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榆次:北六堡村就在今天上萬人齊聚這裡賞非遺文化!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

每年的這一天,

榆次北六堡村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

抬冰山民俗社火活動。

今年的抬冰山跟往年的有點不一樣,

因為今年北六堡村臘八抬冰山活動

被列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抬冰山不只是單純的祈福,

更多的榆次的一張名片。

這對於榆次大多數的人們沒有什麼感覺,

可對於這項活動背後,

對於北六堡村民來說,

確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北六堡村臘八抬冰山活動由來已久, (村民同期)過去北六堡村這一帶是夏季多冰雹, 地裡的莊稼常遭冰雹襲擊, 給村民帶來損失, 於是村民每到臘八,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抬上佛像冰山, 敲羅打鼓, 走街串巷鬧紅火, 以求驅除冰雹災害, 說來也怪, 在有些冰雹嚴重的年份中, 村周圍的莊稼都被冰雹打了, 而北六堡村的莊稼卻安然無恙, 於是當地民間就有了“冰雹猛如虎, 不敢打六堡”的說法。

村民們抬的冰山, 自進入臘月第一天就要開始製作, 村民們敲起鑼鼓, 放響鞭炮, 啟動製作儀式開始搭建淋冰架, 活動大都是一些中年以上有經驗的村民前來參與制作。 先是將兩根大木幹靠在背陰地的高牆上, 搭成人字架在人字架的上邊架上一根橫杆, 杆子中間穿上一個特製的板凳,凳腿朝下,然後選取上好的椿樹枝,將其整理好依需要捆綁在凳子腿上,村民們說這也是一項技術活,捆紮的形態與淋成的冰山形態有直接的關係,這幾位村民大都有十幾年的捆紮經驗了。這邊認真捆紮,那邊鑼鼓聲響,眾人一起忙和參與,一片熱鬧氣氛,捆紮好後需要在夜間最冷時不斷用小壺往凳子上的數枝上澆水,水流順樹枝往下淌凍結成冰,經過7天就淋結成山形狀了。

“抬冰山”時,8個抬夫以鼓點為准,邁起鴛鴦步,上下一齊顛動,緩緩繞街而行。圍觀者喜形於色,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成了全村人最主要的精神活動。

“抬冰山”時, 8個抬夫以鼓點為准,邁起鴛鴦步,上下一齊顛動,緩緩繞街而行。圍觀者喜形於色,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成了全村人最主要的精神活動。

另外還有鐵棍、背棍、高蹺、旱船、大頭娃娃、等社火隨行,街巷中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民間文娛遊行隊伍。“臘八”這天,北六堡村抬冰山活動還吸引來了許多外地觀光客及一些商販,這天的集市上貨物齊全,色彩鮮豔,旺盛的人氣給寒冷的冬天增加了熱度,俗話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在北六堡村,自進入臘月的鑼鼓響起就已進入春節前的準備了,喜慶的鑼鼓響徹全村,滿意的笑容掛在村民們的臉上,這古老的抬冰山風俗文化活動,使這古老的村落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這也正是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

北六堡村臘八抬冰山活動由來已久,(村民同期)過去北六堡村這一帶是夏季多冰雹,地裡的莊稼常遭冰雹襲擊,給村民帶來損失,於是村民每到臘八,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抬上佛像冰山,敲羅打鼓,走街串巷鬧紅火,以求驅除冰雹災害,說來也怪,在有些冰雹嚴重的年份中,村周圍的莊稼都被冰雹打了,而北六堡村的莊稼卻安然無恙,於是當地民間就有了“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的說法。

村民們抬的冰山,自進入臘月第一天就要開始製作,村民們敲起鑼鼓,放響鞭炮,啟動製作儀式開始搭建淋冰架,活動大都是一些中年以上有經驗的村民前來參與制作。先是將兩根大木幹靠在背陰地的高牆上,搭成人字架在人字架的上邊架上一根橫杆,杆子中間穿上一個特製的板凳,凳腿朝下,然後選取上好的椿樹枝,將其整理好依需要捆綁在凳子腿上,村民們說這也是一項技術活,捆紮的形態與淋成的冰山形態有直接的關係,這幾位村民大都有十幾年的捆紮經驗了。這邊認真捆紮,那邊鑼鼓聲響,眾人一起忙和參與,一片熱鬧氣氛,捆紮好後需要在夜間最冷時不斷用小壺往凳子上的數枝上澆水,水流順樹枝往下淌凍結成冰,經過7天就淋結成山形狀了。

