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哈達”文化知多少

圖為春耕開犁儀式村民正在向拖拉機手敬獻哈達、切瑪。 圖片來源山南網

“哈達”又稱“卡達”, 是由絲、棉、麻等面料製成的長條狀紡織工藝品。

一般織有代表吉祥如意的各種隱花圖案和字元, 在社交及宗教活動中作為禮儀用品。

藏族人民十分喜愛哈達。 在藏民族文化中, 互獻哈達是傳統, 世世代代都把獻哈達看成是至高無上的禮儀。

哈達通常有白色、黃色、藍色、綠色、紅色以及五彩色, 而最常見的是白色。 五彩哈達為敬獻菩薩或製作彩箭等特殊場合使用。

圖為春耕儀式上農民索朗格桑正在對自家的“鐵牛”敬獻哈達。 圖片來源山南網

哈達按質地分為三種:普通品為棉紡織品, 稱為“素喜”, 不到1米長;中檔品為一般絲織品, 稱為“阿喜”, 約有2米長;對政治、宗教界高級人物使用的高級絲織品, 是檔次最高的一種, 稱為“浪翠”, 有3米多長。

哈達是藏族人民敬獻給貴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貴禮物。 每逢民俗節慶, 人們互獻哈達, 互祝節日愉快、生活幸福;婚嫁迎娶獻哈達, 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賓送客獻哈達, 表示無限忠誠和尊重;朝聖拜佛敬獻哈達, 表示一片虔誠並祈禱菩薩保佑;葬禮上獻哈達,

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在不少地方, 還有給建築物、器皿、橋樑、牛皮筏等獻哈達的習慣。 每年春耕開犁儀式上, 牛角上系哈達, 祝福新的一年獲得好收成。 還有其它特定場合等人們都有獻哈達的習慣。

據記載, 哈達是元代傳入西藏的。 相傳, 薩迦法王八思巴於1265年返藏時, 向各大寺院佛像和高僧敬獻了哈達。 當八思巴向拉薩大昭寺的菩薩像敬獻哈達時, 一旁壁畫中的一尊度母也伸出手來, 向他討要一條哈達。 這樣, 此尊度母就被稱為“卓瑪塔爾聯瑪”, 即“要哈達的度母”。 在民間, 哈達還有一種說法是“仙女的飄帶”。

為進一步保護哈達文化, 加強哈達市場管理, 2017年3月份, 西藏自治區正式頒佈實施《哈達》西藏自治區地方標準,

《哈達》地方標準的實施對實現產業良性發展, 爭創優質品牌, 促進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據介紹, 《哈達》地方標準對在哈達敬獻禮儀方面有了明確規定:比如向長輩敬獻哈達, 需要微躬身, 雙手捧獻於其手上或置於座前的桌上, 對方不回贈哈達;而向晚輩敬獻哈達, 則需要將哈達搭到對方肩上或遞送到對方手臂上, 接受者需要彎身俯首, 雙手承接, 表示回敬。 婚禮、春耕、迎接客人等場合敬獻哈達都有其對應的禮儀。

據悉, 《哈達》地方標準還對哈達的圖案包括主圖、邊紋及使用者定制圖案作了規定。 為了防止印在哈達上的藏文字樣錯用或亂用現象, 哈達地方標準還對印在哈達上的文字, 如吉祥頌、紮西德勒等藏文字樣進行了統一規定。

《哈達》地方標準規定哈達的原料必須是可自然降解的生態環保原料, 包括棉、絲、麻、絨、毛、木、草等天然纖維及人造絲、人造棉、天絲等人造纖維。 (中國西藏網 綜合/ 常邦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