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央行降准施大動作 兩板塊可能會迎來逆襲

央行定向降准“普降甘霖” 業內預計春節前流動性基本無憂

25日, 央行全面實施對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 預期釋放約3000億元長期流動性。

對於春節前後面臨資金緊張的銀行, 尤其是中小銀行而言, 這無疑是一場及時“瑞雪”, 流動性結構不平衡的“創傷”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癒合。

同時, 央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 當日淨回籠1200億元, 繼續保持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適中。 從市場反應來看, 近期流動性未現波瀾, 隔夜資金充沛, 資金面仍處於春節前的寬鬆期。

修復結構性“創傷”

在業內人士看來, 央行此次定向降准, 除了引導銀行信貸流向普惠金融領域之外, 也起到了調整銀行體系流動性結構不平衡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來, 以五大行、大型機構為代表的一級交易商能夠直接拿到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資金, 再由它們按需給市場上大小金融機構。 ”作為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場部的一線交易員,

阿逸對此感觸頗深。 有時交易商“奇貨可居”, 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對市場調節的效率, 造成了流動性的結構性不平衡。

而此次定向降准可覆蓋全部大中型商業銀行、約90%的城商行和約95%的非縣域農商行, 可以說是一次面向大部分銀行的“普惠式”降准。

雖然從量來看, 央行人士預期的3000億元流動性釋放規模, 甚至不及一次中期借貸便利(MLF)的操作量, 但仍對結構性缺口進行有效補足。 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稱, 短期來看這將進一步改善當前流動性環境, 長期來看有助於補充流動性缺口, 緩解底層銀行流動性緊缺、流動性結構性分層的矛盾。

該團隊統計資料顯示,

2015年至2017年, 代表全市場利率水準的R007對代表銀行等存款類機構的DR007的偏離程度均值從2.38%逐步擴大到18.60%.2017年流動性結構性分層的現象尤為顯著, 特別是在季末年末等關鍵時點, 結構性緊張現象更加突出。

業內預期:春節前後流動性適中

從昨日的市場反應來看, 資金面依舊波瀾不驚。 早盤各機構積極融出資金, 融入需求也迅速得到滿足, 寬鬆態勢持續至尾盤。 隔夜資金較為充沛, 不過, 可以實現跨月的7天資金需求有所上漲。

中國貨幣網資料顯示,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繼續下行1.06個基點, 報2.5634%.7天Shibor上行1.78個基點, 報2.8498%.

而央行近期開始逐步回籠流動性, 也預示著近期流動性水準整體較為寬裕。

根據阿逸以往的觀察, 央行一旦頻繁開啟公開市場操作,

就是資金面趨緊的前兆, “因為央行若要通過逆回購到期來回籠流動性, 必須事先鋪墊, 提前投放大量流動性。 ”他預計, 春節前後流動性將保持適中, 央行並沒有收緊資金面的意圖。

可以看到, 1月份流動性始終較為平穩。 尤其跨年時點一過, 資金面快速鬆弛下來, 價格瞬間走低。 隔夜Shibor甚至一度到達過2.4610%的階段性低位。

興業研究統計歷史規律發現, 春節前12天至20天, 為年後節前的寬鬆期。 而到了春節前2天至12天, 迎來春節前夕的現金走款高峰時期, 利率最高可以飆升到年末峰值附近。 等到春節前2天至春節後, 資金面緊張又將得以緩解, 此時居民對現金需求下降, 節前機構資金頭寸已平, 節後貨幣逐漸回表。

當前正處於一季度相對寬鬆的窗口。 一方面, 央行定向降准資金開始釋放;另一方面, 此前建立的“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也提前保障了春節前後的流動性。 興業研究表示, 今年春節前流動性安排基本有保障, 資金面無需擔憂。

重要推手將權重股拉漲三成 買方力量究竟來自何方?

他們是本輪行情重要推手, 將權重龍頭拉漲三成!這股神秘買方力量究竟來自何方?

