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中國畫)李可染

2018年01月14日 中國藝術書畫網 字體:大 中 小 流覽:108605次

原標題:萬山紅遍憶崢嶸歲月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中國畫)李可染 1963年 69.5x45.5cm 中國美術館藏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中國畫)李可染 1964年 135.5×85cm 北京畫院藏

【美術經典】

今天再看李可染的代表作品《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後簡稱《萬山紅遍》), 有一種亦真亦幻之感, 作品中詞人的豪情與畫家的意氣相互交融, 山水意境與人生感慨相互印證, 也讓我們看到詞人與畫家之間的情感共鳴。

《萬山紅遍》取自毛澤東1925年離開長沙時寫的詞《沁園春·長沙》。 雖然這首詞中滿是豪情壯志, 但是其實寫作的時候正是毛澤東既嶄露頭角又面臨困難的時期。 《沁園春·長沙》中, 可見作者的豁達態度和對未來的憧憬, 作者以一種積極的、浪漫主義的形式回答了自己內心的疑問與彷徨。

有趣的是, 這首詞發表於1957年1月的《詩刊》, 李可染創作《萬山紅遍》這幅畫是1962年, 這時的李可染已經55歲, 他既不是“同學少年”, 也顯然比“書生意氣”要成熟得多。 雖然一生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波折, 但是對於一個出生于貧農家庭並且父母皆不識字的孩子來說, 李可染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 他在藝術水準精進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地位。

可能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 李可染也會驚歎於自己的機緣造化:他曾經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讀書, 並考上了杭州國立藝術院, 還得到了校長林風眠的賞識。 在重慶, 他又得到了徐悲鴻、郭沫若等知名人士的讚賞。 1947年, 他正式被齊白石收為徒弟, 同年又拜師于黃賓虹。 新中國建立後, 李可染被中央美術學院聘為副教授, 他勤於教學, 鑽研畫藝, 雲遊寫生, 後來李可染和少數幾位畫家更是得到可貴的出國機會——赴德國寫生。 李可染的繪畫還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認可, 並在那裡舉辦了展覽、出版了畫冊。 總而言之, 和同時代許多命運坎坷的藝術家相比, 李可染生活和創作都是一步一層樓。

但是這只是表面的現象。 在遊歷寫生之後, 這位以西畫入手、以國畫立命的藝術家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其中之一就對他的積墨法的非議。 李可染在1962年創作的《萬山紅遍》是一種對這種非議的回應。 由此看來, 在這件作品中很難說李可染是幾分寫詞意, 幾分自抒懷了。

1963年6月, 孫美蘭在《美術》雜誌上發表《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表達了對於這件作品的讚美之情, 同時《美術》雜誌還用一整頁刊登了這件作品。 然而即使《萬山紅遍》受到廣泛的讚譽, 但是在次年2月, 《美術》雜誌又刊登了署名為清澈的《評價作品要恰如其分——對〈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一文的意見》, 文章的言辭非常尖銳, 如“實際上, 不少同志看過畫後感覺畫面雖也畫了一些山頭,

但由於縱深處理和向四面伸張的感覺不夠等種種原因, 並沒有表現出山勢的沉厚, 也沒有表現出開闊的空間感和群巒疊嶂的宏偉氣魄……”雖然說藝術欣賞是各有喜好的一件事情, 然而這篇匿名的文章與孫美蘭文章的針鋒相對還是顯然易見的。

在這樣的文藝浪濤之中, 藝術家難以置身事外。 其實正如他的好友華君武對他的評價:“可染同志在藝術上是膽大的, 但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那個時代, 他又不免膽小。 ”確實, 縱覽李可染髮表過的言辭, 他是非常謹慎的, 這是一位沒有怎麼說過什麼出格話的畫家。 除去他早年的一些活動以外, 他的為人處世非常深思熟慮、沉穩大度。 在是非面前的進退兩難是李可染難言的苦衷, 相信此時的李可染更能體會詞人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背後的複雜心情——在別人看來李可染是人生贏家,然而出身貧寒、日夜辛勞,又因為自己的才華遭人言語,李可染的心境與1925年的毛澤東如出一轍。

