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隴原非遺」古老神秘的岷縣巴當舞

巴當舞藏語稱“莎木春”, 意為在廣闊的空地上所跳的舞蹈。 巴當舞是一種以說唱古羌語(部分衍化為藏語)為主的古老舞蹈, 流傳於甘肅東南部定西市岷縣一帶。

之所以稱“巴當舞”, 是因舞蹈過程中所用的道具藏語名為“巴當”, 即敲打皮子之意。 巴當舞是一種宗教祭祀歌舞, 主要目的是祈禱山神保佑地方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

“巴當舞”源于古羌人的“祭山會”, 是先民們祭祀神靈最原始、最尊貴的禮儀。 定西岷縣自古就是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聚居區。 至今, 這裡還生活著漢族、回族、藏族以及、東鄉、撒拉、土、裕固、滿族和彝族等。 岷縣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極其深厚, 至今還流傳的古老民間集體舞——“巴當舞”, 就是漢族群眾繼承、創新古羌族文化的成果, 是羌、藏、漢各族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

“巴當舞”作為一個古老民族神秘而奇特的文化影像並沒有因為古羌族的退去而消失,

反而在人們長期的勞動實踐活動中展現出歷久深沉的的文化內蘊。 “文化既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巴當舞”這種滿含古羌族文化特徵的古老文化, 在歷史蛻變中愈發深邃、愈見神奇了。

巴當舞的核心道具稱為“巴當”,

用羊皮或鹿皮幔制而成, 其形狀為圓形, 直徑大約10—15釐米, 木柄長約50—60釐米, 兩邊有布制的耳錘, 手拿木柄轉動會發出叮叮噹當的響聲。 據老人傳說, 巴當舞的歷史十分久遠, 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跳已經很難說清, 史書上也沒有記載。 巴當舞唱詞沒有正式的版本, 都是手抄本, 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 在舞蹈的傳承人—春巴中代代傳承。

“巴當舞”的過程大致由“安場”、“敬山神”、“扯節勒”三部分組成。

”安場”是“巴當舞”的第一部分, 村裡的男子在“春巴”(春巴即領舞者, 春巴的角色相對比較穩定, 春巴新上任時要接受嚴格的藏文《巴當舞曲譜》的學習, 《巴當舞曲譜》由春巴保存。 )的帶領下, 手搖長柄“巴當鼓”, 口唱古羌語舞曲, 腳踏各種舞步, 列隊開始盡情的舞、盡情的唱。

在此階段, 最常見的舞步有直腳步、春巴洋、春巴洋撒、難直洋撒、雄巴、難個兒麻灘、澳洋洋、古艾、撒艾等。 一種步法、一種唱腔, 場面莊嚴、熱烈, 充滿神秘色彩。

安場之後是“敬山神”。 “敬山神”是“巴當舞”中最主要的部分, 在這個階段, “春巴”點燃大火,

引領舞者開始“拜五方”, 然後在新立的秋千下盡情舞蹈。 “敬山神”步法與“安場”又有不同, 主要有澳乃洋撒、澳達、沙母洋、澳呦呦等。 “巴當舞”的步法沿襲了唐宋時期的“踏歌”, 舞蹈表演節奏明快、鏗鏘有力, 具有很強的審美感;唱腔原始古老, 歌聲悠揚婉轉, 富有很強的抒情趣味, 是當地羌、藏、漢各族群眾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真摯感情的集中表現。

敬山神結束後是“扯節勒”,這是“巴當舞”的第三部分。所有舞蹈者開始吃飯、喝酒、品茶,集體進行藏語大合唱。同時,他們還合唱酒麴、茶曲,圍觀的群眾也參與其中,或拍手、或歌唱,藏漢語混雜,氣勢磅礴,非常壯觀。

