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丹道功法:金丹大道修煉之全功

(一)基礎要領

1、靜坐式:道家修煉, 從靜功開始。

靜坐有兩種方法, 其一:雙跏趺坐, 也名結跏趺坐, 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右腳放在左腿上, 再將左腳放在右腿上, 名如意吉祥坐。 另一種是將左腳放在右腿上, 再將右腳放在左腿上, 名不動金剛坐, 如此姿勢, 自然端直, 不致前後左右搖擺。 假使初學靜坐, 或年事已高, 難以仿效, 那就不必勉強, 可改用半跏趺坐。

其二:單跏趺坐, 也名單盤膝坐, 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只將左腿置於右腿上, 不需再將右腿置於左腿上, 為如意坐。 另一種是只將右腿置於左腿上, 不需再將左腿置於右腿上,

為金剛坐。 此兩種坐法, 較雙盤有缺點, 因左右膝蓋會落空, 身易左右傾斜。

以上二種是佛家和道家的靜坐法。 如果單盤也做不到, 可將兩小腿交叉於兩股的下面, 也名交叉架坐, 亦稱散盤。 此是儒家的坐法。

初步練功的人, 不宜用“單盤”,

更不宜用“雙盤”, 只宜“散盤”。 先把雙腿放平, 貼著坐凳, 同時要把腰腿放得很松, 隨即先蜷盤右腿, 把右足的後踵, 輕輕抵觸“會陰穴”(穴在前陰與後陰的中間)。 再把左腳蜷盤, 同時將左足的後踵, 輕輕抵觸右足的“跌陽穴”(穴在足脛彎的凹陷中)。 一直到練習純熟了, 腿不發麻, 再改進為“單盤”, 單盤也練純熟了, 再進步到“雙盤”。

注意頭正身直, 虛靈頂勁, 虛心實腹。 “道法自然, 靜者得之”。

道家修煉, 不拘外形, 行、立、坐、臥、蹲、跪、趴, 橫豎均可, 而以四大威儀較為常見。 師曰:“道家修煉, 非必盤坐不可, 因為這是內在的功夫, 並不取決 於外在的形式。 曾見有人盤坐一生, 自我標榜道行不淺, 結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 皆因不悟內在丹訣之故。 徒然追求外表形式,

等於猴子撈月, 執形而求, 遠道千里”。 故以自身條件而定之可也。 靜坐不只禦寒, 且能去熱, 更令肥人變瘦, 瘦人增肥, 因為肥瘦皆是病態, 靜坐能消萬病。 由此可知, 靜坐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

丹經雲:“行則措足於坦途, 住則凝神於太虛, 坐則抱臍下之珠, 臥則調丹田之息。 ”行, 可緩步徐行, 措足坦途, 神態自若, 安然行炁。 立, 自然站立, 腳同肩寬, 雙膝微屈, 雙手自然下垂, 放於體側;或雙手相疊, 放于丹田。 坐, 可以盤坐, 盤坐較為穩固;亦可兩腿放下坐於凳上, 雙手相疊(或掐訣), 放于丹田, 或手撫兩膝亦可。 臥, 可以平躺, 先轉動頭部, 使脊椎正直, 手心向上, 置於體側, 或雙手相疊, 置於丹田;或者側身臥最佳, 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 另外一手放于丹田。

以上各種姿勢, 皆須注意頭脊正直, 自然安適, 以利氣血流通和放鬆入靜。

2、雙手結定印:雙掌掌心向上, 左上右下相疊(女相反), 兩掌重迭好之後, 順著自然的姿勢, 放在肚臍之下, 微微擺在腿上, 或隨自然倚托在小腹外邊也可以的。 兩拇指尖輕觸, 這個握手方法的要點, 必須把兩個大拇指尖微微接觸, 接觸之後, 將大拇指略略向掌心內收, 以兩指筆直, 自覺有一股內勁自然發出, 互相抵觸為標準(注意:不是故意用勁)。 照法操作, 那股內勁是自然發生的。 或不想掐印, 兩手心向下, 撫兩膝亦可。

3、兩耳返聽:靜功的初步法訣, 是要用在“聽息”的上面, 但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 而是通過聽呼吸的法訣, 使自己的心神安靜下來, 逐步達到“入靜”的境界。

4、塞兌垂簾:所謂塞兌, 即閉口, 舌頂上齶, 以防神氣外泄。 舌頂上齶, 是煉炁的起碼常識, 但其原理, 無人深究。 人之上齶部位, 有兩個小窩, 伸進手指可以摸到, 道家稱為“天池”, 此非針灸之穴位, 乃屬修煉之關竅。 其竅上通泥丸, 泥丸即是大腦, 為神炁會聚之所, 其竅不閉, 則漏神漏炁, 修煉家言“口開神炁散”, 即是此義。 故須舌尖反卷, 上封此竅, 抿口合齒, 保養神炁。 神炁相抱, 則津液易滋, 隨口咽下, 灌溉五臟, 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另外, 舌頂上齶, 還有接通任督二脈的作用, 丹道術語稱為“上鵲橋”。 還丹之時, 大丹亦從此竅降下, 倘不接通, 則易外漏鼻竅而走失, 謂之“玉柱雙垂”, 毀人性命, 不可不慎。

所謂垂簾, 即舊說把眼皮微微合攏, 只留一線微光的方法。 按這種方法,有兩種操作形式。一種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線外光。一種是乾脆把眼皮輕輕合上,一點光也不露。初學的人,以採用微微合攏,留一線外光為最合理。因為功夫練到歸元的境界,眼會自然的閉合,向內抽縮似的閉著。又因為初學的人完全閉著眼,容易昏沉,念頭易生。

丘祖曰:“塞兌者,口開神氣散,故塞之也。垂簾者,眼全開神漏,全閉神昏,惟垂簾微啟耳。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性命關也。其根生於眼,眼屬心,心生造化,自屬玄之又玄者,仙家謂之玄牝之門。心腎內日月,交接於內,兩眼外日月,交接於外。攢簇水火而不散,氣自調矣。”

5、自然呼吸:鼻吸鼻呼,為丹田自然呼吸,非常人之胸喉平常之呼吸。

訣曰: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能知神氣祖,便是得仙人。蓋呼吸所從起者也,呼為父母元氣,吸為天地正氣。令氣合形,神合氣,則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強閉出入,與死靜者無異。又或任其出入,則元氣隨呼氣而出,反為天地所奪。是以有抽添之說,使氣之呼吸至於根蒂。吸自外而內,呼之亦入內,吸剛來於子宮玉洞,呼則直上昆侖巔頂,呼吸旋為一氣,成為胎息。雖然,一氣如何至此?蓋呼吸久,但覺有一吸至於內,久之而並不覺氣急,猶子在母腹時,即為胎息也。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內,不知呼之亦在內,知之則可奪天地之正氣矣,而後方謂之“添年藥”。

6、放鬆入靜:意念引導全身放鬆,在自然呼氣中身體或某個部位搖晃幾下,即可放鬆。注意放鬆不是鬆懈,須保持頭正身直。要做到位,須下頜內收,如繩吊頸狀,可保持頭正身直。

儘量排除一切雜念。有“身靜、心靜、意靜”三大層次,丹書雲:“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炁,意不動曰煉神”。待心無所想,心境清靜,氣息平和之時,即可開始練功。

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則天心來複;人欲既淨,則天理常存。體會止念、入靜、存想、回光、調息、吐納、咽津、導引等要領。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和平了,進入下一步修煉。

