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解讀丨“浩然之氣” 與儒家的道德精神

在儒學史上, 孟子率先提出了“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命題, 成為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範疇。 在解釋“浩然之氣”時, 孟子說“難言也。

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於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 配義與道;無是, 餒也。 ”(《孟子》)這裡, 孟子描述了“浩然之氣”的特徵, 指出這是一種盈於天地之間的正氣, 是一種講求道義的正氣, 是一種發自內心又作用於外在客觀世界的“生命之氣”。

“浩然之氣”體現的是一種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是一種人生價值的道德彰顯。 南宋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他在抗元失敗後, 身陷囹圄, 受盡折磨, 在獄中作《正氣歌》, 盪氣迴腸, 名垂青史。 “天地有正氣, 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 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 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 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 一一垂丹青。 ”正是基於這樣的“浩然正氣”, 才支撐他與敵人不懈鬥爭, 頑強抵抗。 近代維新人士譚嗣同,

寧死不屈, 從容面對死亡, 慷慨就義。 “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臨刑之前抒發的絕唱, 他被殺害時年僅三十三歲, 但他對於死亡的不屈選擇與道德擔當卻長留人間, 永不泯滅。

從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譚嗣同, 無不說明“浩然之氣”是一種生命的道德追求,

是一種“小我”中所蘊涵的對“大我”的正義感、使命感和榮辱感。 古往今來, 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實現自身理想, 堅守信念, 不屈不撓, 甚至大義凜然, 付出生命代價。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 方志敏同志堪稱後世楷模。 他在敵人獄中所寫《死——共產主義的殉道者的記述》, 這樣寫到:“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 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 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 卻寧願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 寧願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 寧願睡在豬欄狗窠似的住所!……屈辱, 痛苦, 一切難於忍受的生活, 我都能忍受下去!這些都不能絲毫動搖我的決心, 相反的, 是更加磨煉我的意志!我能捨棄一切,
但是不能捨棄黨, 捨棄階級, 捨棄革命事業。 ”這就是對於革命理想的追求, 這就是人生不可動搖的信念!

“浩然之氣”就形式來看是“至大至剛”, 就內涵來看, 是“配義與道”。 孟子認為具備了“浩然之氣”就具有了“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的大丈夫氣概。 敢於擔當, 不畏權貴, 沒有頭銜, 沒有虛名, 照樣坦坦蕩蕩, 堂堂正正, 正所謂“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這樣的儒家君子人格, 敢於直面人生, 胸襟坦蕩, 上可對“玉皇大帝”, 下可對“田園農夫”, “不戚戚於貧賤, 不汲汲于富貴”。 這樣的君子人格崇尚理想、堅守信念, “位卑未敢忘憂國”, 在危難時刻還具有殺身成仁、大義凜然的愛國情懷。

在儒家哲學思想中, “浩然正氣”作為一種道德境界追求, 特別需要“養義”。 所謂“養義”, 就是要養正義之氣, 養大義凜然之氣。 儒家仁義並舉, 非常重視“義”的情懷和擔當, 甚至把“義”看作立身處世、為官為政的核心精神支柱。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論語》)“仁, 人之安宅也;義, 人之正路也。”(《孟子》)“以公義勝私欲。”(《荀子》)這些都是強調“義氣”的重要性。此後,董仲舒特別突出了自我內心中“養義”的重要性,他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故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故養莫重於義。”(《春秋繁露》)明確提出了“養義”的觀念,在董仲舒看來,儒家追求的“義”的人格擔當和道德精神非常必要,甚至把這種精神看作是儒家人格特徵中“真精神”的體現。

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浩然之氣”的境界追求對於個體人格的完善特別是主體性力量的挺立依然意義重大。只有胸懷正氣的人才會無所畏懼,才能達到“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境界。今天的社會,應當充盈這樣的“浩然正氣”,只有在道德境界挺立了這樣的正氣,才能讓跑官買官者、結黨營私者、歪門邪道者望而卻步;才能使老實人不吃虧,鼓勵實幹興邦,務實求道;才能養成不畏權貴、堅持真理的獨立人格,不會人云亦云,堅守正義的選擇。

蘇東坡認為“浩然之氣”乃是天理之常。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言:“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複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養成浩然之氣,並非立等可得。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既要“寡欲”,更要“尚志”,特別需要一種意志和信念,正如鄭板橋在《題畫竹石》中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只有具備了這樣的信念,才能達到“浩然之氣”的境界!

◎本文原載於《深圳特區報》(作者沈小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人之正路也。”(《孟子》)“以公義勝私欲。”(《荀子》)這些都是強調“義氣”的重要性。此後,董仲舒特別突出了自我內心中“養義”的重要性,他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故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故養莫重於義。”(《春秋繁露》)明確提出了“養義”的觀念,在董仲舒看來,儒家追求的“義”的人格擔當和道德精神非常必要,甚至把這種精神看作是儒家人格特徵中“真精神”的體現。

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浩然之氣”的境界追求對於個體人格的完善特別是主體性力量的挺立依然意義重大。只有胸懷正氣的人才會無所畏懼,才能達到“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境界。今天的社會,應當充盈這樣的“浩然正氣”,只有在道德境界挺立了這樣的正氣,才能讓跑官買官者、結黨營私者、歪門邪道者望而卻步;才能使老實人不吃虧,鼓勵實幹興邦,務實求道;才能養成不畏權貴、堅持真理的獨立人格,不會人云亦云,堅守正義的選擇。

蘇東坡認為“浩然之氣”乃是天理之常。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言:“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複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養成浩然之氣,並非立等可得。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既要“寡欲”,更要“尚志”,特別需要一種意志和信念,正如鄭板橋在《題畫竹石》中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只有具備了這樣的信念,才能達到“浩然之氣”的境界!

◎本文原載於《深圳特區報》(作者沈小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