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紅學真相:世有真假曹雪芹,假曹雪芹參與創作,真曹雪芹無所事事

《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中國古典小說, 其創作技巧、涵蓋的思想內容均號稱已經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 但是, 該書流行之初,

人們並不知道作者是誰。

最終, 在考證學家胡適的首開宣導下, 並經過一大批紅學家前赴後繼的輪番補刀、補證, 曹雪芹為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已成為了公眾的共識。

紅學家們考證, 這個曹雪芹, 名霑, 字夢阮, 號雪芹, 祖籍在遼寧鐵嶺, 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 生於南京, 江甯織造曹寅之孫, 可能是曹顒的兒子, 也可能是曹頫的兒子(注意, 這是重點, 關於這個, 近一百多年還沒有確切答案)。

曹寅很有來頭, 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 後任江甯織造, 兼任兩淮巡鹽監察禦史。 在康熙、雍正兩朝, 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甯織造達五十八年, 家世顯赫, 有權有勢, 極富極貴, 為當時南京第一豪門, 天下推為望族。

不過, 雍正五年(1727), 時任江甯織造員外郎的曹雪芹叔父(也可能是父親)曹頫, 以騷擾驛站、織造虧空、轉移財產等罪被革職入獄, 全家被抄。 時年只有十二歲的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老宅。 曹家從此一蹶不振, 日漸衰微。 曹雪芹成家後移居北京西郊, 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

據說, 曹寅在揚州曾管領《全唐詩》及二十幾種精裝書的刻印, 兼管揚州詩局, 家裡藏書極多, 精本有3287種之多, 但這些書, 隨著抄家, 全部入官, 曹雪芹應該沒能讀過多少。

也就是說, 儘管曹雪芹的祖上曾經“闊”過, 但那時的他乳臭未乾, 對“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熱鬧繁華應該不會有太多人生資深體會, 更不可能有愛情經驗;祖上藏書雖豐, 他也不可能有太多涉獵。

所以, 說偉大的作品《紅樓夢》出自這個曹雪芹之手, 頗讓一些人疑惑。

而且, 和這個曹雪芹同生活在北京朋友都沒說他寫過《紅樓夢》。

曹雪芹好友之一的張宜泉在《傷芹溪居士》等挽詩中兩次煞有介事地介紹曹雪芹:“其人素性放達, 好飲, 又善詩畫”,

“其人工詩善畫”, 兩次稱讚他的詩、畫, 沒說他會寫小說。

《四松堂集》作者二敦, 和曹雪芹廝混得很熟很爛, 卻也自始至終沒提到《紅樓夢》。

而從《紅樓夢稿》修改前的原文來看, 書作者把“寧可”寫成“能可”, “轉眼”寫成“展眼”, 諸如此類, 足知其不會北京話的準確發音, 這與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曹雪芹對不上號。

讓人吃驚的是, 敦誠在《四松堂集》中作有《寄懷曹雪芹霑》的詩, 開頭兩句為:“少陵昔贈曹將軍, 曾曰魏武之子孫”, 從此二句的描述來看, 這個曹雪芹是自承曹操子孫、並引以為豪的。 而《紅樓夢》書中, 是把曹操列為“應劫而生”的大奸大惡之人來唾棄的。

令人更加吃驚的是,這個曹雪芹的祖父名為“曹寅”,但《紅樓夢》中提到“唐寅”、“寅時”等字眼,毫不避諱“寅”字,這說明這個曹雪芹和《紅樓夢》是沒什麼關係。

還有,《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中賈寶玉有一段驚人的“耶律雄奴”和“大舜正裔”的“華夷之辯”。須知,這個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時代,而乾隆年間是文學獄的高峰期,稍有一個字違禁就會腦袋搬家。舉個例子,雍正朝能臣鄂爾泰(滿族)的侄子鄂昌任甘肅巡撫,和鄂爾泰的門生胡中藻詩文唱和,一時興起,作《塞上吟》,詩中出現了“胡兒”二字。有人告密,乾隆怒髮衝冠,批斥曰:“此與自加詆毀何異,非忘本而何?”將胡中藻斬首,賜鄂昌自盡。

看看,這種文化氛圍簡直可以用“血雨腥風”、“白色恐怖”來形容,誰還敢在書內提“華夷之辯”呢?誰又敢在書中嘲諷什麼“耶律”“雄奴”(匈奴的諧音)、“犬戎”,稱自己為“中華”、“大舜正裔”呢?

