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篤行以致遠,全國青聯副主席潘剛入選“中國企業十大人物”

“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之意, “行”有堅持不懈、不遠萬里之意——只有始終擁有明確目標並且意志堅定的人, 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而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 正是這樣一位 “篤行以致遠”的企業家。

2017年, 伊利的成績與榮耀有目共睹。 而2018年伊始, 潘剛再度將一項重量級大獎—— “2017年度中國企業十大人物”收入囊中。 這也再次讓人們注意到潘剛這位“低調的掌門人”, 也讓人們發現潘剛是一位真正的“戰略家”、“實幹家”。

緣何不勝枚舉的榮譽總是“偏愛”潘剛?或許沿著潘剛的“篤行之道”與“堅守之心”, 我們能夠找到答案……

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企業十大人物”

品質之道需守, 砥礪篤行訴初心

“11億消費者選擇伊利, 是全體伊利人長期努力的結果;但要從11億到0, 可能就是一瞬間、一個事件!”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 而是潘剛多次在伊利內部會議上發自肺腑的心聲。

這種對品質的執著和堅守, 正是潘剛的“初心”。

潘剛大學畢業進入伊利後, 最初的崗位是質檢員。 他知道, 在當時抓品質絕對是件“得罪人”的差事, 是得過且過、敷衍了事, 還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苟?面對這個問題, 他用行動作出了回答——堅守品質之心, 對不合格產品“一個也不能放過”!

時間來到2015年, 彼時的潘剛早已執掌伊利多年。 那一年, 伊利正在進行企業文化升級。 在“卓越、擔當、創新、共贏”的核心價值觀之上, 潘剛提出了“伊利即品質”的企業信條, 並將其放到了企業文化最核心的位置。 從“質檢員”到“企業家”, 身份和職責雖有變化, 但對品質的追求是潘剛不變的初心。 行走在伊利的車間或辦公區, “品質就是企業的生命”、“寧可不發展也要保品質”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

在伊利, 任何一點影響品質的問題都必須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大問題。

潘剛明白, 要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 最重要的是讓所有人從思想上充分認識, 行動上才能落實。 他很早就提出人人都是品質創造者, 所有伊利員工都要“像為自己的家人生產產品一樣100%的用心, 為消費者帶來100%安全、100%健康的產品”。 正是因為所有員工都秉持這樣的理念來生產產品, 所以在談起自己的產品時, 他們說, 社會上有這樣的說法:種菜的不敢吃自己種的菜、養魚的不敢吃自己養的魚, 但我們和家人都喝伊利的產品, 因為我們對自己產品的品質有信心!

創新之道維艱, 博學篤行重實踐

牛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營養飲品,

但伊利生產的每一份牛奶中都蘊藏了滿滿的創新“黑科技”。 時光回溯到2006年春節, 原本應該空無一人的伊利技術中心依舊燈火通明, 潘剛也和所有研發人員一起徹夜鏖戰, 只為能解決90%的中國人都或多或少會出現的乳糖不耐現象。 絕不言棄的潘剛, 帶著研發團隊在幾乎無休的狀態下, 經過一次次的模擬腸道試驗, 終於成功研發出了中國第一款乳糖水解牛奶——舒化奶, 不僅開創了中國乳業的創新先河, 也贏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

“千虛不博一實”, 作為連續位居全球乳業8強、蟬聯亞洲乳業第一的伊利掌門人, 潘剛始終將“不創新無未來”作為引領伊利創新的核心理念。 他深刻地意識到, 創新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

尤其是對於產業鏈條長、涉及行業範圍廣的乳業而言, 會有更多的坎坷與艱辛。 為了更好地推動創新, 潘剛開創性地提出了“全鏈創新”戰略, 讓伊利在創新之路上披荊斬棘、攻堅克難。

去年夏天, 潘剛百忙之中擠出時間, 與十多位第一財經少年商學營的“00後”小學員們圍繞商業創新話題展開交流。 他對小學員們提出的創意豎起大拇指、頻頻“點贊”, 同時也毫不吝嗇地分享了伊利的“創新秘笈”:要像培育“種子”一樣, 引進、培養食品領域的創新性人才;要牢記“得消費者心者, 得天下”, 以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為創新導向;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帶動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共同創新發展……小學員們聽得聚精會神, 通過與潘剛的面對面交流,不僅感受到了伊利的創新文化,更瞭解了創新對於企業的重要意義。正如潘剛對小學員們所說的那樣:“伊利正是靠不斷地創新才有了今天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我們一直講的‘不創新無未來’。”

