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多圖!德慶如此虛撼的拜山祭祖,山頭擠滿了人,不愧是西江第一家

4月8日上午, 西江第一家陳氏宗親踏青祭祖代表團一行500多人, 浩浩蕩蕩地前往德慶縣馬圩鎮東升大立廟村旁、誥贈垌尾浪村旁及馬圩鎮舊街,

祭祀緬懷隋唐民族英雄陳頵及其先祖。 雖場面熱鬧非凡, 但陳頵後人宗親們依然井然有序, 分工協作, 有條不紊地開展一系列拜祭活動。 整個祭祖過程充分體現了陳頵後人宗親們高風亮節、尊祖愛宗、和諧共處的民族英雄後裔的優良品質!【更精彩節目, 請期待5月6日(農曆四月十一日)的“和興文化傳播會”(德慶縣馬圩鎮舉行), 屆時, 誠邀您一起參加!】

歷史回顧【陳頵歷史文化——和興文化】

隋唐先祖陳頵公(亦稱陳兵馬), 是德慶縣金林鄉安仁裡(今馬圩鎮誥贈村)人。 隋末戰亂之世, 陳頵率鄉兵保境安民, 平定粵西, 後又全軍歸唐, 得以赴長安晉見唐太宗(西元631年, 即唐貞觀五年)。 因“和輯百粵”、“興化粵西”之功, 陳頵被誥授上柱國(唐代勳級分十二等, 最高等級是“上柱國”, 其次是“柱國”, 榮獲“上柱國”勳級的人, 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 換成現代的名詞, 輔國大將軍, 即十大元帥)、安化郡開國公、銀青光祿大夫(唐朝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三品, 官多是宰相等實職官或各衛的大將軍,

相當於現在的總理級別)、康州剌史, 先後任瀧州(今羅定) 、勤州(今雲浮)、白州(今廣西博白)剌吏, 榮名著於嶺南。 勳位為皇帝所授, 鄉人便把陳頵的出生地安仁裡稱作“誥贈”;為紀念其“興化粵西”的功績, 鄉人又在其故里興建祠廟, 名為“興化祠”, 又稱“兵馬廟”。 此祠多次重修, 直至1958年才在鄉鎮建設中被拆毀, 實為可惜。 陳頵之子陳檢亦是有所作為, 因而得到皇帝加封。 陳承親是第三代, 其影響遠至廣西, 所以得以擢升。 陳頵所處年代之早, 勳位之高, 且祖孫三代同享榮名, 在我國歷朝歷代實屬少見;級別之高, 更是鮮見。 被稱之為“西江第一家”。

陳頵祖孫三代的功績, 在兩廣地帶廣為流傳, 陳頵, 令嶺南地帶一直以來的動亂得以平息, 在中國歷史上, 意義深遠, 功德無量!(古代, 嶺南地帶被稱為南蠻之地, 自戰國, 從趙佗開始, 幾經千年, 嶺南混戰, 一朝陳頵, 盡興嶺南!)“和輯百越, 興化嶺南”, 不戰而勝, 是陳頵公的精髓!(陳頵之子陳檢後來一直留在唐太宗身邊)。 1992年, 在郁南縣南江口鎮西坑村出土陳承親墓誌碑,

更是對歷史的印證和詮釋!(本墓誌碑現珍藏於廣東省歷史博物館, 陳頵祖孫三代功績均同時記載)。

------《資治通鑒》、《唐書》、《新唐書》、《後唐書》、《廣東通志*陳頵傳》、《肇慶通志*陳頵傳》、《德慶志》(人物傳中的第一人)等文獻均有詳盡記錄。

“先烈回眸應笑慰, 擎旗自有後來人”。 陳頵後人宗親們懷著無比敬仰之情,告慰民族英雄陳頵及其先祖的在天之靈,激揚著陳頵後人宗親們澎湃鬥志!革命先烈,浩氣長存,萬古流芳,永垂不朽!

“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民族英雄陳頵公及其先祖們,你們為民族的利益而英逝,你們的英逝重於泰山,你們與青山同在,你們與大地共存,你們永遠是全國人民心中的一塊豐碑!您們的英名和業績,將與江河共在、與日月同輝! 彪炳史冊、萬古流芳!

蒼天在上,英魂永存!我們後人將繼承您們先烈們的革命意志和優良傳統,並將發揚光大!

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無私的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才有了今天祖國的的繁榮昌盛!

本次活動,充分體現了陳頵後人宗親們尊祖愛親、團結友愛、和諧共處、奮發向上的優良傳統!值得世人的借鑒和學習!

