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原來這樣處理戰場上的屍體,看了讓人瑟瑟發抖!

我們常常說“甯為太平犬, 不為亂世人”, 的確對於老百姓來說, 安安穩穩過日子才是硬道理。 在戰亂年代, 老百姓們提心吊膽、流離失所, 而正所謂“殺敵一千, 自損八百”, 在戰場上征伐的士兵, 不論是戰敗方還是戰勝方都死傷無數、屍橫遍野, 而我們也知道屍體可能引起瘟疫造成更大的傷亡, 屍體處理必須迅速, 那麼士兵屍體是怎麼處理的呢?

對於高等級的軍官, 死後人們會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下葬, 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馬革裹屍”。 而絕大多數死去的普通士兵則會被成批運走,

在一個地方統一土葬, 所以在各地都會考古發現各種萬人坑, 而一句“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就將戰爭對士兵、百姓生命的無情摧殘體現的淋漓盡致。

除了土葬, 在古代戰爭中也常常用火葬來處理屍體, 火葬更加方便、快速、節省人力,

在戰國著名的長平之戰中, 趙國士兵被斬首50多萬, 將屍體整體掩埋和焚燒就成了處理屍體的主要方式。

另外, 在古代軍隊的名聲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做無恥之事, 比如, 雖然說“兵者, 詭道也”, 但在古代戰爭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那就是每場戰爭結束後,

雙方都會處理戰死的士兵, 在這段時間裡, 雙方不會再開打, 更不會出現偷襲對方的無恥之事。

而在古代戰爭中, 為了嘲諷敵方, 也曾盛行過一種殘忍的“骷髏堆”, 也叫“築京觀”, 就是將戰死的敵方士兵的屍體和泥土混雜堆成一個大屍堆, 以炫耀戰果。 比如, 隋朝時隋煬帝遠征高句麗失敗, 對方就在戰場上築起了“骷髏堆”, 把隋煬帝氣得不輕。 到了清朝, 清政府認為這樣的行為過於不尊重死者, 於是就將它取消了。

死者為大, 對戰死士兵屍體保持尊重是一支軍隊應該具備的, 然而在五胡亂華時期的胡人卻做下了各種讓人憤憤不平的事情, 比如將俘虜作為軍糧, 稱之為“雙腳羊”, 甚至戰死士兵都不放過, 成為了他們飽腹的食物, 令人髮指。

不論是勝利方還是失敗方, 戰爭是平民老百姓的噩夢, 勝, 百姓苦;敗, 百姓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