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用人之道

一個人的氣質、性格和素質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 以及他做事的成敗, 所以曾國藩看重這些方面的觀察, 也就是看一個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選拔條件。

究其本質, 曾國藩還是著眼於一個人的氣質、性格和素質, 而這些其實是就是曾國藩識人時的重心所在, 曾國藩識人的本質就是選拔人才。 曾國藩所謂的人才論相比較於“唯才是舉”這種說法, 還是相當獨特的, 也就是說, 確實和一般人不太一樣。

事實上, 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會發現並使用人才, 這基本上也是作為一個成功領導者的首要條件。 像劉邦, 相比較於項羽, 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要知識沒知識, 要文化沒文化, 要長相沒長相, 甚至出身也遠不如項羽, 但劉邦只有一點比項羽強, 就憑這僅有的一點優勢贏得了天下。 劉邦唯一的一點優勢, 就是他肯用人, 他會用人, 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舉,

甚至連陳平這種據說是生活作風有問題的人, 他也不管, 也照樣重用, 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舉!

總的來說, 曾國藩在他的家訓裡認為用人要分為四個漏斗來進行, 層層篩選, 最終聚攏各路精英。

第一步“廣收人才”

曾國藩也主張首先要盡可能地網羅人才, 選人、用人的標準不要太嚴苛。 這是說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備的人才, 但到哪兒去找那麼多德才兼備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 有德或者有才, 有一樣就不簡單了, 作為一個領導者, 不要那麼求全責備。 他在家書裡曾經批評他弟弟曾國荃說:“人才以陶冶而成, 不可眼孔太高, 動謂無人可用。 ”(《曾國藩全集•家書》)是說你平常老說手下沒人可用, 那是你自己眼孔太高, 發現不了人才。

然後他又現身說法, 說兄長我平常用人啊, “凡有一長一技者, 兄斷不肯輕視。 ”(《曾國藩全集•家書》)

那意思雖然有點自吹自擂, 但也確實符合實情, 所以當時人就評價, 當世最擅於用人的就是曾國藩, 以至於一向不喜歡的王闓運在《湘軍志》裡也評價說, 曾國藩身邊人才濟濟, “幾乎舉全國之精華, 彙集於此”。 是說當時全國的人才都圍繞在他身邊。 這還得了, 所以曾國藩想要不成事都難。

但曾國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沒條件, 所以他這個“廣收人才”論裡, 就有一個很有名的“官氣、鄉氣”說。 他說:“大抵人才約有兩種, 一種官氣較多, 一種鄉氣較多”。 也就是把人才粗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有官氣的人, 一類是有鄉氣的人。

那什麼叫官氣呢?曾國藩解釋說:“有官氣的人,

就是有官僚氣的氣, 曾國藩認為這種人最死氣沉沉, 最沒有活力, 所以雖然這種人可能也有小才, 也有些個人專長, 但一個團隊, 一個組織, 要想成事, 一定要摒棄這種人。 ”那什麼叫鄉氣呢?曾國藩說:“有鄉氣的人好逞能, 個性鮮明, 優點很明顯, 缺點也很明顯, 但也確實有本事。 ”

曾國藩開始招湘軍的時候, 據說他坐鎮招兵處, 看到油滑的人, 他就不吭聲, 意思就不要。 看到樸實的人, 他就“唔”一聲, 那就認可了。 這一招說起來還是跟戚繼光學的, 當年戚繼光招戚家軍的時候, 也是這個選人的標準。

所以, 雖然說面對人才, 要廣收, 要唯才是舉,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甄別。 所謂的唯才是舉。

第二步“慎用”

這其實才是曾國藩人才論裡最強調的一點,

就是一定要發現人才的長處到底在哪裡, 要合理地用其長, 避其短, 能做到這一步, 才叫真的會用人。 因為有材不用, 固然是浪費;大材小用, 也有損於事業;至於小材大用, 那就會對事業帶來危害了, 這樣反而還不如不用。

