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不使用潛水裝備,徒手潛水捕撈的女性漁民,是怎樣一種文化?

據韓媒報導, 韓國濟州海女文化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原始捕撈方式增進自身權益、傳承海洋安全和漁業豐收的傳統信仰、通過社會共同體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的濟州海女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普遍價值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據報導, 海女是不使用潛水裝備, 徒手潛水捕撈的女性漁民。 濟州海女文化申遺成功是濟州100個水產協會組織和海女會的所有海女、海女研究專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全國國民各方努力的結果。

海女和學者們很久之前就要求政府為海女文化申遺, 濟州道政府於2011年12月成立“濟州海女文化保存和繼承委員會”, 樹立“海女文化世界化5年計畫”, 並于2015年向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提出申遺要求。

2013年12月, 韓國文化財廳確定為海女文化申遺, 於次年3月向教科文組織提交申遺申請, 之後補充申請材料耗時2年。

教科文組織評審機構去年6月對韓國提交的申請書進行了審查並上交最終報告, 今年10月推薦將海女文化列入遺產名錄。

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第11次會議, 正式將韓國濟州海女文化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濟州海女文化申遺成功耗時5年之久。

目前, 海女老齡化嚴重, 人數不斷減少。 截至去年年末, 海女僅剩4377人。 1970年海女人數為1.4143萬人, 到2010年減少64.7%, 近5年減少504人。 相反, 加入海女隊伍的“新兵”從2011年到2015年只有89人。 海女中60歲以上占比高達85.7%, 其中, 70-79歲高齡者占42.4%, 占比最大, 80歲以上的也有11.7%。

報導指出, 海女人數減少的直接原因是因老齡和潛水事故而死亡,

最主要原因則是和勞動相比收入甚微。 過去, 海女們常說自己通過潛水捕撈送子女讀了大學, 而今靠潛水捕撈難以解決溫飽。

去年, 海女們靠潛水捕撈獲得人均收入僅為553萬韓元(約合人民幣3.25萬元)。 每年在潛水捕撈時死亡的海女有10至12人, 大部分為老齡海女。 為了照顧老齡海女, 部分水深較淺的海域被設定為老齡海女專用海域, 但事故仍在頻發。

12月14日, 慶祝濟州海女文化申遺成功的演出將在濟州舉行, 屆時政府將制定和宣佈“海女憲章”。 明年, 濟州道政府將確定“保存和繼承海女文化的第二次5年計畫”, 並根據海女和道民意見指定“海女日”。 濟州道還將推進將海女指定為國家重要非物質文化等。

其間, 中央政府和濟州道政府為保存海女文化每年投入巨額預算。

海女是一項古老的職業, 指不帶輔助呼吸裝備, 隻身潛入海底捕撈龍蝦、扇貝、鮑魚、海螺等海產品的女性。 在日本, 韓國等地均有這一職業。 然而隨著機械捕撈和人工養殖技術的發展,

已經大大萎縮。

海女需要經過長期訓練, 經由年長者輔導。 由於是徒手潛水, 不使用氧氣設備, 要求海女身體條件出色, 同時具有良好的游泳技能和閉氣能力。

由於水下環境複雜,還有可能遭到鯊魚等食肉魚類的襲擊,工作風險極主,所以海女通常集體下海。因此還要求冷靜的判斷力和團隊合作協調能力。

海女可採集海蜇、海帶、章魚等各種淺海動植物產品。由於工作風險極高,以貴重海產為主,如:牡蠣、海膽、龍蝦等。基中有2種海產尤為重要:珍珠貝和鮑魚。珍珠貝曾經是日本海女最重要的漁獲,但是隨著珍珠養殖業的發展,部分海女轉入人工培育,他人則改換採集目標。鮑魚則一直是日本和韓國看重的漁獲。

