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

西安市碑林區位於西安市中心地帶, 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部, 面積22平方公里, 是一個文化教育發達、文物名勝薈萃、科技力量雄厚、市場經濟繁榮的城區。 碑林區是西安市城六區之一。 因境內有馳名中外的“碑林”而得名。 碑林區擁有十分豐富的文物古跡, 其中, 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單位的有四處、省級六處、市級一處。 有堪稱中國金石寶庫, 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館”———西安碑林博物館。

中文名稱

碑林區

外文名稱

Beilin District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

下轄地區

8個街道

政府駐地

南院門街道南院門27號(老市委)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000

地理位置

西安市中心地帶

面 積

23.36平方公里

人 口

71.32萬(截止2017年1月戶籍人口)

方 言

中原官話-關中片-東府小片(秦語)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

著名景點

西安碑林博物館、明城牆、小雁塔

機 場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火車站

西安站

車牌代碼

陝A

行政代碼

610103

建置沿革

春秋時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設杜縣, 縣治在今雁塔區杜城村。 轄區約今長安縣和柞水西北部、寧陝縣東北部及西安市區南郊, 這是西安歷史上最早的建制縣, 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 今碑林區境是杜縣所轄的一部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六國, 實行郡縣兩級建制, 設內史轄京畿42縣, 在今西安市境內設8縣。 今碑林區境隸屬內史杜縣。

直到漢高帝五年(前202)設京兆尹長安縣, 今碑林區境則隸屬長安縣。 經魏、西晉、十六國長達760年(前202至558), 今碑林區境均隸屬京兆尹(郡)長安(常安)縣。

北周明帝二年(558), 撤銷馮翊郡的萬年縣, 分長安、霸城、山北三縣地于長安城中另置萬年縣, 隸於京兆郡, 開創了與長安縣二縣分治長安城的局面。 天和三年(568)撤山北縣併入萬年縣, 建德二年(573)又撤銷霸城縣及杜縣東部地併入萬年縣, 杜縣西部併入長安縣。 從此, 曆隋、唐、宋、元、明、清, 今碑林境隸屬京兆郡(府)、奉元路和西安府的長安、萬年(大年、樊川、咸寧)兩縣。 直到民國2年(1913)2月撤銷咸寧縣, 併入長安縣。 清代西安府仍沿用隋唐之制, 由長安、咸寧兩縣分治。 長安縣治西安府53坊, 今碑林區境內有9坊;咸甯縣治西安府41坊,

今碑林區境內有32坊。

民國16年(1927)11月25日, 陝西省政府決議設立西安市。 民國17年(1928)9月22日, 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 劃原長安縣的西安城內及四關歸西安市, 今碑林區境隸屬西安市。 民國19年(1930)11月撤銷西安市, 名義上西安城關劃入長安縣區劃, 而實際上長安縣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關, 而由省會警察局主管。

民國33年(1944)9月, 再次設西安市建制後, 市政府轄西安城關30鎮。 今碑林區境內有通化、倫海、京兆、中山、開元、南院、書院、四府、臥龍、通遠、長樂、永寧共12鎮。

民國34年(1945)11月, 西安市撤鎮設12個區, 今碑林區境為一、二、七區全部及九、十區各一部分。 第一區, 轄東大街北沿以南城內地區。 第二區, 轄南大街東沿以西至四府街以東, 西大街東段北沿以南地區,

以及南關地區。 第七區, 轄東關地區, 包括東關正街、南街、長樂坊等地。 第九區, 轄南郊, 北起南郭門, 南至宋家花園, 。 第十區, 轄東郊, 西起東郭門, 東至滻河。

