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讀巴菲特:與時間先生做個遊戲

[摘要]:在能力圈裡遊戲。 做最擅長的事, 做最好的自己。

過去的兩年多, 我在企業經營和管理道路的摸索中, 逐漸地形成了一些思維習慣。 比如緊急-重要(Priority-Important)二維四象的工作排序, 其本質是對效率的專注。 而效率作為一個邊際成本對邊際收益比的變數, 也可以對應私募證券基金對夏普比率(Sharpe Ratio, 單位風險的超額收益回報率)的追求。 順便提一句, 過去50年, 巴菲特的夏普比大概是1.4。 什麼概念呢?同期的道鐘斯指數大概是0.4。

觸類旁通, 我越來越傾向於把各種紛繁事務的核心抽離出來, 並與其它領域對比, 意圖尋求共性,

尋找應用更廣、更為普世的真理和根基。 很多複雜的概念都可以簡化再簡化, 追溯再追溯, 直到最核心, 那一定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生活、體驗和閱讀的樂趣也盡在於此。 如果能從跨領域的事情中明白“原來是這樣”, 進而悟出“道理都是一樣的”, 我將深感滿足。

巴菲特在講述他的投資時, 正是用了這樣的表達方法, 直接將“道理是一樣的”這樣的答案告訴我們。 至於我們能否在被敲三下頭後, 明白三更天去敲師傅的門, 那就又回到了我們自身“能力圈”的局限上。

佛有萬全法, 能普度眾生, 為何凡人仍受三界輪回苦?只緣並非佛渡人, 法無定法, 覺醒仍靠自身修為和悟性。 一切有為法, 皆有局限。 巴菲特成為他, 有自己的悟道,

摸索中建立了自己的組合, 他自稱為“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 我們讀巴菲特, 並非要成為他, 而是從他的道中, 獲得自我成長的養分, 在投資這場遊戲中, 享受樂趣。

人工智慧-巴菲特N.0

1962年, 巴菲特接觸到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家瀕臨關門的單一主業的紡織公司。 54年後, 2016年的伯克希爾, 有61個子公司, 47個少數股權, 33萬名雇員, 2100億美元收入, 4000億美元市值。 而巴菲特直接管理的公司總部, 還是只有25名員工。

2017年, 巴菲特本人, 86歲, 仍是每天上班並閱讀五六個小時。 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億萬富翁, 而是一個萬貫家財的普通人, 只是恰巧這個人很熱愛並且擅長投資。

“愛”是魔幻的東西。 千年人類文明史上, 經久不衰的永恆話題都是魔幻的東西, 沒有定論和標準,

卻總有口耳相傳的神話。 當你熱愛一件事情, 並極具耐心和決心地專注于它, 時空將為之所移。 令世人驚歎的成就不過是這魔力結成果實的表像。

用互聯網的話, 這產品反覆運算進化的速度, 親媽都不認識了。 合夥人查理·芒格說:“我們倆一直在學習, 在進步。 巴菲特現在比我剛認識他的時候, 強太多了。 ”

對比幾十年前的巴菲特1.0, 不知道他給自己打過多少個補丁, 做過多少次升級。 大數據的時代, 神跡的背後是有跡可循的。

我們需要足夠的耐心, 去發現偉大的事情

自巴菲特接管伯克希爾以來, 其市值成長了4萬倍, 他用了55年的時間書寫傳奇。 最近聽聞另一傳奇是滴滴打車的天使投資人王剛, 在過去的四年多, 他的投資回報是3萬多倍。

兩者相比, 不知各位看官作何感想。 毫無疑問兩位都有幸運和能力。 一位已經過時間的驗證, 另一位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尚未可知。

對於如何從投資中獲得回報, 市場已然日趨紛繁, 不單是投資策略、資產類別、週期長短的問題。 人腦和機器的戰爭已經打響。 八仙過海、百家爭鳴, 要在市場先生布好的這盤棋上掙得眼目, 落子還是要打上一個價格的標籤。 業績回報固然是投資最看重的指標, 然而如何獲得回報的根本, 卻是一個信仰的問題。

