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隱忍與信仰:浮雕下的教皇新堡,九代教皇的流離之路

若比海外知名度, 教皇新堡或許不及波爾多、勃艮第兩大代表性法國產區百分之一的風頭勁兒, 但在不缺故事不差人物的法國葡萄酒歷史長圖裡它的傳奇不輸二家。

當你得到一瓶教皇新堡(Châteauneuf-du-pape)的葡萄酒, 大概會發現其區別於其它產區最“顯眼”的標誌之一就是瓶身上精緻的“交叉鑰匙和教皇三重冠”的浮雕圖, 除了華美莊重的視覺享受, 你還能從中悟讀出多少特別?

被頌為羅納河谷(Vallée du Rhône)王者之一的教皇新堡, 僅以子產區的身份就收割了羅納河谷一半光芒。 提起那兒的葡萄酒, 飛入腦海的是遍佈產區的鵝卵石田、也是擠滿13個葡萄品種的種植園、或者是乾旱卻不可或缺的密史脫拉風(Mistral)…… 但它還有一個隱藏的威名“教皇的葡萄酒”!

“無標”的教皇新堡, 裸瓶都氣場全開

教皇新堡:一代“聖酒”

舊世界裡, 教會人士從來都是出了名的釀酒先驅, 而“Châteauneuf-du-pape”這個名字,

自初始就撰入了天主教的引文。 在法國阿維尼翁(Avignon)以北不到20公里的位置便是著名的酒鄉, 教皇新堡村莊。 阿維尼翁, 南法沃克呂茲(Vaucluse)省首府, 別名“教皇之城(Cité des papes)”, 它曾是法國歷史上九代教皇的教廷所在地——這座城的興衰寫盡了教皇的歷史, 教皇的歷史編織了此地的葡萄酒故事:歷代教皇們雖貧于政績建樹, 卻在村莊裡深埋下葡萄酒的種子, 代代傳承開出靈魂之花, 成就了法國聲名顯赫的一代聖酒:教皇新堡。

教皇新堡產區的葡萄酒歷史可以上溯至羅馬人占統高盧時期, 相關的史料記載最早出現於1157年:當時駐守于此地的阿維尼翁主教Geoffroy就已閒不住地在其村裡的領地上培育了一小園子葡萄樹。 但這裡葡萄酒故事的正式開篇卻夾雜在14世紀那段皇權與教權抗衡紛爭的過往硝煙裡。

瞭解歐洲歷史的人會知道, 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裡, 歐洲最具話語權的中心人物並不是世俗君王, 而是教會教皇, 君王充其量是幕前的掛帥, 權利的落點來自幕後的教皇。

中世紀的歐洲,

葡萄酒已成為重要的消耗品

為何教皇“組團”到此?

都說亂世出英豪, 放在教皇新堡身上還得加上“亂世出美酒”。 十字軍東征時期, 是歐陸史上教會發展最為興盛的日子, 但物極必反, 盛極必衰, 社會利益分化的失衡導致政教關係日益緊張。 當時在法國, 素有“美男子”之名, 以鐵血強硬著稱的卡佩王朝國王腓力四世(Philippe IV)致力於集中皇權“政教分離”, 他沒收了法國教會財產並且強征十一稅, 一度與羅馬教廷產生嚴重分歧……

1309年, 腓力四世出兵將當時的羅馬教皇綁到法國, 拉其下位同時軟禁于南法的阿維尼翁小鎮, 並迅速扶植“自己人”波爾多大主教Bertrand de Got在法國里昂加冕上任, 這位法國籍的第一位阿維尼翁新教皇就是歷史上的克萊蒙五世(Clément V,

1305-1314)——作為傀儡教皇的他一直無緣梵蒂岡, 留駐阿維尼翁, 不過這一“禁足”卻柳暗花明地讓當地的葡萄酒業蓬勃起來。

陳列在阿維尼翁教皇宮內的9位教皇肖像, 上排右一:克萊蒙五世

自克萊蒙五世開始, 教皇一職持續由法國的“傀儡”擔任, 從此展開了百年的法國皇室與羅馬教廷的分庭抗禮, 這一時期史稱“阿維尼翁之囚”。曾經神權至上的教會勢力在世俗君王的強壓下逐漸由盛轉衰。

