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均敗于武士刀下,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其因?

導讀:在十三、十四世紀是屬於蒙古民族的世紀, 蒙古民族東征西討, 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 向西向北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及全部西亞並且一直打到非洲, 向東飄洋過海達到日本, 向南打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構築了一個超級大版圖。 蒙古民族之所以這麼厲害, 與好的領導是分不開的, 其中有兩個我們耳熟能祥的大汗, 一個是成吉思汗, 一個是忽必烈。 成吉思汗統一了整個蒙古草原, 為後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忽必烈則統一了整個中華民族, 滅了南宋, 結束了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忽必烈當時對日本發動的兩次戰爭“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兩次戰爭忽必烈均無功而返……

忽必烈

關於當時元帝國攻打日本的史料記載共有三處:一個是元帝國自己的記載;一個是朝鮮的記載;另一個是日本的記載。 這三種記載均不能一概而全,

我們需要三者結合才能窺探當年的真相, 不過相對而言, 朝鮮人當時跟戰爭沒有利害關係, 因此他們的記錄更可信。

據記載, 蒙古之所以要攻打日本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蒙古當時很強大, 而日本是個小國, 因此在蒙古人的觀念中, 你就應該臣服於我。 當時忽必烈多次派使臣到日本, 讓日本必須臣服於蒙古, 但日本人均輕蔑的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

忽必烈考慮長遠, 當時高麗已經臣服於蒙古, 攻打日本, 高麗也出了一部分兵力, 忽必烈是想借著攻打日本, 削弱高麗國的兵力。

蒙古當時因為長期戰爭(期間忽必烈和蒙哥還內戰爭可汗之位), 導致蒙古國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而日本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口國,

這對蒙古的誘惑力太大了。

當時蒙古給日本的通牒檔

文永之役

1274年, 忽必烈派忽敦(元朝初年的一位將軍)為東征大元帥, 率領蒙古及女真士兵15000人、高麗軍5600人再加上高麗水兵6700人, 共計三萬人的大軍(下文統稱為元軍), 遠征日本。

元軍剛開始進展很順利,

先是攻佔了對馬島和壹岐島, 全殲守軍, 之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 主力部隊登陸地點大約在今天長崎附近。 面對蒙古大軍的來襲, 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裝和民兵參戰, 戰爭非常慘烈, 持續了二十多天, 日本人因為戰術落後, 傷亡慘重, 但還是阻止了元軍的快速推進。

之後, 元軍分兩路在博多港(今福岡縣福岡市)登陸, 日本幕府聚集了九州諸國部隊約上萬人迎戰。 當時元軍西路軍在白道遠登陸同日軍作戰, 而元軍東路軍在博多港東部成功登陸, 擊敗守軍, 佔領岸邊松林, 從背後突襲在白道遠同元軍作戰的日軍, 日軍腹背受敵, 死傷慘重, 不得不向太宰府水城(一座水壩兼防禦工事)方向撤退。

如此看來當時日本和元軍的戰術水準不在一個檔次上。

但是元軍這邊由於供給不足, 且也有一定的傷亡, 多數將領都主張撤退, 於是忽敦將軍只能下令撤退。 非常不幸的是在撤退當晚竟然遭到了颱風的侵襲, 給元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文永之役

弘安之役

經過第一次戰爭,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經領教了元軍的厲害,於是再次派使臣前往日本要求其臣服,但日本卻異常的憤怒,直接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知道自己的使臣被斬首大怒,這相當於在侮辱自己,於是積極的籌畫第二次戰爭。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這次從全國調集物資保障供給,另外還組織蒙古和高麗士兵進行登陸訓練。

日本經過文永之役後,鐮倉幕府為了防止元軍再來侵犯,在元軍最可能登陸的博多灣海岸修造了長約20公里的石牆,來阻止元軍登陸。

1681年春,忽必烈對日本發動了第二次戰爭,元軍的這次規模遠大於第一次,規模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5000艘,軍隊約二十萬人,其中蒙古人、女真共四萬五千人(忽敦統領)、高麗人五萬多(金方慶統領)、漢人約十萬(南宋降軍),攜帶10萬單的糧食,其中分工是這樣的:東路軍(蒙古軍、高麗軍)由高麗出發,主要負責作戰,江南軍(南宋降軍)由定海(今天浙江寧波)出發,部分軍隊需要負責在佔領區屯田,生成米糧。兩軍約定於6月份會和,由此可見第二次對日本戰爭,忽必烈是做了充足準備的。