回到兩個傳奇的故事上, 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就是一個信仰的問題。 天朝習慣於迷信一夜暴富, 豪情和豪賭, 也只是同一本質的兩種表現。 正因為有投機暴富的土壤,

從心理到行為, 都扭曲得造就了各行各業暴富的傳言。

近期來說, 從IP影視劇和直播網紅都是一樣的。 主機板、創業板、新三板都經歷過的暴漲暴跌也是一樣的。 都是大眾心理的投影。 一時的紅利, 通常不能帶動一世的盈利。 靠著賭性入局, 輸了也只能說運氣差。 既然掙得是情緒的錢, 就不要期待股票跟你談真情。 不少人經常犯的錯誤, 就是把投機當成了投資, 本來是以一個投機者的方式進場, 卻在幸運地掙錢了, 或者不幸套牢的過程中把自己當成了長期價值投資人。

巴菲特常提起一個石油開發商的故事。 一個老石油開發商蒙主寵召, 在天堂的門口遇到了聖彼得。 聖彼得告訴他一個好消息跟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他有資格進入天堂, 但壞消息是天堂裡已沒有位置可以容納額外的石油開發商。老石油開發商想了一下,跟聖彼得說只要讓他跟現有住戶講一句話就好,聖彼得覺得沒什麼大礙就答應了。只見老石油開發商大喊: “地獄裡發現石油了”,不一會兒,天堂的門打開,所有的石油開發商爭先恐後地往地獄奔去,聖彼得大開眼界地對老石油開發商說:“厲害啊word哥!你可以進去了”,但老開發商卻頓了一下後,說到: “不!我還是跟他們一起去比較妥當,傳言有可能是真的”

巴菲特用這個故事暗喻受情緒和消息主導,別人賣出他搶出,別人買進他搶進的盲目跟風, “旅鼠式”的投機者。他們總是被“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

關於市場先生,這位與全世界投資者做對手方的關鍵人物。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東的信中,引用老師格雷厄姆的話,做了這樣描繪:

“你應該把市場價格想像成一個名叫‘市場先生’的非常隨和的傢伙報出來的價格,他與你是一家私人企業的合夥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提出一個價格,在這個價格上,他要麼會把你的股份買去,要麼會把他的股份賣給你。這個傢伙有一些無藥可救的精神問題。有時候,他的躁狂症發作,只能看到影響企業的積極因素。在這種情緒下,他會報出很高的買價,因為他擔心你會把他的股份買走,爭奪他的巨大收益。而在另一些時候,他的抑鬱症發作,他眼中除了企業和整個世界所碰到的麻煩以外什麼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提出來的價格非常低,因為他害怕你把你的股份甩給他。市場先生還有另外一個可愛的特徵:他不在乎遭人白眼。如果他今天的報價沒有引起你的興趣,他明天還會帶著一個新價格回來。”

與時間做個遊戲,比比耐心和決心

“我已經有非常精彩的一生。死亡終將發生,但我不知道死後會發生什麼。我是一個不可知論者,之後可能會發生有趣的事,也可能很無趣。我終會知道的。從身體上講,我已經沒什麼價值了,僅剩一點兒的殘值。但是對於我來說,這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妨礙我的工作,不妨礙我感到快樂,更不妨礙我去思考。我不感到對生活的感受和熱情有任何減少。事實上,從遊戲的角度看,我的遊戲總是變得越來越有趣。這是一場富有競爭性的遊戲,一場很大的遊戲,我樂在其中。”

——《成為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

就算在民間迷信橫行的天朝,總有聖人點亮智慧明燈。其實祖上早也將警示的名言,傳授給我們。只不過,走大道是辛苦的,僥倖總在心裡。大道理總是別人的,大道理于小民何干。然而又在眼紅別人的成就時,一次次錯失良機。

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白駒過隙,滄海桑田。經得起細水長流的檢驗,才是真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然而千里總在足下。不在於起始,而在於連貫。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耐得住“天天”才是成功的關鍵。

