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全球能源互聯網與地緣政治

1.25

T.O.D.A.Y

「導語」

文 | 邢璐 魯剛 徐曉陽 毛吉康

全球能源互聯網作為全球電力互聯互通的典型體現, 展現了未來世界能源轉型發展的全新藍圖, 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構建命運共同體與合作共贏的能源發展和治理理念。

跨國電力互聯與電力貿易是全球能源互聯網在實體層面和經濟層面的體現。 目前, 歐洲、北美、俄羅斯-波羅的海地區電網互聯水準較高, 經過多年規劃和推動, 各國之間的電網互聯網架已經基本形成, 互濟能力也達到較高水準。 中美洲、南美洲、中東、東南亞等區域電網互聯具備初步的發展基礎,

具有相對明確的區域互聯規劃, 建成了部分互聯線路。 東北亞、南亞、非洲等區域電網互聯正處於起步階段, 正在商談和推動區域電網互聯。

在擴大電網互聯的大趨勢下, 多國政府、企業及地區性組織已啟動相關規劃研究, 部分專案已落地實施。 歐盟提出到2020年各成員國跨國輸電能力至少占本國裝機容量的10%, 2030年達到15%。 美國尚未形成全國電力市場, 考慮區域市場協調在電網規劃建設、區域市場運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美國政府不斷推動區域電力市場範圍擴大, 各區域電力市場間協調合作也在加強。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能源互聯互通工程, 計畫在未來十年內與周邊國家實現電網互聯。

全球化石能源貿易已形成多個發達的大宗商品市場,

相對而言, 電力交易受電網基礎設施和電力市場發展程度制約, 仍處於發展起步階段, 規模較小。 2016年, 全球跨國交易電量達到7650億千瓦時, 其中歐洲電網占4800億千瓦時, 北美洲電網占929億千瓦時, 是跨國電力貿易規模最大的地區。 電力貿易涉及能源安全, 因此, 政治層面的可行性是電網跨境互聯和貿易的先決條件。 目前跨國電力貿易主要集中在地緣政治局勢良好的歐洲、北美地區,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區和諧共用理念的發展程度。

地緣政治對電力互聯互通的影響

地緣政治是實現電力互聯互通的基礎。 跨國聯網與電力貿易通過電力資源的跨境配置, 可以降低各國保障能源安全的投入水準,

但也將自身的能源安全部分交於他國之手。 由於電力供需即時平衡, 難以像油氣資源那樣通過戰略儲備來完成對極端情況的緩衝, 使得各國在放棄電力自主供應方面難免有所顧忌。 因此, 跨國聯網與電力貿易需要國家間較高的互信度, 特別是當電力貿易占各國發電容量比不斷提高時, 供應安全成為首要考慮。

目前的跨國聯網和電力貿易與國家間地緣政治關係出現重疊。 跨國聯網和電力貿易需要政府在其中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但在前期並不是所有的跨國聯網項目都由政府間合作推動產生。 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類型是政治基礎在前, 電力聯網和電力貿易作為國家之間經貿合作來逐步推動。

典型的代表包括:歐盟在一體化框架下逐步推進統一電力市場建立, 推動跨國電網互聯和電力貿易;北美地區, 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電力聯網和電力貿易也是基於兩國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而不斷深入;不斷深入推進的大湄公河次區域電力互聯互通也是在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框架下形成。

另一類是電力聯網可行性研究和經貿層面合作在前, 繼而尋求相關國家政治層面的支持。 例如沙漠太陽能計畫、東北亞聯網項目, 首先由相關公司或研究機構提出初步設想以及經濟、技術可行性研究論證, 並不斷影響和推動相關國家政府逐步參與其中, 逐步優化區域電力聯網的外部環境。

近日, 東北亞超級電網計畫獲得韓國電力公社公開支持, 其為韓國最大的電力公司。 該計畫提出在地廣人稀的蒙古建造規模巨大的風能發電場, 採用高壓直流或超導直流輸電技術, 構建連結蒙古、中國、韓國、日本、俄羅斯五國(遠景計畫中包括印度, 而剛提出時的計畫包括朝鮮)的“超級電網”, 實現整個東亞地區的統一、穩定能源供應。這一計畫最早由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提出。其後,在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上,中國國家電網公司、韓國電力公社、日本軟銀集團、俄羅斯電網公司簽署了《東北亞電力聯網合作備忘錄》,對項目進行正式研討和可行性論證,包括對“該專案可否通過貿易和供需平衡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進行研究。這是企業聯合研究推動電力互聯互通的典型案例,而朝鮮在整個聯網計畫中“從有到無”也體現出了地緣政治在電力互聯互通中發揮的基礎影響。

