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作家余華來漢第一課談“文學人生”

湖北日報 記者別鳴

9日, 57歲的著名作家余華端一杯水, 輕鬆走進華科東九教學樓一間普通教室。

教室裡人已爆滿, 能站的地方都擠滿了人, 大家都為聽他來湖北講第一課。

余華誤解了主辦方的安排, 他以為他是來聽課的。 得知要講課, 他端起水杯笑:講什麼呢?台下齊聲道:文學與人生!

於是, 一個半小時, 余華從其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到最新長篇《第七天》, 帶大家在自己的文學之路上走了一遍。

感謝一個人和一本雜誌

余華說, 要感謝一個人和一本雜誌。 “人”是李陀, “雜誌”是《收穫》, 是他們把余華變成今天能站這兒說話的人。

當年余華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給北京文學副主編李陀看, “李陀跑我房間對我說, 你走在中國文學的最前面。 我非常吃驚, 怎麼那麼快就走到最前面了呢?”小說很快在北京文學發表, 頭條。 李陀那句話, 大大鼓舞了余華。

余華說:我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小說發表在《收穫》。 《收穫》在我心目中是中國最好的雜誌, 當時程永新、李小林和肖元敏3位編輯非常負責, 只要能發表或有希望發表的小說, 他們都讀過。

余華以前以為巴金沒讀過他的小說, 後來知道, 巴金作為《收穫》主編, 到暮年還一直看稿。 余華的小說發表前, 巴金都親自看。 《許三觀賣血記》發表前, 巴金做了手術, 女兒把小說念給他聽, 他同意才發。

余華說:“感謝巴金,

因為他的庇護, 我們這代作家才有足夠的成長空間。 ”

張藝謀電影《活著》太保守

小說《活著》是公認的中國當代文學力作, 張藝謀的同名電影也讓人印象深刻。 有大學生問:張藝謀的電影把小說結尾改了, 請問余華怎麼看?

余華說, 當年小說《活著》還沒在《收穫》雜誌刊出, 張藝謀就問他要雜誌清樣, 很快決定改編成電影。 “張藝謀看完小說, 確實說過, 小說這麼慘下去, 觀眾可能接受不了。 ”當時小說還未刊發, 余華對其社會反響心裡沒底, “我認為張藝謀可能是對的。 ”2013年, 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將《活著》改編成同名話劇, 也問余華:小說這麼慘, 觀眾能不能接受?

余華說:“當時我告訴孟京輝, 張藝謀當年這樣問, 我不敢回答。 但我現在敢肯定地回答你,

觀眾能接受, 因為20年了, 小說《活著》的讀者沒減少, 印數不斷增加, 你低估了讀者對悲劇的承受能力!”

孟京輝忠於原著把《活著》搬上舞臺, 結果大受歡迎, 一票難求。 孟京輝接受記者採訪, 回答與電影《活著》比較的問題, 他說, 張藝謀太保守!余華講到這一節, 華科課堂裡全場大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