潘剛點評第一財經少年商學營的“00後”小學員們的創意設計

開放之道要通,明辨篤行謀共贏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企業要發展壯大,既要主動做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弄潮兒”,更要做以行動堅持“開放之道”的“中流砥柱”。潘剛作為一位優秀的企業“掌舵者”,駕駛著伊利這艘“巨輪”迎著經濟全球化的大潮,追風逐浪、不斷前進。

前不久,潘剛受邀第三次赴哈佛授課。“伊利的潘剛來了!”他在哈佛課堂剛一露面,就收穫了滿場的歡呼與掌聲,台下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的180位企業高管,期待著潘剛能為他們帶來新的“伊利驚喜”。這次,潘剛所分享的不只是伊利的國際化之路,更有對全球農業未來的思考。正如他在哈佛講臺上的生動詮釋:“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只有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通過合作,才能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潘剛在波士頓哈佛大學的課堂上授課

哈佛對潘剛、對伊利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2007年,潘剛領導下的伊利就憑藉《伊利:中國乳業的領軍者》這一案例,走進了哈佛大學的課堂,那時的潘剛也第一次受哈佛邀請為MBA學員授課。十年之後,早已今非昔比的伊利已經成為全球舞臺上的翹楚,潘剛對全球化的思考與實踐,又一次被哈佛的研究團隊撰寫成《伊利集團:打造全球化乳業公司》這一案例,該案例再度成為哈佛大學的教學案例。

對於潘剛三次登上哈佛講臺、伊利兩次入選哈佛案例,外界如此評價:“伴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到來,伊利集團的全球化佈局,已成為中國實體企業效仿的標杆,也成為外國商界人士渴望瞭解的對象。伊利兩度榮登哈佛案例、潘剛到哈佛課堂授課,已經成為一種標誌,代表中國企業在全世界的認可度上升到了一個新階段。”

責任之道尤重,矢志篤行抒宏願

在潘剛心中,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喝牛奶的,一種人是不喝牛奶的。而他認為,伊利人的使命就是要將這兩種人變成一種人,喝牛奶的人——享受牛奶營養與健康的人。為此,潘剛提出了“讓世界共用健康”的理念。他認為,這不僅是一個夢想,更是一種迫切的現實需要。同時,他也很清楚,夢想再美好、規劃再宏偉,如若沒有實幹,夢想只能是“唯美畫餅”,規劃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他通過自身矢志篤行的務實精神,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共同發展。

2016年9月9日,至今仍讓所有伊利人記憶猶新。就在那一天,大家幾乎同時收到了一封題為《用伊利態度行公益之責》的信,而這封信的署名人正是潘剛。其實此前潘剛就一直在思考,應該如何宣導伊利人主動踐行公益?最終他還是決定用最樸實的語言來分享他的公益責任觀。在信中他寫道:公益只有為與不為的區別,而且有“三重境界”,即“從日行一善到一生行善”、“從小善大愛到大善大愛”、“從一人獨善到與人為善”。通過這封信,潘剛向所有伊利人發出號召,倡議大家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公益成為一種習慣,讓責任擔當深入每一個細胞。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這封信只是潘剛責任擔當的一個縮影。為了讓責任落到實處,他提出了“平衡為主、責任為先”的伊利法則。在此基礎上,伊利依託“伊利營養2020”,深入中國貧困地區,為貧困地區兒童送上健康關愛;以“伊利方舟”為載體,關注兒童安全成長,著力改善中西部落後地區兒童安全教育狀況;作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唯一簽約的中國企業,伊利積極落實《公約》承諾,以綠色產業鏈理念帶動整個行業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也是在2017年,伊利與奧運再續前緣——伊利集團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唯一乳製品合作夥伴,這是基於雙方共同的價值觀,更是基於潘剛“讓世界共用健康”的夢想。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空想也好、虛聲也罷,說得再美好再輝煌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潘剛用“篤行之道”和“堅守之心”,帶領所有伊利人一鍬一鏟、一磚一瓦搭建起伊利成績的“高樓大廈”,一寸一厘、一筆一劃繪就了伊利發展的“宏偉藍圖”。

正如潘剛所說,“登高莫問頂”,所有的榮譽只是漫漫長路上盛開的點點繁花,只要踏踏實實地向前走,我們離壯麗而輝煌的未來終將越來越近。

通過與潘剛的面對面交流,不僅感受到了伊利的創新文化,更瞭解了創新對於企業的重要意義。正如潘剛對小學員們所說的那樣:“伊利正是靠不斷地創新才有了今天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我們一直講的‘不創新無未來’。”