另外,《紅樓夢》中批語拒絕使用清帝年號,從頭到尾都堅持使用干支紀年法,這和清末革命黨人用干支紀年來表述重大事件(如辛酉政變、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的思想內涵是一樣的,即抗清、反清,對清朝不認同。

由此可見,《紅樓夢》成書應該在明寫清初,與這個曹雪芹無關。

許多有識之士也都繞開了這個曹雪芹,把《紅樓夢》作者設想為洪升、吳梅村、冒辟疆、顧景星等人。

那麼,問題來了,胡適為什麼就偏偏認定了這個曹雪芹就是《紅樓夢》的作者呢?

最初的原因很簡單,《紅樓夢》第一回交待有《紅樓夢》的成書過程: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一塊無才補天的頑石央求路過的一僧一道把自己攜入紅塵,去經歷人間的悲歡離合、生死歌哭。於是那仙僧就大施魔法,讓它變成扇墜般大小,鐫上了字,把它帶下凡,進入了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後來,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看見了已經“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而人間回來的頑石。這塊頑石將自己的前身後事,編述歷歷,全部刻記在石上。雖然故事的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已經失落無考,但空空道人見“實非別書之可比”,便“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這部書的書名因此就叫《石頭記》。但在《石頭記》的流傳過程中,“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看看,《紅樓夢》裡面白紙黑字地寫有“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曹寅又有個號稱為“雪芹”的孫子,這可不對上號了?!

這樣,在胡適的帶領下,眾多紅學家前赴後繼地鑽進了一條死胡同,愣是把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捧成了《紅樓夢》的作者。

胡適們似乎忽略了一點,即自古以來,世上只有一個叫曹雪芹的人嗎?

《紅樓夢》裡面是寫有“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字樣,但這個“曹雪芹”有可能不是曹寅的孫子曹雪芹,而是另有其人。而且這個“曹雪芹”對《紅樓夢》只是“披閱”、“增刪”、纂目分章而已,屬於一整理者、改定者,也並非真正的作者。

事實上,《紅樓夢》第一回用了這樣一大段神話來介紹書的來歷,則真正的作者是鐵了心要隱匿自己,永遠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

但是,隱匿只能暫時而不能永遠,真相終有一日會水落石出。

蔡元培、王夢阮等人曾經堅決否認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並提出了一條最有力證明,即與這個曹雪芹同時代的脂硯齋在庚辰本的第十三回的一條眉批曰:“讀五件事未完,餘不禁失聲大哭,三十年前作書人何處耶?”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是壬午年(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定的。“三十年前”,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才十五歲,無論他如何天才,都不可能寫出如此閱歷深厚的巨著!

2016年,一本名為《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橫空出世,完全印證了蔡元培、王夢阮等人的猜想。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持有者為安徽阜陽人,自稱:“祖父是山西人,解放前在山西某戰場上當軍醫,祖母是隨行護士,當時由他們救治的一名傷患在臨終前把一個書箱交給了他祖母,書箱中有一套帶朱批的石頭記抄本。”

該抄本一共12冊,每冊9回,計108回。封面題為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全書帶有大量朱批,有落款的批語中,有一部分署名“畸笏叟”、“松齋”等。

其中第108回回末有批語:“本書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臘月全書謄清。梅村夙願得償,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刪之。雖不甚好,亦是盡心,故無憾矣。”

