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來自社交恐懼者的獨立電影,題材雖小眾,票房卻大眾!

大家好。 今天小天使不聊韓劇不磕愛豆, 來正正經經地安利一部韓國獨立電影——《社交恐懼症》。

這不是一部小眾的電影, 也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 但作為導演洪錫宰的首部長篇, 《社交恐懼症》在上映三天觀影人數便突破11萬人次, 十一天累計觀影人數便達到22萬5594人, 超越了電影《韓公主》的獨立電影票房記錄。

尤其是雖然距電影首映已超過三年, 《社交恐懼症》在飛速發展光怪陸離的今天看來依舊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 所以槍斃或坐監的。 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 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 這才終於犯了罪。

——魯迅

正在準備員警考試的智勇和永民參加了一場SNS上組織的“魔女狩獵”活動, 通過人肉搜索追查到了在網上惡性留言女孩的真實身份, 並用即時網路直播的方式前往女孩(閔荷英)家中, 卻沒想到當眾人趕到時, 女孩已經死在了家裡, 而且不知道是自殺還是他殺。 智勇受到懷疑, 前途不明, 參與“魔女狩獵”活動的幾個年輕人也不得不開始追查事件背後的真相。

現殺幫成員合影

可以說, “現殺幫”們“追查兇手”的過程, 是我們瞭解撕*大大閔荷英的過程, 也是影片人物收因結果的過程。

審判別人還是審視自己

網路中的貝卡(閔荷英網名之一)像一個鬥士, 一手黑歷史大猛料, 一手冰冷兇惡的言辭, 贏下了一場又一場硬戰;現實生活中的閔荷英像一個孤俠, 博聞強識獨往獨來, 批判眼光獨到卻尊己卑人;

這樣孤僻冷傲的形象雖常有, 如此偏激卻實屬罕見, 也難怪智勇一直聲稱無法理解閔荷英之人之言行了。

然而敲擊鍵盤進行辱駡與恐嚇,實在不需要你是如何一個窮凶極惡的反社會傾向障礙患者,尤其是當“公理”“正義”同你站在一邊。

一點點的圍觀,一點點的同感,一點點的憤怒,足以讓人戴上提供安全感的虛擬面具,提起審判的機槍,隔著冷光屏與眾人一起唾駡、毆打,加入這無聲而鼎沸的戰鬥

當我們站在黑暗中,當我們站在大多數,我們會覺得安全便肆無忌憚。這也是為什麼在“追查兇手”的過程中,從虛擬帳號背後走出來的形象總會顯得矛盾而複雜,始終躲在一串數位字母背後的形象卻依舊尖刻而單一。

與“強姦犯”成功的面基

尖刻單一又似曾相識的評論們

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傾向於收集標籤,以三言兩語胡亂輕易地定義對方;我們傾向於把虛擬相信為虛幻,似乎合上電腦一切便於己無關。但這種錯覺總會反噬,潘朵拉的盒子總會再開。這一點在何永民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來自道多利審判者的“審判”

與貝卡素有積怨的道多利(何永民網名)趁貝卡因惡評被人圍攻之時黑進對方社交帳戶,以貝卡的身份變本加厲火上澆油,引起“公憤”,進而加入網路主播陽捷組織的“魔女現殺”活動,準備親眼目睹死對頭的隕滅,卻迎來了對方真正意義上的結束生命。

這種越過網路穿過螢幕的衝擊使何永民幾近崩潰,他所堅稱的“惡作劇”也在人命面前站不住腳,而在被揭穿身份和動機甚至被懷疑為殺人犯而成為新一輪現殺對象之後,試圖以閔荷英自殺方式上吊的永民並沒有獲得憐憫和原諒,反而在直播鏡頭中得到更多的嘲諷與咒駡。

而正如影片中所表現的,自裁或是揮刀,愧疚或是呵斥,在他們面前只是另一場熱鬧另一場秀,另一場無力和蒼白。

道多利自殺現場

本片劇情剝絲抽繭一波三折,切題的臺詞與鏡頭卻是七分保留,點到即止。

電影情節的刺激和緊張來自於故事本身,而電影按時間順序的直敘卻帶著一種漫不經心,像是飽經世事的中年人在吞雲吐霧中的低語閒聊。這種平淡家常反而愈加令人驚心。

這部電影小天使看了不止一遍,不是因為它多麼高超的敘事手法或是多麼別致的拍攝鏡頭,而是因為我不想忘記它每每帶給我的疑問:我們何以如此輕易地把別人他人化(othering)而釋放惡意,何以如此輕易地堅信著自己所看所想而大肆批判,何以如此輕易地認為自己沒有錯,自己可以脫身,事情並不嚴重。

