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許知遠與李誕:那些煙消雲散的年輕人

作者:魯舒天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81篇原創首發文章

在喜劇類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2》傲然躍上娛樂網綜的爆款王座之際,

“單向街”裡的文化守望者許知遠攜《十三邀》見了見那位中學時代就聽張楚、看庫斯圖裡卡、鍾愛瑪律克斯與布可夫斯基的“85後”節目總策劃李誕。 體現在兩代天秤座文青之間的坦率與溫和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這番說來就來的密會不是“猥瑣知識份子”與“油膩段子手”之間明槍暗箭的撕扯戲路, 他們只是在“吐槽調侃”與“正襟危坐”之間尋求一份世事洞明的平衡。

自洽與混亂

王小波說過:“有很多的人在從少年踏入成人的時候差了一步, 於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們永別了, 真是可惜;在所有的好書中寫得明明白白的東西, 在人步入卑賤的時候就永遠看不懂, 永遠誤解了, 真是可惜;在人世間有一種庸俗勢力的大合唱,

誰一旦對它屈服, 就永遠沉淪了, 真是可惜;有無數為人師表的先生們在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塑造別人, 真是可惜。 ”

許知遠和李誕都明白那位自由騎士所言“可惜”之為何物, 在一個價值體系不斷坍塌又重構的社會語境中, 分道揚鑣的二人各自摸索著那道“內不愧心、外不負俗”的現實路徑。 許知遠的方式是在著書立說、懷疑一切的同時質問“一個時代是否還嚮往精緻”, 而李誕則在脫口秀的一方天地以“嘲弄”藝人的方式製造著現世的歡樂場, 《吐槽大會》那些接地氣的注腳看上去完全處於詩書之訓的對立面。

在《十三邀》的飯局中, 李誕告訴許知遠, 自己當初的確對於“更嚴肅、有秩序的東西”是充滿渴望的, 直到媒體實習期間發現“知識份子隊伍”中濫用職權者仍是不乏其人。

一個少時起對於文學寫作與遺世獨立懷有濃重興致的完美主義者, 可以忍受異己著豎起的中指, 卻無法接受理想標杆們的從眾隨俗。 後者不僅囿於“學術解釋世界”的身份滿足中, 更對於“學院疏離世俗”長期割裂的狀況置若罔聞, 甚至不介意親身成為世俗。 許知遠的意見是——知識份子的名諱已經被那些偽知識份子給害了, 而李誕的回應則在於——所以身份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心裡的秤。

那位喜歡吐槽、譏諷, 愛寫段子咯吱人的脫口秀天才無奈地告訴許知遠, 遍佈著道德偽飾的赤裸現實逼得他無法說服自己通過諸如“真誠”或“單純”的關鍵字抵達精神的自洽。 比起偽君子, 他更願意面對真小人, 但上述命題之所以有意義歸根結底在於真君子在現世的檔期太少。 與大多數人“先活後想”式的自我解釋不同, 李誕實際上一直保有著嬉笑怒駡之下的嚴肅性。 用塞爾維亞電影《夢的味道》的臺詞形容就是——“我們都是壞蛋,

他裝作和我們一樣壞, 其實他有純潔的靈魂。 ”

反抗與溫吞

尼采曾引述過日神與酒神這兩種形象, 日神代表理性精神, 而酒神代表情感力量。 在這個紛亂庸擾的現世, 許知遠是受大眾質疑的日神, 而李誕則是使大眾歡暢的酒神。 大眾娛樂或許期待許知遠與李誕在對談的方寸之間火星四濺乃至反目成仇, 但兩位深諳“引進落空”精髓的文化形象卻為彼此考慮頗多, 這種考慮恰與魯迅先生所言的“捧殺”是完全相反的。 在節目中, 李誕先以介意許知遠“語言體系”這種無傷大雅的方式將後者請下神壇(這樣就避免了後者被群嘲), 並告訴許知遠某些他信手拈來的詞條是易被世俗的鏡頭曲解和醜化的;而許知遠同樣投桃報李地誘使那位以脫口秀起家的晚輩將內心對於價值與理想的寄望娓娓道來, 某種程度上這份來自李誕的傾訴已經替“不追求嚴肅、不享受憂傷”的傾訴者本人納下了“理想主義者”的投名狀。

許知遠:為什麼笑這麼重要呢?

李誕:那不然哭啊!總比哭好吧。

許知遠:只是有些時代笑比較重要而已。

李誕:哪些時代笑沒有那麼重要?

