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村重生 歷久彌新|高椅古村打造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的“會同樣本”

“沅水青山是舊游, 青山沅水不知秋。 炊煙入夢明清巷, 昨夜門前泊客舟。 ”藍天白雲下, 青山綠水間, 明清古村高椅, 如一壇陳年老酒,

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撫袖拂塵, 識得古村真面目

位於湘西南的會同高椅村始建于唐宋, 成形於元代, 興盛於明清, 因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 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而得名。 村旁靜靜流淌的巫水, 助其成為曾經的水陸交通樞紐、歷史聞名的煙土之路的必經之地, 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尷尬反成全她保存了104棟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 高椅古村由於民居建築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多姿多彩, 被有關專家譽為“江南第一古村”、“古民居建築活化石”、“古村落發展建築史書”、“民俗博物館”、“耕讀文化完美典範”等。

“為保護高椅古村這一青山綠水間的耀眼明珠,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 縣委縣政府就採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 ”據高椅景區管理所負責人楊武強介紹, 2006年, 高椅古村經保護、申報, 整村範圍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十佳古村、國家級AAA旅遊區;2012年被評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侗族);2014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試點村,

並成為國家文物局首批51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試點村之一;2016年被評為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莊;2017年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14年9月, 會同縣把高椅古村整體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納入縣委縣政府重大產業項目來抓, 全面啟動高椅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利用項目建設。 2015、2016、2017連續三年被列為懷化市重點專案。

修舊如舊, 小處著眼大手筆

高椅古村是一個以楊姓為主聚居的大村落, 整個村寨共630多戶2300餘人。 由於村莊人口密度大, 給古村保護與開發帶來較大困難。 為此, 會同縣在古村週邊建設新村, 將部分村民從古村內遷出, 減輕古村人口壓力。 在新村建設中, 會同縣堅持大手筆、高標準、前瞻性原則, 統一規劃, 新村一期共建設34套樣本房, 擬將110余名村民從古村遷出。 目前, 該新村一期移民樣本房建設工程過半, 新衛生院和鄉政府公租房、便民服務中心等基本完成;新村道路、新農貿市場正在緊張推進, 水、電等配套基礎設施也在緊鑼密鼓進行。

據會同縣高椅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利用項目辦幹部梁筱華介紹, 高椅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利用項目總投資約25200萬元, 項目遵循“活體村落、原態保護、產業支撐、文化挖掘”的原則, 全面實施文物本體保護與維修、村落環境綜合治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保護性新村建設、交通條件改善等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傳統村落管理創新、產業支撐拓展建設等。 並以高椅古村古建築群的保護與恢復為核心內容, 以民俗風情的傳承為主要軸線, 打造“山水相依、宜居宜游”的傳統古村落。 近三年來, 累計啟動完成了57個子項目, 投入資金9800余萬元, 投資規模之大, 工程項目之多, 涉及領域之廣都是前所未有。

相比這樣的大手筆,高椅古村保護更多的是從細微之處著手。穿行于古村小巷,下寨家祠、十甲涼亭、月光樓、望月亭等一幢幢明清古建築經過維修後修舊如舊;古村小巷內一塊塊新穎注目的標識牌、導覽圖、景物介紹牌等古色古香;青青石板路、彎彎菜園籬、一磚一瓦一牆一壁,無不流露著歲月滄桑……談起古村變化,來自懷化的遊客李先生興奮地說:“古村處處給人清新、古樸的感覺,整個景區品位和形象都有了很大提升。”