“我們花2500萬買私有公司See’s Candy時,我們沒有‘如果有人出5000萬我們就賣’的計畫。那不是一個考量生意的正確方式。我們考量生意的方式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否買下的企業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利潤?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其他問題都是多餘的。這時候需要投資者堅信,雖然股價有時並不與企業贏利狀況成一一對應的關係,但企業的高贏利最後必定反映到股價上。巴菲特一直堅信這個原理,不在乎自己公司市場股價的波動,而只在乎自己公司的經營淨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長期的複合增長:“我們寧願擁有天然鑽石的一小部分,也不要100%的人工鑽石,而我們所投資的那些偉大公司堪稱為天然的稀有寶石。股票價格仍會持續波動,然而就長期而言,我們相信所擁有的這類傑出企業的價值很有可能還會繼續以穩定的速度成長。”

——摘自巴菲特1994年致股東的信

和時間做朋友,玩一場複利的遊戲,這個遊戲的規矩就是,耐心和專心,遊戲的目的就是以錢數為記分牌,打出更高的分。這就是巴菲特的信仰。

他熱愛並耐心地與時間先生為伴,一局又一局重複著這場跑分的遊戲。1美元、1億美元、100億美元對於他而言都是跑分的籌碼。與時間這位朋友,幾十年如一日,分分秒秒地遊戲著,他樂在其中。他的長期投資、經濟特許權、護城河理論等,都是為了遊戲隨之應運而生,水到渠成的,這是他堅持地實踐信仰的道路上,練就的功夫。

你在跟誰玩遊戲,就要明白這位亦敵亦友的夥伴的個性。時間先生與所有人都玩著類似的遊戲,這其中也包括市場先生。在這個遊戲裡,世界上大多數玩家的表現都不及時間先生和市場先生這對最古老的搭檔。不過時間先生和市場先生有著截然相反的性格,他單向思維、冷靜,相信簡單且非常有耐性,但也很倔強,凡是他認為好的,他會給你更多的好,凡是他認為壞的,他能讓你變得更糟。

“你所找尋的出路就是,想出一個好方法,然後持之以恆,盡最大可能,直到把夢想變成現實。在每五分鐘就互相叫價一個來回,人們甚至在你的鼻子底下報價的環境裡,想做到不為所動是很難的。華爾街靠的是不斷地買進賣出來賺錢,你靠的是不去做買進賣出而賺錢。這間屋子裡的每個人之間每天互相交易你們所擁有的股票,到最後所有人都會破產,而所有錢財都進了經紀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們像偉大企業那樣,50年巋然不動,到最後你賺得不亦樂乎。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簡單,容易理解,經濟邏輯上行得通,誠實、能幹的管理層。這樣,我就能看清這個企業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是不會買的。”

——巴菲特1998年佛羅里達大學演講

做最擅長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我們一直會堅持讓我們成功的方法,絕對不會放寬原有的標準。棒球專家Ted Williams在一個故事中寫道:‘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打擊者的話,首先你得先相中一顆好球來打,這是教科書裡的第一課,如果強迫自己在不中意的球帶揮棒,我絕對無法成為打擊率3成4的強打者,而可能變成2成5的普通球員’。查理跟我都很同意這樣的看法,所以我們寧願靜靜地等待好球兒滑進我們喜歡的好球帶。”

——摘自巴菲特1994年致股東的信

有一次,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在比爾的父親家裡聚餐,比爾的父親讓他們兩人同時寫下對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詞。兩人不約而同地寫下了:Focus (專注)。巴菲特曾說,“Focus is always been a strong part of my personality.”(專注是我的性格裡最強烈的一部分。)如果他對一件事情產生了興趣,他會變得非常興奮,並且一路刨根究底,深入研究,陷進去拔不出來。

很多人說改變巴菲特一生的契機,是格雷爾姆的那本《聰明的投資人》。我則認為,巴菲特進入投資軌道決定性的一本書是他7歲時閱讀的那本《a thousand ways to make a $1000》(掙1000美元的一千種方法)。正是這本書讓他從此掉進錢眼兒裡不能自拔,與時間那場遊戲也登上了舞臺。因為專注於這場遊戲,他必須瞭解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高效的,低效的,任何關於自己的細節。

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是自然形成的一套思維的冠名。發現了你的能力圈,然後就不用擔心這個圈以外的事,只需要耐心地等待球落在這個圈裡。安全邊際、集中投資等原則,也都是名為“能力圈”的這套思維的延伸。