銀行和地產等權重龍頭股1月份以來漲幅超過30%, 上證綜指自2017年12月28日之後酣暢淋漓地走出了“十八陽夾一陰”走勢。

這驚濤拍岸般的走勢, 若非大象入水, 絕對不會產生。 到底神秘買入力量來自何方?記者近期展開了深入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 資金共振引發了2018年的開年行情, 其中,銀行委外資金正在悄然入市,新增投資者也在持續入場,杠杆資金再度活躍,北上資金整體淨流入,這些資金共同推動了2018 年的“開門紅”。

銀行委外資金悄然入市

浪潮剛剛開啟

近期多家銀行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身段,頻頻向長期投資業績優異的私募拋出秋波,甚至放棄了銀行一直以來堅守的潛規則——私募必須先出充當安全墊的優先資金,才能從銀行拿到委外資金。2016年中期以來的結構性牛市,改變了大銀行與小私募的力量對比,銀行委外資金也正在通過優秀私募滲透到股市中來。

2018年開年之後,某私募的董事長老田就忙碌起來。“要參加多家銀行資管總部的招投標,2017年僅有一家大型國有銀行和一家股份制銀行對於委託私募進行資金管理比較積極,但2018年新年之後,其他銀行也都跟上來了。”老田說。

老田所在的私募成立於2007年,長跑業績非常優異,老田的底線是寧願放棄銀行龐大的委外也絕不接受銀行的不平等條件。“我一直拒絕接受墊付優先資金的不平條約,因為在那種約束下,我們投資的心態就會扭曲。”

但在最近這次博弈中屈服的是銀行,銀行為了爭取老田作為委外資金管理人,放棄了要求老田先出優先資金的要求。銀行和私募達成了“私募跟投一定比例的資金”條件,與先虧私募優先資金的霸王條款相比,私募對銀行委外資金進行一定比例跟投的條件更加平等友好。

老田表示,“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銀行的委外資金無處可去,銀行比以往更加急迫地想將資金通過優秀私募配置到股市中去。這一浪潮剛剛開始。”

據最近拿到銀行委外資金的私募人士估算,今年從銀行委外資金流入股市的配置金額可能高達上千億元。

新增開戶數持續增加

權益類產品銷售火爆

A股的不斷走強刺激了場外資金的持續入場。投資者一方面在直接入市——新增開戶數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在間接入市——權益類產品銷售火爆。

新增開戶數持續增加。中國結算週二盤後發佈的資料顯示,上周(1月15日至19日)A股市場新增投資者30.41萬人,創自去年9月底以來的新高,並且已連續第二周出現環比增長,此連續兩周的增長幅度分別達到49%和14.15%。自新年以來截至1月19日,A股市場新增投資者已累計達74.89萬人。

權益類產品銷售火爆。平安證券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11月和12月,偏股型新基金的成立份額均超過400億,遠高於之前的平均水準。近期的權益類基金的銷售熱度也在不斷升級,從銷售速度和規模上均不斷超出市場的預期。

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魏偉表示,對比歷史過往權益類產品出現百億級的銷售,都是市場極度火爆的時期,而此次的不同在於,似乎是存量資產配置需求被強大的監管政策所逼迫開始主動流入主動管理型基金類產品,這個特點與2007和2015年存在顯著不同,變化產生的根源來自於監管政策環境的變化而不是已經呈現資產泡沫化。

兩融資金推波助瀾

北上資金淨流入

高風險偏好的杠杆資金近來也持續入場。交易所資料顯示,1月15日至1月24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實現八連升,累計增長332.78億元。

截至1月24日收盤,兩市融資餘額增至10758.38億元,再度刷新自2016年1月11日以來的新高。若將時間軸拉長,踏入2018年,兩市融資餘額累計增長540.8億元。

從資金流向來看,銀行股成為融資資金買入的首選。

在新年以來兩市融資餘額節節攀升的過程中,銀行行業獲融資資金累計淨買入逾126億元,位居申萬28個一級行業的首位。非銀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分別以累計淨買入88.9億元和42.9億元排名緊隨其後。

在近期的融資餘額八連升中,銀行和非銀金融淨買入額的座次也沒有發生變化,分別達109.4億元和66.3億元,建築裝飾則以27.39億元的累計淨買入額超越房地產,位列第三。