活體升級,硬環境助升軟實力

“古村保護,保護的不僅是外面的房子,更多的是古村的田與人……高椅就是一個普通的村,耕讀人家,500年的傳承,核心是安居樂業……‘啟動’古村,讓高椅再活500年”!2014年,會同縣政府邀請中國鄉建領軍人物、北京綠十字創始人孫君對高椅古村進行整體規劃修復。組織成立了以保護利用好高椅古村為主的三原色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規劃並動工建設計畫總投資2.5億元的高椅鄉翁江村至若水鎮魯沖村公路改建工程,大幅改善高椅古村交通狀況。此外,縣委書記楊陵俐自當宣傳大使和策劃大師,與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一道研究制定了高椅古村“5:2:3”發展規劃,即該村50%的人從事農業生產、20%的人從事旅遊業、30%的人進行配套服務,提出了“讓古風留存,讓綠色重現,讓年輕人回家”的目標和理念,為其注入了強大動力,掀起了高椅古村整修保護熱潮。

目前,高椅古村完成了景區內75棟古建築文物本體修繕並活態使用;集鎮道路和古村核心區道路實施了改造,其構成村落歷史風貌的圍牆、石階、水井、池塘、田坎、溝渠、山體等要素完成修復;村團消防工程和防洪堤一期工程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開展“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淤泥,改水、改電、改廚、改廁、改欄)運動,完成了“六到農家”項目,對髒亂差、亂堆亂放、亂搭亂建進行集中整治,把村莊內各種網路線地埋,實現“三網合一”;實行鄉村衛生網格化全天候保潔管理;完成了月光樓、林管站片區生活汙水處理管網鋪設和汙水處理池建設,資源分類中心、月光樓前望月亭和公廁、汽車站前場坪等重要空間建設及民眾影劇院維修加固、15棟古村臨街立面風貌改造、景區大型建築物風貌改造;村口、庭院、公共活動空間以及空閒地、邊角地實施綠化美化,對村內池塘、農田、水井等進行清理整治,並種植優質荷花,基本實現了天、田、人、房整體合一。

“高椅整體保護與利用專案建設主要分高椅旅遊綜合服務區、古民居建築觀光區、巫水休閒旅遊區、農耕文化旅遊區。”據該專案負責人介紹,高椅古村通過活體升級,用硬環境助升軟實力,搶抓武陵山片區區域扶貧攻堅及大湘西精品文化生態旅遊發展契機,著力打造全省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和生態旅遊核心景區、全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示範村,帶動全縣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全面快速發展。

同心共建,社會資本來助力

“前幾年,我一直在外打工,2016年春節回家後,在家人的支持下,開了‘三香酒店’。”高椅村民黃新良一邊忙著接待剛到的一批10余人的長沙遊客,一邊樂呵呵地說,隨著高椅整體保護與利用項目的推進,吸引了許多曾經在外打拼的遊子回家創業。除了酒店,他自己還投資20余萬元,把家裡的6間老房改造成了民宿,他還計畫著成立一家土特產公司,帶動村民致富。

“高椅村曾舉行古村保護與利用項目推進誓師大會,全村黨員、村組幹部及群眾代表簽訂責任書,誓言共建和諧美麗、宜居樂業家園。高椅退休老幹部楊成進長年定居在外,為了支援古村建設,也投資10余萬元把自己高椅的房子改造成了精品民俗客棧交人打理。”黃新良說,在國家旅遊扶貧政策引導下,社會力量、社會資本紛紛參入高椅古村保護利用項目建設,高椅古村由社會資本經營的山莊、酒肆、農家樂等如雨後春筍。

民生改善,近利更促思遠益

一棟棟沒落衰敗的古宅陡然復活了,一個個新建或改建的沖水公廁乾淨衛生。房好住了,路好走了,日子美了。高椅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利用項目建設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實惠,更促使居民積極思索古村的明天。

“高椅村發展應是‘高定位,低消費,大戰略,小切入’的模式。高定位就是做好古村落,超越古村落;低消費就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簡約、重複、生態;大戰略就是高椅不要成為過度商業區、為旅遊而旅遊,它是一張名片、一個經典與傳統熔合的農業活化石,吸引人來是她的價值;小切入就是修舊如舊,不大動高椅村,不破壞傳統的自然經濟,呵護高椅村的自治與德尚和雅,並融入新的自治管理。”人們達成這樣的共識。

