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關中八大怪所剩無幾 現在哪裡還能找到

關中八大怪是指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出現的八種獨特的漢族民風民俗。 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陝西關中地區, 沿襲歷史民俗, 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 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 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 關中八大怪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十分少見了。

麵條像褲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地區, 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 棍棍面、片片面、涼麵、臊子面、酸湯麵、漿水面等等。 說其像褲帶, 是說面做的寬度和長度, 關中的男人娶媳婦,

大多都是要看這女人的擀面手藝了。 關中麵條以武功、楊淩、乾縣、扶風、岐山為最好, 而褲帶一樣的麵條, 在關中更是常見。

鍋盔像鍋蓋

由於關中地區以前屬於大家庭吃飯的傳統, 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 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 並且由於面體發酵比較好, 厚度適中, 俗稱“鍋盔”。 現在為了適應發展和變化, 鍋盔已經不再做的像“鍋蓋”那麼大, 但在一些集會上面, 仍然能看到傳統的鍋蓋一般大的鍋盔。

油潑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鍾, 愛吃, 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 不吃幹辣子面, 而是油潑辣子。 辣子罐裡的辣子面不能放滿, 六成即可, 放點鹽、胡椒或者別的, 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最好, 油溫很有講究,

控制在八九成熱, 邊倒邊攪, 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沒就行了, 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 滿街都能聞見。

油潑辣子現在依然是關中人家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少了油潑辣子的生活也會變得淡而無味!

板凳不坐蹲起來

“蹲景”是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 這一怪獨步天下。 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 實屬一種硬功夫。

關中人把蹲叫圪蹴, 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的。 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 將膝蓋並直端坐于席上, 屁股的重量全壓在腳後跟上。

蹲是講功夫的, 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 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閑, 不累不乏。 如今“蹲”的人已經很少了, 但偶爾會在西安、咸陽等站牌前看見部分“蹲”下來等車的關中人。

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 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 又叫上房。 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 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臥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 在關中叫廈子房, 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 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 能節約大量的木材, 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

“房子半邊蓋”是關中一大景觀, 也是民生低下的產物, 這種房子光線充足, 就是通風不暢。 現在關中農村基本都蓋預製板的房子, 半邊蓋的房子也越來越少了。

姑娘不對外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 只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 人情味也更濃郁。 但是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

關中的姑娘們也更多的走出了家門, 尋找自己的真愛。

帕帕頭上戴

黃土地上風刮塵揚, 烈日毒辣, 婦女們出門幹活串戶沒個遮蔽可不行, 頂塊手帕當做遮蔽。 走親戚, 回門子(回娘家), 下地幹活時這個自製的手帕就發揮出大作用, 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 成為風情和裝飾。

現在這樣的場景, 在關中幾乎很難找到, 只有極少數上了年歲的老人, 保留有這樣的習慣。

秦腔不唱吼起來

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 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 開玩笑說是“叫破天”。 夏天的時候, 西安城牆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裡唱秦腔, 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 老遠就能聽到, 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

憨厚、耿直、調高。

關中人依然保留著聽秦腔的喜好, 不管過年過節, 還是有重大節慶活動, 都要聽兩段“吼”起來的秦腔!

(責編:羅娟、高紅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