能力有天生的直覺,也有後天的積累。查理說,“如果我們在某個階段停滯不前,滿足於已經擁有的知識,我們的業績會比現在差得多。所以訣竅就在於不斷學習,而且我不認為那些不享受學習過程的人能夠不斷地學習。”

我們有一個合作的長期投資基金的優秀團隊。這個投資團隊的帶領者,屬於天生有投資直覺加後天勤奮的類型。他們秉承“讀懂中國、投資全球”的理念,目標投資下一個十年,中國的蘋果、中國特斯拉。他們和我講了一個故事,2015年股災前,他們佈局了一隻中國汽車股,做調研,從長江下游一路沿江西進,深入中國的3、4、5縣地方考察,確認有需求,有市場,有增長。股災後,價格大幅波動,那是一個考驗人的時刻。是不是存在足夠厚的安全墊都不是關鍵問題。在大幅抽水的時候,退還是不退。最後他們頂住壓力,不退。十幾個月後的今天,這檔股票漲了3倍。

最後,借馮唐九字真言的前六字,“不著急,不害怕”。投資是一種修行,道雖簡,然行不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附:《巴菲特的5+12+8法則》

巴菲特對自己的投資理念做了一個總結,他把這些理念概括為為:五項投資邏輯、十二個投資要點、八項投資標準和兩項投資方式,即5+12+8法則。雖然看似簡單,但是這其中蘊含著深奧的道理。

五項投資邏輯分別為:

(1)在尋找投資企業時,一定要選擇消費者青睞型的企業,因為這樣的企業擁有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如可口可樂

注重企業的內在價值,而不是低廉的收購價格。例如,美國捷運公司

(3)公司的股票價格取決於公司的實質價值。例如他所購買的通用再保險公司和《華盛頓郵報》

(4)要知道自己不只是一個投資人,還應該是一個企業經營者。巴菲特所投資過的企業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從零售商公司到保險公司,從銀行到飲料公司,從煙草公司到紡織品公司,他都非常關注這些公司的經營活動,對它們的盈利方式、費用、現金流、價格和企業的資本需求、分配和運用都一清二楚。

(5)要做到長期持有優秀公司的股票。在巴菲特看來長期投資可以使投資者獲得巨大的投資利潤。所以他對於長期投資特別鍾愛,悉數他所持有的幾種股票可以發現,幾乎每一種股票都是家喻戶曉的世界著名企業的股票,比如說其中的可口可樂、吉列、美國運通銀行、富國銀行、聯邦貸款住宅抵押公司、迪士尼。

十二個投資要點分別為:

(1)買入價格是投資者決定是否買進股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它決定著投資者投資回報率的高低。而要做到這一點,投資者就必須在進行投資之前對於投資企業未來的盈餘做出合理的推算。

(2)投資者要選擇那些在未來具有穩定收益的企業進行投資。

(3)投資者要充分認識市場規律,遵循市場規律進行投資。

(4)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只需關注買入的股票是否優秀和買入的價格是否合理。而無需理會股票分析師和專家的預測,也不要對擔心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股票市場的每日跌漲,更不要對任何小道消息信以為真。

(5)投資者在對投資企業進行考察時,要從長遠的角度去考察。要看該企業在未來的發展前景任何,而不要只看當前的情況。

(6)不要期望在你剛剛買進股票時,股價就會上升,通常情況下,一支股票的升值能力全部顯現出來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投資者要耐心等待。

(7)堅持自己的判斷、終於自己的選擇,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以防出現重大損失。

(8)投資者要把自己當成是企業分析師。投資者對於企業的瞭解程度越深,他的投資策略就會越合理,而他的投資的安全性就會越高,獲利的可能性也就會越大。

(9)投資者可以從通貨膨脹中獲利。

(10)複利對於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投資者可以通過利潤的複利的增長與避免交易費用和稅收的方式,使自己的投資收益最大化。

(11)擁有一個安全邊際對於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首先安全邊際可以使投資者避免面臨價格的風險;其次它可以使投資者獲得相對較高的權益回報率。

(12)價值是一個投資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而成長是用來決定價值的一項預測過程。所以價值型的投資理念和成長型的投資理念是一致的。投資者要投資于那些具有巨大潛力的企業。