高椅古村重生了,人的思想也隨之重生,人們積極探索起建設發展的新機制。據該村村民、項目組工作人員楊運吉介紹,“政府墊資修繕”、“租賃保護利用”、“收購保護利用”、“土地置換、產權轉讓”等創新模式,加強了對村落文物古建的修繕保護;成立全市第一個鄉村內置金融組織——高椅村弘孝養老互助合作社,通過養老互助,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村委會成立“高椅村勞工隊”,組織在家青壯年參入古村建設,增強保護利用工作激情;成立“老人協會”,讓老幹部、老黨員等老人為鄉村建設和管理貢獻力量;引導農民自主成立村民理事會,負責監督村裡重大事項的決策,充分調動村民的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其“組織、服務、監督、宣傳、調解”等作用;完善村規民約,將文物保護、環境整治、商業誠信等納入其中,以實現村民自治、民主決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目標。

不忘初心,文化傳承記鄉愁

高椅古村民風淳樸,文化積澱深厚,其中許多獨特的傳統文化和習俗至今仍遺存並流傳。除了古文化的傳承,現代社會的高椅也有很多當代的文娛活動,山歌對唱,樹葉吹奏,打花棍,舞獅,扛土地等。勞作之余,豐富普通的生活。

高椅的美,是由內至外的美,是文化薰染的美。為讓明清故園——古村高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高椅古村恢復了一些農村合理的習俗,祭天供祖,修復宗祠,“三月三”及“四月八”等傳統活動持續開展,樹清白家風,倡家國情懷;整理編撰出40多萬字的《高椅的故事》,打造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高椅一台戲”;積極引導動員儺戲“杠菩薩”、高椅儺堂面具雕刻、剪紙等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挑選適合的年輕人進行針對性培訓,組織開展技藝展演傳承活動;與湘潭大學合作,對高椅古村民俗風情和侗族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完成高椅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並成功入選住建部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為高椅成為遊客“前世今生的守望,輪回尋覓的故鄉”打下基礎。

歷久彌新,古風新韻蕩村頭

“老鐵們早上好!今天我們古村趕集,我帶你們趕集去。”高椅古村“網紅”農民“江南哥”黃新良身穿侗族服裝,挎包裡備好充電寶,舉著手機穿梭在古村街頭,從當地趕集的民俗介紹到各種土特產,只要是好看的好玩的,都是他網上直播的節目內容。

“通過網路與網友推銷家鄉高椅古村,讓我很有自豪感。”黃新良說,“直播”開通來,高椅黑泡餷、高椅黃牛肉、紅坡貢米、火塘臘肉等土特產通過平臺走出了深山古村,古村老資產變現新資源,帶動了村民增收,不久前,遠在天津的一名大學美術老師看到他的直播,打算帶60名學生前來高椅采風,電話聯繫要他幫忙安排行程。他說,他正計畫著把村裡的年輕人組織起來,成立一支網路直播小隊,收集古村古宅故事,借助網路直播平臺傳遞真實的古村生活和面貌,向外界推銷自己的家鄉,讓更多人瞭解高椅,來到高椅。

從高高的馬頭牆,到錯落有致的窨子屋,從細緻精美的雕樑畫棟,再到清爽整潔的青石板老街、神秘秀麗的紅黑魚塘……古色古香的美景映襯著張張迷人笑臉,會同古村高椅,溢出的滿是美麗、和諧而獨具魅力的古風新韻。

本文轉自會同新聞網

相比這樣的大手筆,高椅古村保護更多的是從細微之處著手。穿行于古村小巷,下寨家祠、十甲涼亭、月光樓、望月亭等一幢幢明清古建築經過維修後修舊如舊;古村小巷內一塊塊新穎注目的標識牌、導覽圖、景物介紹牌等古色古香;青青石板路、彎彎菜園籬、一磚一瓦一牆一壁,無不流露著歲月滄桑……談起古村變化,來自懷化的遊客李先生興奮地說:“古村處處給人清新、古樸的感覺,整個景區品位和形象都有了很大提升。”

