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史上蜀漢丞相諸葛亮:千古傳誦的智慧化身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 西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 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 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 也沒有南歸孫權, 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 這固然有客觀原田, 但也並非出於偶然。 他之所以要選擇興複漢室的道路, 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

網路配圖

西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 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 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 他尊王而不攘夷, 進兵南中, 和撫夷越, 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 以“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他的忠公體國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 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 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章武三年(223)春, 劉備在永安病危, 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于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助, 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 您可取而代之。 」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 效忠貞之節, 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諸葛亮受封武鄉侯, 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 又兼任益州牧。 當時, 全國的軍、政、財, 事無大小, 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 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 劉備死後, 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 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 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 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 說服孫權與蜀聯合, 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 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 受東吳策動而叛亂, 嚴重威脅蜀漢後庭。 諸葛亮執政後, 與東吳恢復邦交, 切斷了南中的外援。 經過兩年調養,

諸葛亮上書後主, 決心平定南中叛亂。 建興三年(225)春, 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 在此次戰爭中, 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 七擒七縱, 使其心悅誠服。

平叛戰鬥結束後, 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 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 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 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 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 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 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 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 掌管南中軍政。 該年十二月, 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 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 率軍至漢中, 準備北伐。 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 然後北攻。 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 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 以曹真督關右諸軍, 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 蜀軍先揚言要由斜穀道攻取郿縣, 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穀(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 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 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 駐街亭。 馬謖揮不當, 大敗于魏軍,

丟失街亭。 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 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上書自貶三級, 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 魏軍三路攻吳, 關中空虛。 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 蜀軍此次出大散關, 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 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229), 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 蜀軍西向, 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 諸葛亮複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 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 本來, 他們兩人同受劉備托孤, 共為輔臣。 直到建興四年(226), 兩人關係還比較好, 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 但不久, 李嚴寫信給諸葛亮, 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 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 接受「九錫」, 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 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

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彙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

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穀,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裡)。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儘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

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彙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

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穀,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裡)。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儘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