南堂廟地藏庵存放,

南堂廟是聖府的香火院

衍聖公府內宅也建有佛堂、供著佛像

在府外還建有娘娘廟、觀音廟、玉皇廟等多種廟宇

從明代到清代,尤其是康熙、乾隆以後

還以衍聖公府的名義捐修了幾處香火院。

逢年過節,衍聖公夫人或夫人派女僕代自己到香火院去進香。在城關附近有十一處香火院屬於衍聖公府管理。所謂衍聖公府“香火院”,就是每年每月由衍聖公府供應香火費,廟宇損壞由衍聖公府負責維修,也有時化緣募捐一部分維修費。南堂廟是主持尼姑的廟宇,位於城內鼓樓南街。南堂廟坐南向北,前後三院,兩大殿,大門、二門和配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

據《孔府檔案》記載:聖府的公爺、太太或小姐每逢初一、十五或祭佛日就分別到香火院上香拜佛,祈求福星,事畢祭佛的焚表就存放在千佛塔內。

佛塔也曾曆過劫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佔曲阜時

曾在南堂廟中發現了千佛塔

並企圖把千佛塔從南堂廟偷走

準備偷運回國。

但是,

當日軍將千佛塔運至姚村火車站時

被當地人發現。

發現者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相關部門立即派人將佛塔截了回來

這才免於劫難

但是當時的銅塔已經被日軍破壞成三段

銅質塔頂遺失

後來只好配製上了木頂

科普時間到

佛塔由印度傳入,為梵文“塔婆”的音譯,亦稱浮屠,是佛教的象徵。佛塔是用來藏高僧佛骨或佛牙舍利及經卷的物品。在西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方墳”、“圓塚”等,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在後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簷式塔。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麼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鎏金千佛曲阜塔便是八角形,十三層的塔。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

在我國,早期造塔,大多是木塔。

因為木塔易燃,

所以塔的結構也逐漸演化成磚木結構仿木塔,

附加雕刻,

其形狀也從筒狀樓閣式演化成八邊形樓閣式。

隋唐以後,

多用磚石為建塔材料,

出現了以磚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塔。

宋代以後,

人們有時候也喜歡用雕模制範的方法來鑄造金屬塔。

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設計圖)

曲阜地區的佛教文化盛行于唐宋兩代

大部分佛教造像都是這一時期完成的

造像的內容以三世佛和諸菩薩為主

金元之時

經幢在曲阜地區大量出現

保留至今的墁山石經幢群有28通之多

體現了金元時期曲阜地區建造石經幢的盛況

明清時期,理學興盛

大規模的佛教造像及石經幢建設已不復當年盛狀

但此時佛教更從內涵上進入民間

浸潤著士大夫及普通百姓的心靈

鎏金千佛曲阜塔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窺一斑而見全豹,鎏金千佛曲阜塔見證了佛教中國化和世俗化的過程。儒學與佛教在曲阜得到很好的相處與融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吐故納新的能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與包容理念。這一層意思才是今天最值得我們從鎏金千佛曲阜塔上追尋和思考的。

【想關注我】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

濟寧旅遊

旅遊行業協會

溫馨提醒:濟寧旅遊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北路145-1號,老師專東牆)也可以辦理一卡通了,電話2912301;濟寧旅遊一卡通電子年票網上辦理更方便:www.jnlyhmykt.com,一卡在手,游遍濟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