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災還是人禍?崇禎十五年水淹開封,誰是禍首?

【崇禎十五年九月初一, 戊辰日】

鬼魅之城

《汴圍濕襟錄》有一條“一馬千金”, 描述八月末九月初開封城中的慘像。 巡撫和總兵官下令, 將士們可以宰殺軍馬充當軍糧。 有的士兵拿出馬肉售賣, 一斤馬肉賣到幾兩銀子, 但據說裡面還夾雜了人肉。

此時城中景象如何?《守汴日誌》中如此描述:“(九月初一日)城中白骨山積, 斷發滿地, 路絕行人, 神號鬼哭, 無日為昏。 間有一二人, 枯形垢面如鬼魅, 棲牆下, 敲人骨吸髓。 自曹門至北門, 兵餓死者, 日三四百人。 夜則城頭寥寥, 處處鬼叫, 官府與諸郡王、將校旦夕北面而哭。 ”

《汴圍濕襟錄》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開封城中, 獨自一個人不敢在偏僻小巷中行走, 會被“強壯者拉而殺之, 分肉而啖, 亦無人覓。 ”也有結夥夜入民宅, “暗殺其人, 竊肉以歸”。 所以一些人聚居到一起, 抱團自衛。

一時之間, 開封城裡“畫棟雕樑頓成破壁, 人家煙絕灶冷”。

但有觀點認為,

上述這些描述過份誇大了開封城中的狀況。

掙扎

最後的時刻即將來臨, 守衛曹門的黃推官寫好了絕命辭, 而且一共寫了三十首。

九月初二日上午, 一位姓謝的軍將帶領殘存的一些社兵出城, 下午歸來, 在城外沒有遇到農民軍。

《汴圍濕襟錄》記載, 守城將士缺糧饑弱, 無力守城, 巡撫高名衡擔心李自成趁機攻城, 要顯示守城的強大力量, 命令各門官兵集中所有大小銃炮, 全部填裝火藥。

九月初三, 巡撫在開封南門上鳴放一聲信炮, 頓時, 五門之上所有的銃炮一齊施放, “合城大震如雷, 聲聞百里。 ”

官兵用這種萬炮齊發的架式, 顯示城防依然嚴固, 警告農民軍不要冒險。

《汴圍濕襟錄》記載, 巡撫高名衡又設計離間李自成和羅汝才, 給羅汝才寫了一封信, 被李自成截獲, 後來李自成殺死羅汝才, 據說也與此有關, 不知真假。

誰挖了黃河

崇禎十五年九月中旬, 河南大雨不斷。 九月十四日夜裡, 黃河決口, 咆哮的水聲從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

十五日黎明時, 洪水沖到了開封城下。

開封西南的農民軍全部撤向遠方, 東北方向的農民軍被淹死許多。 在未來的幾天, 開封將遭受滅頂之災, 無數人將葬身於洪水當中。

關於這場曠世水災的成因, 文獻中一直有不同的說法, 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說法, 是農民軍挖開了黃河大堤。

比如《明史·莊烈帝本紀》中說:“九月壬午, 賊決河灌開封。 癸未, 城圮, 士民溺死者數十萬人。 ”

《汴圍濕襟錄》說得更具體:“賊恨汴甚, 見陰雨連綿, 秋水大漲, 賊挖掘上流, 堅塞東、西、南三面堤口, 不令水分四溢, 止留北面, 使全河入汴。 至九月十五日, 督賊數萬將河決開。 ”

《守汴日誌》在六月十四日也有一條記載:“賊用千餘人掘河, 使逆流而上, 水勢緩, 高不過五寸。 三日流滿海濠, 更勝十萬甲兵。

李自成三次圍攻開封, 是為了獲得城裡的巨大財富, 不到萬不得已, 他不會使用淹城的戰術。 六月中旬, 第三次圍城剛剛開始不久, 這次挖掘如果是真的, 也不會是要水淹開封, 而是有別的目的, 結果河水流向了開封, 所以到了七月初三, 李自成殺了當初提建議的人。

第二類說法, 是官軍挖開黃河大堤, 希望用這種方法給開封解圍。 因為李自成大營所在的閻李寨, 正好位於黃河故道之上。

《汴圍濕襟錄》中提到, 在七月底, 官軍曾經挖過黃河, 企圖水攻李自成, “汴人熟知河勢, 見往歲黑罡上流遇決, 即自賊營一路而下, 適當其要。 密稟巡撫高名衡, 隨差諜者潛渡河北, 書約巡按嚴雲京舉事。 果使卜從善大營架舟南岸, 掘一晝夜。 賊覺之, 領兵沖散。”

