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沒有劉德華,就沒有這部直面我們人生最後一程的好片

有一位香港導演, 獲獎無數, 知名度高, 拍出的電影口碑也不錯。

但高票房總是與她無緣。

她是香港大導演中的異類, 生活上依然較為清苦。

單身, 出行擠地鐵, 租房沒買房。

每次她的新片上映前, 一些媒體都會拿這說事。

但她卻說道:

不要再報導我租房子擠地鐵什麼的, 我不想再訴苦。 一直能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我已經夠幸運。

這位導演, 就是許鞍華。

許鞍華極為重視創作的自由,

但她也自嘲殘酷, 因為只會拍現實題材的電影。

所以, 每次她的電影, 都很難找投資。

幾年前, 劉德華和保利博納投資了一部她的電影。

預算在她的電影裡面很高了, 3000萬。

劉德華坦言, 其實用不了那麼高的預算, 不過裡面加入了他的片酬。 如果到時候電影虧了, 就當成虧了他的片酬, 大家開開心心地拍一部戲就好了。

投資這部電影, 對於劉德華來說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

我不希望像許鞍華這樣的導演, 還需要四處去求人投資來拍電影。

這部電影, 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桃姐》。

故事講的, 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必然要走到的那一步:

衰老。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桃姐的原型, 是本片的監製李恩霖家的一名傭人。

電影的開頭, 就用字幕介紹了桃姐的背景:

原籍臺山, 自幼家中貧困, 出生不久就被人收養。

養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殺, 養母沒有能力再照顧桃姐。

輾轉之下, 把她安排到梁家充當家傭。

自十三歲起, 桃姐已在梁家六十多年。

桃姐這樣的傭人, 在那個年代又被稱為馬姐。

即梳起馬尾辮的僕人。

這些人梳起馬尾辮, 又表示終身不嫁, 因此又被稱為自梳女。

最早的時候, 是順德那邊的婦女為了討生計, 到到南洋,香港,澳門等地當女傭。

由於吃苦耐勞,廚藝了得,因此她們的價格比其它地區輸出的傭人高。

這個群體也被人稱“順德馬姐”。

馬姐是有職級劃分的。

近身,就是侍女,最高級。

湊仔,相當於保姆,負責照顧小主人。

打雜,就是做雜務的。

一腳踢,屬於最低級別,即什麼活都要幹,工作量大,薪水又低。

但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馬姐這一行業日漸式微。

時代變遷下,順德在內的幾個馬姐輸出地,女性開始寧可工廠打工,也不打住家工受氣。

加上老一輩的馬姐慢慢退休,馬姐數量減少,於是她們開始對雇主的要求越來越多。

據說,有的十五個半月糧,有的要求在工人房裡裝電視。

這個情況下,雇主開始轉而聘請其它地區的傭人。

香港的菲傭行業,就是在這個時期逐漸淘汰了馬姐後發展起來的。

在《桃姐》中,葉德嫻扮演的鐘春桃就是這樣一名馬姐。

電影是從桃姐的晚年講起的。

那時候,梁家就剩下她和少爺ROGER(劉德華扮演)留在香港。

電影開始沒多久,就切入桃姐中風入院的戲份。

在這個節點上,已成為電影製片人的少爺Roger,開始反過來照料桃姐,並陪伴她過完人生最後的時光。

片中的畫面是平淡普通,貼近真實生活的。

就像許鞍華鏡頭下,老人院裡的老人,已經行動不便

吃起飯來,到處掉

記性不如從前,假牙都會拿錯

護工給老人們餵飯,是一套流水線作業

這樣的境況,讓葉德嫻在老人院體驗生活的時候,有著極大的感受:

其實他們不是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希望能多點機會再看子女一眼,但又不想耽誤子女們的時間和精力,這種心情很矛盾,你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想死還是想活。

這種老來的無力感,每個人走到這一步,都會產生。

而在老人院這個環境下,由於孤獨不再是相對的個例,因此大家對於孤獨的反應也就相應淡漠。

老人去世了,子女哭得稀裡嘩啦,但其它老人卻依然坐著,或玩牌,或做其它事。

許鞍華說道:

拍這部戲,一是紀念這些現在沒有人提的人,另一點就是想再探討下傳統的人際關係跟現在有什麼不同。

當時找不到投資的她,找到了劉德華幫忙。

但依然很多老闆不願意投資,直到後來,保利博納的老闆于東答應了。

條件是:

劉德華參演。

就這樣,《桃姐》項目起來了。

許鞍華對於這個項目是很看重的。

她並不諱言拍本片的初衷:

因為我也老了,單身,開始擔心孤獨,怕老來潦倒、喪失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權利。

