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數位貨幣來勢洶洶,新理財時代來臨?

何為理財?

理財(Financial management/Financing), 指的是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 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的目的。

財, 是貨幣, 即與貨幣相關的有價物。 而財的增長,

則可分為如下兩種:

伴隨相關經濟總量增長而獲得的相應增長, 現行所有投資理財都基於這個基本點;

通貨膨脹帶來的財富數字增長, 此類案例則層出不窮, 尤其在紙幣時代。

以中國為例, 1948年-1949年間曾發生惡性通貨膨脹。 1947年發行的最高面額為50,000元(5萬元), 據說食米一鬥2千萬元, 香煙一盒20萬元。

更近的典型案例, 是辛巴威。 1980年辛巴威獨立時, 一辛巴威元約等於1.5美元。 之後, 通脹率高企和經濟崩潰, 令貨幣嚴重貶值, 到了2008年6月末, 辛巴威貨幣的匯率已跌至1美元兌1000億辛巴威元。 厚厚一遝紙幣湊夠的1000億, 卻只能買到一個麵包。

另一個惡性通貨膨脹的經典樣本是委內瑞拉。 截至2017年11月底, 8.4萬玻利瓦爾省才能兌換1美元, 較月初的4.1萬玻利瓦爾省下跌逾一倍。

而2017年年初, 美元的黑市價格還只有3100玻利瓦爾省。

毋庸置疑, 每個人進行投資理財, 都希望是第一種增長方式, 而非第二種。 但事實上, 這兩種財富增長方式在非極端情況下界限不明顯, 有極強的迷惑性。

2017年, 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 比上年增長6.9%;M2增長12.5%-15%;而居民理財收入增長為4%-10%。

你說, 我們所謂的個人財富增長依靠的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

▲ 中國GDP變化情況

只有厘清我們財富增長的本質, 才能探索更好的財富增長之路, 所謂溯本回源。

幾千年來, 隨著商品交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出現了貨幣。 貨幣開始是由大家公認的某些等價物充當, 如貝殼等。 後來逐漸由金銀等貴金屬充當。 金屬貨幣使用久了, 就會出現磨損, 變得不足值, 人們就意識到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代替貨幣進行流通, 於是就出現了紙幣。

貝殼是中國最早的實物貨幣,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 特別是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 人們找到適宜作為貨幣材料的金屬來充當貨幣。

而黃金因其穩定、易分割等貴金屬特性, 於是作為一般等價物在交易過程中得到認可, 被各國殊途同歸地當成貨幣使用。 但同時由於黃金稀少, 金屬沉重, 越來越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 於是有了紙幣。 再後來, 紙幣與黃金的強掛鉤被打破, 開啟央行直接印刷。

縱觀整個貨幣史, 如果說數位加密貨幣是新時代的蒸汽機, 那麼在人類使用的交易貨幣演變中, 我們可以看出整體的步驟呈現如下趨勢, 即:

分散→中心(有節制)→中心(無節制)→去中心但有組織。 最初的貨幣是貝殼之類, 肯定是分散的;後來以各國黃金儲備為依據由政府集中發貨幣, 所以可以認為是有中心但有節制;但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打破, 各國政府開始以所謂信用為背書,

並支撐貨幣總量。

讓我們大膽想像, 如果進入數字貨幣時代, 所謂無形的調控之手不再掌握於某個組織或個人, 而是由整個生態鏈中的參與者共同通過某種已經不可改變的機制來調整並共同認可, 一個UTOPIA的理想國, 未必完全沒可能。

▲ 交易貨幣演變的四個階段

從貨幣的本質看區塊鏈數位貨幣

世界各國的貨幣發行,無一例外,均是依靠市場信心作為後盾,進行保障支持的。信心的構建很艱難,所以用了黃金作為過渡,並再次過渡到政府信用,即央行。目前,所有央行信用中,以美聯儲為佳,或者說,是美國用領先的生產力+強大的軍事,支持了美聯儲的信心。