(二)行功正法

(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第一步、煉精化炁(行補身漏,築基煉己,得卻病延年之果)

1、靜坐,雙目微閉,返觀內視,靜中觀想祖竅(兩眉中心略下些,又名山根,但非天目)內現出一粒白色的明亮光珠,圓陀陀,光灼灼。光珠照亮整個上丹田,通明透亮,虛室生白。默想數分鐘。

2、默想數分鐘後,意想光珠降入下丹田內,化為一片光明,光明充滿整個丹田,並用意微微觀照住這片光明內景。如紅日初升,照於滄海之內,如煙似霧,若隱若現,恍兮惚兮,靜待玄關開竅,真陽發動。訣曰:身如太虛,真空妙有。迴光返照,疑神丹穴,使真息往來。內中靜極而動。動極而靜。無限天機,即是煉氣化神之功也。

3、不可過於著意,只下丹田時時有知覺即已。著意即落於“有”,無意即落於“空”,皆非道也。還須設想一切皆“無”,即自己身體,亦不自覺其“有”,惟有一點誠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無念無思,方合於靜坐之道,即抱定此旨,堅心做去,不見效驗不止。

4、靜坐一月之久,即覺心氣平靜,呼吸自和,漸而下丹田微覺震動,漸而胸中熱液下降下丹田,漸而下田溫暖,漸而震動,傳及全身,達於四肢,漸而督脈血液,由背後起,過玉枕、上田、明堂、鵲橋、重樓,達于黃庭(中丹田)。

此系血液流通,與陽精過關入黃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領。漸而全身血液,能隨意聚于下丹田(意存則氣血來潮,意散則氣血分散。靜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氣血,聽命 如意。又法曰血河車者)。漸而下田異常溫熱,而內腎如湯煎,睾丸通過熱氣,漸而目前發光如電。漸而華池玉液盈溢,漸而腦後震響,漸而血脈暢通,漸而外腎不 舉,漸而陽關緊閉,複返童身,氣足體輕,目朗耳聰,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5、收功:漸漸地,緩緩地,聽候內炁自然發動、自然運行、自然收斂、自然停止。眼球左右各轉動7圈,搓熱雙手熨兩腎,意注命門。恢復平常狀態之後,再靜坐數分鐘,靜養片刻,再深呼吸3次,然後收功下坐即可。

提示:

1、補身之理:人在母胎,以靈性一點,受母體氣血生育,十月胎足.分離母體.遂有人形。由一歲至十六歲,陽氣充足,丹田氣滿。有時氣到陽關,外腎感發,即有情欲之思。一與婦人交合,於是十餘年之元陽,遂至遺漏。此漏既開,最難複閉,為日漸久,則身體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竅遺漏,(精液一去,元氣隨之)故成為敗絮其中之軀殼。風雨摧殘,寒暑淩逼.疾病感染,喪亡漸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長生也。需補身之理,既如上述,於是補身之法尚焉。其法行於既漏之身,將所漏之竅,複行塞閉,並將已漏之精,再行補足,及至精滿氣足,補功已畢,即神爽體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壽,不求自得,此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2、補身之訣:凡為既漏之身,情欲一動,則身中精氣,隨情欲直奔陽關,於是外腎暴舉,即順行其生物之規道,此亦天理自然,為造化之機,非人故欲如此也。學習靜坐,第一要注重精氣,不使外泄,乃能補得身體。

3、欲使精化為炁,先要明白精與炁的相互關係。須知精與炁本是一物,炁為精之源,精為炁所化。未化精前為先天炁,炁既化後為後天精。炁所以化為精者,皆因後天情念之動,心火遂起,而先天炁化為後天精矣。欲使精化為炁,最易簡的方法就要使炁不化精;欲使炁不化精,須使心念不起,不墮後天,自可攝精歸源,這一點全仗性功之精純。

4、年輕人可以直接從煉炁入手,而老年人就要從煉精起步。年輕人煉炁,其實就是煉炁化神之功,因年輕人精全炁旺,故須以神煉炁,以炁養神;老年人煉精,其實就是煉精化炁之功,因老年人精衰炁枯,故須煉精補精,以精補炁。老年人補足精炁,才能與年輕人一樣起修。年輕人可以省略“煉精化炁”一步工程,較老年人修真為快。年輕人如果試圖按老年人的路子修為,反而自走彎路,煉精不成,最易自傷命寶,可不悟哉!

中年人則須適當掌握,兼而修之,介於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應有所取捨和側重即可。先賢將年輕、中年階段之人定為最佳修煉者。但無論老中青,在百日築基內必須禁欲止漏,以後亦須節制,不可縱欲。

先賢將人類的年齡段按四等劃分。鐘離權真人曰:“凡時有四等。人壽百歲;一歲至三十乃少壯之時,三十至六十乃長大之時,六十至九十乃老耋之時,九十至百歲或一百二十歲乃衰敗之時也”。從此可以看出衰、老、中、青四等中自己屬於哪一時期階段。

5、初學靜坐,時間以半點鐘至一點鐘為宜。靜坐日久.以一點鐘至兩點鐘為宜。若不覺其苦,再延長時間,亦無不可。功純則效速,功少則效緩,自擇可也。古人靜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約三月之久,即可將補身功夫完滿,俗稱百日築基。惟因身體有強弱之不同,行法有得當與否,所以成效有遲有速也。

6、只有外部形體不動,內部炁機才會積聚發動。道家靜功之法,總以身體不動為最大原則。丹法有一句口訣,叫做“勿忘勿助,勿疑勿懼”。

7、內炁發動,在半路上尚未停止的時候,不可用自己的後天意識做主將靜功甘休,更不可受驚嚇、被干擾、起妄念、動情緒,否則可能會出問題。

8、具體火候的運用,亦可取訣:“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實。”能真正理解這四句修道古訣,並能在修煉中確實做到,證明你已經進入到上一個層次,自然陰精足而無精補也,很快基成無漏而產真陽,進入還丹功程,采後天中之先天也,乃逆運之法。

9、道家築基之正法,靜功入手第一步,須要修性于祖竅,把意念放于祖竅,因為此處是性之根源,欲使吾人散亂之心會聚一處,只有收歸於此,才能見到性光。如果用目光代替性光,那就達不到修“性”的深層次功夫了。

10、如守靜多日,還是兩眼漆黑,這是入靜還沒有深入的緣故,繼續靜下去總會見到。不要著急,但是也不要追求。須知光的發生,是在心性凝聚之後,自然發生的現象,不是想來就來的。還應當在入靜上多下功夫,逐漸領悟。將來就會發生眼前見光的現象,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可追求。

11、看到眼前有光,但是心中跟著高興起來,這個光就忽然看不到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心性未定、心性還未降伏階段的表現。心定光即定,而心不定光亦不定,起初階段做到完全心定不太容易,會有不穩定的時起時伏,所以就要在具體功夫之中修正之。

12、根據性光,可以檢驗自己的功夫。性光不見,即心性尚未進入清靜,性光現而複失,則心又動念而入於散亂。所以根據性光,可知自己心性尚未完全凝定。這時就要注意掃除一切思慮念想,再從止念上下功夫,使心性做到完全不動念,則已現之性光,必然時時光明,而無得而復失之憂。

13、觀光之中,光的顏色,須要身心驗證方能見到。一般來說,如果完全入靜,眼前出現的是白光,古人雲:“虛室生白。”