這個癸酉年,當是康熙癸酉年,即西元1693年,此時曹寅的孫子曹雪芹尚未出世(胡適推斷:曹寅的孫子曹雪芹大約出生於1715年)。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第一回有“畸笏叟”批語,雲:“此書本系吳氏梅村舊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寶鑒》,每回僅三四頁也,故事倒也完備,只是未加潤飾稍嫌枯索,吳氏臨終托諸友保存,閒置幾十載,有先人幾番增刪皆不如意,也非一時,吾受命增刪此書,莫使吳本空置,後回雖有流寇字眼,內容皆系漢唐黃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錄修之,另改名石頭記。”

根據此語,再結合不同版本的內容情節及文筆狀況,可推知《紅樓夢》的創作過程為:書為吳梅村原創,“故事倒也完備”,惜乎“未加潤飾稍嫌枯索”,“閒置幾十載”。吳梅村臨終前交諸明末遺民潤色編纂,但“幾番增刪皆不如意”。畸笏叟“受命增刪此書,莫使吳本空置”,又組織了一批人對此書進行潤色、藝術再加工,改起書名《石頭記》。

對此書進行潤色、藝術加工的群體中,主要潤色執筆人的筆名叫“曹雪芹”,潤色時間大致為1684至1693年,即甲戌脂批中說的“十年辛苦不尋常”,亦即第一回中說的“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另外還有劉兄及女弟子等人。

畸笏在第108回回末批語說了:“本書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臘月全書謄清……雖不甚好,亦是盡心,故無憾矣。”即其對《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並不滿意,後來又找來“芹溪”再度潤色,同時派脂硯齋輔助作批,於是有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一為試評,一為重評,原因就在於此。

這次修改潤色工作,一直持續到芹溪去世——芹溪去世時,後28回及前80回中的部分章節如64回、67回的內容尚未潤色到,所以,現在我們讀《紅樓夢》會對64回、67回的內容感覺到滯澀、枯燥;而後28回的內容過於寫實,影射了太多明末清初時期的真實事件,為了讓書得以流傳,創作集團在芹溪死後,無奈將之砍掉了。

現在讀《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其主題“毀清悼明,傷時罵世”非常明顯。而經過芹溪潤色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以家寓國”,將家亡血史的民族矛盾精心埋藏,貌似一本風月世情小說,這也使得它躲過了清朝嚴酷的“文字獄”,成為了一部千古名著。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十二冊封面都貼有白紙箋條,其文為“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吳梅村/曹雪芹”。

第一冊霏頁有一首五言絕句:.

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

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相傳,此詩相傳為關羽所作,稱《關帝竹詩》。

關羽和徐庶一樣,也有過“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經歷。

透過這首小詩,大致可以解釋《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第一潤色執筆人為什麼要取“曹雪芹”這一筆名的原因: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祖上一直都是明朝的臣子,卻乘明朝衰敗之際奪取了大明江山,如此行徑,和篡奪了大漢江山的曹家父子如出一轍,作為明朝遺民,猶如身陷“曹營”,但心卻如雪芹一樣高潔、清麗。

補一筆,為什麼這麼肯定《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就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前身呢?

有力明證之一:不但《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後28回的情節結局和結構脈絡與《紅樓夢》前80回高度契合,而且《紅樓夢》各種版本數千條批語中,有59條暗伏全書結局批語,其中的54條批語均在《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後28回得到了印證。而眾多的後續本,包括高鶚續寫的本子,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

另外,毛國瑤曾在靖藏本失蹤前摘錄有150條珍貴的批語,這些批語中,至少有5條,其內容與含義讓無數紅學家難猜難想。但《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後28回給出的答案,簡直無隙可擊。