但在08年之後,連續地增加鈔票供給、通貨膨脹,全球買單,察其根本,還是有形的手在嚴重干擾市場的無形之手。這是一個強權的中心,或樂善好施,或火中取栗。

說來也怪,區塊鏈數位貨幣誕生在同一時間,一群或一個技術極客,裹挾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呐喊,創建了一個去中心化、分散式但有組織的自主系統。與其說這是一群無政府組織者的南柯一夢,不如說這是理想家對現行機制不滿的呐喊和改良實踐。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區塊鏈數位貨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區塊鏈數位貨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散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區塊鏈數位貨幣來人為操控幣值。

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區塊鏈數位貨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區塊鏈數位貨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

當然,必須承認,區塊鏈數位貨幣在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方面也有著明顯的缺陷。區塊鏈數位貨幣網路很健壯,但區塊鏈數位貨幣交易平臺很脆弱。許多區塊鏈數字貨幣交易所都因為被駭客攻擊而令用戶受到損失。而區塊鏈數位貨幣交易時,為了確認資料準確性,會消耗一些時間,與P2P網路進行交互,得到全網確認後,交易才算完成,總體交易確認時間長。

更重要的一點,劇烈的價格波動嚴重影響區塊鏈數位貨幣價值儲存的功能。這種波動不僅影響了區塊鏈數位貨幣的價值儲存功能,也會極大地延緩區塊鏈數位貨幣作為一種一般等價物並付諸支付的時間。

但其實,這個並不可怕。當前區塊鏈數位貨幣價格的劇烈波動,既可以理解為新事物所伴隨的投機情緒放大在左右價格,也可以理解為是整個市場在用一種以真金白銀投票式的手段。面對這個前所未有的貨幣,我們正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群眾參與並主導的市場定價摸索。

要知道,當黃金明確成為市場價值交換的一般等價物之前,經歷了更加漫長而艱難的定價機制,而從後市看來,可以簡單總結為強權定價,即權力的核心憑藉自身先進生產力(包括但不限於軍事和經濟),為其認可的等價物強背書定價並強勢推廣。如果有一個貨幣,要註定寫進新的紀元,其產生、流動和定價的過程之艱辛,會與起未來的價值,成線性正相關。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之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每次重大變革來臨之際,單純的舉一反三,並不能説明我們真正的認識到趨勢,直到趨勢已成為事實,再成為歷史。

每次的改良,總會有許多不同意見,持續數日甚至數月;

每次的改革,總會有許多的反對、批評,甚至是一邊倒的壓制,持續數月至數年;

而每次的革命,總會有先烈。而那種讓革命者甚至懷疑自己的責難、抨擊,則會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

不談社會革命,單看技術革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是由古希臘數學家希羅(Hero of Alexandria)于1世紀發明的汽轉球(Aeolipile),約1679年法國物理學家鄧尼斯·巴本在觀察蒸汽逃離他的高壓鍋後製造了第一台蒸汽機的工作模型。同時代的薩繆爾·莫蘭也提出的蒸汽機的主意。1698年湯瑪斯·塞維利和1712年湯瑪斯·紐科門製造了早期的工業蒸汽機,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第一個成功地用蒸汽機來驅動輪船,從1765年到1790年,瓦特運用科學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發明最終發明出工業用蒸汽機。蒸汽機從雛形到最終發明成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電第一次傳入中國。最早侵入中國的電報通信,是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的規定,秘密從海上將海纜引出。20世紀初西方電車才傳入中國,1906年電車在天津出現時,當時許多人認為電車會電死人而不敢上車,街上經常出現“好人不坐電車”的標語。

進入到PC時代,不得不提到互聯網的千禧年波浪。在上個世紀,軟體業者從來沒想過他們的代碼和產品會跨入新千年,為了節省記憶體,就簡單粗暴地省略掉了代表年份的前兩位元數字19,伴隨著日曆越來越接近2000年,人們逐漸發現了這其中可能造成的災難事件。為應對千年蟲bug,全球花了上億美金用來升級系統,即便如此,千年蟲仍然闖下了不少禍端。西非國家甘比亞電力供應中斷,挪威鐵路系統也受到影響。

而今時今日,拿著智慧手機看著此篇文章的人們,又會如何評價蒸汽機革命,電和互聯網呢?