在古代,“巴當”是神靈之物,非常高貴,每年只在春節期間舞蹈時用,其餘時間懸掛於牆壁,不得隨意敲動,否則會驚動神靈,降禍於人間。在“巴當舞”中,最關鍵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經過專門訓練的領舞者,他們是這種古老文化的繼承者、傳承者與教導者,一個寨子選一個,代代相傳。“春巴”是“巴當舞”的核心,上任都前要接受嚴格的藏文《巴當舞曲》與步法的訓練。搞好訓練“春巴”是春巴的重要職責,每年從臘月日開始,“春巴”將本寨子各家各戶的男子召集起來進行分工,分別教給舞步、敲打“巴當”的技巧以及部分唱詞,對進行“巴當舞”進行排練,從此,一年一度的盛大慶典活動就此拉開了序幕。

每年從正月初六開始,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為了慶祝春節這個最隆重的節日舉行全村村民大聯歡,他們在打麥場上,生起篝火,手拿巴當載歌載舞,一到晚上,上百人圍著篝火跳起粗獷豪放的巴當集體舞,其場面莊嚴、熱烈,充滿了神秘色彩。

2004年,定西市百花演藝有限公司將這一古老民間舞蹈搬上舞臺,參加全省特色文化大省節目調演,引起反響。

2005年,《巴當舞》參加全省春節聯歡晚會,受到好評;此後,《巴當舞》亮相各類文藝演出活動,深受觀眾喜愛。

2011年5月,“巴當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9月,《巴當舞》作為我省唯一參賽劇碼參加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活動,以極具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和充滿陽剛之氣的節奏美、旋律美,以及獨特的地域風格、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舞臺表演,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巴當舞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是勞動人民長期勞動智慧的結晶,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它不但保留了極其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而且富有舞蹈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充滿了陽剛之氣。同時,巴當舞也是藏漢羌民族團結和睦的象徵。

敬山神結束後是“扯節勒”,這是“巴當舞”的第三部分。所有舞蹈者開始吃飯、喝酒、品茶,集體進行藏語大合唱。同時,他們還合唱酒麴、茶曲,圍觀的群眾也參與其中,或拍手、或歌唱,藏漢語混雜,氣勢磅礴,非常壯觀。

在古代,“巴當”是神靈之物,非常高貴,每年只在春節期間舞蹈時用,其餘時間懸掛於牆壁,不得隨意敲動,否則會驚動神靈,降禍於人間。在“巴當舞”中,最關鍵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經過專門訓練的領舞者,他們是這種古老文化的繼承者、傳承者與教導者,一個寨子選一個,代代相傳。“春巴”是“巴當舞”的核心,上任都前要接受嚴格的藏文《巴當舞曲》與步法的訓練。搞好訓練“春巴”是春巴的重要職責,每年從臘月日開始,“春巴”將本寨子各家各戶的男子召集起來進行分工,分別教給舞步、敲打“巴當”的技巧以及部分唱詞,對進行“巴當舞”進行排練,從此,一年一度的盛大慶典活動就此拉開了序幕。

每年從正月初六開始,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為了慶祝春節這個最隆重的節日舉行全村村民大聯歡,他們在打麥場上,生起篝火,手拿巴當載歌載舞,一到晚上,上百人圍著篝火跳起粗獷豪放的巴當集體舞,其場面莊嚴、熱烈,充滿了神秘色彩。

2004年,定西市百花演藝有限公司將這一古老民間舞蹈搬上舞臺,參加全省特色文化大省節目調演,引起反響。

2005年,《巴當舞》參加全省春節聯歡晚會,受到好評;此後,《巴當舞》亮相各類文藝演出活動,深受觀眾喜愛。

2011年5月,“巴當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9月,《巴當舞》作為我省唯一參賽劇碼參加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活動,以極具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和充滿陽剛之氣的節奏美、旋律美,以及獨特的地域風格、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舞臺表演,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巴當舞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是勞動人民長期勞動智慧的結晶,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它不但保留了極其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而且富有舞蹈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充滿了陽剛之氣。同時,巴當舞也是藏漢羌民族團結和睦的象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