至此,“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之說,可以休矣。

令人更加吃驚的是,這個曹雪芹的祖父名為“曹寅”,但《紅樓夢》中提到“唐寅”、“寅時”等字眼,毫不避諱“寅”字,這說明這個曹雪芹和《紅樓夢》是沒什麼關係。

還有,《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中賈寶玉有一段驚人的“耶律雄奴”和“大舜正裔”的“華夷之辯”。須知,這個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時代,而乾隆年間是文學獄的高峰期,稍有一個字違禁就會腦袋搬家。舉個例子,雍正朝能臣鄂爾泰(滿族)的侄子鄂昌任甘肅巡撫,和鄂爾泰的門生胡中藻詩文唱和,一時興起,作《塞上吟》,詩中出現了“胡兒”二字。有人告密,乾隆怒髮衝冠,批斥曰:“此與自加詆毀何異,非忘本而何?”將胡中藻斬首,賜鄂昌自盡。

看看,這種文化氛圍簡直可以用“血雨腥風”、“白色恐怖”來形容,誰還敢在書內提“華夷之辯”呢?誰又敢在書中嘲諷什麼“耶律”“雄奴”(匈奴的諧音)、“犬戎”,稱自己為“中華”、“大舜正裔”呢?

另外,《紅樓夢》中批語拒絕使用清帝年號,從頭到尾都堅持使用干支紀年法,這和清末革命黨人用干支紀年來表述重大事件(如辛酉政變、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的思想內涵是一樣的,即抗清、反清,對清朝不認同。

由此可見,《紅樓夢》成書應該在明寫清初,與這個曹雪芹無關。

許多有識之士也都繞開了這個曹雪芹,把《紅樓夢》作者設想為洪升、吳梅村、冒辟疆、顧景星等人。

那麼,問題來了,胡適為什麼就偏偏認定了這個曹雪芹就是《紅樓夢》的作者呢?

最初的原因很簡單,《紅樓夢》第一回交待有《紅樓夢》的成書過程: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一塊無才補天的頑石央求路過的一僧一道把自己攜入紅塵,去經歷人間的悲歡離合、生死歌哭。於是那仙僧就大施魔法,讓它變成扇墜般大小,鐫上了字,把它帶下凡,進入了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後來,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看見了已經“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而人間回來的頑石。這塊頑石將自己的前身後事,編述歷歷,全部刻記在石上。雖然故事的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已經失落無考,但空空道人見“實非別書之可比”,便“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這部書的書名因此就叫《石頭記》。但在《石頭記》的流傳過程中,“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看看,《紅樓夢》裡面白紙黑字地寫有“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曹寅又有個號稱為“雪芹”的孫子,這可不對上號了?!

這樣,在胡適的帶領下,眾多紅學家前赴後繼地鑽進了一條死胡同,愣是把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捧成了《紅樓夢》的作者。

胡適們似乎忽略了一點,即自古以來,世上只有一個叫曹雪芹的人嗎?

《紅樓夢》裡面是寫有“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字樣,但這個“曹雪芹”有可能不是曹寅的孫子曹雪芹,而是另有其人。而且這個“曹雪芹”對《紅樓夢》只是“披閱”、“增刪”、纂目分章而已,屬於一整理者、改定者,也並非真正的作者。

事實上,《紅樓夢》第一回用了這樣一大段神話來介紹書的來歷,則真正的作者是鐵了心要隱匿自己,永遠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

但是,隱匿只能暫時而不能永遠,真相終有一日會水落石出。

蔡元培、王夢阮等人曾經堅決否認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並提出了一條最有力證明,即與這個曹雪芹同時代的脂硯齋在庚辰本的第十三回的一條眉批曰:“讀五件事未完,餘不禁失聲大哭,三十年前作書人何處耶?”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是壬午年(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定的。“三十年前”,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才十五歲,無論他如何天才,都不可能寫出如此閱歷深厚的巨著!