只是,當時對於票房前景,她依然沒有太大信心。

甚至在上映前接受採訪,談到這個問題時,她還連連擺手,用著玩笑似的話說出:

我看我快完蛋了,差不多了。

後來,《桃姐》在各大獎項上大殺四方,終於讓許鞍華獲得一時風光。

劉德華也因此開心地說道:

很開心這部電影能讓許鞍華重新在所有觀眾和投資人面前,抬起頭做人。

這部電影,劉德華和葉德嫻均獲得金馬金像雙料影帝影后。

拍攝的時候,許鞍華只是告訴兩人那個環境,不講劇情,讓他們很即興地去演。

或許也是因此,劉德華在片中的表演,則更貼近普通人。

扒拉著吃飯的樣子,從天王變成了一名中年男人。

吃碗面,細節也自然。

掀開速食盒蓋子,放在一邊。

吃面的時候,想著事情,忘了之前那個蓋子。

過了不久,轉頭一看,想起來,又順手將餐盒蓋扔進垃圾桶。

至於葉德嫻,不僅到老人院體驗生活,還足足兩個月不染髮。

甚至“桃姐”要不要修眉這樣的問題都經過了反復的揣摩研究。

最終這部電影,除了金馬金像影后外,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葉德嫻更是勝過凱特·溫絲萊特、凱拉·奈特莉、凱瑞·穆麗根等人,榮獲影后。

看看葉德嫻那超厲害的演技。

不光是中風之時動作不便,連說話的含糊不清都抓到了。

初到老人院時,面對冒犯,吼回去:

公園裡,和劉德華之間的逗笑,那動作表情和動作極為到位。

輪椅上,被安全帶綁住,但即使喘氣,些許抽搐的動作,表情都捕捉的很細緻。

多年後再見到女主人,一副雖然拘謹但覺得親切的狀態。

和劉德華走在街上,即使是背影和走路的姿態,也能把心中一份把Roger當成兒子,卻又保持著主僕間的距離的戲給演出來。

戲中主僕間這樣的感情,在海報上也充分體現了。

其中,有一張穿越時空的合影。

這張照片中的葉德嫻,就是那時候的馬姐裝扮。

而她攬著的那個小男孩,就是8歲的劉德華。

加上劉德華小時候的照片不多,於是,這張合成的照片也就顯得尤為珍貴。

對於片中的感情,劉德華的理解是:

它說的是任何人之間的關係。

少爺後來為什麼反過來照顧工人?

因為他發現只有這個人對他好,她從小照顧你。

如果我們忘掉這種感情,或者建立在商業關係上,生命就沒有意義。

這種感情,在電影中通過平常的點點滴滴,也細膩地表達出桃姐和Roger間即是主僕,又像母子的關係表達地很細微。

Roger要求吃牛舌,桃姐卻“教育”他道:

你還想再做一次搭橋啊?好久沒吃就不要吃咯。

後來Roger的幾個發小到家裡玩,卻無意間發現桃姐住院前鹵好的牛舌。

幾人吃完牛舌後,給桃姐打電話,說著小時候的趣事,又是片中一個感動的點。

耶誕節,Roger一家從國外打越洋電話,輪番和桃姐說話。

這個特殊的時節,這樣的關懷,對於桃姐這樣的老人來說是最開心的事。

畢竟,一個傭人,在主家工作了超過半個世紀,老來還能獲得主家的關心,這種關係已經不再是主僕關係了。

這樣的關懷,勝過冷冰冰地過來扔點錢就走的行為。

人情關係上,也有著傳統的一面。

Roger的媽媽從國外回來,要給桃姐錢。

桃姐怎麼樣都不肯要,用很家常地語氣推脫著,試了好幾次才把錢塞到女主人的包裡面。

但桃姐心懷感激地收下了女主人在飛機上為她要的襪子。

這一些,可以說是感情,也可以說是人情。

實際上,桃姐所住的老人院的條件並不好。

伙食不咋地,即使是單人間,也就一塊布,幾塊板隔開而已。

人老了,這樣的環境,極易引起那種孤獨感。

在這種孤獨感的包圍下,使得老人像小孩般,被哄一哄就會無比開心。

片中拍了兩波來老人院探望的機構。

其中一個機構,帶了一些寵物過來。

老人們抱著這些寵物,歡天喜地。

歌手為老人們唱歌,但唱完後,那張臉馬上在人後變臭。

發月餅,拍完照後,機構又把月餅收走,要到下一家老人院繼續這套發放回收的流程。

儘管累,但老人們卻歡天喜地。

其實,我覺得這不是老人笨了,哪個老人不是從年輕走過來的。

或許,這老人院中的老人,年輕的經歷比後生豐富得多,對於世界也看得很多。

只是,在這個人生階段,這種孤獨下,即使歡樂是假的,但對他們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

這個年齡,是一個到了不斷告別的年齡。

在這個年齡,也只能看開一點。

就像桃姐明知秦沛找她借錢是去找髮廊妹,卻還勸一旁生氣的Roger:

讓他去找吧,還能找幾次啊。

而秦沛扮演的老人,有一次邀請桃姐跳舞遭拒,還會樂呵呵地說了一句:

都多大歲數了,還放不開啊?