精緻往往不是被粗鄙覆蓋的,而是被虛無覆蓋的。所以對於發問者許知遠來說,“笑”很有可能是娛樂至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作答者李誕那裡,“笑”則是自由表達的一件華美新裝,它足以納入許知遠所言“個體反抗社會”的嚴肅敘事。在李誕看來,把偶像明星放置在《吐槽大會》的戲劇情境中供人發笑,至少對於大家有兩個好處:一是“恐懼解除”,它將沿襲解構主義的路數保障現代社會的公共利益;二是“新知”,在極短的時間裡使聽眾獲得了智識上的自我確認,這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一種安全感。

在飄然不群便會動輒得咎的威權語境中,傳統知識份子式的“為往聖繼絕學”的生命力愈發稀薄,而吐槽與調侃才是現世的理想主義者同衛道士與偽善家們短兵相接的最佳方式。當然,這個過程很可能是曠日持久的,因此它最好“處江湖之遠”,最好有點生機,最好充滿歡樂。

所以許知遠很快就明白了,李誕的聰明不是雞賊或者苟且,而是一種真正的成熟:明白價格的重要性所以從不叫板,同時卻堅守價值並不斷確認正義感的來源。許知遠一直以來的擔心在於——如果人們執意成為他們批判並反抗過的那種人,那麼這個世道從本質上講就是無救的。所幸這一次,真誠而敏感的李誕讓他“失望”了。當許知遠問起李誕的文學創作,李誕告訴許知遠,古往今來的先賢和經典在自己心中的份量是極重的,自己很羡慕某些藝術家們的狀態。但在這樣一個時代,他所能做的不是模仿,而是篤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而是在“物質”的基礎上堅持一點“精神”。

久存與幻滅

酒過三巡,許知遠告訴李誕自己最近在寫梁啟超的評傳,他提到了那位晚清大家是“對新的語言很敏感的人”,二人於是又繞回語言的梗。李誕善意地提醒許知遠,後者沉耽並享受的語言系統是與大眾文化格格不入的,固守此種腔調,後果不是少吸金、便是多挨駡。許知遠的觀察則是,人們或許太輕視現代網路流行文化之外的所有語言系統。自己並非反感那種浮誇或者躁動的表達方式,但如果這種“單一的”已經完全壓倒了“其餘的”,那麼不管對於時代還是語言系統本身,都絕非一樁善事。

如何在寄意存心與安身立命之間謀求最大的可能性,是困擾兩代文藝青年的共同命題。面對一個深居學術觀察象牙塔的“落伍”的知識份子的追問,在世俗的娛樂場中“鬥爭經驗”更為豐富的李誕將自己的體悟和盤托出:

許知遠(開玩笑):那你講講怎麼賺到錢?

李誕:就是不要說太多真話,不要挑戰大多數人,不要提他們敢想不敢說的事。

許知遠:我圖什麼呀?

李誕:要用包裝的形式。

許知遠:那樣不會很無聊、很累嗎?

李誕:有時候就是繞一下,然後就沒問題了。但其實你想表達的意思我也說了,我該說的其實都說了。我開心的地方就在於能理解這話的人在聽到之後自然明白我的用意,而另一部分人又在其間獲得了快樂。

大眾娛樂的邏輯很難用極簡的語句解釋,比如炫耀往往獲得安全,而真誠常常引來危機。縱然李誕足夠坦承,但面對喧囂鼎沸的時代之聲,他也只能以一句“我不能理解,但我知道他們就是這麼想的”來作為回應。某種意義上講,李誕式的理想主義者已經確立了現世的理想主義者“站著掙錢”的尺規,帶著點妥協但不屈從庸俗的軟刺,希望借由離經叛道的形式把真話給懂的人聽。如果說被網路輿論深刻誤解的許知遠只能成為“自己的強者”,李誕看上去已經通過娛樂觀眾的方式做到了知行合一。

然而,對於圓潤處世本身,許知遠仍持懷疑論調。比如他堅信凡是能夠彪炳史冊的都是世俗意義上四面碰壁的人,是在異議聲與排擠力中接受摩擦、粗糲而堅硬的存在。而那些易被時代包裝和接受的符號,則註定被時間遺忘。且躥紅的勢頭越猛,腐朽的速度也就越快。

許知遠:我對我的生命力有信心,有一天這些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我還在。

李誕:我的信心可能就來自于,我隨時做好準備煙消雲散。

李誕:在我有限的見識裡,我覺得所有的時代都一個德行。

許知遠:我就覺得有些時代更好,真的就是很本能地覺得。

李誕:你要說更好,我真的覺得現在最好,此時此刻是最好的。

以上兩段對話堪稱許李對作篇的點睛環節,看似雲山霧繞,實為“君子和而不同”。李誕之所以形容自己願意成為煙消雲散的一部分,不是因為他嚮往煙消雲散,而是他覺得煙消雲散是他們共同的宿命。這種躲不開的宿命就像泥沼,越掙扎越下沉。即便是在許知遠篤信的黃金時代,美好的事物可能仍舊無法久存,且越嚴肅的東西、越匠心的東西可能幻滅得越迅速、越徹底。