活體升級,硬環境助升軟實力

“古村保護,保護的不僅是外面的房子,更多的是古村的田與人……高椅就是一個普通的村,耕讀人家,500年的傳承,核心是安居樂業……‘啟動’古村,讓高椅再活500年”!2014年,會同縣政府邀請中國鄉建領軍人物、北京綠十字創始人孫君對高椅古村進行整體規劃修復。組織成立了以保護利用好高椅古村為主的三原色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規劃並動工建設計畫總投資2.5億元的高椅鄉翁江村至若水鎮魯沖村公路改建工程,大幅改善高椅古村交通狀況。此外,縣委書記楊陵俐自當宣傳大使和策劃大師,與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一道研究制定了高椅古村“5:2:3”發展規劃,即該村50%的人從事農業生產、20%的人從事旅遊業、30%的人進行配套服務,提出了“讓古風留存,讓綠色重現,讓年輕人回家”的目標和理念,為其注入了強大動力,掀起了高椅古村整修保護熱潮。

目前,高椅古村完成了景區內75棟古建築文物本體修繕並活態使用;集鎮道路和古村核心區道路實施了改造,其構成村落歷史風貌的圍牆、石階、水井、池塘、田坎、溝渠、山體等要素完成修復;村團消防工程和防洪堤一期工程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開展“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淤泥,改水、改電、改廚、改廁、改欄)運動,完成了“六到農家”項目,對髒亂差、亂堆亂放、亂搭亂建進行集中整治,把村莊內各種網路線地埋,實現“三網合一”;實行鄉村衛生網格化全天候保潔管理;完成了月光樓、林管站片區生活汙水處理管網鋪設和汙水處理池建設,資源分類中心、月光樓前望月亭和公廁、汽車站前場坪等重要空間建設及民眾影劇院維修加固、15棟古村臨街立面風貌改造、景區大型建築物風貌改造;村口、庭院、公共活動空間以及空閒地、邊角地實施綠化美化,對村內池塘、農田、水井等進行清理整治,並種植優質荷花,基本實現了天、田、人、房整體合一。

“高椅整體保護與利用專案建設主要分高椅旅遊綜合服務區、古民居建築觀光區、巫水休閒旅遊區、農耕文化旅遊區。”據該專案負責人介紹,高椅古村通過活體升級,用硬環境助升軟實力,搶抓武陵山片區區域扶貧攻堅及大湘西精品文化生態旅遊發展契機,著力打造全省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和生態旅遊核心景區、全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示範村,帶動全縣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全面快速發展。

同心共建,社會資本來助力

“前幾年,我一直在外打工,2016年春節回家後,在家人的支持下,開了‘三香酒店’。”高椅村民黃新良一邊忙著接待剛到的一批10余人的長沙遊客,一邊樂呵呵地說,隨著高椅整體保護與利用項目的推進,吸引了許多曾經在外打拼的遊子回家創業。除了酒店,他自己還投資20余萬元,把家裡的6間老房改造成了民宿,他還計畫著成立一家土特產公司,帶動村民致富。

“高椅村曾舉行古村保護與利用項目推進誓師大會,全村黨員、村組幹部及群眾代表簽訂責任書,誓言共建和諧美麗、宜居樂業家園。高椅退休老幹部楊成進長年定居在外,為了支援古村建設,也投資10余萬元把自己高椅的房子改造成了精品民俗客棧交人打理。”黃新良說,在國家旅遊扶貧政策引導下,社會力量、社會資本紛紛參入高椅古村保護利用項目建設,高椅古村由社會資本經營的山莊、酒肆、農家樂等如雨後春筍。

民生改善,近利更促思遠益

一棟棟沒落衰敗的古宅陡然復活了,一個個新建或改建的沖水公廁乾淨衛生。房好住了,路好走了,日子美了。高椅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利用項目建設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實惠,更促使居民積極思索古村的明天。