人的五臟之炁,亦應五色。白色之光,乃屬肺炁,炁主於肺,靜則炁聚,故為白色。其他心炁為紅色,肝炁為青色,脾炁為黃色,腎炁為黑色。隨著功夫的變化,都可能有所表現,但是不要管他,這是自然的。

14、如果從功夫的較高層次而論,五臟之炁,會聚于中宮丹田,逐步結成大丹,中宮為脾屬土,則其所見之光,乃為黃色。這些都不要管他,功夫只管做去,只要見到光,就要順其自然,就是正確的做法。

15、如果在光中看到某種事物的形象,就是說明在心念上尚未完全掃清思慮,還有一些潛伏的念頭暗中作怪,因而無形的光會呈現有形的東西。這個還要在掃除心念上再下功夫,前面講到無論光是什麼形狀,都不要管他,亦有這方面的含義。如看到平時看不到的形象,當成什麼天上發來的信號,認為自己的功力已經非凡,馬上就要成仙了,這是無稽之談!如果這樣錯認,只會進入魔境。 嗟夫!進道甚難,入魔極易!修煉之人,千萬不可在此錯認路徑,進入魔道,誤入迷途。

16、意守法訣:在觀照丹田光明之時,如果出現丹田氣冷,雜念紛飛的情況,可適當地把意念專守于丹田的竅位之上,意氣相隨;當丹田氣暖,心境清靜之時,則把心念轉守于虛空光明之上,觀光守空。這樣有欲觀竅,無欲觀光地靈活運用意念,可以有機地調節丹田節的整個采聚過程。使凝煉出來的丹氣不寒不火,不老不嫩,恰到火候。

17、調息訣:在觀照丹田光明時,須以意引鼻息轉入丹田氣機的闔辟之中,想著呼吸的是丹田的元氣,而非外界空氣。調整呼吸使其細、勻、長。

人之肺與丹田之間,猶似存在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惟修真者知之,稱為“橐龠”,為道家秘傳之關竅。

人在胞胎之時,此“橐龠”相通上下,連接臍帶,從生母呼吸受炁,那時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並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炁脈息息相通,無有絲毫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呼吸即上行於口鼻,變為常人之呼吸,即肺呼吸。丹田呼吸的初步口訣,就是要開橐龠。當然橐龠在上乘丹法中自有妙用,這裡不過是起首功夫而已。

18、靜功的初步法訣,是要用在“聽息”的上面。在聽息的基礎之上,逐步做到心神的安 靜之後,眼前自然就有性光的發現。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而是通過聽呼吸的法訣,使自己的心神安靜下來,逐步達到“入靜”的境界。所以靜功的初步法訣,是要用在“聽息”的上面。

19、所講的觀光,是在有光之後,以似觀非觀的意思去體驗。不是說在聽息的時候,再分出心來去觀光,這樣自然無法專一用功。而是說通過聽息,達到入靜之後,性光發生,同時也就體會到了光的存在。

20、聽息是隨息而聽,觀光是有光而觀;聽息是有為的,觀光是無為的;觀光之後,聽息也成為無為。由聽息進入觀光,也就真正達到了入靜的境界。

21、“聽息”與“觀光”兩大法門,是自然而且無為的方法,不是強調用意念;須知道家 靜功的層次,所談聽息與觀光兩大法門,看似簡單,其實高深。應當從功夫印證中實際走入去,就會明白。

第二步、煉炁化神(行換身法,通周天,結丹,以成長生不死之果)

1、及至陽氣滿足,丹田不能容納,其如火珠之炁,即而他方尋覓竅道,上沖則有心臟壓迫,不得伸張,於是下奔陽關,直沖外腎,外腎即有感觸。此時宜緊閉陽關,不使外泄。

2、陽關既閉,則沖過下鵲橋(穀道),轉奔穀道。此時宜緊閉穀道,免泄其炁。

3、因穀道既閉,則沖至尾閭穴外。此時當以意引導之,使其通過尾閭關。

4、然有時火候(功)不足,行至尾閭,炁不能通,可不必強其通過,仍自返意于下丹田,照舊靜坐,生化其炁。

5、待炁機再動,如火珠之勢,又至尾閭,仍以意引導,使其通過。一次或數次,必有通過之期。

6、及至通過尾閭,此團熱力,又至夾脊關,仍求通過,此乃第二關。能通則過之,否則仍返意于下田,照舊靜坐,以待炁充。再以意引導之。

7、既過夾脊,此團熱炁,則又行至玉枕關,此所謂第三關也。此時仍以意引之,使其通過玉枕,而入上田。能通則過之,否則,仍返意于下田,以待其機,仍照前二關法行之。

8、三關既通,再引此團熱炁,經明堂,過上鵲橋,由口之左右穀,直下重樓,抵于黃庭(中丹田)。又法曰氣河車運行也。(陽炁過穴,即奔鼻孔為通氣之所,陽氣有時由此洩漏,故上鵲橋之左右,下鵲橋之前後,皆為危險之境,須十分注意!)

9、由下丹田、陽關、下鵲橋、穀道、尾閭、夾脊、玉枕、上丹田、明堂,降入中丹田(膻中穴),收而藏之.感覺中丹田氣滿,要一意靜守。這就是過關服食,為任督兩脈(小周天)全通.過關服食之功已畢。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時只宜一意綿綿,永存不散。不特靜坐之時如是,即行走、飲食、睡臥之時,片刻不可馳放誠意。因誠意一散,陽氣即不發。亦如爐鼎煮水,火旺則氣旺,火滅則氣無。以誠意喻火,非妄立之說也。丹經有曰:“水怕幹(水指精氣)火怕寒(火指誠意)”。

10、小周天煉到外陽內縮,馬陰藏相時,眼前有光閃過,過幾天又有光閃過,這是精已化盡的景象,無精可煉了,即可停止煉小周天。炁機欲尋四肢、全身運行,此時應改變坐式為站式,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於體側。行功大概路線,可參考“通八脈法”即“大周天運行法”:

“心意先由生死竅(會陰)起,一吸由尾閭升至頭中為督脈;二乎由前任脈降至生死竅;三吸由生死竅上升至氣穴為帶脈;雙分至背後雙腰眼,雙上兩膀凹定住;四呼由兩膀凹雙走兩肘外為陽俞,走中指至手心(勞宮)定住;五吸由兩手心(勞宮)走陰俞,雙回至胸前(膻中)定住;六呼由胸前(膻中)雙降至帶脈,合歸一處回生死竅;七吸由生死竅直升至絳宮定住為沖脈,不可過心;八呼由心下降至生死竅分開雙走兩腿外為陽躋脈,過腳指至足心湧泉穴定住;九吸由湧泉穴雙回兩腿內面為陰躋脈,過生死竅至氣穴定住;十呼由真氣降至生死竅定住。”“此八部脈通後,能驅逐一身之陰邪。蓋陰氣不除,為結丹之障礙,則無法采藥結丹。”

11、八脈開通之後,還要打開一個更深層次的大系統。因全身有一總脈,為周身炁脈之總持, 道家謂之“中黃”(非中脈,前已有述)。此脈有兩竅,稱為“無孔笛”,上竅通天,下竅通地,旁通五心,達於四肢。此脈打開,方可謂之“大周天”。

12、大周天練通以後,要將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一個虛空境界。此際用功,純是無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經上說的沫浴溫養。與小周天有為有作的不同。寂照至極處,自有天然的火候,自然運動,不須神馭,不須息吹,如天地之氣自行運轉不息一樣。惟寂照時,元神居於中丹田,必合下丹田化成一虛空境界,形成一個大圓鏡子,光灼灼、圓陀陀,只存一寂照的元神,這是涵養元神的要訣。

13、若僅滯于中丹田,不連合下丹田,則二田之氣不能生髮。如失於寂照,則二氣不暢不旺;二氣不暢不旺,則不能資養元神。是以寂照為煉氣化神的根本,煉氣化神功夫全憑寂照,將昭昭之神與中下二丹田,成虛空境界,渾渾融融,無人我之相,熙熙嗥嗥,無散亂之機。愈寂愈妙,益定益微。萬脈歸源,形成了寂照大定。此乃煉氣化神的真功。

13、什麼是寂照?就是用寂靜的目光.照射中下二丹田的虛實境界。在寂照中要防危慮險,如見到美色和寶貴的東西,勿以為真。無論見到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應一切掃盡。稍有喜愛,便著魔障。破壞真功,也就是疏漏了寂照,不能純其陽明之神.不能證其圓明之果。最破壞真功的事,是夢中女色擾身,切記切記!