李誕說“所有的時代都一個德行”,是因為在他的理念裡,“時代”值得懷疑,而“人”尚可分辨、效仿。所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風雨如晦”才是時代的真實寫照,“雞鳴者存”、“雞鳴者眾”乃至“雄雞一聲天下白”都無法更改“風雨如晦”的大前提。所謂的黃金時代,不過是倚靠偶然性的“雞鳴不已”取得了轉瞬即逝的幻光,而“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才是歷史的宿命。

那麼,為什麼說“此時此刻是最好的”?因為技術的進步、傳播管道的多元不僅能“以假亂真”,更能“以真亂假”。“以真亂假”是速朽時代的唯一救贖,它很高級,需要智識、技巧、經驗和耐力。而它的對立面被李誕總結為“也行”,這是時代的大多數人的選擇,也是時代的大多數“李誕”的選擇,可唯獨不是李誕的選擇。既然時代與技術交錯的狹長空間裡尚有一縷芬芳,對於李誕來說便足以構成“取次花叢懶回顧”的精神養料。這是一種擰巴與通達共存的狀態——“也行”已從字典劃去,“禪定”又尚未可期,於是便在“眾樂樂”的一隅搖頭晃腦、隨遇而安。

如果說李誕是時代的一面鏡子,許知遠就是李誕的一面鏡子。許知遠從李誕身上看到時代演進的步頻與可能性,而後者則在前者的映照下斧正自身對於亙古規律的突破。在“煙消雲散”面前,他們都是有價值的,即便有人從不這樣認為。當許知遠在3小時視頻採訪的尾端第一次為自己的“刻薄”申辯時,李誕真誠地安慰那位不改初衷的“少年”——“這是你可貴的地方,完全不用難過。”

許知遠對話李誕 完整版之晚飯篇

許知遠對話李誕 完整版之書店篇

作者92年生人,金牛座。

代表作:

許知遠和馬東促席對作,年輕人卻只看到“尬聊”

燒錢、虧損和歉收:莫讓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再“虛假繁榮”下去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

某種程度上這份來自李誕的傾訴已經替“不追求嚴肅、不享受憂傷”的傾訴者本人納下了“理想主義者”的投名狀。

許知遠:為什麼笑這麼重要呢?

李誕:那不然哭啊!總比哭好吧。

許知遠:只是有些時代笑比較重要而已。

李誕:哪些時代笑沒有那麼重要?

精緻往往不是被粗鄙覆蓋的,而是被虛無覆蓋的。所以對於發問者許知遠來說,“笑”很有可能是娛樂至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作答者李誕那裡,“笑”則是自由表達的一件華美新裝,它足以納入許知遠所言“個體反抗社會”的嚴肅敘事。在李誕看來,把偶像明星放置在《吐槽大會》的戲劇情境中供人發笑,至少對於大家有兩個好處:一是“恐懼解除”,它將沿襲解構主義的路數保障現代社會的公共利益;二是“新知”,在極短的時間裡使聽眾獲得了智識上的自我確認,這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一種安全感。

在飄然不群便會動輒得咎的威權語境中,傳統知識份子式的“為往聖繼絕學”的生命力愈發稀薄,而吐槽與調侃才是現世的理想主義者同衛道士與偽善家們短兵相接的最佳方式。當然,這個過程很可能是曠日持久的,因此它最好“處江湖之遠”,最好有點生機,最好充滿歡樂。

所以許知遠很快就明白了,李誕的聰明不是雞賊或者苟且,而是一種真正的成熟:明白價格的重要性所以從不叫板,同時卻堅守價值並不斷確認正義感的來源。許知遠一直以來的擔心在於——如果人們執意成為他們批判並反抗過的那種人,那麼這個世道從本質上講就是無救的。所幸這一次,真誠而敏感的李誕讓他“失望”了。當許知遠問起李誕的文學創作,李誕告訴許知遠,古往今來的先賢和經典在自己心中的份量是極重的,自己很羡慕某些藝術家們的狀態。但在這樣一個時代,他所能做的不是模仿,而是篤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而是在“物質”的基礎上堅持一點“精神”。

久存與幻滅

酒過三巡,許知遠告訴李誕自己最近在寫梁啟超的評傳,他提到了那位晚清大家是“對新的語言很敏感的人”,二人於是又繞回語言的梗。李誕善意地提醒許知遠,後者沉耽並享受的語言系統是與大眾文化格格不入的,固守此種腔調,後果不是少吸金、便是多挨駡。許知遠的觀察則是,人們或許太輕視現代網路流行文化之外的所有語言系統。自己並非反感那種浮誇或者躁動的表達方式,但如果這種“單一的”已經完全壓倒了“其餘的”,那麼不管對於時代還是語言系統本身,都絕非一樁善事。

如何在寄意存心與安身立命之間謀求最大的可能性,是困擾兩代文藝青年的共同命題。面對一個深居學術觀察象牙塔的“落伍”的知識份子的追問,在世俗的娛樂場中“鬥爭經驗”更為豐富的李誕將自己的體悟和盤托出:

許知遠(開玩笑):那你講講怎麼賺到錢?

