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傳統酒君帶你認識濃香型白酒

在傳統白酒香型裡面除了大家熟悉的醬香型白酒之外濃香型白酒也是家喻戶曉。 它同樣有著悠長的歷史, 說到濃香型不得不提的就是五糧液與瀘州老窖。

今天傳統酒君就和小夥伴一起認識一下濃香型白酒吧。

濃香型的特點

濃香型白酒以濃香甘爽為特點, 發酵原料是多種原料, 以高粱為主, 發酵採用混蒸續渣工藝。 發酵採用陳年老窖, 也有人工培養的老窖。 其特點以"無色透明、窖香優雅、綿甜爽淨、柔和協調、尾淨香長、風格典型"名揚海內外。

同樣是濃香型白酒, 五糧液核瀘州老窖卻是不同風格?

首先從名字上可以察覺到端倪, 五糧液採用的是5種原料釀酒(即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 所以口感更豐富。 而瀘州老窖使用純粹的高粱釀制, 屬於單糧酒, 所以口感更純正。

不僅是材料不同, 工藝也不同:瀘州老窖採用的是原窖工藝, 即釀酒取出與放回都在同一個窖池, 保證風味統一;五糧液採用的是, 從這個窖池取出母糟, 卻在另一個窖池發酵, 風味相互融合。

兩大名酒口感上的區別

瀘州老窖使用單糧原窖工藝, 口感上相對來講要純正。 它最大的特點是它的窖味, 畢竟用的是百年窖池嘛!用品酒師的說法來講,

就是帶有濃厚的陳香味, 這種味道和醬油有相似的地方, 但區別也很大, 要慢慢體會它的窖香、老陳、糟香混合的味道, 舒適悠遠。 五糧液則沒有瀘州老窖獨特的窖池, 所以走的是另一種路線。 它採用多糧、跑窖工藝, 目的就是使口感更豐滿。 品酒師的說法是:窖香偏弱, 帶有突出的陳味曲香、糧香、餿香, 是市場上欣賞的流行濃香。

歷史淵源——五糧液

秦漢時期

宜賓, 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託世代承傳的習俗和經驗, 曾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釀制出了各具特色的歷史美酒, 有史可考的, 諸如先秦時期僚人釀制的清酒、秦漢時期僰人釀制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制的果酒等, 都是當時宜賓地區少數民族的傑作, 無不閃爍著古代中國人對釀酒技術的獨到見解和聰明才智。

南北朝

特別是到了南北朝時期(西元420年-589年), 彝族人採用小麥、青稞、大米等糧食混合釀制了一種咂酒, 從此開啟了採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

咂酒因其飲酒的方式而得名, 釀時先將糧食煮透、晾乾, 再加上酒麴拌勻, 盛于陶壇中, 用稀泥將壇口密封, 並用草料覆蓋, 讓其發酵, 十余天即成。 飲用時, 揭開泥封, 往罐內注水, 飲酒者每人持一根竹管直接從罐內吸飲, 一邊喝一邊加水, 直到沒有酒味為止。

唐代

在唐代, 戎州官坊用四種糧食釀制了一種"春酒"。 唐代大詩人杜甫大約在西元743年到了宜賓, 當時的戎州刺史楊使君在東樓設宴為他洗塵。 杜甫嘗到了春酒和宜賓的特產荔枝, 即興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 春酒後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採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 "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

歷史淵源——瀘州老窖

瀘州老窖酒的釀造技藝,發源于古江陽,是在秦漢以來的川南酒業發展這一特定歷史時空氛圍下,逐漸孕育,興于唐宋,並在元、明、清三代得以創制、雛型、定型及成熟的。兩千年來,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舉世無雙的酒文化。

據瀘州出土文物考察,瀘州酒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這可從瀘州出土的漢代陶角酒杯、漢代飲酒陶傭以及漢代畫像石棺上的巫術祈禱圖上得到證明。