回到理財,說選擇

理財的方式各有不同,目標卻一致,即對抗通脹,獲取增長,期待爆發。前二者是固收的邏輯,雖然每個人都會問:“真的可以麼?”後二者則是股權的邏輯,雖然沒有人問:“我有那命?”

時代總是給先知先覺者以最豐厚的回報,而從歷史去判斷未來,雖不能百發百中,卻屢試不爽。

2012年蘋果市值攀升至近6280億美元,股價鎖定在每股665美元,成為當時最值錢的公司,也被指紙面繁榮“距泡沫一線之隔”;阿裡巴巴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也創下史上最高的融資紀錄,每股60-66美元的IPO發行價指導區間,估值最高將達1698億美元,但外媒認為,阿裡巴巴的高估值很可能是個泡沫;而目前4.3萬億港元市值的騰訊,也不斷被稱為存在泡沫。請不要忘記,2001年網易股份為0.51美元每股。

本次討論,無意給數位貨幣正名,更無意判斷數位貨幣就是趨勢,而只是在眾多潛在趨勢中,進行閉門造車式妄想。

新趨勢來臨的時候,因為過分的熱情和調節機制的不完善,有泡沫是正常的,但並不會因此改變趨勢本身。論反對的聲音,更不足為懼。要知道,剛剛推行“一夫一妻”的時候,至少有50%的人不同意,但那又能如何呢?

大潮湧起,無論是是石子,是溝壑,還是高山,只會延遲進度,不會改變方向。趨勢已成事實之際,我們除了說“知道了,這是真的”別無可做。唯有趨勢成為事實之前,才會讓我們分享真正的時代紅利。所謂理財,不過如此,一如巴菲特所說,看清趨勢之後,持有,堅持持有,即可。

僅一家妄言,止增笑耳。

北京牛投邦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從貨幣的本質看區塊鏈數位貨幣

世界各國的貨幣發行,無一例外,均是依靠市場信心作為後盾,進行保障支持的。信心的構建很艱難,所以用了黃金作為過渡,並再次過渡到政府信用,即央行。目前,所有央行信用中,以美聯儲為佳,或者說,是美國用領先的生產力+強大的軍事,支持了美聯儲的信心。

但在08年之後,連續地增加鈔票供給、通貨膨脹,全球買單,察其根本,還是有形的手在嚴重干擾市場的無形之手。這是一個強權的中心,或樂善好施,或火中取栗。

說來也怪,區塊鏈數位貨幣誕生在同一時間,一群或一個技術極客,裹挾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呐喊,創建了一個去中心化、分散式但有組織的自主系統。與其說這是一群無政府組織者的南柯一夢,不如說這是理想家對現行機制不滿的呐喊和改良實踐。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區塊鏈數位貨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區塊鏈數位貨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散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區塊鏈數位貨幣來人為操控幣值。

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區塊鏈數位貨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區塊鏈數位貨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

當然,必須承認,區塊鏈數位貨幣在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方面也有著明顯的缺陷。區塊鏈數位貨幣網路很健壯,但區塊鏈數位貨幣交易平臺很脆弱。許多區塊鏈數字貨幣交易所都因為被駭客攻擊而令用戶受到損失。而區塊鏈數位貨幣交易時,為了確認資料準確性,會消耗一些時間,與P2P網路進行交互,得到全網確認後,交易才算完成,總體交易確認時間長。

更重要的一點,劇烈的價格波動嚴重影響區塊鏈數位貨幣價值儲存的功能。這種波動不僅影響了區塊鏈數位貨幣的價值儲存功能,也會極大地延緩區塊鏈數位貨幣作為一種一般等價物並付諸支付的時間。

但其實,這個並不可怕。當前區塊鏈數位貨幣價格的劇烈波動,既可以理解為新事物所伴隨的投機情緒放大在左右價格,也可以理解為是整個市場在用一種以真金白銀投票式的手段。面對這個前所未有的貨幣,我們正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群眾參與並主導的市場定價摸索。