到了臘八的淩晨,就要將淋成的冰山翻轉過來讓其冰尖朝上。經過數天滴淋而成的冰山共有37根碗口粗細的冰柱,前九根後十二根,前九根象徵(風、雨、電、雪、雹、霧、霜、露)、後十二(象徵十二個月),左右各七根(象徵北斗七星),前面粗大的四根旗杆(象徵春、夏、秋、冬),整個冰山的形狀寓意完全按自然界的組成因素來定,尤其是這後面象徵月份的十二根冰柱,如果趕上潤年就要增加一根成為十三根了,前面兩個大冰柱上帖紅對聯顯的格外醒目,冰山底座是冰雕鑿製成的水晶宮,兩側旗杆上彩旗飄揚,冰山上紅綠紙花相映成輝,彌勒佛像前擺滿供品。

在小編的記憶中一直是南六堡村抬冰山,其實六堡村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抬冰山一直是南六堡在搞,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南六堡村近些年來抬冰山活動漸漸少了,但是這個非遺文化被北六堡村民傳承了下來,不過根據榆次縣誌記載,南北六堡村以前就是一個六堡村,三十年代,行政村規劃,一條馬路分南北六堡兩村,所以才有了今年的南六堡,北六堡兩村之分,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南六堡村抬冰山的傳說故事吧!這是一位榆次的老學者提供的,在這裡感謝這位元老學者在數字晉中投稿!

南六堡抬冰山的傳說 每年臘月初八日,晉中開發區南六堡村都要舉行一場隆重的祭祀活動_抬冰山,人們抬著經八天淋凍製成的冰山載歌載舞,吹笙鼓瑟甚是熱鬧。其實這是一場祭冰神活動。此項活動屬南六堡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延續千年之久。 南六堡村緣何舉行祭冰神活動,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據說,在很早以前,南六堡村年年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但人們不珍惜這美好的日光`。生活奢侈,肆意浪費。玉帝派土地神視察民情,一天,土地神化作一乞丐走進一戶人家,這家主婦正在烙餅,其小兒不滿周歲在床上便溺,而主婦卻拿起烙好的餅去擦小兒屁股,隨後將餅丟棄,又走幾家也都不惜糧食,浪費成風。土地神趕緊向玉帝秉報實情,玉帝發怒下旨南六堡村遭受三年冰災,以此懲戒。至此三年南六堡村年年遭冰雹莊稼顆粒無收。三年後吃盡苦頭的人們為了不再受冰雹的危害,祈求上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們自發祭冰祈禱,同時也節儉過日。從此再未發生過冰災。有“鄰村冰雹打,只剩六堡村”的說法。抬冰山祭冰神的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的抬冰山已成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活動,同時伴有傳統鐵棍,背棍,旱船,秧歌等助興更增加了節日氣氛。

看完記得給身邊的親友們也看看!

傳承晉中非遺文化,你我共前行!

杆子中間穿上一個特製的板凳,凳腿朝下,然後選取上好的椿樹枝,將其整理好依需要捆綁在凳子腿上,村民們說這也是一項技術活,捆紮的形態與淋成的冰山形態有直接的關係,這幾位村民大都有十幾年的捆紮經驗了。這邊認真捆紮,那邊鑼鼓聲響,眾人一起忙和參與,一片熱鬧氣氛,捆紮好後需要在夜間最冷時不斷用小壺往凳子上的數枝上澆水,水流順樹枝往下淌凍結成冰,經過7天就淋結成山形狀了。

“抬冰山”時,8個抬夫以鼓點為准,邁起鴛鴦步,上下一齊顛動,緩緩繞街而行。圍觀者喜形於色,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成了全村人最主要的精神活動。

“抬冰山”時, 8個抬夫以鼓點為准,邁起鴛鴦步,上下一齊顛動,緩緩繞街而行。圍觀者喜形於色,這一年一度的盛會成了全村人最主要的精神活動。

另外還有鐵棍、背棍、高蹺、旱船、大頭娃娃、等社火隨行,街巷中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民間文娛遊行隊伍。“臘八”這天,北六堡村抬冰山活動還吸引來了許多外地觀光客及一些商販,這天的集市上貨物齊全,色彩鮮豔,旺盛的人氣給寒冷的冬天增加了熱度,俗話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在北六堡村,自進入臘月的鑼鼓響起就已進入春節前的準備了,喜慶的鑼鼓響徹全村,滿意的笑容掛在村民們的臉上,這古老的抬冰山風俗文化活動,使這古老的村落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這也正是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