在融資資金助力下,前述板塊新年以來輪番活躍,成為帶動上證50與上證指數屢創階段新高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4日,在近20只創業板個股的推動下,創業板指大漲2.57%,創5個月以來的單日最大漲幅,從最新資料來看,融資資金在其中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就24日來看,在淨買入額排名靠前的兩融標的股中,多了不少創業板個股的身影。24日,順網科技和光線傳媒強勢漲停,華誼兄弟上漲6.58%,這三隻個股當日分別獲融資資金淨買入1.28億、7590萬和1.02億元。而24日逆市下跌7.3%的聚光科技,當日融資淨買入額達1.46億元。

再來看另一增量資金——互聯互通北向資金。儘管在少數交易日出現過獲利回吐,但北向資金整體呈現淨流入態勢,截至1月25日收盤,自2018年以來,借道滬股通、深股通的海外資金累計淨買入325.78億元。從具體標的來看,海外資金仍主要流向大金融藍籌和消費白馬股。比如,截至25日,海康威視、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已分別累計獲淨買入25億、18.9億和16.8億元。中國平安同期也獲淨買入近31億元,伊利股份、恒瑞醫藥、平安銀行等的累計淨買入額也大幅領先。

這兩板塊可能會迎來逆襲 大機構盯上並逐步建倉

這兩個板塊可能會迎來逆襲,大機構已經盯上,開始逐步建倉!

熟悉保險資金特性的市場人士都知道,分紅穩定、信用評估穩定、盈利增長穩定、有一定流動性是保險公司選股的四大標準,因此,滿足以上標準的金融、地產等大盤藍籌,一直深受保險資金的寵愛。

其實,保險公司旗下有各類產品帳戶,即使不是摯愛的大藍籌股,只要“嗅”到機會,一樣會看準時機下手。

最近,記者在與多家主流保險機構投資經理交流時就瞭解到,近期他們已展開對跨節行情的佈局,將逐步對傳媒、軍工兩個板塊進行建倉。

兩大理由看好傳媒和軍工

為何會看上傳媒和軍工?上述保險機構投資經理給出了以下兩個理由。

一是,這兩個板塊都是符合政策導向的行業,同時有兩會預期疊加國企改革政策。“國企改革依舊是2018年的投資主線,在這兩大板塊中進行擇股時,我們一看是不是龍頭標的、二看是不是有混改預期。”

二是,受市場風險偏好降低等因素影響,這兩個板塊2017年行業跌幅較大,其中傳媒板塊已經經歷了兩年的沉寂。目前,這兩個板塊的公募基金持倉比例和行業平均PE都處於歷史低位水準,尤其是軍工板塊在全部基金重倉市值中的占比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已創近三年新低。

他們預計,這兩個板塊的基本面有望在2018年拐點向上,長期投資價值將逐步顯現。“尤其是一些優質標的的配置價值開始凸顯,部分上市公司業績改善跡象明顯,業績預喜的公司數量超出市場預期。”

除了這兩個板塊,保險機構也在挖掘其他類似的投資機會。“我們認為,對於有較為確定的業績支撐個股且長期遇冷的板塊,將會出現較好的市場結構性機會。此前長期處於回檔整理狀態、目前板塊估值水準處於歷史低位、行業景氣度開始回暖、公司整體業績穩定向上,我們會從具備以上四個條件的板塊及個股中,尋找結構性投資機會。”

短期行情仍未結束

展望後市,受訪的多數保險機構投資經理認為,春季躁動下的短期行情仍未結束,“擁抱價值龍頭”的投資邏輯將延續全年。

除了把握結構性機會之外,他們依然關注資產重估邏輯下的大金融板塊,並關注消費升級與通脹預期升溫邏輯下的食品飲料、家電、石油石化等行業。

他們同時表示,也會留意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流動性邊際改善的空間究竟還有多大?近期監管政策頻出後的實際影響?未來的解禁規模有多少?“綜上因素,我們內部預判,市場進一步大幅上行或有一定阻力,較大概率可能會進入震盪格局。”

展望2018年,他們預計,消費基本穩定,製造業投資企穩後小幅反彈,基建投資溫和回落,進出口仍將維持正向貢獻,宏觀經濟整體趨穩向好。在此大環境下,股市有支撐、債市略承壓。

“2018年A股市場行情會逐步回暖,但期間可能會反復震盪;至於債市,核心影響因素仍在於監管面,短期維持謹慎判斷,在看到融資需求明顯回落、貨幣政策態度邊際放鬆之前,債市仍以防禦策略為上。”上述受訪的保險機構投資經理表示,