要知道,當黃金明確成為市場價值交換的一般等價物之前,經歷了更加漫長而艱難的定價機制,而從後市看來,可以簡單總結為強權定價,即權力的核心憑藉自身先進生產力(包括但不限於軍事和經濟),為其認可的等價物強背書定價並強勢推廣。如果有一個貨幣,要註定寫進新的紀元,其產生、流動和定價的過程之艱辛,會與起未來的價值,成線性正相關。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之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每次重大變革來臨之際,單純的舉一反三,並不能説明我們真正的認識到趨勢,直到趨勢已成為事實,再成為歷史。

每次的改良,總會有許多不同意見,持續數日甚至數月;

每次的改革,總會有許多的反對、批評,甚至是一邊倒的壓制,持續數月至數年;

而每次的革命,總會有先烈。而那種讓革命者甚至懷疑自己的責難、抨擊,則會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

不談社會革命,單看技術革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是由古希臘數學家希羅(Hero of Alexandria)于1世紀發明的汽轉球(Aeolipile),約1679年法國物理學家鄧尼斯·巴本在觀察蒸汽逃離他的高壓鍋後製造了第一台蒸汽機的工作模型。同時代的薩繆爾·莫蘭也提出的蒸汽機的主意。1698年湯瑪斯·塞維利和1712年湯瑪斯·紐科門製造了早期的工業蒸汽機,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第一個成功地用蒸汽機來驅動輪船,從1765年到1790年,瓦特運用科學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發明最終發明出工業用蒸汽機。蒸汽機從雛形到最終發明成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電第一次傳入中國。最早侵入中國的電報通信,是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的規定,秘密從海上將海纜引出。20世紀初西方電車才傳入中國,1906年電車在天津出現時,當時許多人認為電車會電死人而不敢上車,街上經常出現“好人不坐電車”的標語。

進入到PC時代,不得不提到互聯網的千禧年波浪。在上個世紀,軟體業者從來沒想過他們的代碼和產品會跨入新千年,為了節省記憶體,就簡單粗暴地省略掉了代表年份的前兩位元數字19,伴隨著日曆越來越接近2000年,人們逐漸發現了這其中可能造成的災難事件。為應對千年蟲bug,全球花了上億美金用來升級系統,即便如此,千年蟲仍然闖下了不少禍端。西非國家甘比亞電力供應中斷,挪威鐵路系統也受到影響。

而今時今日,拿著智慧手機看著此篇文章的人們,又會如何評價蒸汽機革命,電和互聯網呢?

回到理財,說選擇

理財的方式各有不同,目標卻一致,即對抗通脹,獲取增長,期待爆發。前二者是固收的邏輯,雖然每個人都會問:“真的可以麼?”後二者則是股權的邏輯,雖然沒有人問:“我有那命?”

時代總是給先知先覺者以最豐厚的回報,而從歷史去判斷未來,雖不能百發百中,卻屢試不爽。

2012年蘋果市值攀升至近6280億美元,股價鎖定在每股665美元,成為當時最值錢的公司,也被指紙面繁榮“距泡沫一線之隔”;阿裡巴巴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也創下史上最高的融資紀錄,每股60-66美元的IPO發行價指導區間,估值最高將達1698億美元,但外媒認為,阿裡巴巴的高估值很可能是個泡沫;而目前4.3萬億港元市值的騰訊,也不斷被稱為存在泡沫。請不要忘記,2001年網易股份為0.51美元每股。

本次討論,無意給數位貨幣正名,更無意判斷數位貨幣就是趨勢,而只是在眾多潛在趨勢中,進行閉門造車式妄想。

新趨勢來臨的時候,因為過分的熱情和調節機制的不完善,有泡沫是正常的,但並不會因此改變趨勢本身。論反對的聲音,更不足為懼。要知道,剛剛推行“一夫一妻”的時候,至少有50%的人不同意,但那又能如何呢?

大潮湧起,無論是是石子,是溝壑,還是高山,只會延遲進度,不會改變方向。趨勢已成事實之際,我們除了說“知道了,這是真的”別無可做。唯有趨勢成為事實之前,才會讓我們分享真正的時代紅利。所謂理財,不過如此,一如巴菲特所說,看清趨勢之後,持有,堅持持有,即可。

僅一家妄言,止增笑耳。

北京牛投邦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