早期海女裸體或身著棉布衣物,21世紀職粉捕撈的海女大多身著防水的矽膠泳衣,從事表演者有時仍會身著傳統棉布服裝。海女下水前還要在臉上塗抹防曬和防腐的油脂。

海女的工作時間隨著所在地區有很大的分別。捕撈期不同,南部琉球海域可常年下潛。

說法之一是女人的皮下脂肪多,適合潛水,而且女人會根據自己的呼吸長短來調整潛水的時間,而男人則易在水下逞強,因此常常遭遇不測,久而久之就被取消了資格。

一船來說,海女都承擔著家裡的大部分開支。和一般人相比,海女們都比較長壽,期秘決就在於自小練就的結實身板和大肺活量。

她們只在距岸近的淺海中捕撈。海女們則不得不潛入深海,她們面戴潛水鏡、腰系救生繩,潛入較深的海中,用特製的尖刀,撬下海底石頭上的珠貝,然後帶回海面。

可以肯定,女性從事徒手潛水捕撈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分佈。但是海女的起源很難考證,特別是很難確定其職業化的時間點。

章魚、海膽、海蜇都是海女的獵物,但她們的主要目標是生長在低潮線以下岩石上的一種軟體動物——鮑魚。仔細看,你會發現海女手腕上都拴著一個鐵鏟,在海底就要靠它把礁石上的獵物撬下來。鮑魚身體外包著很厚的石灰質貝殼,如果不小心鐵鏟被鮑魚的貝殼夾住,海女的處境就非常危險,每年都有因此喪生的姐妹。

海女經常集體行動,你會看到三四個人一起翻身入水,步調一致,遠看倒像是花樣游泳表演,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濟州島旅遊區賣的明信片上也少不了她們的身影。

韓國海女的歷史比日本短。19世紀前,徒手潛水還是男人們的專職,但由於政府的稅收政策重男輕女,男人做工稅重,女人做工稅輕。漸漸地,丈夫們開始在家煮飯看孩子,而妻子則每天外出撈海物賺錢。日久天長,潛水成了女人代代相傳的本事,“海女”這個稱呼應運而生。韓國的海女以濟州島最多,1950年時濟州島有3萬多海女。

面對即將消失的“海女文化”,現役海女人數最多的日本三重縣誌摩地區展開了各種保護措施。三重縣鳥羽市的“海的博物館”館長石原義剛一直積極推動為海女申報世界無形文化遺產。2009年,來自日本全國各地以及韓國濟州島的海女們首次聚集在“海的博物館”,共同商討如何傳承這一傳統文化。2010年10月底,2011年海女峰會在鳥羽市相差町舉行,峰會正式發佈申報世界遺產的行動宣言。

“海的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海女文化”有很多理由可以申報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例如海女的歷史非常悠久,是一種以女性為主體的獨特文化,並且正面臨著消失的危機。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海女所從事的是最環保的捕撈方式。海女潛水完全靠憋氣,每次水下作業的時間不超過兩三分鐘。為防止過度捕撈,海女對於下海捕撈的時期有嚴格的規定,下海時還會攜帶測量貝類大小的木尺等簡易工具,堅決不捕撈那些尚未長成的海產品。這對當今社會思考可持續發展、重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都具有啟發意義。

在志摩地區,海女正逐漸成為當地旅遊業的一個金字招牌。禦木本珍珠島是鳥羽市的一個重要觀光景點,島上有世界上率先實現人工珍珠養殖的禦木本幸吉的雕像以及介紹珍珠養殖和加工過程的博物館。除了耀眼的珍珠之外,海女現場表演則是吸引遊客的另一個亮點。遊客們不用專程前往偏僻的漁村就可以近距離觀看到海女們潛水捕撈海鮮的全過程。當然這些海女們並不完全正宗,她們只是在看臺前為遊客表演而不會真正捕撈。

如果你想觀看地道原生態的海女並深入瞭解她們的生活和文化,那還要前往真正的漁村。島羽市的相差町就是一個依靠海女而繁榮的漁村,這裡不僅可以參觀展示“海女文化”的資料館、海女們出海前經常去祈禱的神社,還能去海女們平常工作之餘歇息的“海女小屋”品嘗她們剛剛捕撈上來的各種美味海鮮。

一個看似普通的小漁村不斷迎來一輛輛滿載遊客的大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相差町的海女們對於那些在禦木本珍珠島進行表演的非正宗海女並無排斥態度,有些在景區扮演海女的女性年老之後就回到漁村成了真正下海捕撈的海女。

舉辦海女峰會、申報世界遺產,三重縣所作的這一系列努力既是為了保護海女這一傳統文化,也是為了振興旅遊業、發展經濟。三重縣和事鈴木英敬說,保護好文化就可以促進旅遊,而產生經濟效益後又可以更好地保護文化。