2016年,一本名為《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橫空出世,完全印證了蔡元培、王夢阮等人的猜想。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持有者為安徽阜陽人,自稱:“祖父是山西人,解放前在山西某戰場上當軍醫,祖母是隨行護士,當時由他們救治的一名傷患在臨終前把一個書箱交給了他祖母,書箱中有一套帶朱批的石頭記抄本。”

該抄本一共12冊,每冊9回,計108回。封面題為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全書帶有大量朱批,有落款的批語中,有一部分署名“畸笏叟”、“松齋”等。

其中第108回回末有批語:“本書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臘月全書謄清。梅村夙願得償,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刪之。雖不甚好,亦是盡心,故無憾矣。”

這個癸酉年,當是康熙癸酉年,即西元1693年,此時曹寅的孫子曹雪芹尚未出世(胡適推斷:曹寅的孫子曹雪芹大約出生於1715年)。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第一回有“畸笏叟”批語,雲:“此書本系吳氏梅村舊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寶鑒》,每回僅三四頁也,故事倒也完備,只是未加潤飾稍嫌枯索,吳氏臨終托諸友保存,閒置幾十載,有先人幾番增刪皆不如意,也非一時,吾受命增刪此書,莫使吳本空置,後回雖有流寇字眼,內容皆系漢唐黃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錄修之,另改名石頭記。”

根據此語,再結合不同版本的內容情節及文筆狀況,可推知《紅樓夢》的創作過程為:書為吳梅村原創,“故事倒也完備”,惜乎“未加潤飾稍嫌枯索”,“閒置幾十載”。吳梅村臨終前交諸明末遺民潤色編纂,但“幾番增刪皆不如意”。畸笏叟“受命增刪此書,莫使吳本空置”,又組織了一批人對此書進行潤色、藝術再加工,改起書名《石頭記》。

對此書進行潤色、藝術加工的群體中,主要潤色執筆人的筆名叫“曹雪芹”,潤色時間大致為1684至1693年,即甲戌脂批中說的“十年辛苦不尋常”,亦即第一回中說的“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另外還有劉兄及女弟子等人。

畸笏在第108回回末批語說了:“本書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臘月全書謄清……雖不甚好,亦是盡心,故無憾矣。”即其對《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並不滿意,後來又找來“芹溪”再度潤色,同時派脂硯齋輔助作批,於是有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一為試評,一為重評,原因就在於此。

這次修改潤色工作,一直持續到芹溪去世——芹溪去世時,後28回及前80回中的部分章節如64回、67回的內容尚未潤色到,所以,現在我們讀《紅樓夢》會對64回、67回的內容感覺到滯澀、枯燥;而後28回的內容過於寫實,影射了太多明末清初時期的真實事件,為了讓書得以流傳,創作集團在芹溪死後,無奈將之砍掉了。

現在讀《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其主題“毀清悼明,傷時罵世”非常明顯。而經過芹溪潤色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以家寓國”,將家亡血史的民族矛盾精心埋藏,貌似一本風月世情小說,這也使得它躲過了清朝嚴酷的“文字獄”,成為了一部千古名著。

《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十二冊封面都貼有白紙箋條,其文為“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吳梅村/曹雪芹”。

第一冊霏頁有一首五言絕句:.

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

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相傳,此詩相傳為關羽所作,稱《關帝竹詩》。

關羽和徐庶一樣,也有過“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經歷。

透過這首小詩,大致可以解釋《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第一潤色執筆人為什麼要取“曹雪芹”這一筆名的原因: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祖上一直都是明朝的臣子,卻乘明朝衰敗之際奪取了大明江山,如此行徑,和篡奪了大漢江山的曹家父子如出一轍,作為明朝遺民,猶如身陷“曹營”,但心卻如雪芹一樣高潔、清麗。

補一筆,為什麼這麼肯定《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就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前身呢?

有力明證之一:不但《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後28回的情節結局和結構脈絡與《紅樓夢》前80回高度契合,而且《紅樓夢》各種版本數千條批語中,有59條暗伏全書結局批語,其中的54條批語均在《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後28回得到了印證。而眾多的後續本,包括高鶚續寫的本子,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

另外,毛國瑤曾在靖藏本失蹤前摘錄有150條珍貴的批語,這些批語中,至少有5條,其內容與含義讓無數紅學家難猜難想。但《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後28回給出的答案,簡直無隙可擊。

至此,“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之說,可以休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