八項投資標準分別是:

(1)股票價格適當,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安全邊際。

(2)投資企業的管理層的綜合素質高。他們不會盲從而且忠實可靠,把股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投資者要選擇那些固定資產少,資本支出負擔小,並且現金流量充裕的企業進行投資。

(4)投資企業具有穩定的經營歷史。

(5)投資企業具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具有消費者獨佔的特質。

(6)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

(7)企業的經營效率較高,經營收益良好。

但壞消息是天堂裡已沒有位置可以容納額外的石油開發商。老石油開發商想了一下,跟聖彼得說只要讓他跟現有住戶講一句話就好,聖彼得覺得沒什麼大礙就答應了。只見老石油開發商大喊: “地獄裡發現石油了”,不一會兒,天堂的門打開,所有的石油開發商爭先恐後地往地獄奔去,聖彼得大開眼界地對老石油開發商說:“厲害啊word哥!你可以進去了”,但老開發商卻頓了一下後,說到: “不!我還是跟他們一起去比較妥當,傳言有可能是真的”

巴菲特用這個故事暗喻受情緒和消息主導,別人賣出他搶出,別人買進他搶進的盲目跟風, “旅鼠式”的投機者。他們總是被“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

關於市場先生,這位與全世界投資者做對手方的關鍵人物。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東的信中,引用老師格雷厄姆的話,做了這樣描繪:

“你應該把市場價格想像成一個名叫‘市場先生’的非常隨和的傢伙報出來的價格,他與你是一家私人企業的合夥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提出一個價格,在這個價格上,他要麼會把你的股份買去,要麼會把他的股份賣給你。這個傢伙有一些無藥可救的精神問題。有時候,他的躁狂症發作,只能看到影響企業的積極因素。在這種情緒下,他會報出很高的買價,因為他擔心你會把他的股份買走,爭奪他的巨大收益。而在另一些時候,他的抑鬱症發作,他眼中除了企業和整個世界所碰到的麻煩以外什麼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提出來的價格非常低,因為他害怕你把你的股份甩給他。市場先生還有另外一個可愛的特徵:他不在乎遭人白眼。如果他今天的報價沒有引起你的興趣,他明天還會帶著一個新價格回來。”

與時間做個遊戲,比比耐心和決心

“我已經有非常精彩的一生。死亡終將發生,但我不知道死後會發生什麼。我是一個不可知論者,之後可能會發生有趣的事,也可能很無趣。我終會知道的。從身體上講,我已經沒什麼價值了,僅剩一點兒的殘值。但是對於我來說,這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妨礙我的工作,不妨礙我感到快樂,更不妨礙我去思考。我不感到對生活的感受和熱情有任何減少。事實上,從遊戲的角度看,我的遊戲總是變得越來越有趣。這是一場富有競爭性的遊戲,一場很大的遊戲,我樂在其中。”

——《成為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

就算在民間迷信橫行的天朝,總有聖人點亮智慧明燈。其實祖上早也將警示的名言,傳授給我們。只不過,走大道是辛苦的,僥倖總在心裡。大道理總是別人的,大道理于小民何干。然而又在眼紅別人的成就時,一次次錯失良機。

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白駒過隙,滄海桑田。經得起細水長流的檢驗,才是真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然而千里總在足下。不在於起始,而在於連貫。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耐得住“天天”才是成功的關鍵。

“我們花2500萬買私有公司See’s Candy時,我們沒有‘如果有人出5000萬我們就賣’的計畫。那不是一個考量生意的正確方式。我們考量生意的方式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否買下的企業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利潤?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其他問題都是多餘的。這時候需要投資者堅信,雖然股價有時並不與企業贏利狀況成一一對應的關係,但企業的高贏利最後必定反映到股價上。巴菲特一直堅信這個原理,不在乎自己公司市場股價的波動,而只在乎自己公司的經營淨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長期的複合增長:“我們寧願擁有天然鑽石的一小部分,也不要100%的人工鑽石,而我們所投資的那些偉大公司堪稱為天然的稀有寶石。股票價格仍會持續波動,然而就長期而言,我們相信所擁有的這類傑出企業的價值很有可能還會繼續以穩定的速度成長。”