曾國藩在“慎用”上是有著很大的心得的。 比如說他為什麼如此重用塔齊步, 在湘軍初期, 甚至把塔齊步推崇到手下第一的重要位置。 按道理, 要說從知識份子的共鳴上, 他跟羅澤南早就是知己;要說從儒家知識份子的信仰上, 他更推崇“忠義血性”的彭玉麟。 但塔齊步不論從哪方面都比這兩人差遠了, 而且還是一個滿族將領, 還是原來的綠營將領, 曾國藩怎麼會對他這麼重用呢?難道就因為他是一個穿草鞋的將軍。

曾國藩是一個做事極講究佈局的人,他打一開始就沒想只辦個和別人一樣的團練,就算是辦團練他辦的和別的省都不一樣,規模都要大得多。他這個人做事,不做則已,一做就是大手筆,所以從辦團練到辦湘軍那是早晚的事。

但要辦起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來,就要面臨一個清王朝兩百多年來一直要擔心、要面臨的問題,那就是——滿漢相防。滿人一直都不放心漢人帶兵,所以就是漢軍的綠營,主要是軍事負責將領也一般都是滿族人。

曾國藩要辦湘軍,全是漢人知識份子為主,要是一個滿人也沒有,朝廷怎麼信得過你呢?但一般滿族將領當時又都是紈絝子弟,人才都算不上,又怎麼能用呢?所以,難得有塔齊步這樣一個人,曾國藩極為推崇,極為倚重,就看出曾國藩用人上的精明與慎重來了,他是要布一手棋,而塔齊步這手棋在他那兒要發揮的作用絕不只在於眼前,而要在於長遠。

可惜,塔齊步太能打仗了,所以死得太早,曾國藩固然因為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而痛惜,但同時也為自己的這一手好棋的喪失而痛惜。後來,果然不出曾國藩所料,滿人主政的朝廷對他時時小心提防,再找塔齊步這樣一個含金量高的棋子,就不那麼容易了。

同樣,推崇羅澤南也體現出曾國藩用人的高超來。

曾國藩用羅澤南開始從來不拿他當自己的下屬看,因為羅澤南比自己年齡大,出道也比曾國藩早,所以曾國藩雖然名義上是湖南團練大臣,但一直尊稱羅澤南為兄,並處處說羅澤南才是湘軍的創始人。

當然,曾國藩這麼推崇羅澤南也完全是發自真心的,但這樣一來,羅澤南作為湖南當地最有名的知識份子之一,因為他死心踏地地跟著曾國藩,所以他的學生、他的弟子,以及他影響力所及的一批讀書人,也就都聚攏到了曾國藩的周圍,這些人後來都成了湘軍中的骨幹。

在羅澤南羅老師的影響下,他們也都以曾國藩為師。後來羅澤南強攻武昌戰死之後,羅澤南的那些弟子就只認一個曾老師了,像湘軍大將李續賓,在曾國藩離開江西戰場回老家守父喪跟咸豐皇帝鬥氣的一段時間裡,連兵部都調不動他,他還是只聽已經辭職在家歇菜的曾國藩的話。

用人真是一門藝術,曾國藩為什麼講“慎用”?一是怕用錯,更關鍵的還在於怕不能發揮出人才的最大作用。不僅不用錯,還要發揮出人才的最大作用,這才是“慎用”的訣竅。

第三步"勤教"

這一點也是曾氏人才論裡非常有特色的地方,也體現了曾國藩他自己就是一個“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勤於實踐的人。

曾國藩一直認為找到了人才,用對了人才還不算完,作為一個領導者,你還必須善於引導人才,使人才不斷提升,不斷發展。所以,曾國藩算是最早提出了人才培訓的概念。

你看,雖然曾國藩真正認可的入室弟子,嚴格說起來也就是李鴻章,但當時很多湘軍將領都以師禮對待曾國藩,曾國藩對此也坦然接受,因為他確實在長年征戰的過程中,很注意對手下的人培養,而且這些培養,他大多是親力親為。

他治軍的時候,很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每次練兵都要親自訓話,一次訓話都要半個時辰到一個時辰。這個氣力花得不可謂不大,但正因為他教訓的勤,他手下的人才也才跟他跟得緊。曾國藩的勤教,既是一種人才培訓的手段,也是一種凝聚人才的手段。

第四步“嚴繩”

