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是李叔同高足、吳昌碩忘年交,屢經磨難依舊矢志探索藝術

近日, 紀念著名美術家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的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和回憶, 潘天壽歷經磨難卻矢志不渝的藝術追求者形象, 再度清晰在了世人面前。

1897年, 潘天壽出生在浙江寧海北鄉一個名叫“冠莊”的青秀山村。 父親敦厚樸實, 被人尊為“達品公”;母親周氏聰敏賢達, 持家有方。 潘家薄有祖產, 但因世道不順, 家境漸趨困頓。 自童年起, 潘天壽就開始幫家裡砍柴放牛。 冠莊西山有一座青蔥的雷婆頭峰, 是他與小同伴常去樵牧與戲耍的地方。 潘天壽晚年自號“雷婆頭峰壽者”, 就寄寓了他對家鄉的美好記憶。

在私塾和小學讀書期間, 潘天壽的藝術天賦就已經如雨後新芽, 顯露無遺。 1915年秋, 潘天壽說服父親, 考取了浙江省第一師範。 五四運動時期, 一師是浙江的思想重鎮, 潘天壽在這裡接受新思想、新文化。 時任校長經亨頤提倡的“人格教育”, 對潘天壽影響深遠。

(潘天壽於藝術苦悶期創作的《禿頭僧圖》)

潘天壽目睹新文化和五四運動浪潮, 也在飄搖中選擇自己的人生目標。 隱隱中, 他覺得自己“無干事之才, 只有畫畫尚能勝任”, 一心一意想通過振興民族藝術來振興民族精神。 當時從日本回國的李叔同(即弘一法師), 在一師開設人體寫生課。 李叔同不僅影響了潘天壽的藝術方向, 其好佛的思想對潘天壽也影響巨大。 1920年夏, 潘天壽從一師畢業, 李叔同贈偈語一首:“學無古人, 法無一可;竟似古人, 何處著我?”後來, 潘天壽因不堪世俗羈絆而萌發過出家念頭, 也是經過李叔同的勸阻, 才放棄削髮為僧。 直至晚年, 李叔同所贈的對聯仍懸掛在他的書房——“戒是無上菩提本,

佛為一切智慧燈”。

27歲那年, 潘天壽來到上海, 見到了仰慕已久的海派繪畫大師吳昌碩。 兩人雖相差50多歲, 卻成了忘年至交。 吳昌碩親切地叫他“阿壽”, 還特意送他一副集古詩句的篆書對聯:“天驚地怪見落筆, 街談巷語總入詩。 ”吳昌碩給潘天壽的詩文書畫予以毫不掩飾的好評:“阿壽的畫有自家面目, 這就好......阿壽學我最像, 跳開去又離開我最遠, 大器也。 ”表示出特別器重, 這給了潘天壽無比的信心。

此後, 潘天壽一面在上海美專授課, 一面創作《中國繪畫史》, 同時通過深入研習石濤、揚州八怪等畫家的畫作, 讓自己恣意狂放的畫風有堅實的依託。 1928年, 國立杭州藝專在杭州成立, 潘天壽受聘出任教授。 潘天壽剛到國立藝術院的時候,

國畫系只他一人, 於是他包攬了所有的課程, 直到李苦禪加入。 直至抗戰爆發, 這一時期是他最穩定的一段日子。

七七事變打破了他的藝術夢。 1937年10月, 日軍進逼杭州, 藝專開始向後方撤退, 潘天壽西行去了昆明國立藝專的新校址。 這期間, 他曾因家事請假回鄉二年, 在故鄉大量作畫, 並編寫了《中國畫院考》, 整理了詩集《聽天閣詩存》。 而他離開了兩年的藝專, 此時已處於人事的更迭和矛盾中, 在多方的力邀之下, 在一片混亂中, 潘天壽出任了校長。

(1917年潘天壽在浙江一師時的作文《時勢造英雄論》)

像當年一師的恩師李叔同一樣, 潘天壽信奉身教重于言傳, 信奉高尚的人格可以感化師生, 同時他銳意整頓校務, 力圖振興藝專。 他不搞派系, 對持不同藝術觀的教授都以禮相聘。 1945年抗戰勝利, 國立藝專遷返杭州, 10月開始正式上課。 八年流離的生活至此結束, 潘天壽也厭倦了紛繁的校務, 於是辭去了校長之職, 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