——摘自巴菲特1994年致股東的信

和時間做朋友,玩一場複利的遊戲,這個遊戲的規矩就是,耐心和專心,遊戲的目的就是以錢數為記分牌,打出更高的分。這就是巴菲特的信仰。

他熱愛並耐心地與時間先生為伴,一局又一局重複著這場跑分的遊戲。1美元、1億美元、100億美元對於他而言都是跑分的籌碼。與時間這位朋友,幾十年如一日,分分秒秒地遊戲著,他樂在其中。他的長期投資、經濟特許權、護城河理論等,都是為了遊戲隨之應運而生,水到渠成的,這是他堅持地實踐信仰的道路上,練就的功夫。

你在跟誰玩遊戲,就要明白這位亦敵亦友的夥伴的個性。時間先生與所有人都玩著類似的遊戲,這其中也包括市場先生。在這個遊戲裡,世界上大多數玩家的表現都不及時間先生和市場先生這對最古老的搭檔。不過時間先生和市場先生有著截然相反的性格,他單向思維、冷靜,相信簡單且非常有耐性,但也很倔強,凡是他認為好的,他會給你更多的好,凡是他認為壞的,他能讓你變得更糟。

“你所找尋的出路就是,想出一個好方法,然後持之以恆,盡最大可能,直到把夢想變成現實。在每五分鐘就互相叫價一個來回,人們甚至在你的鼻子底下報價的環境裡,想做到不為所動是很難的。華爾街靠的是不斷地買進賣出來賺錢,你靠的是不去做買進賣出而賺錢。這間屋子裡的每個人之間每天互相交易你們所擁有的股票,到最後所有人都會破產,而所有錢財都進了經紀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們像偉大企業那樣,50年巋然不動,到最後你賺得不亦樂乎。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簡單,容易理解,經濟邏輯上行得通,誠實、能幹的管理層。這樣,我就能看清這個企業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是不會買的。”

——巴菲特1998年佛羅里達大學演講

做最擅長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我們一直會堅持讓我們成功的方法,絕對不會放寬原有的標準。棒球專家Ted Williams在一個故事中寫道:‘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打擊者的話,首先你得先相中一顆好球來打,這是教科書裡的第一課,如果強迫自己在不中意的球帶揮棒,我絕對無法成為打擊率3成4的強打者,而可能變成2成5的普通球員’。查理跟我都很同意這樣的看法,所以我們寧願靜靜地等待好球兒滑進我們喜歡的好球帶。”

——摘自巴菲特1994年致股東的信

有一次,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在比爾的父親家裡聚餐,比爾的父親讓他們兩人同時寫下對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詞。兩人不約而同地寫下了:Focus (專注)。巴菲特曾說,“Focus is always been a strong part of my personality.”(專注是我的性格裡最強烈的一部分。)如果他對一件事情產生了興趣,他會變得非常興奮,並且一路刨根究底,深入研究,陷進去拔不出來。

很多人說改變巴菲特一生的契機,是格雷爾姆的那本《聰明的投資人》。我則認為,巴菲特進入投資軌道決定性的一本書是他7歲時閱讀的那本《a thousand ways to make a $1000》(掙1000美元的一千種方法)。正是這本書讓他從此掉進錢眼兒裡不能自拔,與時間那場遊戲也登上了舞臺。因為專注於這場遊戲,他必須瞭解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高效的,低效的,任何關於自己的細節。

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是自然形成的一套思維的冠名。發現了你的能力圈,然後就不用擔心這個圈以外的事,只需要耐心地等待球落在這個圈裡。安全邊際、集中投資等原則,也都是名為“能力圈”的這套思維的延伸。

能力有天生的直覺,也有後天的積累。查理說,“如果我們在某個階段停滯不前,滿足於已經擁有的知識,我們的業績會比現在差得多。所以訣竅就在於不斷學習,而且我不認為那些不享受學習過程的人能夠不斷地學習。”