這就要說到曾國藩為什麼容不下號稱最有才的湘軍早期統帥王錱了。

曾國藩是非常講究所謂人才是要能為我所用的,而使用人才,一定有一個環境,要麼是一個團隊環境,要麼是一個組織環境。也就是說我們是在一個體系裡使用人才的,這個體系小可以小到一個團隊,大可以大到一個政黨,甚至國家機構,但不管大小,這個人才環境它要自成一個體系,就必須要保證這個人才環境的有序與穩定。

所以,我們看現在的市場經濟,有些小企業為什麼始終做不大?原因就在於它的人才流動、人才跳槽太厲害,無法形成屬於自己的人才環境。湘軍也是一個團隊,也相當於一個企業,它為什麼做大了呢?就在於曾國藩這個團隊核心他很會並且很注意打造這個有序和穩定的人才環境。

為了保證它內部的人才環境的穩定,所以不穩定的因素,他就要剔除出去。所以他說過有兩種人他不用,一種是表現欲過強的人,一種是雖有大才但性格極其偏激的人。因為這兩類人最容易破壞整體人才環境的穩定。他認為,王錱就屬於第二類雖有大才但性格極易偏激的人。通過前文的介紹可以看出來,應該說曾國藩對王錱性格的判斷基本上還是準確的,要不然王錱也不會自作主張並輕易把他和曾國藩的內部矛盾公開化。對曾國藩來說,這會給其他人起了很危險的示範作用,到時候一個王錱就會影響兩個、三個甚至幾個王錱來。一個團隊裡,不要多,有幾個這樣的人,你的人才環境就要被打破了,就難以掌控了。所以曾國藩寧肯舍王錱之才,也要跟他較真。

但王錱確實有才,後來左宗棠重用王錱也確實建立了不少功勳。可曾國藩雖然面對左宗棠的嘲諷挖苦也不後悔。從長遠的實際效果來看,他這麼做雖然絕情了一些,但對湘軍這個團隊的建設來說,還是有很大的正面意義的。

所以,所謂“嚴繩”,就是對人才的管理與駕馭。這也算是曾國藩人才論裡最有特色的一點。

統觀曾國藩的人才論,他並不只說“唯才是舉”四個字,他在家書裡總結說:“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並重。得人不外四條: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曾國藩全集•日記》)可以說,正是這個“用人四部曲”,成就了那個人才濟濟的湘軍團隊。

曾國藩是一個做事極講究佈局的人,他打一開始就沒想只辦個和別人一樣的團練,就算是辦團練他辦的和別的省都不一樣,規模都要大得多。他這個人做事,不做則已,一做就是大手筆,所以從辦團練到辦湘軍那是早晚的事。

但要辦起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來,就要面臨一個清王朝兩百多年來一直要擔心、要面臨的問題,那就是——滿漢相防。滿人一直都不放心漢人帶兵,所以就是漢軍的綠營,主要是軍事負責將領也一般都是滿族人。

曾國藩要辦湘軍,全是漢人知識份子為主,要是一個滿人也沒有,朝廷怎麼信得過你呢?但一般滿族將領當時又都是紈絝子弟,人才都算不上,又怎麼能用呢?所以,難得有塔齊步這樣一個人,曾國藩極為推崇,極為倚重,就看出曾國藩用人上的精明與慎重來了,他是要布一手棋,而塔齊步這手棋在他那兒要發揮的作用絕不只在於眼前,而要在於長遠。

可惜,塔齊步太能打仗了,所以死得太早,曾國藩固然因為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而痛惜,但同時也為自己的這一手好棋的喪失而痛惜。後來,果然不出曾國藩所料,滿人主政的朝廷對他時時小心提防,再找塔齊步這樣一個含金量高的棋子,就不那麼容易了。

同樣,推崇羅澤南也體現出曾國藩用人的高超來。

曾國藩用羅澤南開始從來不拿他當自己的下屬看,因為羅澤南比自己年齡大,出道也比曾國藩早,所以曾國藩雖然名義上是湖南團練大臣,但一直尊稱羅澤南為兄,並處處說羅澤南才是湘軍的創始人。

當然,曾國藩這麼推崇羅澤南也完全是發自真心的,但這樣一來,羅澤南作為湖南當地最有名的知識份子之一,因為他死心踏地地跟著曾國藩,所以他的學生、他的弟子,以及他影響力所及的一批讀書人,也就都聚攏到了曾國藩的周圍,這些人後來都成了湘軍中的骨幹。

