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建“黃金水道” 中國用“綠色”打底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曉喻北京報導】“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 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6年初對長江經濟帶定下的基調。

如今, 經過“休養生息”, 黃金水道長江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綠水青山”重現

長江流域生態隱患已到不容忽視的地步。 近年來, 長江中下游年均水量大幅減少, 徑流乾旱年份顯著增加;大量梯級水庫替代自然河流, 泥沙被攔截沉積, 致使中下游河道沖刷顯著, 河床驟降, 崩岸和入海口侵蝕風險明顯上升。

另據九三學社一項調研結果, 2003年後長江上游部分河段自淨能力降低, 葉綠素、藻類猛增, 嚴重危害生態系統;中下游年均漁獲量較上世紀90年代減少約四成。

為減輕“母親河”重負, 官方採取了一系列整治行動, 包括“清零”沿江一公里內化工企業, 拆除非法碼頭保護水源地, 對高污染企業進行停產整治, 挖掉生態破壞“病根”等。

這些舉措成效漸顯。

以2017年4月竣工的長江中游荊江航道整治工程為例, 該工程共安排2.6億元人民幣建設保護資金, 修復陸生、水生生境218萬平方米。 監測顯示, 在該區域3個國家級保護區內,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數量較開工前增加15頭, 麋鹿增加207頭。

多年不見的美景也重現長江之畔。 在被譽為“長江之腎”的洞庭湖, 一度被黑水臭水和生活垃圾“熏走”的鳥又回來了。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張鴻說, 2017年11月底已監測到348種鳥類來保護區越冬, 鳥的總數與往年相比也再創新高。

“金山銀山”增色

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 黃金水道長江的經濟效益也得到更好發揮。

在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中, 水運相對其他運輸方式具有運能大、成本低、排放低的優勢。

建設長江黃金水道, 吸引更多貨源向水運轉移, 發展鐵水、公水、江海聯運, 可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 據中國官方資料, 2017年長江幹線貨物通過量達到25億噸, 億噸大港數量達到14個, 萬噸級泊位581個, 貨船平均噸位達到1630噸, 連續多年保持世界內河運量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 長江經濟帶除了聯通中國, 還加速走向世界。 2017年12月28日11時, 一列滿載貨物的渝新歐班列從重慶果園港鐵路專用線開出, 駛向德國杜伊斯堡。 班列上, 貨源除本地產品外, 還包括從華東、華南等地集中進港的“鐵水聯運”貨物。 “這標誌著‘絲路與長江的交匯’, ‘亞歐大陸最後一公里’貫通。 ”重慶港務物流集團董事長楊昌學稱, 此次班列開行實現了渝新歐國際鐵路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之間鐵路和水路聯運無縫銜接。

中國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占山說, 長江正由以前的西中東單向開放轉為雙向開放、直通內陸、連接世界, 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啟動了整個長江經濟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