出身著名酒鄉波爾多的克萊蒙五世,作為當地的大主教,曾于1300年前後在波爾多城西南面的佩薩克(Pessac)地區播種了一塊葡萄園,這塊出自“教皇”之手的園子就是如今坐陣格拉夫列級酒莊的克萊蒙教皇酒莊(Château Pape Clément)的前身,自然也不難理解其教皇之名的由來。

克萊蒙教皇酒莊(Château Pape Clément)

就在這位教皇的里昂加冕之路上,隨行的還有20桶(1酒桶=218升)葡萄酒,作為給當時英王的贈禮——教皇對葡萄酒的依戀可見一斑,搬家都要背走啊!之後,“克萊蒙五世”停留在了位於沃克呂茲境內的忘度峰(Mont Ventoux,屬阿爾卑斯山系)腳下,並開種了此地區最早的一塊教皇簽名的葡萄園。儘管當時當地的葡萄酒還無法與北部勃艮第公國的佳釀相提並論,但教皇更上心的是在質樸的葡萄園勞作中“遠離凡塵”,慰藉傀儡生活的鬱抑寡歡。

從Beaumes-de-Venise產區遠眺忘度峰

讓二十二世:“教皇新堡之父”

相較克萊蒙五世,他的繼承者讓二十二世(Jean XXII,1316-1334)對葡萄酒的鍾愛是有過之無不及,也是在他執位期間,當地的葡萄酒生產得到了真正的推動。出身“黑酒”產區卡奧爾(Cahors)的Jacques Duèze,作為波爾圖(Porto)的前任紅衣主教為剛起步不久的教皇新堡產區“招兵買馬”了一批來自卡奧爾的酒農,在他們的加入下,到1328年,此地教皇名下的葡萄園面積達到8公頃。“讓二十二世”也正式將這裡的葡萄酒上升並確立為“教皇的葡萄酒(Vin du pape)”特貢于教廷,常年侍飲于教皇的各大餐桌。

卡奧爾瑪律貝克(Malbec)“黑酒”

這些特貢葡萄酒的年需求量每年都在持續更新,直到“觸頂”3000升的定量。而一系列與教皇相關的宴請也在不斷產生新的葡萄酒消耗——到訪阿維尼翁的外國使節們紛紛成為此地葡萄酒的忠實簇擁者,並將他們的“偏好”帶回了自己的國家。不久,這裡的酒桶逐漸流入義大利、德國以及英國……

當時,還在使用“Châteauneuf-Calcernier”名字的新教皇堡村莊成為教廷的避暑勝地,“讓二十二世”隨即在此主持修築了教皇的夏宮。

英國葡萄酒雜誌《醇鑒(Decanter)》的葡萄酒專家John Livingstone-Learmonth指出:18世紀,溯遊而上出口到法國北部地方的“教皇新堡葡萄酒”只是簡單地被稱作阿維尼翁的葡萄酒(Vin d’Avignon),直到19世紀早期才以Chateauneuf-du-Pape-Calcernier之名在市面流通。

1352年冬的新教皇選舉宴會(Grand Tinel)教皇宮主宴會廳可同時接待400人次

繼任教皇:不務正業=不愛美酒

第三任教皇Jacques Fournier,名號本篤十二世(Benoît XII,1334-1342)為人嚴肅刻板,在他的餐桌上只允許出現產自羅納河(Rhône)右岸的葡萄酒。另外,本篤十二世於1335年著手起建了著名的阿維尼翁教皇宮(le Palais des Papes à Avignon)的東北宮,史稱“舊宮(le Palais Vieux)”。

