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莆田第一股”成年度最悲催的個股,莆田“阿和”染布傳奇變幻影

盤點2017, *ST眾和一定是A股市場年度最悲催的個股。 從2017年11月3日-30日, *ST眾和K線走勢圖猶如銀河落九天, 連續18個跌停, 怎一個慘字了得, 創下A股歷史最長跌停記錄。

可誰還能想到, 眾和股份曾是福建莆田“第一股”, 而未出事前, 董事長兼總裁許建成頭頂上戴著“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範”、“ 福建省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福建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協會副會長”等等耀眼的光環。

莆田“阿和”的染布傳奇

眾和股份(目前是*ST眾和), 從事所謂的鋰電池新能源業務, 老實說, 這純屬是瞎折騰, 其實原來眾和的主業是做紡織印染的, 前身為福建莆田華綸福利印染有限公司, 創始人許金和就是靠這一行當起家的。

眾和創始人許金和

眾和創始人許金和, 1958年出生, 祖籍是福建莆田秀嶼的月塘鄉。 未出名之前, 街坊鄰居喜歡喊許家老大許金和為“阿和”, 這是個人丁興旺的家族, 有6個兄弟姐妹。

十多歲的“阿和”, 作為家中大哥, 早早出來做事幫著養家糊口, 在村裡賣過豆漿, 也曾跟著莆田老鄉跑過木料生意, 反正“做工”換了一個又一個。

最終改變“阿和”人生軌跡的, 還是與在染坊做學徒的經歷有關。 在秀嶼月塘鄉下塘村有家染坊, 將舊布染成好看的新布;當時,

做學徒的“阿和” 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 每天就是走村串巷“收廢品”, 比如舊布料、舊蚊帳什麼的。 可染坊經營慘澹, 許金和的工資也經常沒著落。

1987年, 28歲的許金和決心自己辦染廠, 起家資金5萬元除民間借貸外, 也有一部分是銀行貸款。 老實巴交的父親勸他,

“生意做不好是要坐牢的”。

許金和創辦的企業名稱為“莆田市民政福利印染廠”, 為何冠以“民政”二字呢?原來, 工廠45名工人中有一半是殘疾人, 省人工費之外, 還可以享受免稅、補貼等政策性福利。

單靠翻舊染新, 許金和當然也發不了財, 印染廠能給他帶來財富, 也與莆田“鞋城”發展歷史有關。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福建有“雙龍戲珠”之說, 時任福建主政者, 乃莆田籍, 他提出, 廈門、福州是發展“龍頭”, 位於福廈中段的莆田是“明珠”, 應給予重點支援, 故有“雙龍戲珠”。

戰略主導下, 莆田鞋革產業得以迅猛發展, 一度成為耐克、愛迪達等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工基地”, 並成為“中國鞋類出口基地”。 正因為充分利用“鞋城”莆田及周邊晉江等地鞋革企業的迅猛發展,

許金和的企業不斷壯大, 迅速介入了服裝面料印染等領域, 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越成功的人, 越善於借力使力。 所謂“四兩撥千斤”, 以小博大、以弱勝強。 1993年, 許金和與當時福建最大的印染企業“廈門華綸印染”, 合資組建了莆田華綸福利印染有限公司。

廈門華綸印染,是廈門原杏林台商投資區的“老牌”公司,從某種程度來說,是許金和的“老師”。合資後,引進了一條生產線,從設備、技術、人才,均來源於廈門華綸。此後,許金和用起了“學生”打敗“老師”的心思,最初是以參股等方式,開始了並購之路。2005年,拍賣錘子落下,許金和以8123萬元拍賣價,一舉拿下華綸印染的所有股權。

華綸印染改名為福建眾和集團,是在2000年;二年後,許金和著手企業上市,開始了股份制改造,眾和股份應運而生,2006年10月,眾和股份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號稱“莆田第一股”。

眾和家族二代的囚籠之殃

許金和(左二)和許建成(右一)

“富不過三代”現象遍地皆是,也決非簡單的一句“敗家子”所致。對於家族企業而言,幹不好就是敗家子。說實話,眾和許氏家族二代掌門人許建成,也並非是躺在金山上揮霍沉淪的“富二代”紈絝子弟。

曾經風光一時的莆田A股上市第一股“眾和”,如今卻風雨飄搖,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眾和許金和家族完成代際交替在2011年,許金和卸任眾和董事長,由兒子許建成接任。生於1980年的許建成,此前,他出任總經理一職,才28歲,乃當年福建上市企業最年輕的高管,接棒父親董座位置,僅31歲。