北六堡村臘八抬冰山活動由來已久,(村民同期)過去北六堡村這一帶是夏季多冰雹,地裡的莊稼常遭冰雹襲擊,給村民帶來損失,於是村民每到臘八,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抬上佛像冰山,敲羅打鼓,走街串巷鬧紅火,以求驅除冰雹災害,說來也怪,在有些冰雹嚴重的年份中,村周圍的莊稼都被冰雹打了,而北六堡村的莊稼卻安然無恙,於是當地民間就有了“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的說法。

村民們抬的冰山,自進入臘月第一天就要開始製作,村民們敲起鑼鼓,放響鞭炮,啟動製作儀式開始搭建淋冰架,活動大都是一些中年以上有經驗的村民前來參與制作。先是將兩根大木幹靠在背陰地的高牆上,搭成人字架在人字架的上邊架上一根橫杆,杆子中間穿上一個特製的板凳,凳腿朝下,然後選取上好的椿樹枝,將其整理好依需要捆綁在凳子腿上,村民們說這也是一項技術活,捆紮的形態與淋成的冰山形態有直接的關係,這幾位村民大都有十幾年的捆紮經驗了。這邊認真捆紮,那邊鑼鼓聲響,眾人一起忙和參與,一片熱鬧氣氛,捆紮好後需要在夜間最冷時不斷用小壺往凳子上的數枝上澆水,水流順樹枝往下淌凍結成冰,經過7天就淋結成山形狀了。

到了臘八的淩晨,就要將淋成的冰山翻轉過來讓其冰尖朝上。經過數天滴淋而成的冰山共有37根碗口粗細的冰柱,前九根後十二根,前九根象徵(風、雨、電、雪、雹、霧、霜、露)、後十二(象徵十二個月),左右各七根(象徵北斗七星),前面粗大的四根旗杆(象徵春、夏、秋、冬),整個冰山的形狀寓意完全按自然界的組成因素來定,尤其是這後面象徵月份的十二根冰柱,如果趕上潤年就要增加一根成為十三根了,前面兩個大冰柱上帖紅對聯顯的格外醒目,冰山底座是冰雕鑿製成的水晶宮,兩側旗杆上彩旗飄揚,冰山上紅綠紙花相映成輝,彌勒佛像前擺滿供品。

在小編的記憶中一直是南六堡村抬冰山,其實六堡村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抬冰山一直是南六堡在搞,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南六堡村近些年來抬冰山活動漸漸少了,但是這個非遺文化被北六堡村民傳承了下來,不過根據榆次縣誌記載,南北六堡村以前就是一個六堡村,三十年代,行政村規劃,一條馬路分南北六堡兩村,所以才有了今年的南六堡,北六堡兩村之分,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南六堡村抬冰山的傳說故事吧!這是一位榆次的老學者提供的,在這裡感謝這位元老學者在數字晉中投稿!

南六堡抬冰山的傳說 每年臘月初八日,晉中開發區南六堡村都要舉行一場隆重的祭祀活動_抬冰山,人們抬著經八天淋凍製成的冰山載歌載舞,吹笙鼓瑟甚是熱鬧。其實這是一場祭冰神活動。此項活動屬南六堡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延續千年之久。 南六堡村緣何舉行祭冰神活動,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據說,在很早以前,南六堡村年年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但人們不珍惜這美好的日光`。生活奢侈,肆意浪費。玉帝派土地神視察民情,一天,土地神化作一乞丐走進一戶人家,這家主婦正在烙餅,其小兒不滿周歲在床上便溺,而主婦卻拿起烙好的餅去擦小兒屁股,隨後將餅丟棄,又走幾家也都不惜糧食,浪費成風。土地神趕緊向玉帝秉報實情,玉帝發怒下旨南六堡村遭受三年冰災,以此懲戒。至此三年南六堡村年年遭冰雹莊稼顆粒無收。三年後吃盡苦頭的人們為了不再受冰雹的危害,祈求上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們自發祭冰祈禱,同時也節儉過日。從此再未發生過冰災。有“鄰村冰雹打,只剩六堡村”的說法。抬冰山祭冰神的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的抬冰山已成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活動,同時伴有傳統鐵棍,背棍,旱船,秧歌等助興更增加了節日氣氛。

看完記得給身邊的親友們也看看!

傳承晉中非遺文化,你我共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