新時代的年輕人,你可以不承認自己有參與過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網路罵戰/惡評/人肉/爆吧,你可以不承認我們或多或少或近或遠地也是閔荷英何永民,你甚至可以指責我這篇影評雲裡霧裡並沒有聊什麼開頭就提到的現實意義,但如果這部電影和這篇影評能讓你想一想關於人性,關於冷漠,關於底線,關於輪回,能讓你下次在社交網路上“守護”什麼的時候想起網路的另一端也並不只是一段電波一串字元,我便夠了。

畢竟我也有社交恐懼症,不能親自到你家裡告訴你這些。

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起來,是互相的嘲弄和悲哀。

然而敲擊鍵盤進行辱駡與恐嚇,實在不需要你是如何一個窮凶極惡的反社會傾向障礙患者,尤其是當“公理”“正義”同你站在一邊。

一點點的圍觀,一點點的同感,一點點的憤怒,足以讓人戴上提供安全感的虛擬面具,提起審判的機槍,隔著冷光屏與眾人一起唾駡、毆打,加入這無聲而鼎沸的戰鬥

當我們站在黑暗中,當我們站在大多數,我們會覺得安全便肆無忌憚。這也是為什麼在“追查兇手”的過程中,從虛擬帳號背後走出來的形象總會顯得矛盾而複雜,始終躲在一串數位字母背後的形象卻依舊尖刻而單一。

與“強姦犯”成功的面基

尖刻單一又似曾相識的評論們

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傾向於收集標籤,以三言兩語胡亂輕易地定義對方;我們傾向於把虛擬相信為虛幻,似乎合上電腦一切便於己無關。但這種錯覺總會反噬,潘朵拉的盒子總會再開。這一點在何永民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來自道多利審判者的“審判”

與貝卡素有積怨的道多利(何永民網名)趁貝卡因惡評被人圍攻之時黑進對方社交帳戶,以貝卡的身份變本加厲火上澆油,引起“公憤”,進而加入網路主播陽捷組織的“魔女現殺”活動,準備親眼目睹死對頭的隕滅,卻迎來了對方真正意義上的結束生命。

這種越過網路穿過螢幕的衝擊使何永民幾近崩潰,他所堅稱的“惡作劇”也在人命面前站不住腳,而在被揭穿身份和動機甚至被懷疑為殺人犯而成為新一輪現殺對象之後,試圖以閔荷英自殺方式上吊的永民並沒有獲得憐憫和原諒,反而在直播鏡頭中得到更多的嘲諷與咒駡。

而正如影片中所表現的,自裁或是揮刀,愧疚或是呵斥,在他們面前只是另一場熱鬧另一場秀,另一場無力和蒼白。

道多利自殺現場

本片劇情剝絲抽繭一波三折,切題的臺詞與鏡頭卻是七分保留,點到即止。

電影情節的刺激和緊張來自於故事本身,而電影按時間順序的直敘卻帶著一種漫不經心,像是飽經世事的中年人在吞雲吐霧中的低語閒聊。這種平淡家常反而愈加令人驚心。

這部電影小天使看了不止一遍,不是因為它多麼高超的敘事手法或是多麼別致的拍攝鏡頭,而是因為我不想忘記它每每帶給我的疑問:我們何以如此輕易地把別人他人化(othering)而釋放惡意,何以如此輕易地堅信著自己所看所想而大肆批判,何以如此輕易地認為自己沒有錯,自己可以脫身,事情並不嚴重。

新時代的年輕人,你可以不承認自己有參與過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網路罵戰/惡評/人肉/爆吧,你可以不承認我們或多或少或近或遠地也是閔荷英何永民,你甚至可以指責我這篇影評雲裡霧裡並沒有聊什麼開頭就提到的現實意義,但如果這部電影和這篇影評能讓你想一想關於人性,關於冷漠,關於底線,關於輪回,能讓你下次在社交網路上“守護”什麼的時候想起網路的另一端也並不只是一段電波一串字元,我便夠了。

畢竟我也有社交恐懼症,不能親自到你家裡告訴你這些。

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起來,是互相的嘲弄和悲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