眾和董事長兼總裁許建成

“退居二線”的許金和,對自己分家經歷曾沾沾自喜、非常自豪。他曾經說過,希望集團劉永好的家產分了三年,剪不斷理還亂,鬧到省領導那邊都沒法解決,而自己分家產,兩個小時就分好了。

許金和“二小時分家”到底是怎麼樣呢?據介紹,過程很簡單,開了一個家族會議,除許金和一家人之外,還有他的兩位父母、5個兄弟姐妹,“每個500萬元現金,兩個小時就全搞定了。”

其實,所謂的“分家”,僅是家族財富內部的一次現金分配,與劉永好兄弟分產還是有一定差異。而上市家族公司眾和這邊,那就從股權結構來分析吧!

2009年,開啟了中國股市全流通時代;眾和股份限售股解禁後,前4大股東全是許氏家族成員。依股權比例排名,分別是董事長許金和、總經理許建成、家族控股企業“福建君合集團”、以及許金和的弟弟許木林。按當時股價計算,許金和、許建成父子,還有弟弟許木林三人身價,已在10億元之上。

在許金和退休前,眾和已形成較完整的紡織產業佈局,是七匹狼、雅戈爾、美邦、利郎、九牧王,“溫州服裝大王”鄭元忠的莊吉等國內眾多品牌的面料供應商。2008年金融危機後,廣東、浙江紡織印染企業倒閉一大批,而眾和卻生存下來,還有所壯大。

360老闆周鴻煒說過,“不論一個創業者有多偉大的夢想,他都不能違背一些商業規律,絕大多數企業不是死於饑餓,而是死於欲望。”此話,周鴻煒是針對賈躍亭敗局有感而發,若是安在眾和二代接班人許建成身上,再也合適不過了。

2017年5月11日晚,*ST眾和公告稱,因涉嫌合同詐騙罪,公司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裁于3月20日被四川阿壩州警方逮捕。此後,《證券時報》相關文章指出,許建成的囚籠之殃,疑捲入其通過體外公司(廈門國石投資)收購四川閩鋒鋰業股權生出的利益糾紛有關。

此後的6月1日,*ST眾和又傳出控股子公司廈門華綸印染停產的消息。短短幾個月,一個個壞消息接踵而至:華綸印染待售、重組未成,銀行及債務人訴訟不斷、高管連續辭職等等,*ST眾和進入了“保殼”生死時速,破產重整或許是唯一出路。

許建成被捕的源頭,是閩鋒鋰業,其實早在2010年,許建成就已開始入股。紡織等傳統行業需求萎靡不振下,轉型新能源,從戰略上也算是站上了“風口”, 許建成如此作為,初看上去也沒有什麼不當之處。地獄之門,往往是鮮花鋪就的,核心的問題:令眾和二代掌門人許建成陷入“生死劫”只是因鋰業轉型失敗,或是另有其他原因?

事實上,早於2013年,眾和在講新能源故事的同時,就捲入債務糾紛,轉型鋰業也被稱為眾和的“缺錢寓言”。 2013年,一位莆田老鄉與眾和股份第一大股東許金和,在北京二中院對簿公堂,後來,借貸糾紛訴訟標的多達1.6億元,最後是股權被凍結。

而自2010年6月起,眾和就完成了二期8千萬元的定增募投項目,項目3、4年內“空轉”,被市場人士指為違規挪用募集資金 、惡意圈錢。據相關報導,眾和還被媒體懷疑與部分信託公司有“貓膩”,一邊股價“妖氣十足”,一邊借道信託,新債抵舊債 , 借錢管道無所不用 。而至2015年初,眾和實際控制人許金和、許建成父子,因逾2億債務未履行而被列入“失信”名單,上法院黑名單,其在眾和的股權悉數被凍結。

值得一提的是,許建成本人讀過EMBA,其中不少借款及信貸還是通過“好同學”牽線搭橋的。(記得,樂視賈躍亭也是不少“好同學”深陷其中,套路雖多,難逃規律呀!)