第四任教皇Pierre Roger,名號克萊蒙六世(Clément VI,1342-1352)曾為自己的繼任加冕慶典準備了15桶來自朗格多克與普羅旺斯的麝香葡萄(Muscat)酒,以及24桶來自伯恩丘(Côte de Beaune)和聖-布桑(Saint-Pourçain)的佳釀。克萊蒙六世擴建了阿維尼翁教皇宮的西南宮,史稱“新宮(le Palais Neuf)”。

阿維尼翁教皇宮分“新舊”兩宮,經兩代教皇之手,前後花費20年落成,成為中世紀整個歐洲大陸上建築體最大的哥特式宮殿,歷史上總共有六次教皇選舉是在這個宮殿內進行。1995年,其被收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是今天法國最受歡迎的十大古跡之一。

阿維尼翁教皇宮遠景

第五任教皇Étienne Aubert,名號英諾森六世(Innocent VI,1352-1362)改定了當時一個教會迎神儀式的日期,只為保護一片地處阿維尼翁城入口處,位於Montfavet小鎮上的葡萄園,頗有“不愛社稷,愛美酒”的作風。為了贖救一位在百年戰爭期間被囚困于呂貝隆(Luberon,屬阿爾卑斯山系)山下的門徒,他抵賠了劫兵54 Saumée(法國舊計量單位,1 Saumée = 110升)的葡萄酒作為換人條件。而對於葡萄酒,不論白紅,只要是教皇新堡本地產的佳釀都是英諾森六世的最愛。

“返鄉”教皇:帶上酒瓶回羅馬

第六任教皇Guillaume de Grimoard,名號烏爾班五世(Urbain V,1362-1370),其一心所望就是將教廷遷回羅馬。他的追隨者之一,當時熙篤會(Cîteaux,今位於勃艮第金丘地區。中世紀,在勃艮第以國王、貴族和教會三分天下的葡萄酒業,熙篤會在其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修道院長Jean de Bussières曾不斷將伏舊園(Clos Vougeot,今勃艮第夜丘特級園)的佳釀“引薦”來阿維尼翁。不過也有一些教會人士拒絕回羅馬,原因是不想失去他們心愛的葡萄酒,比如伯恩丘的教士們。雖然,回羅馬之路並不平順,但烏爾班五世卻在葡萄酒世界裡開闢了新的沃土——為當地種下了最早的麝香葡萄(Muscat)。

為了能與美酒一齊順利回到羅馬,烏爾班五世與當時的威尼斯共和國總督Marco Cornaro達成協議:凡教皇的葡萄酒可在威尼斯境內的所有城門免費任意通關——當時有兩百隻“雙耳甕”(20只雙耳甕大約能裝12桶葡萄酒)的葡萄酒在義大利安科納(Ancône)等待入境。在教皇回到羅馬的三年間(1367-1369年),來自伯恩丘的葡萄酒不斷供給於羅馬教廷。

雙耳甕:古代歐洲地中海流域商品運輸使用最廣的容器

第七任教皇Pierre Roger de Beaufort,名號格列高利十一世(Grégoire XI,1370-1378)是第四任阿維尼翁教皇克萊蒙六世的侄子。這位教皇把教廷從法國阿維尼翁遷回義大利羅馬。他的“回歸”填滿了梵蒂岡教廷的酒窖,其作為美酒的“最高守護者”直至去世。格列高利十一世生前酷愛普羅旺斯的葡萄酒,而其遷抵羅馬的迅速離世成為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教會大分裂”的開端。

末代教皇:最不能忘是酒

第八任教皇Robert de Genève,名號克萊蒙七世(Clément VII,1378-1394)偏愛教皇新堡本地產的葡萄酒。他曾因一位產區的酒農拖欠上貢22 Saumée的麝香葡萄酒,處罰其在來年的收成季交出雙倍的淺紅葡萄酒(Vin Clairet)。

淺紅葡萄酒(Vin clairet)

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裡十一世由阿維尼翁回到羅馬,次年3月駕崩後,樞機團選了義大利人Bartolomeo Prignano作為新教皇…… 法國王室當然不滿意,途中跳出 13位樞機(其中大部分是法國人)宣佈選舉無效,並重新推選法國人Robert de Genève作為對立教皇,留居阿維尼翁。意法教皇分別在各自世俗君王的支持下,雙雙以正統自居,形成長達40年之久對峙局面 ,歐史稱為“教會大分裂”時期。