李誕:就是不要說太多真話,不要挑戰大多數人,不要提他們敢想不敢說的事。

許知遠:我圖什麼呀?

李誕:要用包裝的形式。

許知遠:那樣不會很無聊、很累嗎?

李誕:有時候就是繞一下,然後就沒問題了。但其實你想表達的意思我也說了,我該說的其實都說了。我開心的地方就在於能理解這話的人在聽到之後自然明白我的用意,而另一部分人又在其間獲得了快樂。

大眾娛樂的邏輯很難用極簡的語句解釋,比如炫耀往往獲得安全,而真誠常常引來危機。縱然李誕足夠坦承,但面對喧囂鼎沸的時代之聲,他也只能以一句“我不能理解,但我知道他們就是這麼想的”來作為回應。某種意義上講,李誕式的理想主義者已經確立了現世的理想主義者“站著掙錢”的尺規,帶著點妥協但不屈從庸俗的軟刺,希望借由離經叛道的形式把真話給懂的人聽。如果說被網路輿論深刻誤解的許知遠只能成為“自己的強者”,李誕看上去已經通過娛樂觀眾的方式做到了知行合一。

然而,對於圓潤處世本身,許知遠仍持懷疑論調。比如他堅信凡是能夠彪炳史冊的都是世俗意義上四面碰壁的人,是在異議聲與排擠力中接受摩擦、粗糲而堅硬的存在。而那些易被時代包裝和接受的符號,則註定被時間遺忘。且躥紅的勢頭越猛,腐朽的速度也就越快。

許知遠:我對我的生命力有信心,有一天這些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我還在。

李誕:我的信心可能就來自于,我隨時做好準備煙消雲散。

李誕:在我有限的見識裡,我覺得所有的時代都一個德行。

許知遠:我就覺得有些時代更好,真的就是很本能地覺得。

李誕:你要說更好,我真的覺得現在最好,此時此刻是最好的。

以上兩段對話堪稱許李對作篇的點睛環節,看似雲山霧繞,實為“君子和而不同”。李誕之所以形容自己願意成為煙消雲散的一部分,不是因為他嚮往煙消雲散,而是他覺得煙消雲散是他們共同的宿命。這種躲不開的宿命就像泥沼,越掙扎越下沉。即便是在許知遠篤信的黃金時代,美好的事物可能仍舊無法久存,且越嚴肅的東西、越匠心的東西可能幻滅得越迅速、越徹底。

李誕說“所有的時代都一個德行”,是因為在他的理念裡,“時代”值得懷疑,而“人”尚可分辨、效仿。所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風雨如晦”才是時代的真實寫照,“雞鳴者存”、“雞鳴者眾”乃至“雄雞一聲天下白”都無法更改“風雨如晦”的大前提。所謂的黃金時代,不過是倚靠偶然性的“雞鳴不已”取得了轉瞬即逝的幻光,而“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才是歷史的宿命。

那麼,為什麼說“此時此刻是最好的”?因為技術的進步、傳播管道的多元不僅能“以假亂真”,更能“以真亂假”。“以真亂假”是速朽時代的唯一救贖,它很高級,需要智識、技巧、經驗和耐力。而它的對立面被李誕總結為“也行”,這是時代的大多數人的選擇,也是時代的大多數“李誕”的選擇,可唯獨不是李誕的選擇。既然時代與技術交錯的狹長空間裡尚有一縷芬芳,對於李誕來說便足以構成“取次花叢懶回顧”的精神養料。這是一種擰巴與通達共存的狀態——“也行”已從字典劃去,“禪定”又尚未可期,於是便在“眾樂樂”的一隅搖頭晃腦、隨遇而安。

如果說李誕是時代的一面鏡子,許知遠就是李誕的一面鏡子。許知遠從李誕身上看到時代演進的步頻與可能性,而後者則在前者的映照下斧正自身對於亙古規律的突破。在“煙消雲散”面前,他們都是有價值的,即便有人從不這樣認為。當許知遠在3小時視頻採訪的尾端第一次為自己的“刻薄”申辯時,李誕真誠地安慰那位不改初衷的“少年”——“這是你可貴的地方,完全不用難過。”

許知遠對話李誕 完整版之晚飯篇

許知遠對話李誕 完整版之書店篇

作者92年生人,金牛座。

代表作:

許知遠和馬東促席對作,年輕人卻只看到“尬聊”

燒錢、虧損和歉收:莫讓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再“虛假繁榮”下去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