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徐匯區瓷器回用途

禮器 古代貴族在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宴享和婚冠等活動總舉行禮儀所用的器皿, 叫做禮器, 亦稱彝器、尊彝、即青銅器中的鼎、簋、觚、豆、鬲、尊、鐘、鎛等。

禮器是殷商時代的建邦立國重器、統治權力的象徵、和“明上下、劣等別”的禮治工具。 在某種程度上, 甚至成為禮制的體現, 即所謂“藏禮於器”。

到了春秋時期, 由於“禮崩樂壞”,禮器便逐漸失去了這種作用;而秦漢之後, 除了在形式上對舊器有所保留外, 大體上已經消滅了。 因此考古學上說的禮器, 主要是指商周時代;秦漢時期的器物是很少的。

禮器原為青銅所制, 漢以後, 特別是銅的禁用, 瓷器便代替了銅的功能。 直到清代, 一些瓷窯還在仿製各種古禮器, 但其功能已經完全不同於古代了。

祭器 專供祭祀用的器皿, 不是日常生活用瓷。 古祭器是用青銅製造的, “陶器即盛, 乃充其類而為之, 又雜以後代之制, 故種類亦多。

”(朱琰:《陶說》)這說明瓷制祭器並不完全同于古祭器。 明洪武二年規定:“祭器皆用瓷”, 因此明代祭器的燒造量大, 製作也精。 器型有毛血盤、大羹盤、和羹盤、豆盤、大尊、犧尊、酒盅、爵、碟等等。

禦器 供宮廷使用的瓷器稱禦器。 所謂“宮廷使用”, 包括宮廷日常生活、陳設之用, 和對內、對外的賞賜、饋贈以及交換之用。 因此, 需要量極大。 明洪武年間, 朝廷在景德鎮設禦器廠, 專事禦器生產。 初時有窯二十座, 宣德時增至五十八座。 清王朝繼續控制禦器廠, 燒制大量禦器。

由於禦器廠集中了優秀制瓷工匠, 有“不計工本”的燒制仿古瓷和創制新產品(《江西大志·陶書》說:每歲造, 為費累钜萬“, 往往要江西“竭一省之力以供禦”。 每件瓷器的耗費, 以和當時得銀器價物相等),

因此, 這種禦器, 可以代表當代制瓷工藝的最高水準。

明器 仿照實物製成的殉葬品, 叫做明器, 也稱冥器、盟器, 如瓷俑、器物, 房屋、亭閣, 動物模型之類。 明器只供殉葬, 而不能實用。 《禮記·檀弓》篇說:“夫明器, 鬼器也。 ”自秦漢至隋唐, 殉葬用明器之風甚盛。 隨著瓷器生產的發展, 特別是三國兩晉期間, 明器多用瓷器做成, 如穀倉、礱、磨、臼、杵、灶、米篩、豬欄、羊圈、雞籠、瓷俑等等。 宋代以後, 紙制明器逐漸流行, 陶瓷明器漸少。 宋趙彥衛說:“古之明器, 神明之器也。 今以紙為之, 謂之冥器。 ”明清的墓葬, 除了少數尚有錫、鉛製作的明器外, 很少見到瓷制的明器了。

桌器 即筵具, 筵席所用器皿, 包括酒具和餐具。 筵具以整套計算, 每套的瓷色一致,

紋飾相同。 桌器成套是從五代時開始的。 到明嘉靖、隆慶、萬曆期間, 又再次盛行起來。 隆慶時桌器每桌有二十七件的、六十一件的, 包括酒碟、果碟、菜碟、酒盞、渣鬥、醋注等等。

溺器 俗稱夜壺, 即古代的虎子。 東漢時期出現造型生動的釉陶虎子。 三國兩晉時的虎子, 多為青瓷製品。 東吳時虎子的典型器型為:體似橫繭, 提梁塑成弓背虎形, 虎頭與器頸口相聯, 四足俯於腹下。 吳末西晉時虎子在頸口部塑出虎頭, 腰部軟束, 前兩側刻劃飛翼, 前後腿部鼓凸, 腹下蹲伏四足, 虎口常作45度上仰, 虎形逼真。 西晉時還出現圓球腹平底無裝飾的虎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