宋代,瀘州以盛產糯米、高粱、玉米著稱於世,釀酒原料十分豐富,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代也出現了"大酒"、"小酒"之分。這種酒,當年釀制,無需(也不便)貯存。

所謂"大酒",就是一種蒸餾酒,從《酒史》的記載可以知道,大酒是經過臘月下料,採取蒸餾工藝,從糊化後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來的酒。而且,經過"釀"、"蒸"出來的白酒,還要儲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稱"侯夏而出",這種施曲蒸釀、儲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選用、工藝的操作、發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質方面都已經與瀘州濃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說是今日瀘州老窖大麯酒的前身。

宋代的瀘州設了六個收稅的"商務"機關,其中一個即是徵收酒稅的"酒務"。

元、明時期瀘州大麯酒已正式成型,據清《閱微堂雜記》記載,元代泰定元年(西元1324年)瀘州也釀制出了第一代瀘州老窖大麯酒。明代洪熙元年(西元1425年)的施進章研究了窖藏釀酒。現在唯有可考究的為明代萬曆年間的舒聚源作坊窖池,距今也有400多年的歷史,它就是利用前期以酒培植窖泥,後期以窖泥養酒的相輔相成的關係,使微生物通過酒糟層層竄入酒體中而釀造出淨爽、甘甜、醇厚、豐滿的瀘州老窖酒。該糟房留傳下來的窖池即是現在尚在使用的瀘州老窖明代老窖池。

不管是五糧液還是瀘州老窖都有著厚實的歷史文化,傳承著獨樹一幟的傳統風味,不知道小夥伴更偏愛哪一種呢?

傳統酒網歡迎各方轉載本站平臺內文章,轉帳時請注明來源及作者。圖文內容均採編整理自網路資訊,僅供分享。

歷史淵源——瀘州老窖

瀘州老窖酒的釀造技藝,發源于古江陽,是在秦漢以來的川南酒業發展這一特定歷史時空氛圍下,逐漸孕育,興于唐宋,並在元、明、清三代得以創制、雛型、定型及成熟的。兩千年來,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舉世無雙的酒文化。

據瀘州出土文物考察,瀘州酒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這可從瀘州出土的漢代陶角酒杯、漢代飲酒陶傭以及漢代畫像石棺上的巫術祈禱圖上得到證明。

宋代,瀘州以盛產糯米、高粱、玉米著稱於世,釀酒原料十分豐富,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代也出現了"大酒"、"小酒"之分。這種酒,當年釀制,無需(也不便)貯存。

所謂"大酒",就是一種蒸餾酒,從《酒史》的記載可以知道,大酒是經過臘月下料,採取蒸餾工藝,從糊化後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來的酒。而且,經過"釀"、"蒸"出來的白酒,還要儲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稱"侯夏而出",這種施曲蒸釀、儲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選用、工藝的操作、發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質方面都已經與瀘州濃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說是今日瀘州老窖大麯酒的前身。

宋代的瀘州設了六個收稅的"商務"機關,其中一個即是徵收酒稅的"酒務"。

元、明時期瀘州大麯酒已正式成型,據清《閱微堂雜記》記載,元代泰定元年(西元1324年)瀘州也釀制出了第一代瀘州老窖大麯酒。明代洪熙元年(西元1425年)的施進章研究了窖藏釀酒。現在唯有可考究的為明代萬曆年間的舒聚源作坊窖池,距今也有400多年的歷史,它就是利用前期以酒培植窖泥,後期以窖泥養酒的相輔相成的關係,使微生物通過酒糟層層竄入酒體中而釀造出淨爽、甘甜、醇厚、豐滿的瀘州老窖酒。該糟房留傳下來的窖池即是現在尚在使用的瀘州老窖明代老窖池。

不管是五糧液還是瀘州老窖都有著厚實的歷史文化,傳承著獨樹一幟的傳統風味,不知道小夥伴更偏愛哪一種呢?

傳統酒網歡迎各方轉載本站平臺內文章,轉帳時請注明來源及作者。圖文內容均採編整理自網路資訊,僅供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