第九任教皇Pedro de Luna,名號本篤十三世(Benoît XIII,1394-1423)是位克萊拉(Claira,法國東比利牛斯省小鎮)麝香葡萄酒的狂熱愛好者。作為教會分裂時期的犧牲品,他禁困於阿維尼翁的教皇宮,期間更遭受兩次來自異教徒的圍攻,終於在1403年逃離阿維尼翁,投奔到他最後一位信徒,阿拉貢(中世紀的西班牙王國)王的籬下。而教廷為了保救那些無主可依的酒瓶,於1414年將大量來自Beaumes-de-Venise(羅納河谷產區)地區的生產麝香葡萄酒的酒農忍痛割離旗下。

Beaumes-de-Venise麝香葡萄自然甜酒

本篤十三世是阿維尼翁歷史上最後一位教皇,他的離去標誌著長達百年的阿維尼翁教皇時代正式退出歐洲歷史的舞臺。

結語:致“教皇們的新堡”

這是一瓶“隱忍”的酒,一瓶“信仰”的酒:奉上帝之恩施善,借上帝之名作惡,人類在歷史的不斷輪回中接受洗禮,個中滋味流浪在每一次的品酌之沿。如若,陽光、雨水、風和土組成了美酒的味道;那麼,人與人的故事則書寫了它的風骨。也許很難具體話清一個產區的“經歷”到底會對那裡的葡萄酒產生怎樣的影響,因“喝”不出來,但盼知道的人能感知二三——別以為酒不會說話,其實無聲勝有聲。

改天和朋友聊“教皇的故事”記得開瓶教皇新堡

文 | 吳曉穎

想要瞭解更多葡萄酒知識,就快來關注我們吧~

快去各大應用市場下載我們的APP【論酒】,與數十萬葡萄酒愛好者一起發現美酒,分享微醺的樂趣~

這一時期史稱“阿維尼翁之囚”。曾經神權至上的教會勢力在世俗君王的強壓下逐漸由盛轉衰。

出身著名酒鄉波爾多的克萊蒙五世,作為當地的大主教,曾于1300年前後在波爾多城西南面的佩薩克(Pessac)地區播種了一塊葡萄園,這塊出自“教皇”之手的園子就是如今坐陣格拉夫列級酒莊的克萊蒙教皇酒莊(Château Pape Clément)的前身,自然也不難理解其教皇之名的由來。

克萊蒙教皇酒莊(Château Pape Clément)

就在這位教皇的里昂加冕之路上,隨行的還有20桶(1酒桶=218升)葡萄酒,作為給當時英王的贈禮——教皇對葡萄酒的依戀可見一斑,搬家都要背走啊!之後,“克萊蒙五世”停留在了位於沃克呂茲境內的忘度峰(Mont Ventoux,屬阿爾卑斯山系)腳下,並開種了此地區最早的一塊教皇簽名的葡萄園。儘管當時當地的葡萄酒還無法與北部勃艮第公國的佳釀相提並論,但教皇更上心的是在質樸的葡萄園勞作中“遠離凡塵”,慰藉傀儡生活的鬱抑寡歡。

從Beaumes-de-Venise產區遠眺忘度峰

讓二十二世:“教皇新堡之父”

相較克萊蒙五世,他的繼承者讓二十二世(Jean XXII,1316-1334)對葡萄酒的鍾愛是有過之無不及,也是在他執位期間,當地的葡萄酒生產得到了真正的推動。出身“黑酒”產區卡奧爾(Cahors)的Jacques Duèze,作為波爾圖(Porto)的前任紅衣主教為剛起步不久的教皇新堡產區“招兵買馬”了一批來自卡奧爾的酒農,在他們的加入下,到1328年,此地教皇名下的葡萄園面積達到8公頃。“讓二十二世”也正式將這裡的葡萄酒上升並確立為“教皇的葡萄酒(Vin du pape)”特貢于教廷,常年侍飲于教皇的各大餐桌。