在羅澤南羅老師的影響下,他們也都以曾國藩為師。後來羅澤南強攻武昌戰死之後,羅澤南的那些弟子就只認一個曾老師了,像湘軍大將李續賓,在曾國藩離開江西戰場回老家守父喪跟咸豐皇帝鬥氣的一段時間裡,連兵部都調不動他,他還是只聽已經辭職在家歇菜的曾國藩的話。

用人真是一門藝術,曾國藩為什麼講“慎用”?一是怕用錯,更關鍵的還在於怕不能發揮出人才的最大作用。不僅不用錯,還要發揮出人才的最大作用,這才是“慎用”的訣竅。

第三步"勤教"

這一點也是曾氏人才論裡非常有特色的地方,也體現了曾國藩他自己就是一個“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勤於實踐的人。

曾國藩一直認為找到了人才,用對了人才還不算完,作為一個領導者,你還必須善於引導人才,使人才不斷提升,不斷發展。所以,曾國藩算是最早提出了人才培訓的概念。

你看,雖然曾國藩真正認可的入室弟子,嚴格說起來也就是李鴻章,但當時很多湘軍將領都以師禮對待曾國藩,曾國藩對此也坦然接受,因為他確實在長年征戰的過程中,很注意對手下的人培養,而且這些培養,他大多是親力親為。

他治軍的時候,很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每次練兵都要親自訓話,一次訓話都要半個時辰到一個時辰。這個氣力花得不可謂不大,但正因為他教訓的勤,他手下的人才也才跟他跟得緊。曾國藩的勤教,既是一種人才培訓的手段,也是一種凝聚人才的手段。

第四步“嚴繩”

這就要說到曾國藩為什麼容不下號稱最有才的湘軍早期統帥王錱了。

曾國藩是非常講究所謂人才是要能為我所用的,而使用人才,一定有一個環境,要麼是一個團隊環境,要麼是一個組織環境。也就是說我們是在一個體系裡使用人才的,這個體系小可以小到一個團隊,大可以大到一個政黨,甚至國家機構,但不管大小,這個人才環境它要自成一個體系,就必須要保證這個人才環境的有序與穩定。

所以,我們看現在的市場經濟,有些小企業為什麼始終做不大?原因就在於它的人才流動、人才跳槽太厲害,無法形成屬於自己的人才環境。湘軍也是一個團隊,也相當於一個企業,它為什麼做大了呢?就在於曾國藩這個團隊核心他很會並且很注意打造這個有序和穩定的人才環境。

為了保證它內部的人才環境的穩定,所以不穩定的因素,他就要剔除出去。所以他說過有兩種人他不用,一種是表現欲過強的人,一種是雖有大才但性格極其偏激的人。因為這兩類人最容易破壞整體人才環境的穩定。他認為,王錱就屬於第二類雖有大才但性格極易偏激的人。通過前文的介紹可以看出來,應該說曾國藩對王錱性格的判斷基本上還是準確的,要不然王錱也不會自作主張並輕易把他和曾國藩的內部矛盾公開化。對曾國藩來說,這會給其他人起了很危險的示範作用,到時候一個王錱就會影響兩個、三個甚至幾個王錱來。一個團隊裡,不要多,有幾個這樣的人,你的人才環境就要被打破了,就難以掌控了。所以曾國藩寧肯舍王錱之才,也要跟他較真。

但王錱確實有才,後來左宗棠重用王錱也確實建立了不少功勳。可曾國藩雖然面對左宗棠的嘲諷挖苦也不後悔。從長遠的實際效果來看,他這麼做雖然絕情了一些,但對湘軍這個團隊的建設來說,還是有很大的正面意義的。

所以,所謂“嚴繩”,就是對人才的管理與駕馭。這也算是曾國藩人才論裡最有特色的一點。

統觀曾國藩的人才論,他並不只說“唯才是舉”四個字,他在家書裡總結說:“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並重。得人不外四條: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曾國藩全集•日記》)可以說,正是這個“用人四部曲”,成就了那個人才濟濟的湘軍團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