是啊,該不該,也都只能放不下了。

人,不就是沿著這樣的軌跡走完這條路的嘛:

出生之時,很多人圍在身邊,他們笑著,你哭著;

離去之前,或許要和很多人一一告別,或許還要自己孤孤單單地走一程;

最後的時刻,有人會哭,只是聽不到了。

但,這一生,不也就這麼走完了。

到到南洋,香港,澳門等地當女傭。

由於吃苦耐勞,廚藝了得,因此她們的價格比其它地區輸出的傭人高。

這個群體也被人稱“順德馬姐”。

馬姐是有職級劃分的。

近身,就是侍女,最高級。

湊仔,相當於保姆,負責照顧小主人。

打雜,就是做雜務的。

一腳踢,屬於最低級別,即什麼活都要幹,工作量大,薪水又低。

但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馬姐這一行業日漸式微。

時代變遷下,順德在內的幾個馬姐輸出地,女性開始寧可工廠打工,也不打住家工受氣。

加上老一輩的馬姐慢慢退休,馬姐數量減少,於是她們開始對雇主的要求越來越多。

據說,有的十五個半月糧,有的要求在工人房裡裝電視。

這個情況下,雇主開始轉而聘請其它地區的傭人。

香港的菲傭行業,就是在這個時期逐漸淘汰了馬姐後發展起來的。

在《桃姐》中,葉德嫻扮演的鐘春桃就是這樣一名馬姐。

電影是從桃姐的晚年講起的。

那時候,梁家就剩下她和少爺ROGER(劉德華扮演)留在香港。

電影開始沒多久,就切入桃姐中風入院的戲份。

在這個節點上,已成為電影製片人的少爺Roger,開始反過來照料桃姐,並陪伴她過完人生最後的時光。

片中的畫面是平淡普通,貼近真實生活的。

就像許鞍華鏡頭下,老人院裡的老人,已經行動不便

吃起飯來,到處掉

記性不如從前,假牙都會拿錯

護工給老人們餵飯,是一套流水線作業

這樣的境況,讓葉德嫻在老人院體驗生活的時候,有著極大的感受:

其實他們不是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希望能多點機會再看子女一眼,但又不想耽誤子女們的時間和精力,這種心情很矛盾,你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想死還是想活。

這種老來的無力感,每個人走到這一步,都會產生。

而在老人院這個環境下,由於孤獨不再是相對的個例,因此大家對於孤獨的反應也就相應淡漠。

老人去世了,子女哭得稀裡嘩啦,但其它老人卻依然坐著,或玩牌,或做其它事。

許鞍華說道:

拍這部戲,一是紀念這些現在沒有人提的人,另一點就是想再探討下傳統的人際關係跟現在有什麼不同。

當時找不到投資的她,找到了劉德華幫忙。

但依然很多老闆不願意投資,直到後來,保利博納的老闆于東答應了。

條件是:

劉德華參演。

就這樣,《桃姐》項目起來了。

許鞍華對於這個項目是很看重的。

她並不諱言拍本片的初衷:

因為我也老了,單身,開始擔心孤獨,怕老來潦倒、喪失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權利。

只是,當時對於票房前景,她依然沒有太大信心。

甚至在上映前接受採訪,談到這個問題時,她還連連擺手,用著玩笑似的話說出:

我看我快完蛋了,差不多了。

後來,《桃姐》在各大獎項上大殺四方,終於讓許鞍華獲得一時風光。

劉德華也因此開心地說道:

很開心這部電影能讓許鞍華重新在所有觀眾和投資人面前,抬起頭做人。

這部電影,劉德華和葉德嫻均獲得金馬金像雙料影帝影后。

拍攝的時候,許鞍華只是告訴兩人那個環境,不講劇情,讓他們很即興地去演。

或許也是因此,劉德華在片中的表演,則更貼近普通人。

扒拉著吃飯的樣子,從天王變成了一名中年男人。

吃碗面,細節也自然。

掀開速食盒蓋子,放在一邊。

吃面的時候,想著事情,忘了之前那個蓋子。

過了不久,轉頭一看,想起來,又順手將餐盒蓋扔進垃圾桶。

至於葉德嫻,不僅到老人院體驗生活,還足足兩個月不染髮。

甚至“桃姐”要不要修眉這樣的問題都經過了反復的揣摩研究。

最終這部電影,除了金馬金像影后外,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葉德嫻更是勝過凱特·溫絲萊特、凱拉·奈特莉、凱瑞·穆麗根等人,榮獲影后。

