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走出陝北走向世界 陝北秧歌怎麼這樣牛?

原標題:陝北秧歌怎麼這樣牛?

1月8日至10日, 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馬克龍訪華的首站是西安。 1月8日上午, 馬克龍的專機抵達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熱情好客的陝西人用陝北秧歌表演歡迎馬克龍夫婦的到來。

陝北秧歌為什麼如此牛, 能成為接待國家元首和重要外賓的禮儀表演之一?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陝北秧歌的前世今生。

陝北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陝北秧歌, 主要分佈在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 尤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因此也被文化部命名為“秧歌之鄉”。 陝北秧歌孕育于宋代,

形成于明代, 繁盛於清代中期。 1942年, 在延安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中, 陝北秧歌被賦予了新的內容, 並迅速傳遍全國。 2006年, 陝北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月20日下午2時許, 榆林市老街人山人海, 由榆陽區文化館組織的秧歌隊正在進行秧歌會演, 只見隊員們一個個腳下踩著秧歌步, 或舞動著手中的扇子, 或揮動著手中的彩扇, 吸引了過往市民的駐足觀看。

“近幾個月, 大街上每天都有秧歌隊表演, 特別熱鬧, 好像又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 也讓人們嗅到文化老街的味道。 ”62歲的林大爺說, 最近一個多月, 他每天都要到老街來看秧歌表演, 感覺很紅火。

“上至九十九, 下至剛會走, 能走路就能扭秧歌。 ”今年46歲的張設華是榆陽區芹河鎮保寧堡傳承老秧歌隊的一名隊員,

剛剛扭完秧歌的他笑著說:“秧歌扭一扭, 年輕十來歲。 我從小就喜歡扭秧歌, 每天扭一扭, 就覺得心情愉悅, 對生活充滿信心。 ”

榆陽區文化館民間秧歌負責人高彥飛說, 從去年10月21日開始, 每天下午都會組織秧歌隊在老街上進行展演, “陝北秧歌過大街”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活動, 更凝聚了老街人氣, 讓古老的榆林老街煥發出新的旅遊文化活力, 真正打造“大美榆陽, 文化老街”。

創新發展

秧歌走出陝北走向世界

“踢場子”是陝北秧歌的精髓。 如今, 作為陝西非遺(陝北秧歌)傳承人的賀世成, 是綏德縣“踢場子”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之一, 從小受本村秧歌藝人賀俊義薰陶。

現今在綏德縣城流傳的“踢場子”套路大多是經賀世成之手編排, 後起之秀也大多是他培養的。

1月22日, 賀世成表示:“踢場子”是在苦難的大背景下, 凸顯出的一朵勞動人民追求自由、渴望幸福、張揚個性和愛情的民間藝術之花。 現如今的陝北秧歌, 為了給觀眾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 有意將傳統的表演形式和時代審美觀念進行有機融合,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在創新的前提下繼承。

賀世成介紹,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陝北秧歌這一珍貴的民間藝術, 綏德縣文化館成立了黃土地藝術團, 把鄉間村院的野場娛樂活動, 凝練、提升為獨具風采的舞臺藝術表演節目。 多年來, 該團曾赴西歐荷蘭、義大利和北京、上海等地參加了國際民間藝術節,

同時參加了內地的多屆民間藝術節, 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區組織的多場演唱會, 曾獲國際國內各種級別的表演金、銀獎40多個, 為陝北秧歌走出陝北、走向全國和全世界作出了貢獻。

在高彥飛看來, 陝北秧歌要實現更大的發展, 最關鍵的一個字是“人”。 “尤其是年輕人, 能夠主動加入到宣傳陝北秧歌的隊伍當中來。 ”高彥飛說, 現如今, 市民鬧秧歌的熱情很高, 秧歌情緣很深, 年輕的一代雖然功底不錯, 但急需老藝人指點。 陝北秧歌未來的發展, 應該要規劃先行, 注重文化內涵, 致力於傳承人的培養, 再結合現代化的傳播途徑, 推動陝北秧歌新的發展。

賀世成則表示, “踢場子”這項陝北獨有的民間舞蹈表演藝術,

要想在當今多元的文化狀態中, 走出黃土地, 走向全國, 必須有機地融合、借鑒、滲透其他民族、民間的優秀表演藝術, 沿著取材於民間、規範于課堂、昇華於舞臺的途徑, 聚合所有陝北文化、文藝人之力才能完成。 我們期盼著新一代的“踢場子”人, 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更新、錘煉、提純出一種嶄新的彰顯當今陝北人精神風貌的“踢場子”套路, 普及和推廣在本地的各種文藝活動中, 閃亮在全國的藝術舞臺上。 華商報記者 賀靜靜 通訊員 朱建飛 攝

(責編:羅娟、高紅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