“高椅村發展應是‘高定位,低消費,大戰略,小切入’的模式。高定位就是做好古村落,超越古村落;低消費就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簡約、重複、生態;大戰略就是高椅不要成為過度商業區、為旅遊而旅遊,它是一張名片、一個經典與傳統熔合的農業活化石,吸引人來是她的價值;小切入就是修舊如舊,不大動高椅村,不破壞傳統的自然經濟,呵護高椅村的自治與德尚和雅,並融入新的自治管理。”人們達成這樣的共識。

高椅古村重生了,人的思想也隨之重生,人們積極探索起建設發展的新機制。據該村村民、項目組工作人員楊運吉介紹,“政府墊資修繕”、“租賃保護利用”、“收購保護利用”、“土地置換、產權轉讓”等創新模式,加強了對村落文物古建的修繕保護;成立全市第一個鄉村內置金融組織——高椅村弘孝養老互助合作社,通過養老互助,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村委會成立“高椅村勞工隊”,組織在家青壯年參入古村建設,增強保護利用工作激情;成立“老人協會”,讓老幹部、老黨員等老人為鄉村建設和管理貢獻力量;引導農民自主成立村民理事會,負責監督村裡重大事項的決策,充分調動村民的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其“組織、服務、監督、宣傳、調解”等作用;完善村規民約,將文物保護、環境整治、商業誠信等納入其中,以實現村民自治、民主決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目標。

不忘初心,文化傳承記鄉愁

高椅古村民風淳樸,文化積澱深厚,其中許多獨特的傳統文化和習俗至今仍遺存並流傳。除了古文化的傳承,現代社會的高椅也有很多當代的文娛活動,山歌對唱,樹葉吹奏,打花棍,舞獅,扛土地等。勞作之余,豐富普通的生活。

高椅的美,是由內至外的美,是文化薰染的美。為讓明清故園——古村高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高椅古村恢復了一些農村合理的習俗,祭天供祖,修復宗祠,“三月三”及“四月八”等傳統活動持續開展,樹清白家風,倡家國情懷;整理編撰出40多萬字的《高椅的故事》,打造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高椅一台戲”;積極引導動員儺戲“杠菩薩”、高椅儺堂面具雕刻、剪紙等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挑選適合的年輕人進行針對性培訓,組織開展技藝展演傳承活動;與湘潭大學合作,對高椅古村民俗風情和侗族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完成高椅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並成功入選住建部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為高椅成為遊客“前世今生的守望,輪回尋覓的故鄉”打下基礎。

歷久彌新,古風新韻蕩村頭

“老鐵們早上好!今天我們古村趕集,我帶你們趕集去。”高椅古村“網紅”農民“江南哥”黃新良身穿侗族服裝,挎包裡備好充電寶,舉著手機穿梭在古村街頭,從當地趕集的民俗介紹到各種土特產,只要是好看的好玩的,都是他網上直播的節目內容。

“通過網路與網友推銷家鄉高椅古村,讓我很有自豪感。”黃新良說,“直播”開通來,高椅黑泡餷、高椅黃牛肉、紅坡貢米、火塘臘肉等土特產通過平臺走出了深山古村,古村老資產變現新資源,帶動了村民增收,不久前,遠在天津的一名大學美術老師看到他的直播,打算帶60名學生前來高椅采風,電話聯繫要他幫忙安排行程。他說,他正計畫著把村裡的年輕人組織起來,成立一支網路直播小隊,收集古村古宅故事,借助網路直播平臺傳遞真實的古村生活和面貌,向外界推銷自己的家鄉,讓更多人瞭解高椅,來到高椅。

從高高的馬頭牆,到錯落有致的窨子屋,從細緻精美的雕樑畫棟,再到清爽整潔的青石板老街、神秘秀麗的紅黑魚塘……古色古香的美景映襯著張張迷人笑臉,會同古村高椅,溢出的滿是美麗、和諧而獨具魅力的古風新韻。

本文轉自會同新聞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