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臘月並不一定是陰曆十二月!“臘”和“蠟”“獵”是什麼關係?

現在的曆書一般將陰曆十二月稱為“臘月”。 其實, 早在先秦時期的夏、商、周三代, “臘月”具體在哪個月份涉及先秦三代臘祭時間的安排問題。

陰曆十二月除了稱“臘月”外, 還有“蠟月”、“嘉平”、“清禮”等叫法。 “臘月”最早是從秦漢時期開始流行的, 原本是“狩獵之月”, 獵、蠟、臘這三個字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臘”和“蠟”“獵”是什麼關係?

臘月之“臘”這個字, 迄今在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尚未發現, 已發現最早的“臘”字見於金文。

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臘”條引《禮傳》:“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蠟, 漢改為臘。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篇注引《五經要義》亦稱:“三代名臘: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蠟, 總謂之臘。 ”可見, 先秦時各朝代年終大祭有不同的稱謂, 陰曆十二月除了稱“臘月”外, 還有“蠟月”、“嘉平”、“清禮”等叫法。

周代改稱夏代的“嘉平”、殷商的“清祀”為“大蠟”, “大蠟”又稱“蠟”,

活動舉行的月份也被稱為“蠟月”。 實際上, 臘月原本是“狩獵之月”的意思, 早期寫作“獵月”才對。 《風俗通義》稱:“臘者, 獵也, 言田獵取禽獸, 以祭祀其先祖也。 ”可見, 獵→臘→蠟這三個字之間是一種扯不斷的關係:狩獵來的禽獸用來製作臘肉, 製作好的臘肉用來蠟祭。

“臘月”到底是哪個月?

現代一般都將陰曆十二月稱為“臘月”, 其實在早期並不一定是十二月。 “臘月”最早從秦漢時期開始流行,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已使用了這個概念:“(秦二世胡亥二年)臘月, 陳王之汝陰, 還至下城父, 其禦莊賈殺以降秦。 ”有人翻譯《史記》時將陳勝被殺的“臘月”譯成“十二月”, 而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引張晏語則稱:“秦之臘月, 夏之九月。 ”

為什麼同是秦臘月卻說法不同?這又涉及先秦三代臘祭時間的安排問題。

西漢以前, 歲首即每年第一個月(正月、元月)是有變化的, 夏代、商代、周代的曆法並不統一, 出現了“夏正建寅, 殷正建醜, 周正建子”的“三正”現象。 這裡的寅、醜、子為“十二地支”用字, 根據北斗星的指向來劃分季節、確定月份, 便有了“建寅之月”、“建醜之月”的說法。

山東莒縣東莞鎮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中描繪的狩獵場景:上層放犬獵兔, 下層二人一前一後射獵野豬(現收藏于山東莒縣博物館)。

建寅之月就是北斗星的“勺柄”指向黃道中的寅位時, 相當於陰曆正月, 即所謂“夏正建寅”。 現在使用的陰曆便是根據夏曆來的, 所以陰曆與夏曆月份與四季一致, 因此人們很多時候將“陰曆”與“夏曆”混同。

“殷正建醜”則是將陰曆的十二月定為歲首;周曆與夏曆和殷曆又都不同, 將“建子之月”即陰曆十一月定為歲首。 歲首不同, 隨之而來的“年底”和“十二月”也不同。

相應的, 年終大祭的時間安排就不同:夏代的“嘉平”在陰曆十二月舉行, 殷代的“清祀”在陰曆十一月,

周代的“大蠟”安排在陰曆十月。 由於年終大祭所在月份都稱“臘月”, 因此, 夏代臘月是陰曆十二月, 殷代臘月是陰曆十一月, 周代臘月是陰曆十月。

秦承周制, 秦的臘月不是陰曆十二月而是陰曆十月。 這麼說來, 將陳勝被殺的臘月譯為“十二月”是不是錯誤?不是錯誤!因為在西元前216年, 秦朝將曆制改回了夏曆。《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這樣,陳勝被殺的秦二世胡亥二年(西元前208年)的臘月,就是陰曆十二月了。

“臘日”為何稱為“休廢日”?

臘月裡最重要的日子是“臘日”,“臘日”出現的時間遠早于“臘月”。用來祭祀神靈和辭舊迎新,這就是最原始的“臘日”,漢代稱為“休廢日”,這也是現代“節假日”概念的由來。

臘日是最原始的年節,過完臘日便是“初歲”,又稱“小新歲”。《史記·天官書》稱:“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因為臘日之後就是初歲,所以《風俗通義·祀典》“臘”條又稱:“臘者,接也。新故交接,大祭以報功也。”

反映臘月風俗的清代山東高密年畫《冬安圖》

漢武帝前,臘日並不固定,漢武帝將其固定在了冬至節氣後的第三個“戌日”。“戌日”與大寒節氣時間相近,大寒後逢戌日“立臘(祭祀活動)”便成了風俗,一直到元明以後,立臘做法才被淡化。繼而又出現了“臘八”的概念,“臘八節”流行開來,“臘八”與“年”聯繫更緊密了,故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

臘日是古人最看重的臘月節,為整個臘月增加了“年味”。在古代,朝廷會舉行盛大的朝會,稱為“臘會”;還會有隆重的賞賜活動,名叫“臘賜”。民間在臘日到來前要大掃除逐疫,叫“臘除”,這一天則叫“除日”,與“臘日”相對。南北朝時,南方荊楚地區的逐疫活動還會打鼓以恫嚇疫鬼,稱作“臘鼓”,諺語“臘鼓鳴,春草生”就是這麼來的。

文字 | 倪方六(有刪改)

實習編輯 | 陸琪

秦朝將曆制改回了夏曆。《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這樣,陳勝被殺的秦二世胡亥二年(西元前208年)的臘月,就是陰曆十二月了。

“臘日”為何稱為“休廢日”?

臘月裡最重要的日子是“臘日”,“臘日”出現的時間遠早于“臘月”。用來祭祀神靈和辭舊迎新,這就是最原始的“臘日”,漢代稱為“休廢日”,這也是現代“節假日”概念的由來。

臘日是最原始的年節,過完臘日便是“初歲”,又稱“小新歲”。《史記·天官書》稱:“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因為臘日之後就是初歲,所以《風俗通義·祀典》“臘”條又稱:“臘者,接也。新故交接,大祭以報功也。”

反映臘月風俗的清代山東高密年畫《冬安圖》

漢武帝前,臘日並不固定,漢武帝將其固定在了冬至節氣後的第三個“戌日”。“戌日”與大寒節氣時間相近,大寒後逢戌日“立臘(祭祀活動)”便成了風俗,一直到元明以後,立臘做法才被淡化。繼而又出現了“臘八”的概念,“臘八節”流行開來,“臘八”與“年”聯繫更緊密了,故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

臘日是古人最看重的臘月節,為整個臘月增加了“年味”。在古代,朝廷會舉行盛大的朝會,稱為“臘會”;還會有隆重的賞賜活動,名叫“臘賜”。民間在臘日到來前要大掃除逐疫,叫“臘除”,這一天則叫“除日”,與“臘日”相對。南北朝時,南方荊楚地區的逐疫活動還會打鼓以恫嚇疫鬼,稱作“臘鼓”,諺語“臘鼓鳴,春草生”就是這麼來的。

文字 | 倪方六(有刪改)

實習編輯 | 陸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