14、收功:漸漸地,緩緩地,聽候內炁自然發動、自然運行、自然收斂、自然停止。眼球左右各轉動7圈,搓熱雙手熨兩腎,意注命門。恢復平常狀態之後,再靜養片刻,深呼吸3次,然後收功即可。

提示:

1、換身之理:迨至精氣滿足,下田真陽之氣.必自尋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鵲橋,入尾閭,透三關,經上田,至明堂,渡上鵲橋,下重摟,抵黃庭,經循督任沖三脈,漸漸分潤全身,灌溉百骸,於是身體之陽氣漸增,陰氣漸滅,近者六七月,遠則九十月,即可陽氣充滿全體,肌肉發生光澤,神清食減,遂至大定。

此時之身體,氣為陽氣,血為陽液,骨內為陽質,風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長生之體,于以成矣。丹經所渭過關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壞之體,因其仍為有形,有壞之可能性也。欲求永遠克卻輪回,當于此第二步完畢,再進第三步工程而後可。

2、換身之訣;補身已畢,是時一團陽氣,聚滿下田,晝夜溫暖如陽春之日,丹經謂之大藥,是為外丹。有此情況,仍宜照舊過關服食為補身換身交替時期。過關服食之後,即當時時存意,使元陽祖氣,時時發生,由總脈分入支脈,由支脈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補,則身中之陰氣,時時減少,陽氣日漸充盈,待陽氣佈滿全身。肌肉筋骨,皆已變化,自然不食不饑,不飲不渴,漸而厭棄世味,漸而體發異香,漸而不冷不熱,漸而無睡眠,漸而靜中氣停,遂至大定。此為換身功夫完滿。

3、夫功夫下手,不可執于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全真;亦不可著于無為,無為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

4、迴光返照,疑神丹穴,使真息往來。內中靜極而動。動極而靜。無限天機,即是煉氣化神之功也。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

5、人體內有三種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氣動之火。古人稱為三昧真火。這三種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視不離,叫做武火;意念輕鬆,似有似無,叫做文火。練功到什麼階段,運用什麼樣的火,就稱為火候。

丹田發熱,有時反倒談不上是炁足的表現。《黃帝內經》雲:“熱則炁泄”,炁泄何以能夠達到炁足?初步煉炁,丹田發熱,是好的現象,逐步就應當調節火候,勿使熱之太過,以免火多傷炁。

6、真正內炁呈象、黃芽萌發之時,丹田的感覺乃是非熱非冷,非寒非燥,一團中和之炁,這才是真火候,不可錯認。然而非至經脈大開、先天炁生之時,不可得也。丹書雲 :“真火本無候,大藥不計斤。”正謂此也。

7、靜功進入高深層次之後,則時時在在不必有心去坐,但又無處無時不在靜坐之中,自無時間限制矣。

8、胎息法:在練功到達一定階段時,功中會自然出現一種玄關開竅的現象。這時候,練功者會感覺到丹田裡好像突然地開“竅”,一股溫暖純陽的真氣流從竅位中源源不斷地湧出。全身好像泡在溫泉裡,溫暖舒適。此時,練功者須心無雜念地靜守在這個洞開的氣竅,並以意念引導鼻息倒流入丹田之內。做到心 息相依,神氣相隨。如此凝練片刻,就能自然而然調出先天真息,進入呼吸元氣的胎息境界中。一般在“小周天”通後自然出現。

9、修煉不知玄關,便如入暗室一般。坐禪不曉禪機,到底還是野狐禪。

在練功入靜較深的時候,常會出現一種空的體驗,在這種體驗裡,練功者會覺得自己空掉了,消失了,一切都化為虛空,只有一靈真性,虛冥寂照。這時,練功者應把心念定在這種空的感覺上,守住這種空的境界。萬物皆虛,一靈獨耀。這樣,練功者就能逐漸融入到欲界定(入定層次中的一種)的境界中。但是,由於人的第七識(我執、執著自我)的作用,大多數人煉到這個關口,會突然“醒覺”到自己“不見”了,並因此而產生強烈的尋找自我的念頭,當一旦真的把自我的“存在”感覺“找”回來時,空的境界也就丟掉了。所以練功者在這個關口必須提起正念,以煉虛心法將心識向深層次的定境中引導,切勿因第七識的影響而刮起雜念,延誤長功。

10、小周天與大周天打開之時,皆有真實景象,炁足自動,絕非意想可為。而且真炁發動之時,後天意識泯滅,自身無法做主,全憑真炁所為。打開之後,則炁通有景,與初開之時,又有不同。初開之時,炁為有形,開通之後,炁為無形,其間變化,皆須親身證驗乃知。

11、大小周天練通以後,不須故意練功。因功有動靜之機,均須順其機而為之。動則運轉,靜則定住;不動,運之無益;不靜,定之有損。要聽其自升自降。

第三步、煉神還虛(一年出元神,乳哺三年,以成脫胎之果)

1、大定者,即是虛空一片,呼吸皆停之期也。是當調神出殼,勿久羈於體中,亦即是長養完畢,須要出殼,此實自然之事,故不必顧慮其不出殼,亦不必謀其出殼。蓋陽神不純,無論何法,亦不能使之出於體外,是以出神時期,仍以誠意一點返照中下二田,使陽氣發生,以補胎神之不足。

2、已至出神期之現象。胎神氣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但有一毫混濁,即是胎神不全)坐中忽有如雪花形象,紛紛飛舞於目前,即是出神時期至矣。這是氣足神全的景象,要進行煉神還虛的時節已經到了。

3、此時即當移神上田,設想自己由泥丸官上升空際。

4、經屢屢設想與意導之,能出則出,如不能出,仍宜近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機。

5、機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導引,久之自可出神。陽神已出,是即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萬劫不壞之體也。到此地步,方為功成名就,無輪回之苦,永作無上之真人矣。雖然,出陽神不可就此飛升,仍宜施行養育之功,故陽神一出,隨即收回。

6、收回之後,再行調神出殼。

7、日日如此訓練,久之即得自用;但此時靜坐之功,惟存神上田而已。

8、陽神出體之後,即有許多神通,萬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遊然,謹慎涵養。

9、陽神出遊,逐步由近而遠。即陽神出殼,起出亦不可遠。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遠,日漸為之,無失迷之患。

10、收功:參照上述兩項收功法。

如此訓練三年,陽神乃得練達。縱橫行千萬裡,亦無慮矣。此後或隱居名山,行九年面壁之功,或混俗世間,救濟一切,以積功德,以大光前程。

提示:

