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什麼第一個淘汰的是李曉東?

《歌手2018》已結播出兩期了, 首位淘汰的歌手也出來了, 沒錯, 就是曾經歌手、開過酒吧餐廳、當過音樂總監的李曉東。

李曉東的淘汰似乎也在印證著一個不可逆的“中年危機”現象。

李曉東淘汰後, 菌菌看到網上有不少觀眾粉絲表示:為什麼淘汰的會是李曉東, 明明兩場下來, 他唱的歌是最有感情、最打動人的。

為什麼第一個淘汰的會是李曉東?

菌菌先不回答這個問題, 而是先列舉一個現象結果:從《我是歌手》到《歌手》, 這個舞臺上的沒有一個走情懷路線的歌王(羽泉、韓磊、韓紅、李玟、林憶蓮), 也沒有一個非江湖地位型的歌王(原本第一季最有可能成為“歌王”的是齊秦)。

不只歌王, 連爆款型歌手都是非情懷派, 第一季的黃綺珊、林志炫, 第二季的鄧紫棋, 第三季的李健, 第四季的黃致列, 第五季的迪瑪希, 第六季暫不評, 目前張天爆得不夠明顯。 我們可以看出, 從第二季開始, 《歌手》的爆款型已經開始趨向于年輕化和顏值化。

然後, 我們再來看李曉東。

論江湖地位, 李曉東只能算紅過某個年代, 但即便是紅, 也不是紅到那種幾代人都對他有記憶點的程度, 他紅得快, 沉得也快。 百科給他的風格定位是“民謠”, 但對於《歌手》這個節目的主流受眾而言, 他的“民謠”地位遠遠不及老狼、樸樹等人, 同場還有一個“搖滾界的半壁江山”汪峰, 而且他沒有一首能代表自己巔峰時期的作品, 在原創代表作上也不具備什麼優勢(同場的幾位已成名歌手都不只一首代表作), 同樣兩場表現並不亮眼的李聖傑還有一首《癡心絕對》壓場。

人氣呢?除了初出茅廬的張天, 場上的任何一位歌手(婕西、汪峰、張韶涵、gai、李聖傑)的群眾基礎都比他好,

且在年齡分區上的優勢都是顯而易見的(偏年輕), 而那些年曾聽過李曉東歌曲的中年男女們看電視的人都估計不多吧。 沒有人氣就意味著沒有市場, 沒有收視, 沒有話題。

相對之下, 李曉東是不具備什麼絕對優勢的,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他也沒法成為爆款型。

菌菌沒法判斷如果李曉東是第一季來會不會結果不一樣, 但現狀是, 《歌手》六季下來培養的這群全世界最挑剔的觀眾已經不僅僅限於耳朵的滿足了, 而是必須從聲音到外形, 從外在到內心都必須有著較高的分值。

李曉東呢, 他在顏值、年紀上都沒有優勢(張宇、韓磊、李克勤、林憶蓮等和他一樣都是60年代的人, 但這些人的巔峰時期和他的巔峰時期實在不是同一個概念), 在演唱上又缺乏一鳴驚人的實力(他不能“開口跪”,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迪瑪希), 尤其是在同場婕西這樣的王者的對比下, 他實在是有點平庸了。

不是江湖地位型歌手,也缺乏爆款的潛質,那就走比較穩妥的“情懷”路線吧。

從前兩場的歌曲選擇上來看,李曉東走的是情懷路線,一首《後來》,一首《消愁》,的確打動了很多人,尤其是容易打動那些經歷過生活經歷過人生的人。

但“成也情懷,敗也情懷”。

菌菌不知道有多少人和自己有著相似的感受:李曉東的兩場演唱的確是誠意滿滿,也很有情感,選的也是傳唱度很高的作品,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他的演唱裡聽到了很多負面情緒,比如頹廢、苦逼、悲情,聽到了一個中年男人的自怨自艾。