這以後,農民軍針鋒相對,也要水攻,“逆賊恨甚,亦于朱家寨頂沖河口,直對北門挖掘小河一道,引水灌汴。幸未大漲,止引細流至城下,深才三四尺,隨溢隨落,竟不為害,反將周城海河灌平,民得網魚充饑。賊之馬步不能近城一步。”

《明史·高名衡傳》中這樣說:

“(賊)圍半年,師老糧匱,欲決黃河灌之。以城中子女貨寶,猶豫不決。聞秦師已東,恐諸鎮兵夾擊,欲變計。會有獻計於巡按禦史嚴雲京者,請決河以灌賊。雲京語(高)名衡、(黃)澍,名衡、澍以為然。周王恭枵募民築羊馬牆,堅厚如高岸。賊營直傅大堤,河決賊可盡,城中無虞。我方鑿朱家寨口,賊知,移營高阜,艨艟巨筏以待,而驅掠民夫數萬反決馬家口以灌城。九月癸未望,夜半,二口並決。”

是城中官員和河北的官員共同商議,率先挖開黃河大堤,農民軍針鋒相對。

第三類說法,認為這是一場天災,比如《豫變紀略》是這樣說的:

“世傳開封之陷者不一。有謂賊決黃河灌之者,非也。有謂官軍決河灌賊營而誤陷者,亦非也。六月壬子(十四日),水僅滿濠,城固得其功矣。至於九月,兵民饑餓,不能出城門,烏能一至河幹乎?蓋開封之陷,天也。”

個人推測,在這件事上,官軍的責任是主要的。縱觀第三次圍城的過程,李自成一直牢牢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輕鬆擊潰各路援軍,開封已經成為他的囊中之物,這種時候他不可能搞什麼水淹開封。

相反,當他們發現大雨連綿,黃河大堤可能出問題時,他們會想辦法儘量挽救。

從官軍的角度講,他們要麼困死,要麼大膽一搏。《明史》中說,周王徵用民夫建築高牆,說明他早知道官軍的企圖。

只是後來淹城的結果太壞,官員們為了推卸罪責,各方面想把罪過安到李自成身上,於是才有了各種說法。

開封三圍(之二十五) 于左 撰

領兵沖散。”

這以後,農民軍針鋒相對,也要水攻,“逆賊恨甚,亦于朱家寨頂沖河口,直對北門挖掘小河一道,引水灌汴。幸未大漲,止引細流至城下,深才三四尺,隨溢隨落,竟不為害,反將周城海河灌平,民得網魚充饑。賊之馬步不能近城一步。”

《明史·高名衡傳》中這樣說:

“(賊)圍半年,師老糧匱,欲決黃河灌之。以城中子女貨寶,猶豫不決。聞秦師已東,恐諸鎮兵夾擊,欲變計。會有獻計於巡按禦史嚴雲京者,請決河以灌賊。雲京語(高)名衡、(黃)澍,名衡、澍以為然。周王恭枵募民築羊馬牆,堅厚如高岸。賊營直傅大堤,河決賊可盡,城中無虞。我方鑿朱家寨口,賊知,移營高阜,艨艟巨筏以待,而驅掠民夫數萬反決馬家口以灌城。九月癸未望,夜半,二口並決。”

是城中官員和河北的官員共同商議,率先挖開黃河大堤,農民軍針鋒相對。

第三類說法,認為這是一場天災,比如《豫變紀略》是這樣說的:

“世傳開封之陷者不一。有謂賊決黃河灌之者,非也。有謂官軍決河灌賊營而誤陷者,亦非也。六月壬子(十四日),水僅滿濠,城固得其功矣。至於九月,兵民饑餓,不能出城門,烏能一至河幹乎?蓋開封之陷,天也。”

個人推測,在這件事上,官軍的責任是主要的。縱觀第三次圍城的過程,李自成一直牢牢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輕鬆擊潰各路援軍,開封已經成為他的囊中之物,這種時候他不可能搞什麼水淹開封。

相反,當他們發現大雨連綿,黃河大堤可能出問題時,他們會想辦法儘量挽救。

從官軍的角度講,他們要麼困死,要麼大膽一搏。《明史》中說,周王徵用民夫建築高牆,說明他早知道官軍的企圖。

只是後來淹城的結果太壞,官員們為了推卸罪責,各方面想把罪過安到李自成身上,於是才有了各種說法。

開封三圍(之二十五) 于左 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