韓國海女她們潛入海中時,僅需蛙鏡、可承受身體重量的泳圈或浮力球、收集捕獲物的網袋與採挖器具。在韓國濟州島,你經常會在海邊看到她們:黝黑的皮膚,長髮盤在頭頂,身穿黑色的緊身潛水衣,背著色彩鮮豔的背囊,一個猛子紮進海裡。她們就是海女,通常也是這一帶村落裡最富有,地位最高的女人。

為保護海洋生物,韓國政府對盈利性潛水有嚴格的規定,海女必須徒手潛水。法定裝備只有一副面鏡和一身潛水衣,此外任何現代化器械均違法。21世紀之後僅有5000餘人,絕大多數年齡也都超過50歲,年齡最大的91歲。為傳承濟州島獨特的海女漁業文化,韓國在濟州海女抗日運動紀念公園內建立了海女博物館。展出修復過的海女舊居、海女們的日常飲食與傳統服裝,所使用的器具,以及船舶、鹽田等模型及珍貴照片等。同時展示的還有海女們參與抗日運動的歷史文物。讓人們瞭解海女的生活與工作形態,感受濟州女性堅毅不屈的性格。

十八米潛水為您提供“有識、有趣”的潛水資訊和“真實、詳盡”的潛水旅行線路,多彩的海洋生物,奇妙的海底世界,願今後每一次潛水旅行,都能有我們的陪伴~聲明:本篇為轉載文章,轉自:FunDiving。

由於水下環境複雜,還有可能遭到鯊魚等食肉魚類的襲擊,工作風險極主,所以海女通常集體下海。因此還要求冷靜的判斷力和團隊合作協調能力。

海女可採集海蜇、海帶、章魚等各種淺海動植物產品。由於工作風險極高,以貴重海產為主,如:牡蠣、海膽、龍蝦等。基中有2種海產尤為重要:珍珠貝和鮑魚。珍珠貝曾經是日本海女最重要的漁獲,但是隨著珍珠養殖業的發展,部分海女轉入人工培育,他人則改換採集目標。鮑魚則一直是日本和韓國看重的漁獲。

早期海女裸體或身著棉布衣物,21世紀職粉捕撈的海女大多身著防水的矽膠泳衣,從事表演者有時仍會身著傳統棉布服裝。海女下水前還要在臉上塗抹防曬和防腐的油脂。

海女的工作時間隨著所在地區有很大的分別。捕撈期不同,南部琉球海域可常年下潛。

說法之一是女人的皮下脂肪多,適合潛水,而且女人會根據自己的呼吸長短來調整潛水的時間,而男人則易在水下逞強,因此常常遭遇不測,久而久之就被取消了資格。

一船來說,海女都承擔著家裡的大部分開支。和一般人相比,海女們都比較長壽,期秘決就在於自小練就的結實身板和大肺活量。

她們只在距岸近的淺海中捕撈。海女們則不得不潛入深海,她們面戴潛水鏡、腰系救生繩,潛入較深的海中,用特製的尖刀,撬下海底石頭上的珠貝,然後帶回海面。

可以肯定,女性從事徒手潛水捕撈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分佈。但是海女的起源很難考證,特別是很難確定其職業化的時間點。

章魚、海膽、海蜇都是海女的獵物,但她們的主要目標是生長在低潮線以下岩石上的一種軟體動物——鮑魚。仔細看,你會發現海女手腕上都拴著一個鐵鏟,在海底就要靠它把礁石上的獵物撬下來。鮑魚身體外包著很厚的石灰質貝殼,如果不小心鐵鏟被鮑魚的貝殼夾住,海女的處境就非常危險,每年都有因此喪生的姐妹。

海女經常集體行動,你會看到三四個人一起翻身入水,步調一致,遠看倒像是花樣游泳表演,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濟州島旅遊區賣的明信片上也少不了她們的身影。

韓國海女的歷史比日本短。19世紀前,徒手潛水還是男人們的專職,但由於政府的稅收政策重男輕女,男人做工稅重,女人做工稅輕。漸漸地,丈夫們開始在家煮飯看孩子,而妻子則每天外出撈海物賺錢。日久天長,潛水成了女人代代相傳的本事,“海女”這個稱呼應運而生。韓國的海女以濟州島最多,1950年時濟州島有3萬多海女。