1、出神之理:換身功夫既畢,即能絕食入定,入定之時,明明朗朗只有一團性氣,即內丹也。內丹者,亦即陽神.是所謂“真吾”者也。見此一物,方為見性,方為認識自己。然此陽神,系由祖氣養成。身中祖氣亦長養陽神。亦如婦人之氣血長養嬰兒情形相似。不過嬰兒在女人胎中長成人形,是為順生;陽神在男人身中長成仙體,是為逆化。嬰兒出生,陽神出殼,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陽神一出,是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陰陽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災危。飛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萬里之遙,光華與日月並明,壽命與太空同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神通廣大,變化莫測矣。然猶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於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以求毫無遺憾。

2、出神之訣:換身功夫已畢,精氣充滿全體,得至大定時期。

第四步、煉虛合道(九年面壁,粉碎虛空,以成虛無合真之果)

1、仍當靜坐,無偏無倚。此時之坐法,體態仍舊,惟持陽神一點之靈存于上田,無偏無倚,允執厥中。

2、漸而“中”亦不執,“法”亦無有,專持一片清虛與大空冥合。

3、漸而太空亦無,真與虛無冥合。

4、直至無可虛無,方至其極。虛之又虛,無之又無,無無直至無可虛無,方至其極。

提示:

1、還虛之理:陽神養成,性命即為了當,無生死之患。修煉至此,如停止不前,是未盡其道也。陽神之為物,系人之靈性與祖氣所合成者也,雖為氣體,較一切後天有形之物,自更精粹;然猶有氣性,僅限於祖氣界內,不能超入虛無之境,而與原始真空合體。佛法廣大無邊,老子在三十三天之上,皆喻“道”之極也。吾人修真,當於出神之後,除乳哺三年,尚須九年面壁。務使氣性全消,而與太空合體,直至太空即為吾體,吾體即是太空。遠在祖氣界外,造極“虛無原始”,方為至矣盡矣。不然,是即孫悟空一個筋頭,打了十萬八千里,仍不出如來佛掌中也。

2、還虛之訣:陽神既出體矣,修煉之事已畢。其實不然,凡由靜坐而至出陽神者,系以法造成,為時太速。其往日之習性,恐難絕滅,即有不壞之身,尚無不遷之性,是了命而未盡性也。故於出神之後,仍當靜坐。

是時虛無即是本性,本性合於虛無,靈體精純,則又在“祖氣”之上矣。行道至此,謂之無上之上,立身至此,謂之無前之前,到盡頭,真正功圓果而滿矣。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擇得好師——站的好樁 按這種方法,有兩種操作形式。一種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線外光。一種是乾脆把眼皮輕輕合上,一點光也不露。初學的人,以採用微微合攏,留一線外光為最合理。因為功夫練到歸元的境界,眼會自然的閉合,向內抽縮似的閉著。又因為初學的人完全閉著眼,容易昏沉,念頭易生。

丘祖曰:“塞兌者,口開神氣散,故塞之也。垂簾者,眼全開神漏,全閉神昏,惟垂簾微啟耳。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性命關也。其根生於眼,眼屬心,心生造化,自屬玄之又玄者,仙家謂之玄牝之門。心腎內日月,交接於內,兩眼外日月,交接於外。攢簇水火而不散,氣自調矣。”

5、自然呼吸:鼻吸鼻呼,為丹田自然呼吸,非常人之胸喉平常之呼吸。

訣曰: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能知神氣祖,便是得仙人。蓋呼吸所從起者也,呼為父母元氣,吸為天地正氣。令氣合形,神合氣,則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強閉出入,與死靜者無異。又或任其出入,則元氣隨呼氣而出,反為天地所奪。是以有抽添之說,使氣之呼吸至於根蒂。吸自外而內,呼之亦入內,吸剛來於子宮玉洞,呼則直上昆侖巔頂,呼吸旋為一氣,成為胎息。雖然,一氣如何至此?蓋呼吸久,但覺有一吸至於內,久之而並不覺氣急,猶子在母腹時,即為胎息也。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內,不知呼之亦在內,知之則可奪天地之正氣矣,而後方謂之“添年藥”。

6、放鬆入靜:意念引導全身放鬆,在自然呼氣中身體或某個部位搖晃幾下,即可放鬆。注意放鬆不是鬆懈,須保持頭正身直。要做到位,須下頜內收,如繩吊頸狀,可保持頭正身直。

儘量排除一切雜念。有“身靜、心靜、意靜”三大層次,丹書雲:“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炁,意不動曰煉神”。待心無所想,心境清靜,氣息平和之時,即可開始練功。

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則天心來複;人欲既淨,則天理常存。體會止念、入靜、存想、回光、調息、吐納、咽津、導引等要領。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和平了,進入下一步修煉。

(二)行功正法

(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第一步、煉精化炁(行補身漏,築基煉己,得卻病延年之果)

1、靜坐,雙目微閉,返觀內視,靜中觀想祖竅(兩眉中心略下些,又名山根,但非天目)內現出一粒白色的明亮光珠,圓陀陀,光灼灼。光珠照亮整個上丹田,通明透亮,虛室生白。默想數分鐘。

2、默想數分鐘後,意想光珠降入下丹田內,化為一片光明,光明充滿整個丹田,並用意微微觀照住這片光明內景。如紅日初升,照於滄海之內,如煙似霧,若隱若現,恍兮惚兮,靜待玄關開竅,真陽發動。訣曰:身如太虛,真空妙有。迴光返照,疑神丹穴,使真息往來。內中靜極而動。動極而靜。無限天機,即是煉氣化神之功也。

3、不可過於著意,只下丹田時時有知覺即已。著意即落於“有”,無意即落於“空”,皆非道也。還須設想一切皆“無”,即自己身體,亦不自覺其“有”,惟有一點誠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無念無思,方合於靜坐之道,即抱定此旨,堅心做去,不見效驗不止。

4、靜坐一月之久,即覺心氣平靜,呼吸自和,漸而下丹田微覺震動,漸而胸中熱液下降下丹田,漸而下田溫暖,漸而震動,傳及全身,達於四肢,漸而督脈血液,由背後起,過玉枕、上田、明堂、鵲橋、重樓,達于黃庭(中丹田)。

此系血液流通,與陽精過關入黃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領。漸而全身血液,能隨意聚于下丹田(意存則氣血來潮,意散則氣血分散。靜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氣血,聽命 如意。又法曰血河車者)。漸而下田異常溫熱,而內腎如湯煎,睾丸通過熱氣,漸而目前發光如電。漸而華池玉液盈溢,漸而腦後震響,漸而血脈暢通,漸而外腎不 舉,漸而陽關緊閉,複返童身,氣足體輕,目朗耳聰,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5、收功:漸漸地,緩緩地,聽候內炁自然發動、自然運行、自然收斂、自然停止。眼球左右各轉動7圈,搓熱雙手熨兩腎,意注命門。恢復平常狀態之後,再靜坐數分鐘,靜養片刻,再深呼吸3次,然後收功下坐即可。

提示:

1、補身之理:人在母胎,以靈性一點,受母體氣血生育,十月胎足.分離母體.遂有人形。由一歲至十六歲,陽氣充足,丹田氣滿。有時氣到陽關,外腎感發,即有情欲之思。一與婦人交合,於是十餘年之元陽,遂至遺漏。此漏既開,最難複閉,為日漸久,則身體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竅遺漏,(精液一去,元氣隨之)故成為敗絮其中之軀殼。風雨摧殘,寒暑淩逼.疾病感染,喪亡漸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長生也。需補身之理,既如上述,於是補身之法尚焉。其法行於既漏之身,將所漏之竅,複行塞閉,並將已漏之精,再行補足,及至精滿氣足,補功已畢,即神爽體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壽,不求自得,此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2、補身之訣:凡為既漏之身,情欲一動,則身中精氣,隨情欲直奔陽關,於是外腎暴舉,即順行其生物之規道,此亦天理自然,為造化之機,非人故欲如此也。學習靜坐,第一要注重精氣,不使外泄,乃能補得身體。

3、欲使精化為炁,先要明白精與炁的相互關係。須知精與炁本是一物,炁為精之源,精為炁所化。未化精前為先天炁,炁既化後為後天精。炁所以化為精者,皆因後天情念之動,心火遂起,而先天炁化為後天精矣。欲使精化為炁,最易簡的方法就要使炁不化精;欲使炁不化精,須使心念不起,不墮後天,自可攝精歸源,這一點全仗性功之精純。

4、年輕人可以直接從煉炁入手,而老年人就要從煉精起步。年輕人煉炁,其實就是煉炁化神之功,因年輕人精全炁旺,故須以神煉炁,以炁養神;老年人煉精,其實就是煉精化炁之功,因老年人精衰炁枯,故須煉精補精,以精補炁。老年人補足精炁,才能與年輕人一樣起修。年輕人可以省略“煉精化炁”一步工程,較老年人修真為快。年輕人如果試圖按老年人的路子修為,反而自走彎路,煉精不成,最易自傷命寶,可不悟哉!

中年人則須適當掌握,兼而修之,介於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應有所取捨和側重即可。先賢將年輕、中年階段之人定為最佳修煉者。但無論老中青,在百日築基內必須禁欲止漏,以後亦須節制,不可縱欲。

先賢將人類的年齡段按四等劃分。鐘離權真人曰:“凡時有四等。人壽百歲;一歲至三十乃少壯之時,三十至六十乃長大之時,六十至九十乃老耋之時,九十至百歲或一百二十歲乃衰敗之時也”。從此可以看出衰、老、中、青四等中自己屬於哪一時期階段。

5、初學靜坐,時間以半點鐘至一點鐘為宜。靜坐日久.以一點鐘至兩點鐘為宜。若不覺其苦,再延長時間,亦無不可。功純則效速,功少則效緩,自擇可也。古人靜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約三月之久,即可將補身功夫完滿,俗稱百日築基。惟因身體有強弱之不同,行法有得當與否,所以成效有遲有速也。

6、只有外部形體不動,內部炁機才會積聚發動。道家靜功之法,總以身體不動為最大原則。丹法有一句口訣,叫做“勿忘勿助,勿疑勿懼”。

7、內炁發動,在半路上尚未停止的時候,不可用自己的後天意識做主將靜功甘休,更不可受驚嚇、被干擾、起妄念、動情緒,否則可能會出問題。

8、具體火候的運用,亦可取訣:“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實。”能真正理解這四句修道古訣,並能在修煉中確實做到,證明你已經進入到上一個層次,自然陰精足而無精補也,很快基成無漏而產真陽,進入還丹功程,采後天中之先天也,乃逆運之法。

9、道家築基之正法,靜功入手第一步,須要修性于祖竅,把意念放于祖竅,因為此處是性之根源,欲使吾人散亂之心會聚一處,只有收歸於此,才能見到性光。如果用目光代替性光,那就達不到修“性”的深層次功夫了。

10、如守靜多日,還是兩眼漆黑,這是入靜還沒有深入的緣故,繼續靜下去總會見到。不要著急,但是也不要追求。須知光的發生,是在心性凝聚之後,自然發生的現象,不是想來就來的。還應當在入靜上多下功夫,逐漸領悟。將來就會發生眼前見光的現象,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可追求。

11、看到眼前有光,但是心中跟著高興起來,這個光就忽然看不到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心性未定、心性還未降伏階段的表現。心定光即定,而心不定光亦不定,起初階段做到完全心定不太容易,會有不穩定的時起時伏,所以就要在具體功夫之中修正之。

12、根據性光,可以檢驗自己的功夫。性光不見,即心性尚未進入清靜,性光現而複失,則心又動念而入於散亂。所以根據性光,可知自己心性尚未完全凝定。這時就要注意掃除一切思慮念想,再從止念上下功夫,使心性做到完全不動念,則已現之性光,必然時時光明,而無得而復失之憂。

13、觀光之中,光的顏色,須要身心驗證方能見到。一般來說,如果完全入靜,眼前出現的是白光,古人雲:“虛室生白。”

人的五臟之炁,亦應五色。白色之光,乃屬肺炁,炁主於肺,靜則炁聚,故為白色。其他心炁為紅色,肝炁為青色,脾炁為黃色,腎炁為黑色。隨著功夫的變化,都可能有所表現,但是不要管他,這是自然的。

14、如果從功夫的較高層次而論,五臟之炁,會聚于中宮丹田,逐步結成大丹,中宮為脾屬土,則其所見之光,乃為黃色。這些都不要管他,功夫只管做去,只要見到光,就要順其自然,就是正確的做法。

15、如果在光中看到某種事物的形象,就是說明在心念上尚未完全掃清思慮,還有一些潛伏的念頭暗中作怪,因而無形的光會呈現有形的東西。這個還要在掃除心念上再下功夫,前面講到無論光是什麼形狀,都不要管他,亦有這方面的含義。如看到平時看不到的形象,當成什麼天上發來的信號,認為自己的功力已經非凡,馬上就要成仙了,這是無稽之談!如果這樣錯認,只會進入魔境。 嗟夫!進道甚難,入魔極易!修煉之人,千萬不可在此錯認路徑,進入魔道,誤入迷途。

16、意守法訣:在觀照丹田光明之時,如果出現丹田氣冷,雜念紛飛的情況,可適當地把意念專守于丹田的竅位之上,意氣相隨;當丹田氣暖,心境清靜之時,則把心念轉守于虛空光明之上,觀光守空。這樣有欲觀竅,無欲觀光地靈活運用意念,可以有機地調節丹田節的整個采聚過程。使凝煉出來的丹氣不寒不火,不老不嫩,恰到火候。

17、調息訣:在觀照丹田光明時,須以意引鼻息轉入丹田氣機的闔辟之中,想著呼吸的是丹田的元氣,而非外界空氣。調整呼吸使其細、勻、長。

人之肺與丹田之間,猶似存在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惟修真者知之,稱為“橐龠”,為道家秘傳之關竅。

人在胞胎之時,此“橐龠”相通上下,連接臍帶,從生母呼吸受炁,那時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並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炁脈息息相通,無有絲毫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呼吸即上行於口鼻,變為常人之呼吸,即肺呼吸。丹田呼吸的初步口訣,就是要開橐龠。當然橐龠在上乘丹法中自有妙用,這裡不過是起首功夫而已。

18、靜功的初步法訣,是要用在“聽息”的上面。在聽息的基礎之上,逐步做到心神的安 靜之後,眼前自然就有性光的發現。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而是通過聽呼吸的法訣,使自己的心神安靜下來,逐步達到“入靜”的境界。所以靜功的初步法訣,是要用在“聽息”的上面。