我們有一個合作的長期投資基金的優秀團隊。這個投資團隊的帶領者,屬於天生有投資直覺加後天勤奮的類型。他們秉承“讀懂中國、投資全球”的理念,目標投資下一個十年,中國的蘋果、中國特斯拉。他們和我講了一個故事,2015年股災前,他們佈局了一隻中國汽車股,做調研,從長江下游一路沿江西進,深入中國的3、4、5縣地方考察,確認有需求,有市場,有增長。股災後,價格大幅波動,那是一個考驗人的時刻。是不是存在足夠厚的安全墊都不是關鍵問題。在大幅抽水的時候,退還是不退。最後他們頂住壓力,不退。十幾個月後的今天,這檔股票漲了3倍。

最後,借馮唐九字真言的前六字,“不著急,不害怕”。投資是一種修行,道雖簡,然行不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附:《巴菲特的5+12+8法則》

巴菲特對自己的投資理念做了一個總結,他把這些理念概括為為:五項投資邏輯、十二個投資要點、八項投資標準和兩項投資方式,即5+12+8法則。雖然看似簡單,但是這其中蘊含著深奧的道理。

五項投資邏輯分別為:

(1)在尋找投資企業時,一定要選擇消費者青睞型的企業,因為這樣的企業擁有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如可口可樂

注重企業的內在價值,而不是低廉的收購價格。例如,美國捷運公司

(3)公司的股票價格取決於公司的實質價值。例如他所購買的通用再保險公司和《華盛頓郵報》

(4)要知道自己不只是一個投資人,還應該是一個企業經營者。巴菲特所投資過的企業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從零售商公司到保險公司,從銀行到飲料公司,從煙草公司到紡織品公司,他都非常關注這些公司的經營活動,對它們的盈利方式、費用、現金流、價格和企業的資本需求、分配和運用都一清二楚。

(5)要做到長期持有優秀公司的股票。在巴菲特看來長期投資可以使投資者獲得巨大的投資利潤。所以他對於長期投資特別鍾愛,悉數他所持有的幾種股票可以發現,幾乎每一種股票都是家喻戶曉的世界著名企業的股票,比如說其中的可口可樂、吉列、美國運通銀行、富國銀行、聯邦貸款住宅抵押公司、迪士尼。

十二個投資要點分別為:

(1)買入價格是投資者決定是否買進股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它決定著投資者投資回報率的高低。而要做到這一點,投資者就必須在進行投資之前對於投資企業未來的盈餘做出合理的推算。

(2)投資者要選擇那些在未來具有穩定收益的企業進行投資。

(3)投資者要充分認識市場規律,遵循市場規律進行投資。

(4)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只需關注買入的股票是否優秀和買入的價格是否合理。而無需理會股票分析師和專家的預測,也不要對擔心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股票市場的每日跌漲,更不要對任何小道消息信以為真。

(5)投資者在對投資企業進行考察時,要從長遠的角度去考察。要看該企業在未來的發展前景任何,而不要只看當前的情況。

(6)不要期望在你剛剛買進股票時,股價就會上升,通常情況下,一支股票的升值能力全部顯現出來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投資者要耐心等待。

(7)堅持自己的判斷、終於自己的選擇,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以防出現重大損失。

(8)投資者要把自己當成是企業分析師。投資者對於企業的瞭解程度越深,他的投資策略就會越合理,而他的投資的安全性就會越高,獲利的可能性也就會越大。

(9)投資者可以從通貨膨脹中獲利。

(10)複利對於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投資者可以通過利潤的複利的增長與避免交易費用和稅收的方式,使自己的投資收益最大化。

(11)擁有一個安全邊際對於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首先安全邊際可以使投資者避免面臨價格的風險;其次它可以使投資者獲得相對較高的權益回報率。

(12)價值是一個投資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而成長是用來決定價值的一項預測過程。所以價值型的投資理念和成長型的投資理念是一致的。投資者要投資于那些具有巨大潛力的企業。

八項投資標準分別是:

(1)股票價格適當,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安全邊際。

(2)投資企業的管理層的綜合素質高。他們不會盲從而且忠實可靠,把股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投資者要選擇那些固定資產少,資本支出負擔小,並且現金流量充裕的企業進行投資。

(4)投資企業具有穩定的經營歷史。

(5)投資企業具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具有消費者獨佔的特質。

(6)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

(7)企業的經營效率較高,經營收益良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