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浦發成都分行776億貸款暴雷,告別傻瓜理財!

01浦發成都分行億元罰單

商業銀行會將貸款分為5個等級, 即: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 其中後三類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大家常說的不良貸款。 作為一家正常經營的商業銀行, 存在不良貸款是一種極正常的現象, 而“零不良”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 那麼成都分行又是怎樣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呢

舉個例子:假設A公司由於經營不善, 無法償還貸款, 這時銀行就找來一個空殼公司B公司(這種情況基本是雙方提前商量好的)連同A公司的債務一同收購。 之後銀行為B公司發放一筆貸款, B公司用這筆貸款償還A公司即將到期的貸款。

經過這番簡單的運作, 原本還不上的貸款就成了新發放的正常貸款。

這裡的貸款是一種廣義的說法, 實際上包含了信貸、理財、信用證、承兌、保理等各種授信類產品。 空殼公司的數量總計1400多家, 金額高達775億元, 如此的金額與數量, 不是一句簡單的內控漏洞能說過去的,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借新還舊並不稀奇, 但能把借新還舊這個老把戲玩到這個地步, 也算是銀行界的標誌性事件了。

02 錢從哪裡來

事到如今, 企業也就剩下變賣資產或者破產等不多的選擇。 可即使如此, 錢還是不夠還怎麼辦呢?那就變成銀行的壞賬了, 銀行有壞賬也不奇怪, 關鍵是這些壞賬會影響到誰?

回到上面那個疑問,

銀行的錢來源無非央媽、企業和個人, 央媽的放水, 企業和個人的存款和投資理財。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大幾百億的貸款裡面有你的存款或者你買的銀行理財, 接下來該怎麼辦?

這才是這一起驚天大案的恐怖之處:誰也不知道這些不良貸款涉及多少企業、家庭和個人。

03 你的錢還安全嗎?

銀行是怎麼賺錢的, 一般人多少都知道, 就是吃利差。 通過低息吸儲把錢圈進來, 再以較高利息把錢放貸出去, 兩者之間的利差就是銀行的盈利。 再簡單點說, 銀行放貸出去的錢, 很可能就是你的存款。 如果你的存款被放貸出去, 剛好又變成了壞賬收不回來呢?

大家都知道銀行有央媽撐腰, 信用可靠, 兜底能力也比較強。 但是, 兜底並不是長久之計, 特別是在如今信貸收縮的大環境下。 去年銀監會銀監會起草銀行破產風險處置條例的新聞,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一旦銀行出現危機, 保險機構將對存款人提供最高50萬元的賠付額。

再就是這些貸款裡面很可能涉及理財產品。 這一點我之前在很多文章裡面說過,

很多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很可能就是企業貸款。 碰到這種企業違約, 你也只能認栽, 如果銀行願意兜底還好說, 但如今監管要求打破剛兌, 銀行也越來越缺錢, 兜底的意願和能力也就越來越小。 所以, 大家也都看到, 年初以來, 曝出好幾起銀行理財違約的新聞, 而且還都是大銀行的理財產品。 坦白說, 這麼多年來, 銀行理財能夠保本保息靠的還是兜底能力, 這背後離不開以前賺錢的好日子, 也離不開央媽在背後輸血。

但是今非昔比, 銀行資產規模超過240萬億元的銀行業, 占金融業資產總量的80%以上;銀行理財30萬億, 佔據理財市場的頭把交椅。 規模上升必然對兜底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兜底能力也不是憑空而來的,

依靠的還是自身賺錢的能力。 這個時代, 無處安放的不只是青春, 還有我們手上的那點錢。

04銀行理財也有坑

銀行理財, 也是有風險的!特別是打破剛兌之後, 銀行理財, 更是不保本不保息了!

要知道, 影子銀行, 不等於是銀行。 而銀行理財, 更不代表它有著銀行信用。 那麼, 究竟什麼是影子銀行?歸根結底, 影子銀行, 是因為銀行為了逃避國家監管, 賺更大的利潤、更多的錢, 和證券、信託、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 跟監管機構玩的一個“貓抓老鼠”的遊戲。

這個遊戲怎麼玩?一般說來, 就是銀行和信託、基金等合作, 賣理財產品。 這種業務, 有金融的功能, 但是又沒有金融的實體, 像個影子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 你買銀行理財, 以為買的是銀行信用,其實往往不是!它的背後,很可能是一個高風險的股權融資計畫。信託、基金是為了利用銀行的名頭募集資金,銀行則能賺1%到2%的通道費用。句話說,對於理財產品,銀行往往只是一個通道,而產品背後真正站著的,是狸貓換太子的——資管公司。

既然是高風險的股權融資計畫,而且中間通道長、監管薄弱,出現價格波動或投資失敗,是很有可能的。然而,失敗了,你可別以為銀行會幫你扛!對不起,在這種個情況下,銀行是不負有保本責任的。

國家已經高度重視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風險問題,並把它作為2018年加強銀行監管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當前銀行業市場亂象,將進一步得到遏制!

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要為國家強監管的政策點贊,但也要增強自己的金融知識。無論是面對披著高科技面紗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區位鏈金融”,還是披著各種大銀行、大機構外衣的所謂理財,都不可以放鬆警惕,在打開你的錢包之前,都應當認真思考。

以為買的是銀行信用,其實往往不是!它的背後,很可能是一個高風險的股權融資計畫。信託、基金是為了利用銀行的名頭募集資金,銀行則能賺1%到2%的通道費用。句話說,對於理財產品,銀行往往只是一個通道,而產品背後真正站著的,是狸貓換太子的——資管公司。

既然是高風險的股權融資計畫,而且中間通道長、監管薄弱,出現價格波動或投資失敗,是很有可能的。然而,失敗了,你可別以為銀行會幫你扛!對不起,在這種個情況下,銀行是不負有保本責任的。

國家已經高度重視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風險問題,並把它作為2018年加強銀行監管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當前銀行業市場亂象,將進一步得到遏制!

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要為國家強監管的政策點贊,但也要增強自己的金融知識。無論是面對披著高科技面紗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區位鏈金融”,還是披著各種大銀行、大機構外衣的所謂理財,都不可以放鬆警惕,在打開你的錢包之前,都應當認真思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