1949年為一、二、七區, 1954年合併成立碑林區, 1960年至1962年曾劃歸雁塔區, 1966年改名向陽區, 1972年復原名。

2001年, 南大街街道併入南院門街道, 和平路街道併入柏樹林街道。

旅遊

碑林博物館

碑林博物館

位於今文昌門內西側的三學街上, 北宋京兆學舊址北面。 始建於北宋元佑二年(西元1087年為保存唐代開成年間所刻的《十三經》而建)宋代為孔廟, 1950年擴建為博物館, 是中國最大的石碑碑林博物館, 占地3萬平方米, 陳列面積3千平方米。 西安碑林是中國保存古代碑刻時間最早, 內容最豐富的地方, 碑林博物館主要由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組成。 共有7個陳列室、6個陳列廊、8個碑亭, 共存碑石1788座, 其中新增678座, 包括碑48個、墓誌509個、經幢50個、造像牌70個、刻線畫1幅, 是一座書法藝術寶庫。

小雁塔

小雁塔

建於西元707年,共15級,約45米高。小雁塔位於西安永寧門外西南三裡。原為唐長安城開化坊襄城公主宅,文明元年(684)唐睿宗為其父皇高宗李治獻福而立為寺,初名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名薦福寺。清康熙年間再修塔寺。1965年對小雁塔加固修復的同時,保留了其無塔頂和塔簷簷角殘缺的現狀,維護了古建築的檔風貌,是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和西安旅遊十大景點”之一。

興慶宮公園

興慶宮公園位於西安古城外東南角,因在唐興慶宮遺址上修建而得名。興慶宮位於唐長安城的隆慶坊,為唐玄宗未當皇帝前曾與其兄弟居住于此。西元712年玄宗即位後,於開元二年(西元714年)改建為宮,將“隆慶坊”易名“興慶宮”。

興慶宮是唐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和楊玉環

興慶宮公園

長期居住的地方。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1958年興慶宮公園在原興慶宮遺址地修建,沿用當年興慶宮池、堂、樓、亭方位和名稱而設計,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

位於大南門內東側書院門街中段路北西安師範學校處,始建于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十月。為明代官辦的地方性學術機構,明清以來享有盛名的學府。生徒宿舍六楹,住屋四楹。1612年增建“斯道中天閣”一所。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建“仁在堂”及“醒鐘樓”。院內房屋總計370餘間,占地面積130.36畝。建有池塘假山、亭閣石橋,風景秀麗。1991年興修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時,恢復修建了石牌坊,匾額上書“關中書院”,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寺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據寺內碑刻載,臥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隋朝時稱“福應禪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9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雁塔

建於西元707年,共15級,約45米高。小雁塔位於西安永寧門外西南三裡。原為唐長安城開化坊襄城公主宅,文明元年(684)唐睿宗為其父皇高宗李治獻福而立為寺,初名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名薦福寺。清康熙年間再修塔寺。1965年對小雁塔加固修復的同時,保留了其無塔頂和塔簷簷角殘缺的現狀,維護了古建築的檔風貌,是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和西安旅遊十大景點”之一。

興慶宮公園

興慶宮公園位於西安古城外東南角,因在唐興慶宮遺址上修建而得名。興慶宮位於唐長安城的隆慶坊,為唐玄宗未當皇帝前曾與其兄弟居住于此。西元712年玄宗即位後,於開元二年(西元714年)改建為宮,將“隆慶坊”易名“興慶宮”。

興慶宮是唐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和楊玉環

興慶宮公園

長期居住的地方。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1958年興慶宮公園在原興慶宮遺址地修建,沿用當年興慶宮池、堂、樓、亭方位和名稱而設計,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

位於大南門內東側書院門街中段路北西安師範學校處,始建于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十月。為明代官辦的地方性學術機構,明清以來享有盛名的學府。生徒宿舍六楹,住屋四楹。1612年增建“斯道中天閣”一所。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建“仁在堂”及“醒鐘樓”。院內房屋總計370餘間,占地面積130.36畝。建有池塘假山、亭閣石橋,風景秀麗。1991年興修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時,恢復修建了石牌坊,匾額上書“關中書院”,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寺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據寺內碑刻載,臥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隋朝時稱“福應禪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9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