其中,銀行委外資金正在悄然入市,新增投資者也在持續入場,杠杆資金再度活躍,北上資金整體淨流入,這些資金共同推動了2018 年的“開門紅”。

銀行委外資金悄然入市

浪潮剛剛開啟

近期多家銀行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身段,頻頻向長期投資業績優異的私募拋出秋波,甚至放棄了銀行一直以來堅守的潛規則——私募必須先出充當安全墊的優先資金,才能從銀行拿到委外資金。2016年中期以來的結構性牛市,改變了大銀行與小私募的力量對比,銀行委外資金也正在通過優秀私募滲透到股市中來。

2018年開年之後,某私募的董事長老田就忙碌起來。“要參加多家銀行資管總部的招投標,2017年僅有一家大型國有銀行和一家股份制銀行對於委託私募進行資金管理比較積極,但2018年新年之後,其他銀行也都跟上來了。”老田說。

老田所在的私募成立於2007年,長跑業績非常優異,老田的底線是寧願放棄銀行龐大的委外也絕不接受銀行的不平等條件。“我一直拒絕接受墊付優先資金的不平條約,因為在那種約束下,我們投資的心態就會扭曲。”

但在最近這次博弈中屈服的是銀行,銀行為了爭取老田作為委外資金管理人,放棄了要求老田先出優先資金的要求。銀行和私募達成了“私募跟投一定比例的資金”條件,與先虧私募優先資金的霸王條款相比,私募對銀行委外資金進行一定比例跟投的條件更加平等友好。

老田表示,“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銀行的委外資金無處可去,銀行比以往更加急迫地想將資金通過優秀私募配置到股市中去。這一浪潮剛剛開始。”

據最近拿到銀行委外資金的私募人士估算,今年從銀行委外資金流入股市的配置金額可能高達上千億元。

新增開戶數持續增加

權益類產品銷售火爆

A股的不斷走強刺激了場外資金的持續入場。投資者一方面在直接入市——新增開戶數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在間接入市——權益類產品銷售火爆。

新增開戶數持續增加。中國結算週二盤後發佈的資料顯示,上周(1月15日至19日)A股市場新增投資者30.41萬人,創自去年9月底以來的新高,並且已連續第二周出現環比增長,此連續兩周的增長幅度分別達到49%和14.15%。自新年以來截至1月19日,A股市場新增投資者已累計達74.89萬人。

權益類產品銷售火爆。平安證券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11月和12月,偏股型新基金的成立份額均超過400億,遠高於之前的平均水準。近期的權益類基金的銷售熱度也在不斷升級,從銷售速度和規模上均不斷超出市場的預期。

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魏偉表示,對比歷史過往權益類產品出現百億級的銷售,都是市場極度火爆的時期,而此次的不同在於,似乎是存量資產配置需求被強大的監管政策所逼迫開始主動流入主動管理型基金類產品,這個特點與2007和2015年存在顯著不同,變化產生的根源來自於監管政策環境的變化而不是已經呈現資產泡沫化。

兩融資金推波助瀾

北上資金淨流入

高風險偏好的杠杆資金近來也持續入場。交易所資料顯示,1月15日至1月24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實現八連升,累計增長332.78億元。

截至1月24日收盤,兩市融資餘額增至10758.38億元,再度刷新自2016年1月11日以來的新高。若將時間軸拉長,踏入2018年,兩市融資餘額累計增長540.8億元。

從資金流向來看,銀行股成為融資資金買入的首選。

在新年以來兩市融資餘額節節攀升的過程中,銀行行業獲融資資金累計淨買入逾126億元,位居申萬28個一級行業的首位。非銀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分別以累計淨買入88.9億元和42.9億元排名緊隨其後。

在近期的融資餘額八連升中,銀行和非銀金融淨買入額的座次也沒有發生變化,分別達109.4億元和66.3億元,建築裝飾則以27.39億元的累計淨買入額超越房地產,位列第三。

