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人生如何不油膩?秘訣就是它

張愛玲在《沉香屑·第一爐香》裡做過一個有趣的比喻:上海女人像荷葉粉蒸肉, 廣東女人像糖醋排骨。

在她眼中, 上海女人既有荷葉的清新優雅, 又有粉蒸肉般面子與裡子兼顧的實在, 恰到好處不張揚。 而廣東女人則有一種骨感美, 性格又像糖醋般酸酸甜甜, 惹人喜愛。

現代人講究養生, 而糖醋排骨開胃生津, 似乎比“油膩”的粉蒸肉要受歡迎得多。 可在我看來, 一道半肥的粉蒸肉, 其實是一種活色生香的美。

做粉蒸肉就如同人過日子, 能不能達到“肥而不膩”的境界, 全在於人的功夫。

無肥不歡粉蒸肉

清代吃貨詩人袁枚是粉蒸肉的粉絲, 他在《隨園食單》寫道:“用精肥參半之肉, 炒米粉黃色, 拌麵醬蒸之, 下用白菜作墊, 熟時不但肉美, 菜亦美。 ”

一句“肉美菜亦美”, 隱晦地道出了粉蒸肉迷人的真相——肥。 為什麼?因為沒有油水的蔬菜, 是不可能鮮美的。 可怎樣將五花肉的“肥”做得恰到好處呢?答案在於三樣東西:米粉、荷葉和水蒸氣。

粉蒸肉, 就是米粉裹著五花肉。 先將粳米磨成粗粒, 不能磨得過細, 否則就失了口感。 米粉磨好後, 加入八角桂皮下鍋炒至粒粒金黃, 這便是粉蒸肉外面那一層“面子”。

而“裡子”, 則要肥瘦相間的五花肉。 對蒸菜而言, 過瘦的肉會口感乾柴, 而五花肉瘦中帶肥、肥不壓瘦, 二者相融之後堅韌中帶著柔滑, 最適合蒸煮做法。

將五花肉切成食指寬的厚片, 下醬油、黃酒、白糖、姜蔥水勾兌的鹵汁醃制片刻, 再蘸上香熟的焦黃米粉粒, 一片片碼在預先鋪好新鮮荷葉的籠屜上, 遠看猶如一座隆起的小山丘。 最後放入鍋中, 用旺火蒸到半熟時, 再改用文火繼續蒸至軟爛。

剛出鍋的荷葉粉蒸肉, 顏色紅潤透亮,老遠就能聞到撲鼻的香。在蒸汽的作用下,肉的油份被逼出,滲入米粉,連同五花肉一起被蒸得柔糯腴潤,入口即化,齒間更有絲絲荷葉清氣繚繞。肥肉的膩,最終被化解為宜人的鮮美。

肥而不膩過生活

肥美的粉蒸肉,不止征服過張愛玲、袁枚,也征服過世人眼中清心寡欲的木心先生。他說:“山氣清新,胃欲亢盛,粗粒子米粉加醬油蒸出來的肥豬肉,簡直迷人。心想,此物與炒青菜、蘿蔔湯之類同食,堪愛吃一輩子。”

我感歎,那般清清冷冷的詩人,原來心中也存著一股對人間煙火的熱。冬天的餐桌,一碟脆甜的炒青菜、一屜紅亮腴潤的粉蒸肉,再加一大大碗公的蘿蔔骨頭湯,日子,就要這樣活色生香,才能盤活一整個冬日的冷。

故然懂得欣賞粉蒸肉的人,都是懂生活的人。詩人兼美食家周牆就有一個甜蜜的故事。30多年前,他正在追求現在的夫人,為了搞定岳父大人,他專門研製一道私房粉蒸肉:在醃料中加入豆腐乳和醪糟汁,再耐心蒸制2個小時。

這樣蒸出來的五花肉,比往常更加香醇柔嫩,肥而不膩。准岳父吃了非常高興,在飯桌上當場就答應將女兒嫁給他。

是啊,一個人過日子,就像做一道粉蒸肉,一旦不走心,就會落得油膩敗胃口;可只要用心經營,哪怕柴米油鹽,肥肉膏腴,也能像詩與遠方一樣滋潤人心。

記得馮唐說,做人不可油膩。可我說,有心人過日子,卻能肥而不膩,有滋有味。

顏色紅潤透亮,老遠就能聞到撲鼻的香。在蒸汽的作用下,肉的油份被逼出,滲入米粉,連同五花肉一起被蒸得柔糯腴潤,入口即化,齒間更有絲絲荷葉清氣繚繞。肥肉的膩,最終被化解為宜人的鮮美。

肥而不膩過生活

肥美的粉蒸肉,不止征服過張愛玲、袁枚,也征服過世人眼中清心寡欲的木心先生。他說:“山氣清新,胃欲亢盛,粗粒子米粉加醬油蒸出來的肥豬肉,簡直迷人。心想,此物與炒青菜、蘿蔔湯之類同食,堪愛吃一輩子。”

我感歎,那般清清冷冷的詩人,原來心中也存著一股對人間煙火的熱。冬天的餐桌,一碟脆甜的炒青菜、一屜紅亮腴潤的粉蒸肉,再加一大大碗公的蘿蔔骨頭湯,日子,就要這樣活色生香,才能盤活一整個冬日的冷。

故然懂得欣賞粉蒸肉的人,都是懂生活的人。詩人兼美食家周牆就有一個甜蜜的故事。30多年前,他正在追求現在的夫人,為了搞定岳父大人,他專門研製一道私房粉蒸肉:在醃料中加入豆腐乳和醪糟汁,再耐心蒸制2個小時。

這樣蒸出來的五花肉,比往常更加香醇柔嫩,肥而不膩。准岳父吃了非常高興,在飯桌上當場就答應將女兒嫁給他。

是啊,一個人過日子,就像做一道粉蒸肉,一旦不走心,就會落得油膩敗胃口;可只要用心經營,哪怕柴米油鹽,肥肉膏腴,也能像詩與遠方一樣滋潤人心。

記得馮唐說,做人不可油膩。可我說,有心人過日子,卻能肥而不膩,有滋有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