跨國電力貿易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跨國電網互聯與電力貿易的展開需要各國政府放開市場准入和許可,允許企業參與和推動工程建設,消除國家間電力貿易壁壘。在市場基礎具備條件下,參與電力互聯工程建設和電力貿易的多方參與者將推動各國在清潔能源發展、共用能源發展成果等方面加深理解與合作,進而對地緣政治產生更加廣泛和有益的影響。

一方面,跨國電力貿易將加快推動區域能源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行動達成共識。儘管《巴黎氣候》協定提出了全球低碳發展的長期共同目標,但各國在發展方向、路徑選擇和政策協調方面並沒有具體落實。跨國電網互聯和電力貿易將通過具體合作推動國家和區域之間的低碳行動,形成發展合力,推動各國政府在減排義務、綠色配額、清潔替代、電能替代等方面達成共識,共用清潔發展成果和技術方案。電力互聯互通有利於在全域目標下,加強政府間合作,開展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和地區聯網規劃,形成開發消納框架性協議;加強各國在能源、環保法律、清潔能源政策、電網發展政策、碳減排政策、關稅和財政政策等方面的協調與溝通,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框架落地。

另一方面,電力互聯互通遵循的利益共用機制將推動南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互利共贏。在各方參與、收益共用的合作思路下,通過電力互聯互通,可以使發達國家加大清潔能源電力受入,以更低成本實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中國家可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增加投資和就業,實現互利共贏。對於建設資金缺乏的電力送出國,可採用BOT、BOOT等方式開發綠地專案,充分借用外部資金與技術力量。對於有投資能力的電力送出國,在保障項目正常財務盈利能力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協商外送電價,可以實現多贏與可持續發展。途經國家對輸電工程佔用的土地資源可考慮作價入股,分享輸電專案效益,並且參與輸電線路的運維服務,拉動當地就業。電力受入國接納清潔電力,可以更低成本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在更大範圍保障電力供應安全。

與經貿關係的政治影響類似,在全球能源互聯發展情景下,隨著跨國電網互聯和電力貿易的發展,能源地緣政治格局也將面臨新一輪的大洗牌。

第一,因能源爭奪導致的國家間衝突將大為減少。可再生能源供應是源源不絕的,不存在枯竭問題,可再生性使其在本質上是和平性質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佈局呈現“去中心化”的特點,如當前大國因能源爭奪而逐鹿中東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第二,陸權大國的地緣政治地位將得以提升。跨國電網主要通過陸上相連,連接歐亞大陸的電網未來將最具規模,使歐亞大陸成為地緣政治的心臟地帶。而陸權大國佔有和使用能源鏈的效率大大超過海權國家,使海權大國失去當前地緣政治中的優勢地位。

第三,利於全球能源治理民主化,促進國際關係的“康得”文化。隨著各國電網互聯,各個國家在能源利用方面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賴關係,以能源為手段遏制或制裁別國也將有損本國利益。各國作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一部分,國家間能源政策彼此形成一定影響,個別大國在能源領域的主導權將逐步削弱,全球能源治理更加民主化,合作將成為能源地緣政治的常態。在全球能源互聯網情景下,各國因能源而相互依賴,加強合作是國家利益的最優選擇。隨著合作的不斷展開,國家間共同體意識逐步提升,合作互動更易建構國家間視為朋友的認知,從而促進國際關係的康得文化,利於和諧世界實現。