潘剛點評第一財經少年商學營的“00後”小學員們的創意設計

開放之道要通,明辨篤行謀共贏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企業要發展壯大,既要主動做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弄潮兒”,更要做以行動堅持“開放之道”的“中流砥柱”。潘剛作為一位優秀的企業“掌舵者”,駕駛著伊利這艘“巨輪”迎著經濟全球化的大潮,追風逐浪、不斷前進。

前不久,潘剛受邀第三次赴哈佛授課。“伊利的潘剛來了!”他在哈佛課堂剛一露面,就收穫了滿場的歡呼與掌聲,台下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的180位企業高管,期待著潘剛能為他們帶來新的“伊利驚喜”。這次,潘剛所分享的不只是伊利的國際化之路,更有對全球農業未來的思考。正如他在哈佛講臺上的生動詮釋:“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只有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通過合作,才能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潘剛在波士頓哈佛大學的課堂上授課

哈佛對潘剛、對伊利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2007年,潘剛領導下的伊利就憑藉《伊利:中國乳業的領軍者》這一案例,走進了哈佛大學的課堂,那時的潘剛也第一次受哈佛邀請為MBA學員授課。十年之後,早已今非昔比的伊利已經成為全球舞臺上的翹楚,潘剛對全球化的思考與實踐,又一次被哈佛的研究團隊撰寫成《伊利集團:打造全球化乳業公司》這一案例,該案例再度成為哈佛大學的教學案例。

對於潘剛三次登上哈佛講臺、伊利兩次入選哈佛案例,外界如此評價:“伴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到來,伊利集團的全球化佈局,已成為中國實體企業效仿的標杆,也成為外國商界人士渴望瞭解的對象。伊利兩度榮登哈佛案例、潘剛到哈佛課堂授課,已經成為一種標誌,代表中國企業在全世界的認可度上升到了一個新階段。”

責任之道尤重,矢志篤行抒宏願

在潘剛心中,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喝牛奶的,一種人是不喝牛奶的。而他認為,伊利人的使命就是要將這兩種人變成一種人,喝牛奶的人——享受牛奶營養與健康的人。為此,潘剛提出了“讓世界共用健康”的理念。他認為,這不僅是一個夢想,更是一種迫切的現實需要。同時,他也很清楚,夢想再美好、規劃再宏偉,如若沒有實幹,夢想只能是“唯美畫餅”,規劃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他通過自身矢志篤行的務實精神,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共同發展。

2016年9月9日,至今仍讓所有伊利人記憶猶新。就在那一天,大家幾乎同時收到了一封題為《用伊利態度行公益之責》的信,而這封信的署名人正是潘剛。其實此前潘剛就一直在思考,應該如何宣導伊利人主動踐行公益?最終他還是決定用最樸實的語言來分享他的公益責任觀。在信中他寫道:公益只有為與不為的區別,而且有“三重境界”,即“從日行一善到一生行善”、“從小善大愛到大善大愛”、“從一人獨善到與人為善”。通過這封信,潘剛向所有伊利人發出號召,倡議大家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公益成為一種習慣,讓責任擔當深入每一個細胞。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這封信只是潘剛責任擔當的一個縮影。為了讓責任落到實處,他提出了“平衡為主、責任為先”的伊利法則。在此基礎上,伊利依託“伊利營養2020”,深入中國貧困地區,為貧困地區兒童送上健康關愛;以“伊利方舟”為載體,關注兒童安全成長,著力改善中西部落後地區兒童安全教育狀況;作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唯一簽約的中國企業,伊利積極落實《公約》承諾,以綠色產業鏈理念帶動整個行業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也是在2017年,伊利與奧運再續前緣——伊利集團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唯一乳製品合作夥伴,這是基於雙方共同的價值觀,更是基於潘剛“讓世界共用健康”的夢想。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空想也好、虛聲也罷,說得再美好再輝煌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潘剛用“篤行之道”和“堅守之心”,帶領所有伊利人一鍬一鏟、一磚一瓦搭建起伊利成績的“高樓大廈”,一寸一厘、一筆一劃繪就了伊利發展的“宏偉藍圖”。

正如潘剛所說,“登高莫問頂”,所有的榮譽只是漫漫長路上盛開的點點繁花,只要踏踏實實地向前走,我們離壯麗而輝煌的未來終將越來越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