19、所講的觀光,是在有光之後,以似觀非觀的意思去體驗。不是說在聽息的時候,再分出心來去觀光,這樣自然無法專一用功。而是說通過聽息,達到入靜之後,性光發生,同時也就體會到了光的存在。

20、聽息是隨息而聽,觀光是有光而觀;聽息是有為的,觀光是無為的;觀光之後,聽息也成為無為。由聽息進入觀光,也就真正達到了入靜的境界。

21、“聽息”與“觀光”兩大法門,是自然而且無為的方法,不是強調用意念;須知道家 靜功的層次,所談聽息與觀光兩大法門,看似簡單,其實高深。應當從功夫印證中實際走入去,就會明白。

第二步、煉炁化神(行換身法,通周天,結丹,以成長生不死之果)

1、及至陽氣滿足,丹田不能容納,其如火珠之炁,即而他方尋覓竅道,上沖則有心臟壓迫,不得伸張,於是下奔陽關,直沖外腎,外腎即有感觸。此時宜緊閉陽關,不使外泄。

2、陽關既閉,則沖過下鵲橋(穀道),轉奔穀道。此時宜緊閉穀道,免泄其炁。

3、因穀道既閉,則沖至尾閭穴外。此時當以意引導之,使其通過尾閭關。

4、然有時火候(功)不足,行至尾閭,炁不能通,可不必強其通過,仍自返意于下丹田,照舊靜坐,生化其炁。

5、待炁機再動,如火珠之勢,又至尾閭,仍以意引導,使其通過。一次或數次,必有通過之期。

6、及至通過尾閭,此團熱力,又至夾脊關,仍求通過,此乃第二關。能通則過之,否則仍返意于下田,照舊靜坐,以待炁充。再以意引導之。

7、既過夾脊,此團熱炁,則又行至玉枕關,此所謂第三關也。此時仍以意引之,使其通過玉枕,而入上田。能通則過之,否則,仍返意于下田,以待其機,仍照前二關法行之。

8、三關既通,再引此團熱炁,經明堂,過上鵲橋,由口之左右穀,直下重樓,抵于黃庭(中丹田)。又法曰氣河車運行也。(陽炁過穴,即奔鼻孔為通氣之所,陽氣有時由此洩漏,故上鵲橋之左右,下鵲橋之前後,皆為危險之境,須十分注意!)

9、由下丹田、陽關、下鵲橋、穀道、尾閭、夾脊、玉枕、上丹田、明堂,降入中丹田(膻中穴),收而藏之.感覺中丹田氣滿,要一意靜守。這就是過關服食,為任督兩脈(小周天)全通.過關服食之功已畢。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時只宜一意綿綿,永存不散。不特靜坐之時如是,即行走、飲食、睡臥之時,片刻不可馳放誠意。因誠意一散,陽氣即不發。亦如爐鼎煮水,火旺則氣旺,火滅則氣無。以誠意喻火,非妄立之說也。丹經有曰:“水怕幹(水指精氣)火怕寒(火指誠意)”。

10、小周天煉到外陽內縮,馬陰藏相時,眼前有光閃過,過幾天又有光閃過,這是精已化盡的景象,無精可煉了,即可停止煉小周天。炁機欲尋四肢、全身運行,此時應改變坐式為站式,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於體側。行功大概路線,可參考“通八脈法”即“大周天運行法”:

“心意先由生死竅(會陰)起,一吸由尾閭升至頭中為督脈;二乎由前任脈降至生死竅;三吸由生死竅上升至氣穴為帶脈;雙分至背後雙腰眼,雙上兩膀凹定住;四呼由兩膀凹雙走兩肘外為陽俞,走中指至手心(勞宮)定住;五吸由兩手心(勞宮)走陰俞,雙回至胸前(膻中)定住;六呼由胸前(膻中)雙降至帶脈,合歸一處回生死竅;七吸由生死竅直升至絳宮定住為沖脈,不可過心;八呼由心下降至生死竅分開雙走兩腿外為陽躋脈,過腳指至足心湧泉穴定住;九吸由湧泉穴雙回兩腿內面為陰躋脈,過生死竅至氣穴定住;十呼由真氣降至生死竅定住。”“此八部脈通後,能驅逐一身之陰邪。蓋陰氣不除,為結丹之障礙,則無法采藥結丹。”

11、八脈開通之後,還要打開一個更深層次的大系統。因全身有一總脈,為周身炁脈之總持, 道家謂之“中黃”(非中脈,前已有述)。此脈有兩竅,稱為“無孔笛”,上竅通天,下竅通地,旁通五心,達於四肢。此脈打開,方可謂之“大周天”。

12、大周天練通以後,要將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一個虛空境界。此際用功,純是無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經上說的沫浴溫養。與小周天有為有作的不同。寂照至極處,自有天然的火候,自然運動,不須神馭,不須息吹,如天地之氣自行運轉不息一樣。惟寂照時,元神居於中丹田,必合下丹田化成一虛空境界,形成一個大圓鏡子,光灼灼、圓陀陀,只存一寂照的元神,這是涵養元神的要訣。

13、若僅滯于中丹田,不連合下丹田,則二田之氣不能生髮。如失於寂照,則二氣不暢不旺;二氣不暢不旺,則不能資養元神。是以寂照為煉氣化神的根本,煉氣化神功夫全憑寂照,將昭昭之神與中下二丹田,成虛空境界,渾渾融融,無人我之相,熙熙嗥嗥,無散亂之機。愈寂愈妙,益定益微。萬脈歸源,形成了寂照大定。此乃煉氣化神的真功。

13、什麼是寂照?就是用寂靜的目光.照射中下二丹田的虛實境界。在寂照中要防危慮險,如見到美色和寶貴的東西,勿以為真。無論見到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應一切掃盡。稍有喜愛,便著魔障。破壞真功,也就是疏漏了寂照,不能純其陽明之神.不能證其圓明之果。最破壞真功的事,是夢中女色擾身,切記切記!

14、收功:漸漸地,緩緩地,聽候內炁自然發動、自然運行、自然收斂、自然停止。眼球左右各轉動7圈,搓熱雙手熨兩腎,意注命門。恢復平常狀態之後,再靜養片刻,深呼吸3次,然後收功即可。

提示:

1、換身之理:迨至精氣滿足,下田真陽之氣.必自尋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鵲橋,入尾閭,透三關,經上田,至明堂,渡上鵲橋,下重摟,抵黃庭,經循督任沖三脈,漸漸分潤全身,灌溉百骸,於是身體之陽氣漸增,陰氣漸滅,近者六七月,遠則九十月,即可陽氣充滿全體,肌肉發生光澤,神清食減,遂至大定。

此時之身體,氣為陽氣,血為陽液,骨內為陽質,風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長生之體,于以成矣。丹經所渭過關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壞之體,因其仍為有形,有壞之可能性也。欲求永遠克卻輪回,當于此第二步完畢,再進第三步工程而後可。

2、換身之訣;補身已畢,是時一團陽氣,聚滿下田,晝夜溫暖如陽春之日,丹經謂之大藥,是為外丹。有此情況,仍宜照舊過關服食為補身換身交替時期。過關服食之後,即當時時存意,使元陽祖氣,時時發生,由總脈分入支脈,由支脈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補,則身中之陰氣,時時減少,陽氣日漸充盈,待陽氣佈滿全身。肌肉筋骨,皆已變化,自然不食不饑,不飲不渴,漸而厭棄世味,漸而體發異香,漸而不冷不熱,漸而無睡眠,漸而靜中氣停,遂至大定。此為換身功夫完滿。

