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現代科技為什麼沒中國什麼事

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的中國人創造了高度的古代文明, 但在現代意義上的、以有控制的科學實驗和嚴格的數學推理為基礎的能上升到理論層面且能對實踐以指導的科學技術沒有能夠在中國的土地上產生。 中國為什麼沒有與西方同時或者前後產生現代科學技術呢?這個問題困惑了很多的科學史專家, 被稱為“李約瑟難題”。

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學卷 ¥206.4 購買

1 缺乏工業經濟需求和動力

在強勢的封建秩序下, 中國封建統治者歷來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導致缺乏來自工業經濟方面的需求和動力。 恩格斯曾經說過, 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 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對科學技術方面的要求不斷增強, 所以科學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西方隨著工廠手工業的發展, 一些生產技術問題, 如戰船製造, 採礦技術和提高水磨機工率等被提上議事日程。 這些問題必須依靠力學和機械學的發展才能得以解決。 近代自然科學中力學和機械學的理論,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

西方各國為了發展海外貿易, 積極開闢新航路, 這也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15~16世紀的西歐各國相繼建立天文臺, 觀察天體, 參照天空中的星座以確定船隻所在的經緯度。 16世紀,

丹麥的天文學家第穀·布拉赫曾經說過他“把畢生的精力花在觀察收集大量的星體資料, 是要為航海家確定一條安全線”。 航海需要準確的時鐘, 從而推動人們去研究振擺運動和鐘的原理。 伽裡略於1583年發現了“擺”的定律, 惠更斯在伽裡略的基礎上製造了第一個有擺的時鐘, 該鐘被稱為“伽裡略鐘”。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進行解釋,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和溫飽的問題, 首先需要人們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起來, 才有時間和經濟的保證進行科學活動。 如果撇開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政治層面, 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競爭的環境和對利潤的追逐自然對科技提出了熱切的渴求, 反過來, 經濟的發展也給科技提供了經濟基礎。

2 文字的邏輯性的缺失

中國的象形文字、文言文不利於需要通過抽象思維和推理形成定理和公理的符號化體系的數學和科學。

2.1 象形文字學習起步相對困難。

2.1.1 中國的漢字學起來相對於西方的拼音文字來說要困難很多, 特別是在經濟和科技不是很發達的時代, 會給知識的學習和傳播帶來很障礙。

2.1.2 中國文字的拉丁拼音是從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的。

2.1.3 中國近現代以前說的是白話, 寫的是文言。

文言讓知識更是晦澀難懂, 知識的傳播與交流自然也更困難。

2.2 有模糊美, 但對於科技描述所需的精確, 確實相對於拼音文字稍遜一些。

中國的文字相對於拉丁語系來說, 缺少了邏輯性, 並且在中國的古代, 中國的古文對於科學的描述有無法彌補的缺陷,

無法做出準確的定義和演繹, 所以中國的古代文字系統對於科學的發展造成了很大阻礙。

3 缺失理論綜合、從而缺乏積累與持續提高

中國古代的科學、幾乎沒有什麼理論性的指導, 幾乎全部都是廣大勞動人民靠實踐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這種實用性思想確實是在當時十分有用, 但由於沒有成為體系化, 很難系統的發展下去, 中國只靠經驗、思維、想像、直覺等方面的綜合, 卻缺少理論方面的綜合, 近代科學正是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情況下而產生的, 古代中國雖然在各個領域都有出名的著作但卻缺乏理論綜合分析, 十分零散以至於沒有產生近代科學。 反觀西方, 他們的思想根源是古希臘哲學,

自然哲學的發展有兩種結果, 其一是進一步理論化, 形成嚴密的符號化的邏輯系統, 並嚴格的與實踐相結合, 形成自然科學理論;其二便是與政治倫理等相結合, 形成政治論理學。 很顯然, 西方選擇的是前者, 而中國則毅然走向了第二條不歸路。 同時代中國的諸子百家思想流派並不落後于古希臘的人文思想, 中國並不缺乏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式的人物, 但中國缺乏的是整個國家背景, 古希臘的政治文明是小國寡民的產物, 但卻為歐洲後期的發展誕生了一系列的理論體系, 而中國的大一統發展下去只能是哲學逐步淪為統治者統治思想的依據, 近代自然科學與我們漸行漸遠。

