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道教聖地“青城山”

青城山

老君閣

終於來到了青城山, 來到道教聖地。 這裡, 我嚮往已久。

青城山, 因全山林木青翠, 四季常青, 諸峰環峙, 狀若城廓而得名。 這裡丹梯千級, 曲徑通幽, 以幽潔取勝, 自古就有“天下青城幽”的美譽。 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 古人記述中, 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青城山歷史悠久, 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 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後山。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 宮觀相望, 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岩、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 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

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 水秀、林幽、山雄, 高不可攀, 直上而去, 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 蔚為奇觀, 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 人們以“幽”字概括青城山的特點。 青城山空翠四合, 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于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 道觀亭閣取材自然, 不假雕飾, 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 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 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唐代“詩聖”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 不唾青城地。 為愛丈人山, 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 其中聖燈尤為奇特。 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處。 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 夜幕降臨後, 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 閃爍飄蕩, 少時三、五盞, 忽生忽滅, 多時成百上千, 山谷一時燦若星漢。 傳說是"神仙都會", 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道教名山, 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 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 結茅傳道, 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之一, 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 包擴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道名為張道陵。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代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產生了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區教派。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

大赤天宮

在這裡,意想不到的是在“大赤天宮”的牌匾上竟能看見我的“名字”的兩個字。古人寫字是從右往左,所以牌匾字的排列為“宮天赤大”,按現在從左到右念習慣,我的名字正好在宮和大的中間的兩個字。

明知是巧合,但還是讓我感到驚訝,興奮不已,難倒我有“道緣”?聯想過去幾年幾度要去道教聖地武當山,雖是旅遊,但本土教還是讓我充滿好奇和嚮往。我曾多次和大家開玩笑說,我雖然非常想去武當山但一直不敢去,因為我怕讓那兒美麗的山水和清靜寡欲的道教把我留下。

把“天赤”這兩個字單獨拿出來,規整大氣、蒼勁有力,甚是喜歡。也許我真的和道教有緣。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老君閣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後,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徵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台高10.37米。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建福宮

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粧檯的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有關資料來自網路整理,謝謝。

❈❈❈❈❈❈❈❈❈❈❈❈❈❈❈❈❈❈❈❈❈❈❈❈❈

我的名字“喜桂圖旗”,是我家鄉牙克石市的前身。我的本名叫天赤,土生土長在這裡。“喜桂圖”為蒙語,意為“森林”,“旗”是滿蒙行政建制,相當於縣。“喜桂圖旗”就是有森林的縣,1950年為服務開發大興安嶺林區而設立。

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位於呼倫貝爾市中部,大興安嶺與呼倫貝爾草原接壤處,大興安嶺中脊中段西坡。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林管局)所在地,是大興安嶺林區政治、經濟、文化、醫療和交通中心,是濱州、牙林兩條鐵路幹線,綏滿高速公路和301國道的交通樞紐。總面積27590平方千米,人口32萬。

❈❈❈❈❈❈❈❈❈❈❈❈❈❈❈❈❈❈❈❈❈❈❈❈❈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道名為張道陵。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代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產生了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區教派。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

大赤天宮

在這裡,意想不到的是在“大赤天宮”的牌匾上竟能看見我的“名字”的兩個字。古人寫字是從右往左,所以牌匾字的排列為“宮天赤大”,按現在從左到右念習慣,我的名字正好在宮和大的中間的兩個字。

明知是巧合,但還是讓我感到驚訝,興奮不已,難倒我有“道緣”?聯想過去幾年幾度要去道教聖地武當山,雖是旅遊,但本土教還是讓我充滿好奇和嚮往。我曾多次和大家開玩笑說,我雖然非常想去武當山但一直不敢去,因為我怕讓那兒美麗的山水和清靜寡欲的道教把我留下。

把“天赤”這兩個字單獨拿出來,規整大氣、蒼勁有力,甚是喜歡。也許我真的和道教有緣。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老君閣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後,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徵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台高10.37米。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建福宮

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粧檯的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有關資料來自網路整理,謝謝。

❈❈❈❈❈❈❈❈❈❈❈❈❈❈❈❈❈❈❈❈❈❈❈❈❈

我的名字“喜桂圖旗”,是我家鄉牙克石市的前身。我的本名叫天赤,土生土長在這裡。“喜桂圖”為蒙語,意為“森林”,“旗”是滿蒙行政建制,相當於縣。“喜桂圖旗”就是有森林的縣,1950年為服務開發大興安嶺林區而設立。

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位於呼倫貝爾市中部,大興安嶺與呼倫貝爾草原接壤處,大興安嶺中脊中段西坡。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林管局)所在地,是大興安嶺林區政治、經濟、文化、醫療和交通中心,是濱州、牙林兩條鐵路幹線,綏滿高速公路和301國道的交通樞紐。總面積27590平方千米,人口32萬。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