卡奧爾瑪律貝克(Malbec)“黑酒”

這些特貢葡萄酒的年需求量每年都在持續更新,直到“觸頂”3000升的定量。而一系列與教皇相關的宴請也在不斷產生新的葡萄酒消耗——到訪阿維尼翁的外國使節們紛紛成為此地葡萄酒的忠實簇擁者,並將他們的“偏好”帶回了自己的國家。不久,這裡的酒桶逐漸流入義大利、德國以及英國……

當時,還在使用“Châteauneuf-Calcernier”名字的新教皇堡村莊成為教廷的避暑勝地,“讓二十二世”隨即在此主持修築了教皇的夏宮。

英國葡萄酒雜誌《醇鑒(Decanter)》的葡萄酒專家John Livingstone-Learmonth指出:18世紀,溯遊而上出口到法國北部地方的“教皇新堡葡萄酒”只是簡單地被稱作阿維尼翁的葡萄酒(Vin d’Avignon),直到19世紀早期才以Chateauneuf-du-Pape-Calcernier之名在市面流通。

1352年冬的新教皇選舉宴會(Grand Tinel)教皇宮主宴會廳可同時接待400人次

繼任教皇:不務正業=不愛美酒

第三任教皇Jacques Fournier,名號本篤十二世(Benoît XII,1334-1342)為人嚴肅刻板,在他的餐桌上只允許出現產自羅納河(Rhône)右岸的葡萄酒。另外,本篤十二世於1335年著手起建了著名的阿維尼翁教皇宮(le Palais des Papes à Avignon)的東北宮,史稱“舊宮(le Palais Vieux)”。

第四任教皇Pierre Roger,名號克萊蒙六世(Clément VI,1342-1352)曾為自己的繼任加冕慶典準備了15桶來自朗格多克與普羅旺斯的麝香葡萄(Muscat)酒,以及24桶來自伯恩丘(Côte de Beaune)和聖-布桑(Saint-Pourçain)的佳釀。克萊蒙六世擴建了阿維尼翁教皇宮的西南宮,史稱“新宮(le Palais Neuf)”。

阿維尼翁教皇宮分“新舊”兩宮,經兩代教皇之手,前後花費20年落成,成為中世紀整個歐洲大陸上建築體最大的哥特式宮殿,歷史上總共有六次教皇選舉是在這個宮殿內進行。1995年,其被收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是今天法國最受歡迎的十大古跡之一。

阿維尼翁教皇宮遠景

第五任教皇Étienne Aubert,名號英諾森六世(Innocent VI,1352-1362)改定了當時一個教會迎神儀式的日期,只為保護一片地處阿維尼翁城入口處,位於Montfavet小鎮上的葡萄園,頗有“不愛社稷,愛美酒”的作風。為了贖救一位在百年戰爭期間被囚困于呂貝隆(Luberon,屬阿爾卑斯山系)山下的門徒,他抵賠了劫兵54 Saumée(法國舊計量單位,1 Saumée = 110升)的葡萄酒作為換人條件。而對於葡萄酒,不論白紅,只要是教皇新堡本地產的佳釀都是英諾森六世的最愛。

“返鄉”教皇:帶上酒瓶回羅馬

第六任教皇Guillaume de Grimoard,名號烏爾班五世(Urbain V,1362-1370),其一心所望就是將教廷遷回羅馬。他的追隨者之一,當時熙篤會(Cîteaux,今位於勃艮第金丘地區。中世紀,在勃艮第以國王、貴族和教會三分天下的葡萄酒業,熙篤會在其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修道院長Jean de Bussières曾不斷將伏舊園(Clos Vougeot,今勃艮第夜丘特級園)的佳釀“引薦”來阿維尼翁。不過也有一些教會人士拒絕回羅馬,原因是不想失去他們心愛的葡萄酒,比如伯恩丘的教士們。雖然,回羅馬之路並不平順,但烏爾班五世卻在葡萄酒世界裡開闢了新的沃土——為當地種下了最早的麝香葡萄(Muscat)。