更令人驚詫的是,這一家上市公司市值60億元,所欠的民間借貸年息超過了100%,近六七年來一直離不開一個“債”字,那高利貸的錢都去哪了?另外,許金和家族旗下的鞋業、服飾、地產、投資等公司,都被列入執行人名單。

對於公司虧損的原因,此前眾和曾有解釋,一是紡織板塊全面停工招致的虧損面擴大,二是涉鋰礦山因環保等問題影響及產量,第三就是未按時還本付息,致使金融機構違約金大幅增加等。

明眼人均可看出,以上說法很難成為許氏家族企業深陷債務深坑的核心根源。讓許建成使出渾身解數,卻越纏越緊甚至無法掙脫的真實原因一定不會是因鋰而起的,鋰故事只不過是融資及托住股價的“寓意”。

梳理一下二代接班人許建成上位前後眾和的“大動作”,有兩項值得關注:一是收購美國日馳尼(上海)90%股份,時間是2009年。日馳尼,是一個男士休閒服飾品牌,原母體是浙江海越股份(雷奇服裝),與眾和主業相關,可以說是產業鏈的延伸。

另一個就是2007年3月,眾和在上海成立全資子公司“上海極岸實業”,大舉進軍鋼鐵業。而在2012年前後,上海爆發了著名的“鋼貿事件”, 鋼老闆“跑路”、“自殺”等現象頻發,並引發一連串信貸危機,許多大型鋼貿商捲入債務糾紛事件。眾和債務危機大致發端於2011年後,與上海鋼貿危機是否有關?當然,這僅是猜測而已。

總之,眾和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算是一起失敗的案例。極大的逐利性、投機性和隨意性企業行為,讓“莆田第一股”深陷債務泥沼、一落千丈。年輕一代接班時,成熟度欠佳,應對外部複雜環境的處置能力較弱,特別是許多“富二代”喜歡參與期貨市場,投機味道過分濃厚。

眼下的許多家族企業,以轉型為名,熱衷於多元化投資,事實上是一種投機心態,走捷徑路線,若是根基不牢,往往是一著不慎、全盤皆輸,辛辛苦苦幾十年的企業“人仰馬翻”的不在多數。

廈門華綸印染,是廈門原杏林台商投資區的“老牌”公司,從某種程度來說,是許金和的“老師”。合資後,引進了一條生產線,從設備、技術、人才,均來源於廈門華綸。此後,許金和用起了“學生”打敗“老師”的心思,最初是以參股等方式,開始了並購之路。2005年,拍賣錘子落下,許金和以8123萬元拍賣價,一舉拿下華綸印染的所有股權。

華綸印染改名為福建眾和集團,是在2000年;二年後,許金和著手企業上市,開始了股份制改造,眾和股份應運而生,2006年10月,眾和股份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號稱“莆田第一股”。

眾和家族二代的囚籠之殃

許金和(左二)和許建成(右一)

“富不過三代”現象遍地皆是,也決非簡單的一句“敗家子”所致。對於家族企業而言,幹不好就是敗家子。說實話,眾和許氏家族二代掌門人許建成,也並非是躺在金山上揮霍沉淪的“富二代”紈絝子弟。

曾經風光一時的莆田A股上市第一股“眾和”,如今卻風雨飄搖,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眾和許金和家族完成代際交替在2011年,許金和卸任眾和董事長,由兒子許建成接任。生於1980年的許建成,此前,他出任總經理一職,才28歲,乃當年福建上市企業最年輕的高管,接棒父親董座位置,僅31歲。

眾和董事長兼總裁許建成

“退居二線”的許金和,對自己分家經歷曾沾沾自喜、非常自豪。他曾經說過,希望集團劉永好的家產分了三年,剪不斷理還亂,鬧到省領導那邊都沒法解決,而自己分家產,兩個小時就分好了。

許金和“二小時分家”到底是怎麼樣呢?據介紹,過程很簡單,開了一個家族會議,除許金和一家人之外,還有他的兩位父母、5個兄弟姐妹,“每個500萬元現金,兩個小時就全搞定了。”

其實,所謂的“分家”,僅是家族財富內部的一次現金分配,與劉永好兄弟分產還是有一定差異。而上市家族公司眾和這邊,那就從股權結構來分析吧!

2009年,開啟了中國股市全流通時代;眾和股份限售股解禁後,前4大股東全是許氏家族成員。依股權比例排名,分別是董事長許金和、總經理許建成、家族控股企業“福建君合集團”、以及許金和的弟弟許木林。按當時股價計算,許金和、許建成父子,還有弟弟許木林三人身價,已在10億元之上。

在許金和退休前,眾和已形成較完整的紡織產業佈局,是七匹狼、雅戈爾、美邦、利郎、九牧王,“溫州服裝大王”鄭元忠的莊吉等國內眾多品牌的面料供應商。2008年金融危機後,廣東、浙江紡織印染企業倒閉一大批,而眾和卻生存下來,還有所壯大。

360老闆周鴻煒說過,“不論一個創業者有多偉大的夢想,他都不能違背一些商業規律,絕大多數企業不是死於饑餓,而是死於欲望。”此話,周鴻煒是針對賈躍亭敗局有感而發,若是安在眾和二代接班人許建成身上,再也合適不過了。