劉若英的《後來》聽著確實傷感,稍微經歷過的人都會忍不住熱淚盈眶,但這首歌更多的是對已逝時光的懷念,是拜倫“如果我們再相見,事隔經年。我將以何何你,以眼淚,以沉默”的感性與理智,這首歌最後的重點是落在了“有一個男孩愛著那個女孩”,劉若英唱出來有傷感有遺憾,但並不咬牙切齒歇斯底里,反而有一種治癒的美。

毛不易的《消愁》呢,又是另一種經歷。這首歌也是情懷情感取勝,李曉東加重了“愁”的處理,像是喝了一杯烈酒傷了腸,而原唱的毛不易的“愁”並不是尖刀利劍,而是“化骨綿掌”,他並沒有唱得用力,就以四兩撥千斤之姿融化了無數人。

我們認同李曉東在歌曲裡表達的人生經歷,但未必讚賞。

同樣走抒情路線的李健,他當年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也唱了很多抒情、緩慢的歌,但他的聲音裡沒有一點中年男人的焦慮、不滿和情緒,他沒有想把觀眾唱哭唱心力交瘁,所以我們聽他的歌以後反而獲得了一種少有的清新、寧靜。

有人會反駁,唱別人的歌當然要有自己的風格,是的,李曉東的確唱出了自己的標識,但他在改編上又缺乏像胡彥斌之於《山丘》、李榮浩之於《小芳》這樣的大膽,他想唱出自己又想求穩,以至於一直徘徊在那條安全線上下,不敢遠離,也不敢逾越,從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你們看吧,《歌手》做到第六季了,觀眾的標準越來越高,來場的歌手如果都是實力派,實力也就不再是優勢了。

他實在是有點平庸了。

不是江湖地位型歌手,也缺乏爆款的潛質,那就走比較穩妥的“情懷”路線吧。

從前兩場的歌曲選擇上來看,李曉東走的是情懷路線,一首《後來》,一首《消愁》,的確打動了很多人,尤其是容易打動那些經歷過生活經歷過人生的人。

但“成也情懷,敗也情懷”。

菌菌不知道有多少人和自己有著相似的感受:李曉東的兩場演唱的確是誠意滿滿,也很有情感,選的也是傳唱度很高的作品,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他的演唱裡聽到了很多負面情緒,比如頹廢、苦逼、悲情,聽到了一個中年男人的自怨自艾。

劉若英的《後來》聽著確實傷感,稍微經歷過的人都會忍不住熱淚盈眶,但這首歌更多的是對已逝時光的懷念,是拜倫“如果我們再相見,事隔經年。我將以何何你,以眼淚,以沉默”的感性與理智,這首歌最後的重點是落在了“有一個男孩愛著那個女孩”,劉若英唱出來有傷感有遺憾,但並不咬牙切齒歇斯底里,反而有一種治癒的美。

毛不易的《消愁》呢,又是另一種經歷。這首歌也是情懷情感取勝,李曉東加重了“愁”的處理,像是喝了一杯烈酒傷了腸,而原唱的毛不易的“愁”並不是尖刀利劍,而是“化骨綿掌”,他並沒有唱得用力,就以四兩撥千斤之姿融化了無數人。

我們認同李曉東在歌曲裡表達的人生經歷,但未必讚賞。

同樣走抒情路線的李健,他當年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也唱了很多抒情、緩慢的歌,但他的聲音裡沒有一點中年男人的焦慮、不滿和情緒,他沒有想把觀眾唱哭唱心力交瘁,所以我們聽他的歌以後反而獲得了一種少有的清新、寧靜。

有人會反駁,唱別人的歌當然要有自己的風格,是的,李曉東的確唱出了自己的標識,但他在改編上又缺乏像胡彥斌之於《山丘》、李榮浩之於《小芳》這樣的大膽,他想唱出自己又想求穩,以至於一直徘徊在那條安全線上下,不敢遠離,也不敢逾越,從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你們看吧,《歌手》做到第六季了,觀眾的標準越來越高,來場的歌手如果都是實力派,實力也就不再是優勢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