為了能與美酒一齊順利回到羅馬,烏爾班五世與當時的威尼斯共和國總督Marco Cornaro達成協議:凡教皇的葡萄酒可在威尼斯境內的所有城門免費任意通關——當時有兩百隻“雙耳甕”(20只雙耳甕大約能裝12桶葡萄酒)的葡萄酒在義大利安科納(Ancône)等待入境。在教皇回到羅馬的三年間(1367-1369年),來自伯恩丘的葡萄酒不斷供給於羅馬教廷。

雙耳甕:古代歐洲地中海流域商品運輸使用最廣的容器

第七任教皇Pierre Roger de Beaufort,名號格列高利十一世(Grégoire XI,1370-1378)是第四任阿維尼翁教皇克萊蒙六世的侄子。這位教皇把教廷從法國阿維尼翁遷回義大利羅馬。他的“回歸”填滿了梵蒂岡教廷的酒窖,其作為美酒的“最高守護者”直至去世。格列高利十一世生前酷愛普羅旺斯的葡萄酒,而其遷抵羅馬的迅速離世成為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教會大分裂”的開端。

末代教皇:最不能忘是酒

第八任教皇Robert de Genève,名號克萊蒙七世(Clément VII,1378-1394)偏愛教皇新堡本地產的葡萄酒。他曾因一位產區的酒農拖欠上貢22 Saumée的麝香葡萄酒,處罰其在來年的收成季交出雙倍的淺紅葡萄酒(Vin Clairet)。

淺紅葡萄酒(Vin clairet)

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裡十一世由阿維尼翁回到羅馬,次年3月駕崩後,樞機團選了義大利人Bartolomeo Prignano作為新教皇…… 法國王室當然不滿意,途中跳出 13位樞機(其中大部分是法國人)宣佈選舉無效,並重新推選法國人Robert de Genève作為對立教皇,留居阿維尼翁。意法教皇分別在各自世俗君王的支持下,雙雙以正統自居,形成長達40年之久對峙局面 ,歐史稱為“教會大分裂”時期。

第九任教皇Pedro de Luna,名號本篤十三世(Benoît XIII,1394-1423)是位克萊拉(Claira,法國東比利牛斯省小鎮)麝香葡萄酒的狂熱愛好者。作為教會分裂時期的犧牲品,他禁困於阿維尼翁的教皇宮,期間更遭受兩次來自異教徒的圍攻,終於在1403年逃離阿維尼翁,投奔到他最後一位信徒,阿拉貢(中世紀的西班牙王國)王的籬下。而教廷為了保救那些無主可依的酒瓶,於1414年將大量來自Beaumes-de-Venise(羅納河谷產區)地區的生產麝香葡萄酒的酒農忍痛割離旗下。

Beaumes-de-Venise麝香葡萄自然甜酒

本篤十三世是阿維尼翁歷史上最後一位教皇,他的離去標誌著長達百年的阿維尼翁教皇時代正式退出歐洲歷史的舞臺。

結語:致“教皇們的新堡”

這是一瓶“隱忍”的酒,一瓶“信仰”的酒:奉上帝之恩施善,借上帝之名作惡,人類在歷史的不斷輪回中接受洗禮,個中滋味流浪在每一次的品酌之沿。如若,陽光、雨水、風和土組成了美酒的味道;那麼,人與人的故事則書寫了它的風骨。也許很難具體話清一個產區的“經歷”到底會對那裡的葡萄酒產生怎樣的影響,因“喝”不出來,但盼知道的人能感知二三——別以為酒不會說話,其實無聲勝有聲。

改天和朋友聊“教皇的故事”記得開瓶教皇新堡

文 | 吳曉穎

想要瞭解更多葡萄酒知識,就快來關注我們吧~

快去各大應用市場下載我們的APP【論酒】,與數十萬葡萄酒愛好者一起發現美酒,分享微醺的樂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