2017年5月11日晚,*ST眾和公告稱,因涉嫌合同詐騙罪,公司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裁于3月20日被四川阿壩州警方逮捕。此後,《證券時報》相關文章指出,許建成的囚籠之殃,疑捲入其通過體外公司(廈門國石投資)收購四川閩鋒鋰業股權生出的利益糾紛有關。

此後的6月1日,*ST眾和又傳出控股子公司廈門華綸印染停產的消息。短短幾個月,一個個壞消息接踵而至:華綸印染待售、重組未成,銀行及債務人訴訟不斷、高管連續辭職等等,*ST眾和進入了“保殼”生死時速,破產重整或許是唯一出路。

許建成被捕的源頭,是閩鋒鋰業,其實早在2010年,許建成就已開始入股。紡織等傳統行業需求萎靡不振下,轉型新能源,從戰略上也算是站上了“風口”, 許建成如此作為,初看上去也沒有什麼不當之處。地獄之門,往往是鮮花鋪就的,核心的問題:令眾和二代掌門人許建成陷入“生死劫”只是因鋰業轉型失敗,或是另有其他原因?

事實上,早於2013年,眾和在講新能源故事的同時,就捲入債務糾紛,轉型鋰業也被稱為眾和的“缺錢寓言”。 2013年,一位莆田老鄉與眾和股份第一大股東許金和,在北京二中院對簿公堂,後來,借貸糾紛訴訟標的多達1.6億元,最後是股權被凍結。

而自2010年6月起,眾和就完成了二期8千萬元的定增募投項目,項目3、4年內“空轉”,被市場人士指為違規挪用募集資金 、惡意圈錢。據相關報導,眾和還被媒體懷疑與部分信託公司有“貓膩”,一邊股價“妖氣十足”,一邊借道信託,新債抵舊債 , 借錢管道無所不用 。而至2015年初,眾和實際控制人許金和、許建成父子,因逾2億債務未履行而被列入“失信”名單,上法院黑名單,其在眾和的股權悉數被凍結。

值得一提的是,許建成本人讀過EMBA,其中不少借款及信貸還是通過“好同學”牽線搭橋的。(記得,樂視賈躍亭也是不少“好同學”深陷其中,套路雖多,難逃規律呀!)

更令人驚詫的是,這一家上市公司市值60億元,所欠的民間借貸年息超過了100%,近六七年來一直離不開一個“債”字,那高利貸的錢都去哪了?另外,許金和家族旗下的鞋業、服飾、地產、投資等公司,都被列入執行人名單。

對於公司虧損的原因,此前眾和曾有解釋,一是紡織板塊全面停工招致的虧損面擴大,二是涉鋰礦山因環保等問題影響及產量,第三就是未按時還本付息,致使金融機構違約金大幅增加等。

明眼人均可看出,以上說法很難成為許氏家族企業深陷債務深坑的核心根源。讓許建成使出渾身解數,卻越纏越緊甚至無法掙脫的真實原因一定不會是因鋰而起的,鋰故事只不過是融資及托住股價的“寓意”。

梳理一下二代接班人許建成上位前後眾和的“大動作”,有兩項值得關注:一是收購美國日馳尼(上海)90%股份,時間是2009年。日馳尼,是一個男士休閒服飾品牌,原母體是浙江海越股份(雷奇服裝),與眾和主業相關,可以說是產業鏈的延伸。

另一個就是2007年3月,眾和在上海成立全資子公司“上海極岸實業”,大舉進軍鋼鐵業。而在2012年前後,上海爆發了著名的“鋼貿事件”, 鋼老闆“跑路”、“自殺”等現象頻發,並引發一連串信貸危機,許多大型鋼貿商捲入債務糾紛事件。眾和債務危機大致發端於2011年後,與上海鋼貿危機是否有關?當然,這僅是猜測而已。

總之,眾和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算是一起失敗的案例。極大的逐利性、投機性和隨意性企業行為,讓“莆田第一股”深陷債務泥沼、一落千丈。年輕一代接班時,成熟度欠佳,應對外部複雜環境的處置能力較弱,特別是許多“富二代”喜歡參與期貨市場,投機味道過分濃厚。

眼下的許多家族企業,以轉型為名,熱衷於多元化投資,事實上是一種投機心態,走捷徑路線,若是根基不牢,往往是一著不慎、全盤皆輸,辛辛苦苦幾十年的企業“人仰馬翻”的不在多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