中國技術的傳承主要是口耳相傳, 沒有形成文字性的東西,不利於交流,不能於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甚至很多傳統技藝一不小心就失傳了,所以不利於科技的積累和發展。在社會文化傳統方面,中國古代沒有獨立的學院或者研究機構,這是指研究自然科學的專門機構。所以科學知識不能積累、系統化,不能上升為理論,並且廣泛地去傳播。很多的發展只是父子相傳,不能夠形成社會共有的科學知識。

西方科學技術在18 世紀之所以發展速度比中國快, 是因為西方社會形成了科學理論、實驗和技術三足鼎立、既互相獨立又互相促進的結構。西方科學理論和實驗的加速發展在16 、17 世紀就開始了, 但這一時期內, 技術水準增長並不明顯。技術水準的加速發展是18 世紀開始的。正是18 世紀,製造家、科學家和新興的職業工程師, 在工作上和社會生活上都混合在一起, 水乳交融, 遠過於後來的19 世紀。我們還看到,在新的科學理論指導下, 18 世紀前期, 西方的工廠手工業就已經培養出許多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技師, 為發明、製造和使用機器提供了人才, 準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西方的神學、宗教雖然在中世紀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但唯心的一套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不一定要致用,滿足精神的需求也很有趣。文藝復興後,思想一旦衝破了束縛,便乘上了的科學的翅膀。追求的不只是實用,對於假設、科學理論也很熱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都是很善於進行思想實驗的大量。

4 自然科學的數學化缺失

在近代,西方人發現了用數學精確描述經驗的方法。即便是在黑暗的中世紀,依然有培根這樣的人在違背教義進行著科學實踐,可見科學實踐思維已經深入人心。相反,中國人有了不起數學成就,但沒有形成將實驗和數學結合起來的數理思維方式,對於一些技術沒有定量分析的習慣,沒有掌握用數理形式綜合經驗這個秘密。也就沒有建立在嚴格的科學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方法基礎上的近代科學。

5 治經讀史為官的價值觀

魏晉之前的選舉制,二是隋唐之後的科舉制。這兩種途徑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重視人文,輕視科學。治經讀史、學而優則仕是每一個讀書人的最高願望。

中國傳統的知識份子是崇尚儒教的,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的抱負,想的是做官,注重人際關係,沒有做官的知識份子多半鑽研古書或者歸隱田園,或者行為放蕩,除了個別人以外,並不對自然界給予關注。在哲學思維方面,中國古代對複雜的社會系統有很深入的研究,發展了辯證的整體思維的方式,善於對政治、軍事複雜的問題作綜合判斷。像孫子兵法,一直到現在還為世界的軍事家所稱道。但是中國古代大多數的知識份子不善於做定量的數學分析和形式邏輯的推理,沒有去發展公理式幾何和數學,也不從事有控制的實驗和對自然界有系統的觀測,所以對自然界的理解常常是一種猜測,是缺少科學根據的。現代科學在中國的興起,最早還是一批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科技。義大利的利瑪竇,在明末帶來了萬國地圖,當時就引起了轟動,使中國瞭解了五大洲和中國的位置。當時人們對利馬竇都很尊敬,還有很多詩來稱讚他。

6 缺乏思想交流

中國傳統士大夫一向自視很高,把自己看做世界的中心,認為中國文化是世界最高的水準,所以不願意去吸收外來先進的科技和文化。

動盪的環境並不是一無是處,也能促進人們對外來文化的交流和學習。中國的地理環境很特別,且統治階段實施禁海的政策,失去也外界溝通和提高的機會。

西方許多天文學、數學、物理等成就是分別由不同的國家的人做出來的,學術需要交流,才可以避免一個國家在一個體制下的種種束縛。

7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思維方式看,中國傳統科技研究重綜合,輕分析。傳統科技擅長全面觀察現象,並直接從這些現象上進行理論綜合和技術創新,從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上講,這是在用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來描述研究物件的科學法則。它的缺陷則是缺乏對客觀事物的內部深層結構進行定量研究和實驗分析,解釋模糊,認識不夠精確。而西方,則重實證和分析,強調的是理性思維,從而使科學技術走上真正科學意義上的研究之路,使西方科技有著長足發展的基礎。

愛因斯坦曾指出近現代科學的兩個基礎是形式邏輯體系和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因果關係,中國古代在這個方面處於完全缺失的狀態。