3、夫功夫下手,不可執于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全真;亦不可著于無為,無為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

4、迴光返照,疑神丹穴,使真息往來。內中靜極而動。動極而靜。無限天機,即是煉氣化神之功也。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

5、人體內有三種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氣動之火。古人稱為三昧真火。這三種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視不離,叫做武火;意念輕鬆,似有似無,叫做文火。練功到什麼階段,運用什麼樣的火,就稱為火候。

丹田發熱,有時反倒談不上是炁足的表現。《黃帝內經》雲:“熱則炁泄”,炁泄何以能夠達到炁足?初步煉炁,丹田發熱,是好的現象,逐步就應當調節火候,勿使熱之太過,以免火多傷炁。

6、真正內炁呈象、黃芽萌發之時,丹田的感覺乃是非熱非冷,非寒非燥,一團中和之炁,這才是真火候,不可錯認。然而非至經脈大開、先天炁生之時,不可得也。丹書雲 :“真火本無候,大藥不計斤。”正謂此也。

7、靜功進入高深層次之後,則時時在在不必有心去坐,但又無處無時不在靜坐之中,自無時間限制矣。

8、胎息法:在練功到達一定階段時,功中會自然出現一種玄關開竅的現象。這時候,練功者會感覺到丹田裡好像突然地開“竅”,一股溫暖純陽的真氣流從竅位中源源不斷地湧出。全身好像泡在溫泉裡,溫暖舒適。此時,練功者須心無雜念地靜守在這個洞開的氣竅,並以意念引導鼻息倒流入丹田之內。做到心 息相依,神氣相隨。如此凝練片刻,就能自然而然調出先天真息,進入呼吸元氣的胎息境界中。一般在“小周天”通後自然出現。

9、修煉不知玄關,便如入暗室一般。坐禪不曉禪機,到底還是野狐禪。

在練功入靜較深的時候,常會出現一種空的體驗,在這種體驗裡,練功者會覺得自己空掉了,消失了,一切都化為虛空,只有一靈真性,虛冥寂照。這時,練功者應把心念定在這種空的感覺上,守住這種空的境界。萬物皆虛,一靈獨耀。這樣,練功者就能逐漸融入到欲界定(入定層次中的一種)的境界中。但是,由於人的第七識(我執、執著自我)的作用,大多數人煉到這個關口,會突然“醒覺”到自己“不見”了,並因此而產生強烈的尋找自我的念頭,當一旦真的把自我的“存在”感覺“找”回來時,空的境界也就丟掉了。所以練功者在這個關口必須提起正念,以煉虛心法將心識向深層次的定境中引導,切勿因第七識的影響而刮起雜念,延誤長功。

10、小周天與大周天打開之時,皆有真實景象,炁足自動,絕非意想可為。而且真炁發動之時,後天意識泯滅,自身無法做主,全憑真炁所為。打開之後,則炁通有景,與初開之時,又有不同。初開之時,炁為有形,開通之後,炁為無形,其間變化,皆須親身證驗乃知。

11、大小周天練通以後,不須故意練功。因功有動靜之機,均須順其機而為之。動則運轉,靜則定住;不動,運之無益;不靜,定之有損。要聽其自升自降。

第三步、煉神還虛(一年出元神,乳哺三年,以成脫胎之果)

1、大定者,即是虛空一片,呼吸皆停之期也。是當調神出殼,勿久羈於體中,亦即是長養完畢,須要出殼,此實自然之事,故不必顧慮其不出殼,亦不必謀其出殼。蓋陽神不純,無論何法,亦不能使之出於體外,是以出神時期,仍以誠意一點返照中下二田,使陽氣發生,以補胎神之不足。

2、已至出神期之現象。胎神氣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但有一毫混濁,即是胎神不全)坐中忽有如雪花形象,紛紛飛舞於目前,即是出神時期至矣。這是氣足神全的景象,要進行煉神還虛的時節已經到了。

3、此時即當移神上田,設想自己由泥丸官上升空際。

4、經屢屢設想與意導之,能出則出,如不能出,仍宜近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機。

5、機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導引,久之自可出神。陽神已出,是即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萬劫不壞之體也。到此地步,方為功成名就,無輪回之苦,永作無上之真人矣。雖然,出陽神不可就此飛升,仍宜施行養育之功,故陽神一出,隨即收回。

6、收回之後,再行調神出殼。

7、日日如此訓練,久之即得自用;但此時靜坐之功,惟存神上田而已。

8、陽神出體之後,即有許多神通,萬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遊然,謹慎涵養。

9、陽神出遊,逐步由近而遠。即陽神出殼,起出亦不可遠。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遠,日漸為之,無失迷之患。

10、收功:參照上述兩項收功法。

如此訓練三年,陽神乃得練達。縱橫行千萬裡,亦無慮矣。此後或隱居名山,行九年面壁之功,或混俗世間,救濟一切,以積功德,以大光前程。

提示:

1、出神之理:換身功夫既畢,即能絕食入定,入定之時,明明朗朗只有一團性氣,即內丹也。內丹者,亦即陽神.是所謂“真吾”者也。見此一物,方為見性,方為認識自己。然此陽神,系由祖氣養成。身中祖氣亦長養陽神。亦如婦人之氣血長養嬰兒情形相似。不過嬰兒在女人胎中長成人形,是為順生;陽神在男人身中長成仙體,是為逆化。嬰兒出生,陽神出殼,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陽神一出,是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陰陽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災危。飛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萬里之遙,光華與日月並明,壽命與太空同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神通廣大,變化莫測矣。然猶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於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以求毫無遺憾。

2、出神之訣:換身功夫已畢,精氣充滿全體,得至大定時期。

第四步、煉虛合道(九年面壁,粉碎虛空,以成虛無合真之果)

1、仍當靜坐,無偏無倚。此時之坐法,體態仍舊,惟持陽神一點之靈存于上田,無偏無倚,允執厥中。

2、漸而“中”亦不執,“法”亦無有,專持一片清虛與大空冥合。

3、漸而太空亦無,真與虛無冥合。

4、直至無可虛無,方至其極。虛之又虛,無之又無,無無直至無可虛無,方至其極。

提示:

1、還虛之理:陽神養成,性命即為了當,無生死之患。修煉至此,如停止不前,是未盡其道也。陽神之為物,系人之靈性與祖氣所合成者也,雖為氣體,較一切後天有形之物,自更精粹;然猶有氣性,僅限於祖氣界內,不能超入虛無之境,而與原始真空合體。佛法廣大無邊,老子在三十三天之上,皆喻“道”之極也。吾人修真,當於出神之後,除乳哺三年,尚須九年面壁。務使氣性全消,而與太空合體,直至太空即為吾體,吾體即是太空。遠在祖氣界外,造極“虛無原始”,方為至矣盡矣。不然,是即孫悟空一個筋頭,打了十萬八千里,仍不出如來佛掌中也。

2、還虛之訣:陽神既出體矣,修煉之事已畢。其實不然,凡由靜坐而至出陽神者,系以法造成,為時太速。其往日之習性,恐難絕滅,即有不壞之身,尚無不遷之性,是了命而未盡性也。故於出神之後,仍當靜坐。

是時虛無即是本性,本性合於虛無,靈體精純,則又在“祖氣”之上矣。行道至此,謂之無上之上,立身至此,謂之無前之前,到盡頭,真正功圓果而滿矣。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擇得好師——站的好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