這次戰爭是以蒙古軍為中堅力量,他們在5月底抵達了博多灣附近,並迅速的攻佔了附近的幾個島嶼,島上居民被全部殺害,等到6月上旬,江南軍也抵達博多灣,兩支龐大的艦隊在九州外會合,然後開始登陸作戰。但是這次日本的準備更充分,他們已經提前預知忽必烈必然會再次來襲,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戰爭的天平逐漸向日本傾斜,日本掌握了戰爭的走向,先是擊潰了高麗主力,高麗統帥洪茶丘被殺,接著有俘殺蒙古的幾名高級將領。

激烈的戰爭持續了一個多月,忽必烈的遠征軍損失超過三分之一,但是還是沒辦法突破石牆。到7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都已經不足,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8月1日,太平洋上刮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了四天,元軍南方艦隊(南宋降軍)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當時在博多灣附近的海灘上,還滯留了大約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法突破日軍的防線,只能做了日軍的俘虜,日軍殺了大部分的元軍,留了兩萬多人作為自己的奴隸。今天在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塚”,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集體墓地。

弘安之役

兩次戰爭,強大的蒙古軍隊都沒能打敗日本,究其原因,其實日本軍隊實力不如蒙古軍隊,但日軍在保衛自己家園時的準備工作做的更充分。今年來,日本水下考古專家林田憲三在研究元朝的沉船時,認為他們的船型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這種設置更容易被颱風摧毀,這一說法印證了其實颱風是改變戰爭走勢的關鍵因素。

文永之役

弘安之役

經過第一次戰爭,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經領教了元軍的厲害,於是再次派使臣前往日本要求其臣服,但日本卻異常的憤怒,直接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知道自己的使臣被斬首大怒,這相當於在侮辱自己,於是積極的籌畫第二次戰爭。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這次從全國調集物資保障供給,另外還組織蒙古和高麗士兵進行登陸訓練。

日本經過文永之役後,鐮倉幕府為了防止元軍再來侵犯,在元軍最可能登陸的博多灣海岸修造了長約20公里的石牆,來阻止元軍登陸。

1681年春,忽必烈對日本發動了第二次戰爭,元軍的這次規模遠大於第一次,規模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5000艘,軍隊約二十萬人,其中蒙古人、女真共四萬五千人(忽敦統領)、高麗人五萬多(金方慶統領)、漢人約十萬(南宋降軍),攜帶10萬單的糧食,其中分工是這樣的:東路軍(蒙古軍、高麗軍)由高麗出發,主要負責作戰,江南軍(南宋降軍)由定海(今天浙江寧波)出發,部分軍隊需要負責在佔領區屯田,生成米糧。兩軍約定於6月份會和,由此可見第二次對日本戰爭,忽必烈是做了充足準備的。

這次戰爭是以蒙古軍為中堅力量,他們在5月底抵達了博多灣附近,並迅速的攻佔了附近的幾個島嶼,島上居民被全部殺害,等到6月上旬,江南軍也抵達博多灣,兩支龐大的艦隊在九州外會合,然後開始登陸作戰。但是這次日本的準備更充分,他們已經提前預知忽必烈必然會再次來襲,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戰爭的天平逐漸向日本傾斜,日本掌握了戰爭的走向,先是擊潰了高麗主力,高麗統帥洪茶丘被殺,接著有俘殺蒙古的幾名高級將領。

激烈的戰爭持續了一個多月,忽必烈的遠征軍損失超過三分之一,但是還是沒辦法突破石牆。到7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都已經不足,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8月1日,太平洋上刮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了四天,元軍南方艦隊(南宋降軍)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當時在博多灣附近的海灘上,還滯留了大約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法突破日軍的防線,只能做了日軍的俘虜,日軍殺了大部分的元軍,留了兩萬多人作為自己的奴隸。今天在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塚”,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集體墓地。

弘安之役

兩次戰爭,強大的蒙古軍隊都沒能打敗日本,究其原因,其實日本軍隊實力不如蒙古軍隊,但日軍在保衛自己家園時的準備工作做的更充分。今年來,日本水下考古專家林田憲三在研究元朝的沉船時,認為他們的船型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這種設置更容易被颱風摧毀,這一說法印證了其實颱風是改變戰爭走勢的關鍵因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