沒有形成文字性的東西,不利於交流,不能於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甚至很多傳統技藝一不小心就失傳了,所以不利於科技的積累和發展。在社會文化傳統方面,中國古代沒有獨立的學院或者研究機構,這是指研究自然科學的專門機構。所以科學知識不能積累、系統化,不能上升為理論,並且廣泛地去傳播。很多的發展只是父子相傳,不能夠形成社會共有的科學知識。

西方科學技術在18 世紀之所以發展速度比中國快, 是因為西方社會形成了科學理論、實驗和技術三足鼎立、既互相獨立又互相促進的結構。西方科學理論和實驗的加速發展在16 、17 世紀就開始了, 但這一時期內, 技術水準增長並不明顯。技術水準的加速發展是18 世紀開始的。正是18 世紀,製造家、科學家和新興的職業工程師, 在工作上和社會生活上都混合在一起, 水乳交融, 遠過於後來的19 世紀。我們還看到,在新的科學理論指導下, 18 世紀前期, 西方的工廠手工業就已經培養出許多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技師, 為發明、製造和使用機器提供了人才, 準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西方的神學、宗教雖然在中世紀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但唯心的一套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不一定要致用,滿足精神的需求也很有趣。文藝復興後,思想一旦衝破了束縛,便乘上了的科學的翅膀。追求的不只是實用,對於假設、科學理論也很熱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都是很善於進行思想實驗的大量。

4 自然科學的數學化缺失

在近代,西方人發現了用數學精確描述經驗的方法。即便是在黑暗的中世紀,依然有培根這樣的人在違背教義進行著科學實踐,可見科學實踐思維已經深入人心。相反,中國人有了不起數學成就,但沒有形成將實驗和數學結合起來的數理思維方式,對於一些技術沒有定量分析的習慣,沒有掌握用數理形式綜合經驗這個秘密。也就沒有建立在嚴格的科學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方法基礎上的近代科學。

5 治經讀史為官的價值觀

魏晉之前的選舉制,二是隋唐之後的科舉制。這兩種途徑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重視人文,輕視科學。治經讀史、學而優則仕是每一個讀書人的最高願望。

中國傳統的知識份子是崇尚儒教的,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的抱負,想的是做官,注重人際關係,沒有做官的知識份子多半鑽研古書或者歸隱田園,或者行為放蕩,除了個別人以外,並不對自然界給予關注。在哲學思維方面,中國古代對複雜的社會系統有很深入的研究,發展了辯證的整體思維的方式,善於對政治、軍事複雜的問題作綜合判斷。像孫子兵法,一直到現在還為世界的軍事家所稱道。但是中國古代大多數的知識份子不善於做定量的數學分析和形式邏輯的推理,沒有去發展公理式幾何和數學,也不從事有控制的實驗和對自然界有系統的觀測,所以對自然界的理解常常是一種猜測,是缺少科學根據的。現代科學在中國的興起,最早還是一批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科技。義大利的利瑪竇,在明末帶來了萬國地圖,當時就引起了轟動,使中國瞭解了五大洲和中國的位置。當時人們對利馬竇都很尊敬,還有很多詩來稱讚他。

6 缺乏思想交流

中國傳統士大夫一向自視很高,把自己看做世界的中心,認為中國文化是世界最高的水準,所以不願意去吸收外來先進的科技和文化。

動盪的環境並不是一無是處,也能促進人們對外來文化的交流和學習。中國的地理環境很特別,且統治階段實施禁海的政策,失去也外界溝通和提高的機會。

西方許多天文學、數學、物理等成就是分別由不同的國家的人做出來的,學術需要交流,才可以避免一個國家在一個體制下的種種束縛。

7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思維方式看,中國傳統科技研究重綜合,輕分析。傳統科技擅長全面觀察現象,並直接從這些現象上進行理論綜合和技術創新,從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上講,這是在用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來描述研究物件的科學法則。它的缺陷則是缺乏對客觀事物的內部深層結構進行定量研究和實驗分析,解釋模糊,認識不夠精確。而西方,則重實證和分析,強調的是理性思維,從而使科學技術走上真正科學意義上的研究之路,使西方科技有著長足發展的基礎。

愛因斯坦曾指出近現代科學的兩個基礎是形式邏輯體系和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因果關係,中國古代在這個方面處於完全缺失的狀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