在融資資金助力下,前述板塊新年以來輪番活躍,成為帶動上證50與上證指數屢創階段新高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4日,在近20只創業板個股的推動下,創業板指大漲2.57%,創5個月以來的單日最大漲幅,從最新資料來看,融資資金在其中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就24日來看,在淨買入額排名靠前的兩融標的股中,多了不少創業板個股的身影。24日,順網科技和光線傳媒強勢漲停,華誼兄弟上漲6.58%,這三隻個股當日分別獲融資資金淨買入1.28億、7590萬和1.02億元。而24日逆市下跌7.3%的聚光科技,當日融資淨買入額達1.46億元。

再來看另一增量資金——互聯互通北向資金。儘管在少數交易日出現過獲利回吐,但北向資金整體呈現淨流入態勢,截至1月25日收盤,自2018年以來,借道滬股通、深股通的海外資金累計淨買入325.78億元。從具體標的來看,海外資金仍主要流向大金融藍籌和消費白馬股。比如,截至25日,海康威視、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已分別累計獲淨買入25億、18.9億和16.8億元。中國平安同期也獲淨買入近31億元,伊利股份、恒瑞醫藥、平安銀行等的累計淨買入額也大幅領先。

這兩板塊可能會迎來逆襲 大機構盯上並逐步建倉

這兩個板塊可能會迎來逆襲,大機構已經盯上,開始逐步建倉!

熟悉保險資金特性的市場人士都知道,分紅穩定、信用評估穩定、盈利增長穩定、有一定流動性是保險公司選股的四大標準,因此,滿足以上標準的金融、地產等大盤藍籌,一直深受保險資金的寵愛。

其實,保險公司旗下有各類產品帳戶,即使不是摯愛的大藍籌股,只要“嗅”到機會,一樣會看準時機下手。

最近,記者在與多家主流保險機構投資經理交流時就瞭解到,近期他們已展開對跨節行情的佈局,將逐步對傳媒、軍工兩個板塊進行建倉。

兩大理由看好傳媒和軍工

為何會看上傳媒和軍工?上述保險機構投資經理給出了以下兩個理由。

一是,這兩個板塊都是符合政策導向的行業,同時有兩會預期疊加國企改革政策。“國企改革依舊是2018年的投資主線,在這兩大板塊中進行擇股時,我們一看是不是龍頭標的、二看是不是有混改預期。”

二是,受市場風險偏好降低等因素影響,這兩個板塊2017年行業跌幅較大,其中傳媒板塊已經經歷了兩年的沉寂。目前,這兩個板塊的公募基金持倉比例和行業平均PE都處於歷史低位水準,尤其是軍工板塊在全部基金重倉市值中的占比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已創近三年新低。

他們預計,這兩個板塊的基本面有望在2018年拐點向上,長期投資價值將逐步顯現。“尤其是一些優質標的的配置價值開始凸顯,部分上市公司業績改善跡象明顯,業績預喜的公司數量超出市場預期。”

除了這兩個板塊,保險機構也在挖掘其他類似的投資機會。“我們認為,對於有較為確定的業績支撐個股且長期遇冷的板塊,將會出現較好的市場結構性機會。此前長期處於回檔整理狀態、目前板塊估值水準處於歷史低位、行業景氣度開始回暖、公司整體業績穩定向上,我們會從具備以上四個條件的板塊及個股中,尋找結構性投資機會。”

短期行情仍未結束

展望後市,受訪的多數保險機構投資經理認為,春季躁動下的短期行情仍未結束,“擁抱價值龍頭”的投資邏輯將延續全年。

除了把握結構性機會之外,他們依然關注資產重估邏輯下的大金融板塊,並關注消費升級與通脹預期升溫邏輯下的食品飲料、家電、石油石化等行業。

他們同時表示,也會留意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流動性邊際改善的空間究竟還有多大?近期監管政策頻出後的實際影響?未來的解禁規模有多少?“綜上因素,我們內部預判,市場進一步大幅上行或有一定阻力,較大概率可能會進入震盪格局。”

展望2018年,他們預計,消費基本穩定,製造業投資企穩後小幅反彈,基建投資溫和回落,進出口仍將維持正向貢獻,宏觀經濟整體趨穩向好。在此大環境下,股市有支撐、債市略承壓。

“2018年A股市場行情會逐步回暖,但期間可能會反復震盪;至於債市,核心影響因素仍在於監管面,短期維持謹慎判斷,在看到融資需求明顯回落、貨幣政策態度邊際放鬆之前,債市仍以防禦策略為上。”上述受訪的保險機構投資經理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