電力互聯互通是未來全球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和利用的重要趨勢,也是“一帶一路”戰略中能源基礎設施合作的重要內容。隨著跨國電網互聯規模擴大、貿易程度加深,將推動世界各國消除壁壘、深化交融、改變能源地緣政治形勢與格局,實現更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區域發展。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實現整個東亞地區的統一、穩定能源供應。這一計畫最早由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提出。其後,在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上,中國國家電網公司、韓國電力公社、日本軟銀集團、俄羅斯電網公司簽署了《東北亞電力聯網合作備忘錄》,對項目進行正式研討和可行性論證,包括對“該專案可否通過貿易和供需平衡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進行研究。這是企業聯合研究推動電力互聯互通的典型案例,而朝鮮在整個聯網計畫中“從有到無”也體現出了地緣政治在電力互聯互通中發揮的基礎影響。

跨國電力貿易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跨國電網互聯與電力貿易的展開需要各國政府放開市場准入和許可,允許企業參與和推動工程建設,消除國家間電力貿易壁壘。在市場基礎具備條件下,參與電力互聯工程建設和電力貿易的多方參與者將推動各國在清潔能源發展、共用能源發展成果等方面加深理解與合作,進而對地緣政治產生更加廣泛和有益的影響。

一方面,跨國電力貿易將加快推動區域能源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行動達成共識。儘管《巴黎氣候》協定提出了全球低碳發展的長期共同目標,但各國在發展方向、路徑選擇和政策協調方面並沒有具體落實。跨國電網互聯和電力貿易將通過具體合作推動國家和區域之間的低碳行動,形成發展合力,推動各國政府在減排義務、綠色配額、清潔替代、電能替代等方面達成共識,共用清潔發展成果和技術方案。電力互聯互通有利於在全域目標下,加強政府間合作,開展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和地區聯網規劃,形成開發消納框架性協議;加強各國在能源、環保法律、清潔能源政策、電網發展政策、碳減排政策、關稅和財政政策等方面的協調與溝通,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框架落地。

另一方面,電力互聯互通遵循的利益共用機制將推動南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互利共贏。在各方參與、收益共用的合作思路下,通過電力互聯互通,可以使發達國家加大清潔能源電力受入,以更低成本實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中國家可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增加投資和就業,實現互利共贏。對於建設資金缺乏的電力送出國,可採用BOT、BOOT等方式開發綠地專案,充分借用外部資金與技術力量。對於有投資能力的電力送出國,在保障項目正常財務盈利能力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協商外送電價,可以實現多贏與可持續發展。途經國家對輸電工程佔用的土地資源可考慮作價入股,分享輸電專案效益,並且參與輸電線路的運維服務,拉動當地就業。電力受入國接納清潔電力,可以更低成本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在更大範圍保障電力供應安全。

與經貿關係的政治影響類似,在全球能源互聯發展情景下,隨著跨國電網互聯和電力貿易的發展,能源地緣政治格局也將面臨新一輪的大洗牌。

第一,因能源爭奪導致的國家間衝突將大為減少。可再生能源供應是源源不絕的,不存在枯竭問題,可再生性使其在本質上是和平性質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佈局呈現“去中心化”的特點,如當前大國因能源爭奪而逐鹿中東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第二,陸權大國的地緣政治地位將得以提升。跨國電網主要通過陸上相連,連接歐亞大陸的電網未來將最具規模,使歐亞大陸成為地緣政治的心臟地帶。而陸權大國佔有和使用能源鏈的效率大大超過海權國家,使海權大國失去當前地緣政治中的優勢地位。

第三,利於全球能源治理民主化,促進國際關係的“康得”文化。隨著各國電網互聯,各個國家在能源利用方面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賴關係,以能源為手段遏制或制裁別國也將有損本國利益。各國作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一部分,國家間能源政策彼此形成一定影響,個別大國在能源領域的主導權將逐步削弱,全球能源治理更加民主化,合作將成為能源地緣政治的常態。在全球能源互聯網情景下,各國因能源而相互依賴,加強合作是國家利益的最優選擇。隨著合作的不斷展開,國家間共同體意識逐步提升,合作互動更易建構國家間視為朋友的認知,從而促進國際關係的康得文化,利於和諧世界實現。

電力互聯互通是未來全球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和利用的重要趨勢,也是“一帶一路”戰略中能源基礎設施合作的重要內容。隨著跨國電網互聯規模擴大、貿易程度加深,將推動世界各國消除壁壘、深化交融、改變能源地緣政治形勢與格局,實現更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區域發展。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