面對即將消失的“海女文化”,現役海女人數最多的日本三重縣誌摩地區展開了各種保護措施。三重縣鳥羽市的“海的博物館”館長石原義剛一直積極推動為海女申報世界無形文化遺產。2009年,來自日本全國各地以及韓國濟州島的海女們首次聚集在“海的博物館”,共同商討如何傳承這一傳統文化。2010年10月底,2011年海女峰會在鳥羽市相差町舉行,峰會正式發佈申報世界遺產的行動宣言。

“海的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海女文化”有很多理由可以申報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例如海女的歷史非常悠久,是一種以女性為主體的獨特文化,並且正面臨著消失的危機。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海女所從事的是最環保的捕撈方式。海女潛水完全靠憋氣,每次水下作業的時間不超過兩三分鐘。為防止過度捕撈,海女對於下海捕撈的時期有嚴格的規定,下海時還會攜帶測量貝類大小的木尺等簡易工具,堅決不捕撈那些尚未長成的海產品。這對當今社會思考可持續發展、重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都具有啟發意義。

在志摩地區,海女正逐漸成為當地旅遊業的一個金字招牌。禦木本珍珠島是鳥羽市的一個重要觀光景點,島上有世界上率先實現人工珍珠養殖的禦木本幸吉的雕像以及介紹珍珠養殖和加工過程的博物館。除了耀眼的珍珠之外,海女現場表演則是吸引遊客的另一個亮點。遊客們不用專程前往偏僻的漁村就可以近距離觀看到海女們潛水捕撈海鮮的全過程。當然這些海女們並不完全正宗,她們只是在看臺前為遊客表演而不會真正捕撈。

如果你想觀看地道原生態的海女並深入瞭解她們的生活和文化,那還要前往真正的漁村。島羽市的相差町就是一個依靠海女而繁榮的漁村,這裡不僅可以參觀展示“海女文化”的資料館、海女們出海前經常去祈禱的神社,還能去海女們平常工作之餘歇息的“海女小屋”品嘗她們剛剛捕撈上來的各種美味海鮮。

一個看似普通的小漁村不斷迎來一輛輛滿載遊客的大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相差町的海女們對於那些在禦木本珍珠島進行表演的非正宗海女並無排斥態度,有些在景區扮演海女的女性年老之後就回到漁村成了真正下海捕撈的海女。

舉辦海女峰會、申報世界遺產,三重縣所作的這一系列努力既是為了保護海女這一傳統文化,也是為了振興旅遊業、發展經濟。三重縣和事鈴木英敬說,保護好文化就可以促進旅遊,而產生經濟效益後又可以更好地保護文化。

韓國海女她們潛入海中時,僅需蛙鏡、可承受身體重量的泳圈或浮力球、收集捕獲物的網袋與採挖器具。在韓國濟州島,你經常會在海邊看到她們:黝黑的皮膚,長髮盤在頭頂,身穿黑色的緊身潛水衣,背著色彩鮮豔的背囊,一個猛子紮進海裡。她們就是海女,通常也是這一帶村落裡最富有,地位最高的女人。

為保護海洋生物,韓國政府對盈利性潛水有嚴格的規定,海女必須徒手潛水。法定裝備只有一副面鏡和一身潛水衣,此外任何現代化器械均違法。21世紀之後僅有5000餘人,絕大多數年齡也都超過50歲,年齡最大的91歲。為傳承濟州島獨特的海女漁業文化,韓國在濟州海女抗日運動紀念公園內建立了海女博物館。展出修復過的海女舊居、海女們的日常飲食與傳統服裝,所使用的器具,以及船舶、鹽田等模型及珍貴照片等。同時展示的還有海女們參與抗日運動的歷史文物。讓人們瞭解海女的生活與工作形態,感受濟州女性堅毅不屈的性格。

十八米潛水為您提供“有識、有趣”的潛水資訊和“真實、詳盡”的潛水旅行線路,多彩的海洋生物,奇妙的海底世界,願今後每一次潛水旅行,都能有我們的陪伴~聲明:本篇為轉載文章,轉自:FunDivi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