《萬山紅遍》共有7個版本,第一次和第二次創作是1962年、1963年於廣東從化翠溪賓舍養病時完成的,其中1963年創作的《萬山紅遍》後來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而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處創作室中一共創作了五幅尺幅不等、各有不同的《萬山紅遍》,其中有兩張比較大,這兩張較大的《萬山紅遍》中就有一張藏於北京畫院。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這五幅作品精確的創作時間,但是通過題跋可以知道至少有三張是創作於《評價作品要恰如其分》這篇文章之後,例如北京畫院的這張上有題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可染。”另一張流于海外,曾在香港《名家翰墨》第26期第47頁發表,題跋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可染。”而最後一張更是李可染應榮寶齋之邀,為新中國成立15周年國慶又畫了一大幅,此幅右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建國十五周年大慶,可染寫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

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創作《萬山紅遍》?學界有著不同的解釋,比較多的解釋是這些作品雖然相似,但其實是藝術家對同一題材同一範式的不斷調整和完善;也有學者指出,因為畫家正好在這一時期從故宮得到了半斤乾隆朱砂。

《沁園春·長沙》作為毛澤東早期詩詞的代表篇章,一經發表就傳頌於社會各界,實際上這也不是李可染第一次以毛澤東的詩詞為創作題材,從早期的《六盤山》開始,這一創作主題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李可染還在許多文章中談及毛澤東的詩詞,見解也很深刻,例如在《漫談山水畫》中他就寫道:“毛主席的詩句,也是意境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寫景,每一字都是說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達了人的思想感情。”而且“毛澤東詩意畫”也不是一個個別現象,其他的藝術家如傅抱石等也有許多這方面的作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們說李可染在畫《萬山紅遍》時對於毛澤東詩詞有著比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這應該不是沒有根據的。

或許我們今天看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和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有趣之處就在於種種的巧合與默契。如果說在紅色年代看《萬山紅遍》感受到的是其中的革命熱情,今天再看這件作品,更能感受到作品背後有血有肉的情感。

(作者:周蓉,系北京畫院助理研究員)

相信此時的李可染更能體會詞人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背後的複雜心情——在別人看來李可染是人生贏家,然而出身貧寒、日夜辛勞,又因為自己的才華遭人言語,李可染的心境與1925年的毛澤東如出一轍。

《萬山紅遍》共有7個版本,第一次和第二次創作是1962年、1963年於廣東從化翠溪賓舍養病時完成的,其中1963年創作的《萬山紅遍》後來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而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處創作室中一共創作了五幅尺幅不等、各有不同的《萬山紅遍》,其中有兩張比較大,這兩張較大的《萬山紅遍》中就有一張藏於北京畫院。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這五幅作品精確的創作時間,但是通過題跋可以知道至少有三張是創作於《評價作品要恰如其分》這篇文章之後,例如北京畫院的這張上有題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可染。”另一張流于海外,曾在香港《名家翰墨》第26期第47頁發表,題跋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可染。”而最後一張更是李可染應榮寶齋之邀,為新中國成立15周年國慶又畫了一大幅,此幅右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建國十五周年大慶,可染寫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

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創作《萬山紅遍》?學界有著不同的解釋,比較多的解釋是這些作品雖然相似,但其實是藝術家對同一題材同一範式的不斷調整和完善;也有學者指出,因為畫家正好在這一時期從故宮得到了半斤乾隆朱砂。

《沁園春·長沙》作為毛澤東早期詩詞的代表篇章,一經發表就傳頌於社會各界,實際上這也不是李可染第一次以毛澤東的詩詞為創作題材,從早期的《六盤山》開始,這一創作主題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李可染還在許多文章中談及毛澤東的詩詞,見解也很深刻,例如在《漫談山水畫》中他就寫道:“毛主席的詩句,也是意境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寫景,每一字都是說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達了人的思想感情。”而且“毛澤東詩意畫”也不是一個個別現象,其他的藝術家如傅抱石等也有許多這方面的作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們說李可染在畫《萬山紅遍》時對於毛澤東詩詞有著比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這應該不是沒有根據的。

或許我們今天看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和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有趣之處就在於種種的巧合與默契。如果說在紅色年代看《萬山紅遍》感受到的是其中的革命熱情,今天再看這件作品,更能感受到作品背後有血有肉的情感。

(作者:周蓉,系北京畫院助理研究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