看看葉德嫻那超厲害的演技。

不光是中風之時動作不便,連說話的含糊不清都抓到了。

初到老人院時,面對冒犯,吼回去:

公園裡,和劉德華之間的逗笑,那動作表情和動作極為到位。

輪椅上,被安全帶綁住,但即使喘氣,些許抽搐的動作,表情都捕捉的很細緻。

多年後再見到女主人,一副雖然拘謹但覺得親切的狀態。

和劉德華走在街上,即使是背影和走路的姿態,也能把心中一份把Roger當成兒子,卻又保持著主僕間的距離的戲給演出來。

戲中主僕間這樣的感情,在海報上也充分體現了。

其中,有一張穿越時空的合影。

這張照片中的葉德嫻,就是那時候的馬姐裝扮。

而她攬著的那個小男孩,就是8歲的劉德華。

加上劉德華小時候的照片不多,於是,這張合成的照片也就顯得尤為珍貴。

對於片中的感情,劉德華的理解是:

它說的是任何人之間的關係。

少爺後來為什麼反過來照顧工人?

因為他發現只有這個人對他好,她從小照顧你。

如果我們忘掉這種感情,或者建立在商業關係上,生命就沒有意義。

這種感情,在電影中通過平常的點點滴滴,也細膩地表達出桃姐和Roger間即是主僕,又像母子的關係表達地很細微。

Roger要求吃牛舌,桃姐卻“教育”他道:

你還想再做一次搭橋啊?好久沒吃就不要吃咯。

後來Roger的幾個發小到家裡玩,卻無意間發現桃姐住院前鹵好的牛舌。

幾人吃完牛舌後,給桃姐打電話,說著小時候的趣事,又是片中一個感動的點。

耶誕節,Roger一家從國外打越洋電話,輪番和桃姐說話。

這個特殊的時節,這樣的關懷,對於桃姐這樣的老人來說是最開心的事。

畢竟,一個傭人,在主家工作了超過半個世紀,老來還能獲得主家的關心,這種關係已經不再是主僕關係了。

這樣的關懷,勝過冷冰冰地過來扔點錢就走的行為。

人情關係上,也有著傳統的一面。

Roger的媽媽從國外回來,要給桃姐錢。

桃姐怎麼樣都不肯要,用很家常地語氣推脫著,試了好幾次才把錢塞到女主人的包裡面。

但桃姐心懷感激地收下了女主人在飛機上為她要的襪子。

這一些,可以說是感情,也可以說是人情。

實際上,桃姐所住的老人院的條件並不好。

伙食不咋地,即使是單人間,也就一塊布,幾塊板隔開而已。

人老了,這樣的環境,極易引起那種孤獨感。

在這種孤獨感的包圍下,使得老人像小孩般,被哄一哄就會無比開心。

片中拍了兩波來老人院探望的機構。

其中一個機構,帶了一些寵物過來。

老人們抱著這些寵物,歡天喜地。

歌手為老人們唱歌,但唱完後,那張臉馬上在人後變臭。

發月餅,拍完照後,機構又把月餅收走,要到下一家老人院繼續這套發放回收的流程。

儘管累,但老人們卻歡天喜地。

其實,我覺得這不是老人笨了,哪個老人不是從年輕走過來的。

或許,這老人院中的老人,年輕的經歷比後生豐富得多,對於世界也看得很多。

只是,在這個人生階段,這種孤獨下,即使歡樂是假的,但對他們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

這個年齡,是一個到了不斷告別的年齡。

在這個年齡,也只能看開一點。

就像桃姐明知秦沛找她借錢是去找髮廊妹,卻還勸一旁生氣的Roger:

讓他去找吧,還能找幾次啊。

而秦沛扮演的老人,有一次邀請桃姐跳舞遭拒,還會樂呵呵地說了一句:

都多大歲數了,還放不開啊?

是啊,該不該,也都只能放不下了。

人,不就是沿著這樣的軌跡走完這條路的嘛:

出生之時,很多人圍在身邊,他們笑著,你哭著;

離去之前,或許要和很多人一一告別,或許還要自己孤孤單單地走一程;

最後的時刻,有人會哭,只是聽不到了。

但,這一生,不也就這麼走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