【特別鳴謝】:

1, 德慶縣高良鎮聯合賢貴境村宗親

2, 德慶縣高良鎮聯合賢回屋村宗親

3, 德慶縣高良鎮聯合大更口村宗親

3A,德慶縣高良鎮吉董村宗親

5, 德慶縣高良鎮羅陽河口村宗親

6, 德慶縣高良鎮雲貞冷口村宗親,

7, 德慶縣高良鎮雲貞半埇村宗親

8, 德慶縣高良鎮永福更口村宗親

9, 德慶縣高良鎮羅秋村宗親

10,德慶縣高良鎮大同石子沖村宗親

11,德慶縣高良鎮大同缽湖村宗親

12,高良鎮雲貞富務田村宗親

13,德慶縣高良鎮江南坑口村宗親

13A 德慶縣高良鎮磨刀坪村宗親

15,德慶縣新圩鎮麗岸村宗親

16,德慶縣高良鎮永福旺村村宗親

17,德慶縣高良鎮大同石子沖村村宗親

18,德慶縣高良鎮江南伻佃村宗親

19,德慶縣高良鎮羅陽山根村宗親

20,德慶縣高良鎮都合村委會塘邊村宗親

21,德慶縣高良鎮雞母村宗親

22,德慶縣高良鎮獨山兒村宗親

23,德慶縣高良鎮降底村宗親

23A 德慶縣高良鎮高良大隊宗親

25,德慶縣高良鎮降底村宗親

26,德慶縣馬圩鎮沙灘村宗親

27,德慶縣馬圩鎮六宅村宗親

28,德慶縣馬圩鎮衝口村宗親

29,德慶縣馬圩鎮鴨利咀村宗親

30,德慶縣新圩鎮塘洲村宗親

31,德慶縣新圩鎮留村村宗親

32,德慶縣新圩鎮格木村宗親

32,德慶縣德城鎮登雲村宗親

33,德慶縣德城鎮康藍花園宗親

33A 德慶縣武壟鎮宗親

35,德慶縣永豐鎮古篷宗親

36,德慶縣九市鎮江咀村宗親

37,德慶縣官圩鎮陳姓巷宗親

38,四會市馬田陳氏宗親

39,懷集縣連麥鎮王華王案村陳氏宗親

40,江門市江海區江南街道陳氏宗親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如有錯漏,請及時改正,謝謝!)

陳頵後人宗親們懷著無比敬仰之情,告慰民族英雄陳頵及其先祖的在天之靈,激揚著陳頵後人宗親們澎湃鬥志!革命先烈,浩氣長存,萬古流芳,永垂不朽!

“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民族英雄陳頵公及其先祖們,你們為民族的利益而英逝,你們的英逝重於泰山,你們與青山同在,你們與大地共存,你們永遠是全國人民心中的一塊豐碑!您們的英名和業績,將與江河共在、與日月同輝! 彪炳史冊、萬古流芳!

蒼天在上,英魂永存!我們後人將繼承您們先烈們的革命意志和優良傳統,並將發揚光大!

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無私的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才有了今天祖國的的繁榮昌盛!

本次活動,充分體現了陳頵後人宗親們尊祖愛親、團結友愛、和諧共處、奮發向上的優良傳統!值得世人的借鑒和學習!

【特別鳴謝】:

1, 德慶縣高良鎮聯合賢貴境村宗親

2, 德慶縣高良鎮聯合賢回屋村宗親

3, 德慶縣高良鎮聯合大更口村宗親

3A,德慶縣高良鎮吉董村宗親

5, 德慶縣高良鎮羅陽河口村宗親

6, 德慶縣高良鎮雲貞冷口村宗親,

7, 德慶縣高良鎮雲貞半埇村宗親

8, 德慶縣高良鎮永福更口村宗親

9, 德慶縣高良鎮羅秋村宗親

10,德慶縣高良鎮大同石子沖村宗親

11,德慶縣高良鎮大同缽湖村宗親

12,高良鎮雲貞富務田村宗親

13,德慶縣高良鎮江南坑口村宗親

13A 德慶縣高良鎮磨刀坪村宗親

15,德慶縣新圩鎮麗岸村宗親

16,德慶縣高良鎮永福旺村村宗親

17,德慶縣高良鎮大同石子沖村村宗親

18,德慶縣高良鎮江南伻佃村宗親

19,德慶縣高良鎮羅陽山根村宗親

20,德慶縣高良鎮都合村委會塘邊村宗親

21,德慶縣高良鎮雞母村宗親

22,德慶縣高良鎮獨山兒村宗親

23,德慶縣高良鎮降底村宗親

23A 德慶縣高良鎮高良大隊宗親

25,德慶縣高良鎮降底村宗親

26,德慶縣馬圩鎮沙灘村宗親

27,德慶縣馬圩鎮六宅村宗親

28,德慶縣馬圩鎮衝口村宗親

29,德慶縣馬圩鎮鴨利咀村宗親

30,德慶縣新圩鎮塘洲村宗親

31,德慶縣新圩鎮留村村宗親

32,德慶縣新圩鎮格木村宗親

32,德慶縣德城鎮登雲村宗親

33,德慶縣德城鎮康藍花園宗親

33A 德慶縣武壟鎮宗親

35,德慶縣永豐鎮古篷宗親

36,德慶縣九市鎮江咀村宗親

37,德慶縣官圩鎮陳姓巷宗親

38,四會市馬田陳氏宗親

39,懷集縣連麥鎮王華王案村陳氏宗親

40,江門市江海區江南街道陳氏宗親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如有錯漏,請及時改正,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